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历来众说纷纭,遂成千古之谜

诸如禹治水,刻石铭志;

禹治水成功,立碑纪德;

衡山民间传说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争议。

更有甚者,还认为“禹王碑”是秦始皇南巡纪念大禹而刻的碑,或是楚国的文字等等。

但是,不管大家如何去,解读“禹王碑”的身世,去丝毫不影响,其巨大的影响力!

故而,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的名人、文人,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他们纷纷想要前去瞻仰和膜拜,传说中的“禹王碑”。

只不过,大家都不知道“禹王碑”确切的位置。

所以,对于“禹王碑”,大家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

要说“禹王碑”最早的文字记载,一般认为,是见于罗含(历西晋和东晋两朝)所写的的《湘中记》之中。

该书记载“禹王碑”道:“岣嵝山(古指衡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此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徐灵期,在其《南岳记》,也提到过“禹王碑”。

即:“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

而且,据传,曾修真于南岳衡山紫盖、云密二峰的修道之人--徐灵期,还因采药炼丹,亲眼见过“禹王碑”。

不过,毕竟是传说,无法考证。

当然,如果从此禹王碑还只是传说,那很多人就算造假,也不会选择它。

但是,后来它还是不停的出现。

比如等到南北朝时,南朝之萧齐时期,“禹王碑”的名声,第一次开始流传于世。

此事记载于,南朝梁代时期刘显的《粹机录》之中。

即:“萧齐高祖子铄封衡阳王,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献之,王宝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

不过,传说中的“禹王碑”母石,以及在南北朝时期,流传的翻刻版的“禹王碑”,后人基本都没找到过。

另外,东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也有记载“禹王碑”。

即:“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显然,唐朝之前的,汉朝、晋朝、南北朝等,都有过“禹王碑”的记述,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还亲自到南岳衡山,寻找过“禹王碑”。

但是却没有找到,一番失望之下,韩愈作了首《岣嵝山神禹碑》诗,悻悻而归。

只见韩愈写诗道:“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此外,同样也是唐代的诗人--刘禹锡,也称咏过禹碑。

其写诗道:“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因为无论是晋朝也好,南北朝也好,还是隋唐也好,古人往往都是只听过传说,而都没见过“禹王碑”。

故而,“禹王碑”的真假和身世,被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外衣。

继而,愈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不过,到了南宋时期,事情出现了转机。

南宋时,即嘉定5年(1212年),诗人--何致游览南岳衡山时。

他路遇一樵夫,在其指认之下,于衡山72峰之一的岣嵝峰,偶然间发现了“禹王碑”。

因为“禹王碑”发现于岣嵝峰,所以也称岣嵝碑。

大概是出于研究,极致的崇敬,又或者是因为太过喜爱。

最终,何致临摹了碑文,并将此临摹的碑文,带回额湖(南长)沙。

最终,此临摹的碑文,被翻刻于岳麓山。

不过,对于何致发现“禹王碑”一事,同时代的南宋之张世南,显然是存有疑虑的。

所以,其在《游宦纪闻》中,对于何致发现“禹王碑”,有详细记载。

“何以一献连帅曹彦约,并柳子厚所作书般若和尚第二碑……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访。令报云: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冻裂,禹碑自昔人罕见之。反疑何取之他处以诳曹。”

何致把“禹王碑”拓文带回湖沙,献给南宋大臣,转运使--曹彦约,确实使得这个南宋大臣,很是兴奋。

为此,这个大臣还派人去寻找过“禹王碑”母石。

然而,无论如何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无奈之下,曹彦约只得把何致所献的“禹王碑”之拓片,镌刻在了岳麓山峰顶上,并用泥土封住。

岳麓山上的,依据何致拓本,翻刻的,流传下来的“禹王碑”,也不是现在我们见到的那些。

在这里,故事就变得有点离奇。

当年既然已经有人找到,那么接下来立即去找,为什么找不到了?

既然派人也没找到,所以,最终就惹人怀疑了。

搞不好,当时包括大臣--曹彦约在内,有不少人都认为何致,是从别处拓来了假的“禹王碑”,诓骗了曹彦约。

至于目的嘛,应该就是巴结大臣,以获得好处。

总体来说,对于岳麓山上所刻的,所谓的“禹王碑”的真伪,乃至身世,历来都是众说纷纭。

无论如何,何致所带回的这个“禹王碑”拓文,是真还是假,最终,这个拓文,还是被刻在了岳麓山。

刻完之后,还被封起来了。

而这一封,就是封了300余年。

直到明嘉靖癸己年,即1533年,才被一明朝官员搜得。

即被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搜得,之后,管大勋把岳麓山上的“禹王碑”摹刻成碑,立在了衡阳石鼓书院。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禹王碑”才算是真正开创闻名于世。

明朝的朝野间也才算是真正看到了,号称是虞夏之书的“禹王碑”。

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有人将石鼓书院的“禹王碑”刻石,摹刻到南岳衡山之岣嵝峰上。

自此,原来的已经没有文字的“禹王碑”母石附近,才又出现了“禹王碑”及碑亭。

不管怎么样,在明朝发现岳麓山的“禹王碑”后,人们对于这个传说中的,最接近“禹王碑”母石的“禹王碑”,一直都是小心看护。

其中,最明显的便是,1935年修建了石亭护之。

为此,还有人在旁边,镌刻了“大观”二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