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入窑凭人,出窑凭天

素胚烧好,釉料调制好了,最后才是上釉。

素坯内外层都需上釉,通常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上釉不可太薄,薄难以出精品;不可太厚,厚容易粘底。

还有施半釉, 是建盏工艺的一大特点。

因为如果随意施全釉,在高温下会因釉水流动而粘底。

而宋代时期束口盏会特意修一条止釉线,便于把控施釉范围。

在这一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是合格的釉矿,再就是松油柴。

这两种最原始简单的物质,再加上烧制过程中加入的松油柴, 就能烧成唯美的建盏(结晶釉)。

而就算是这样, 其斑纹和颜色,都是随机形成,人为不可控制。

瓷器烧制有时候很麻烦,就是因为一步步的工序太多。

当然,这些都是可以一口气完成的,但是有时候,需要等待。

比如上釉之后,就需要等待干燥。

上釉之后,要将釉坯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干燥。

之后还需要刷釉,因为釉层不够厚,可在干燥后再刷上一层釉水。

最后是清足,就是将釉坯上多余的釉水剔除。

这时,又一道大工序完成,此时才会进窑烧制。

进窑之前,需要洒粉,这是为防止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粘足,需在匣钵上洒一层薄且均匀的耐火氧化铝粉/石英砂粉。

宋代建窑是长龙窑, 而现代多用电窑。

装窑时,电窑通常在胎底垫氧化铝防粘, 龙窑则是以匣钵分装。

前期工序都做好了,最后才能将坯体装入对应的窑内,关闭窑门。

到了这个步骤,又要开始烧窑。

每个匠人烧制工艺不同,窑口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艺进行操作,待温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多一些时,停火。

说着简单,但是这一步确实整个烧制建窑的关键。

焙烧,才是真正决定建盏品相和颜色的烧窑过程,这个是建盏无法绕开的技术难点。

其中艰难不仅宋代工艺师明白,现代工艺师也深有体会。

建盏要在1200~1300度的高温下的窑内烧制,并且要有良好的还原气氛。

今天的电窑,本身也不能自动保持还原气氛,仍需要人工投松油柴控制。

烧制过程之中,两点要素最为关键,一是温度,二是时间。

坯入窑后,工艺师必须集中精力仔细把控还原程度, 不能长时间离开窑炉, 不论春夏秋冬。

要制作出最完美的建盏,需要在烧制过程中,100%控制窑炉里每个角落的温度完全一致。

且每种温度持续的时间,精确到秒方可。

但这近乎不可能,所以没有一只建盏是完美的。

就是因为这個原因,建盏烧成率非常低,“往往大美之物,都是万里成一,靠老天成全。”

因此出窑后,每窑都会不可避免产生次品、瑕疵品,并被就地处理。

只有质检合格的产品,才可以出现在世人眼前,展现出不可言说的幻彩。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停火后进行冷窑,将窑内温度降下来之后,才能看到。

当窑内温度降到规定温度时,通常在100℃以下,打开窑门,最后的成品就这样出炉了!

正所谓入窑凭人,出窑凭天。

在窑火的洗礼下,出窑的建盏或不尽人意,或惊艳世人。

所以,每一只建盏在成功诞生后,还需进行一场挑选。

有瑕疵的盏,在进行分析后,将进行销毁处理。

而成功的建盏,便登记入库,最后出现在市面上,被人们所欣赏。

所以,看了这么多步骤,我们会知道,建盏的步骤环环相扣,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动一则动百。

每一只建盏都来之不易,个中包含着匠人们每一步辛勤的汗水和窑外望穿秋水的等候与期待。

而一只堪称完美的建盏,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这其中的精品,更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烧制一万个,才能出现一只精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率?

当然这里说的是精品,精品就是完美的建盏,可不是完美的窑变建盏。

像是兔毫盏、金兔毫、银兔毫什么的,或者干脆是意外烧制出了耀斑天目盏,这些珍品往往是百万分之一的可能会出现。

刚开始制作建盏,陈文哲就只能全凭天意,他最主要的是需要熟悉这种瓷器的烧制工艺。

等出来几窑成品,成品率很高之后,他就要开始追求精品了。

那么耀斑天目盏能够人为控制之下烧制出来吗?

到了现在还真能,只不过很困难就是了。

比较难烧,价格就贵。

而价格贵,就肯定有人研究。

所以,陈文哲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集合众位大师的工艺、技术,烧制出他想要的精品建盏。

因为曜变天目这种黑釉茶盏,在我国不见传(完整器)。

而实物均藏于霓虹各美术馆与博物馆中,每七年才开放展览一次。

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第四件,甚至是第五件,只不过后面的都有争议罢了。

比如第四件就在国内,而且是在杭市出土的。

2009年上半年,杭市上城区遗址出土。

只不过,那是一件残器,约四分之一部分残佚,但圈足保存完好。

原本的器形也相当清楚,器内壁的曜变斑纹,展现梦幻般的光彩。

这一件虽然是残器,但是通过展出的图片看,还是很漂亮的。

它如同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品一般,以偏蓝的曜变为基调,随著光线照射角度,出现紫红色光彩。

这种特色,也是为曜变天目盏的特征之一。

国外三件,全在霓虹,而国内的唯一一件,却是残品,只能算半件。

当然,除了这三件半确定了身份的耀斑天目盏,具有争议的一些还是有的。

杭市出土的曜变盏,其实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

世人都知道建盏的名字由来,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在福省建阳水吉的建盏遗址,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再发现过曜变盏。

当然,这是面上的事情,在池中村和后井村的一些藏家手中,应该是有一些曜变盏的碎片。

至少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就曾经传说,有人经手过一个曜变盏碎片。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