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四百六十章大邦殷,殷地安

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四百六十章大邦殷,殷地安

作者:疯神狂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4:1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开疆拓土,帝辛和商朝的统治阶级,也将重心放在了东南方。

但是帝辛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商朝的国力,并且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

这时,帝辛向东南方的征战,也使国内兵力空虚。

而这给了地处西北的周人部族,有了可趁之机。

这一点倒是跟隋朝十分相似,隋朝之时,用现在或者隋朝之后的人的话来说,就是穷兵黩武,最后激起国内矛盾,统治地位被推翻。

而商朝更加危险,因为帝辛即位时,商朝已统治了近600年的时间。

虽然商朝的国力依然强盛,但商朝的贵族统治集团,已日益腐朽、堕落。

当然,帝辛晚年亦是如此。

这个时期,阶级矛盾已经导致与下层平民、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甚至是一些部落、方国也开始反叛,投向了周国。

最终周国趁商朝主力滞留东南之际,便以精锐部队直入商王朝的王畿之地。

而帝辛被打了阁措手不及,只能仓促应战。

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商朝战败后灭亡。

商朝战败灭亡的原因,在于商朝将中心放在了东南方,国内没有太多的兵力。

加上牧野之战中,商朝这边大量奴隶组成的兵团,阵前倒戈。

如果不是趁此时机,周国是很难灭亡商朝的。

而且商朝灭亡,殷商势力并没有灭亡。

这是不是很奇怪?就算帝辛灭亡了,其实其他地方还有很多的商人,商朝南征的军队也还存在。

并且武王灭亡商朝后,也自知以自己「小邦」之君,是难以统治商王朝原先巨大的区域。

周国只是强于一些松散的部落联盟和方国,殷商才是「大邦」。

即便商朝被灭亡后,还是称之为「大邦殷」。

而武王灭商,犹如蛇吞象,这也是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何要实行分封制,因为其实在统治不了那么大的区域。

甚至在殷商灭亡很长时期,商人还四处都是,比如一直流传甚广的印第安人。

最近,印第安人的话题屡屡被媒体提起。

其实,大家一看到印第安人的照片,就感觉十分亲切。

因为他们的五官和肤色,与华夏人长得太像了!

那么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否真的是华夏人呢?

实际上,这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直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人认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印第安人,自然是美洲土生土长的。

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在美洲大陆上,发现类人猿和直立猿人的化石,这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印第安人就是华夏人的后裔。

在唐代的《梁书·诸夷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

《梁书·诸夷传》还专门介绍了慧深和尚,出访扶桑国的情形。

按照上面的记载,在倭国的东北七千多里有一个文身国,大致在阿留申群岛附近。

这里的土着居民确实有文身的习俗,而且美洲的印第安人一直崇尚文身这种文化。

在文身国东边五千多里的大汉国,根据测算,大致应该在阿拉斯加,扶桑国应该就在北美大陆的南部。

可见,在公元5世纪,就有华夏人来到美洲大陆,这比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要早得多。

更让人惊讶的是,有

学者认为华夏人早在殷商时期,就来到了美洲大陆。

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11年),周朝的军队奇袭殷商国都朝歌,殷商仓促应战,结果全军覆没、国破家亡。

殷商当时在山的东,有25万军队。

但却并未建立新的国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世的史书上也没有任何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此,有人推测殷人漂洋过海来到了美洲大陆。

这绝非凭空猜测,而是有大量事实依据的。

就在殷人从华夏大地消失后不久,远在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就出现了奥尔梅克文明。

这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它存在和繁盛于大约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中美洲。

在出土的奥尔梅克时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它们具有十分典型的殷商文化特征。

1955年,在墨西哥出土的拉尔塔第4号文物的玉圭,上面刻有4个符号,被认为是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

考古专家陈汉平解读出了这4个符号的大意: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

此外,人们在美洲发现了三脚支撑的陶器、用玉作为陵墓装饰物和造纸工艺。

在墨西哥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以龙为主题的作品。

印第安人的排水渠道,也体现了大禹治水的思想。

国内外一些专家的研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败退的殷商部队远渡重洋,来到了美洲。

他们为当地带来了农业灌既技术和各种专业知识,创造了奥尔梅克文明。

在今天的墨西哥,也有人承认自己的祖先是殷人。

不光是在北美洲,南美洲的秘国、玻利维亚等国。也有很多与华夏文化相关的考古发现。

据说南美洲最高的澹水湖「的的喀喀湖」,名字来自于一个传说。

有两个华夏男子发现了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后来人们就将其命名为「弟弟哥哥湖」,逐渐演变成后来的「的的喀喀湖」。

现代遗传科学也证明,印第安人的DNA与亚洲人的DNA,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因此,简单脑补一下,大致可以勾勒出当时的场景:

殷商败亡后,在东夷的25万军民,乘船一路东进,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来到了美洲大陆,并在他乡获得了新生。

殷人按照殷商的文化传统,建立了一个国家,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他们的后裔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出于对故乡的思念,身在美洲的殷人,在互相见面时,彼此致以问候「殷地安」。

15世纪,当哥伦布来到美洲时,听到「殷地安」。

这时他才误以为是到了传说中的印三,后来就将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最快更新请浏览器输入-M.-到进行查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