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一十九章 朱常治的不务正业

李如松一直没有放下千里镜,观察着岸上的情况,别看他嘴上叫的凶,一副要速胜的样子,但在实际战斗中,李如松已经变得极其谨慎了起来,用戚继光的评价说,是李如松临阵持重,可为帅才。

他谨记戚继光说的话,倭国多山,容易以逸待劳伏击获得局部优势,这是大明军一定要要防范和警惕的。

金田山城在燃烧,神社、寺庙、屋舍都燃起了熊熊烈火,倭寇在哀嚎,冲滩的军队已经在滩头展开了阵型,开始以纵阵向前推进,军港的倭寇在向金田山城逃窜,大明火炮仍在嘶吼,炮弹如同雨点一样落在山城之中。

“这家伙,还是那么猛啊。”李如松看到了赵吉,这人太耀眼,很难不看到他。

如果不当这个京营副总兵,李如松冲的比赵吉还猛!

但在京营这十五年时间,他完全学会了责任的具体意义。

赵吉披着全甲,已经带着陷阵先登的全甲军兵,如同城墙一样扑向了山城的入口,而山城入口已经在炮轰中倒塌,赵吉带着铁甲军冲进了山城之中。

大明皇帝接见赵吉的时候,赵吉才十六岁,那时候皇帝在和赵吉的角力中,就已经略逊一筹了,若不是赵吉没学过武艺,恐怕当初青年组天下第一高手,就已经易主了。

赵吉是天生神力,胳膊都比别人大一圈,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赵吉,带着陷阵先登营,在拾级而上,攻陷山城。

“打响箭,主攻金田山城,第三波冲滩登陆的军兵立刻上滩。”李如松调整了战略规划,整个邪马台军港一目了然,倭寇根本没有组织任何有效抵抗,战场的重心向金田山城转移,以赵吉为首的尖刀,已经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赵吉也是个人,撬乌龟壳没有后续支援,力竭的陷阵先登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李如松认真观察后,确定了一件事,大明军学习了陛下料敌从宽的精神,学习的太好,用力过猛了点。

本来敌人士气就非常低迷,兵贵神速,大明海船在风力改变之后,就立刻出动,打了倭国一个措手不及,过饱和的火力覆盖,狂轰乱炸下,已经把对方的士气,彻底打崩了。

赵吉带着一百三十人拾级而上,他带着三个全甲军兵,闯进了金田山城的一个据点之内,面前是十七个倭寇,三对十七,全甲打无甲、轻甲。

山城闪烁的火光,映在赵吉的铁浑甲上,晦暗不明,大明军的闯入,惊动了所有的倭寇。

一名左颊有一道蜈蚣疤痕的倭寇,双手持刀,冲了过来,一边冲锋一边用生硬的汉话嘶吼:“明狗!”

倭刀裹着腥风,当头向着一马当先的赵吉劈下!

刀上有血,地上有一个捂着肚子的倭人在哀嚎,显然这个武士,刚刚处决了一名逃兵,刀刃上残留的血迹甩出暗红血线。

“叮!”

火星四溅。

赵吉纹丝不动,刀镡(一种护手)抵住虎口传来熟悉的铜腥味,他右臂青筋暴起,三尺六寸的雁翎刀,自下而上划出半弧——这是戚家刀法里的月轮斩。

这一招皇帝同样擅长,是戚家刀法中,最常用的招式,常用,代表着能适应各种战场环境。

倭寇瞳孔骤缩,刀势已老,来不及回防,只听‘嚓’的一声,半截套着赤色阵羽织的断臂,连刀一起掉在了地上,血柱喷在赵吉的护心镜上,映出倭寇疼痛到扭曲的脸。

赵吉这一刀势大力沉,直接砍掉了对方的手臂。

“八嘎!“断臂倭寇踉跄后退,却被身后尸体绊倒。

赵吉身后的甲士猛然踏步,丈二点钢枪的棱形枪头一点寒芒先到,铁甲鳞片摩擦声中,一点寒芒精准捅进倭寇心窝处的锁子甲缝隙,枪头穿心而过,在其身后带出三寸长的血槽。

倭寇惊骇的看着透体而出的钢枪,身体抖动了下,再没了动静。

甲士手腕一抖,将手中的长枪拔出。

三十步外,手持铁炮的倭寇正惊慌的将已经点燃的火绳,凑向药池,站在五步之后的最后一名先登甲士,眯起左眼,抬起了燧发火铳。

甲士燧发火铳的照门缺口里,那顶阵笠上的‘杏叶纹’格外刺目,这是对马宗氏的家纹,一片杏树叶。

“砰!”

先登甲士的铳管尚在冒烟,就见手持铁炮的倭寇眉心,绽开拇指大的血洞,铅子镶嵌其中,铁炮坠地时落在了血泊之中,未燃尽的火绳慢慢熄灭,再也无法点燃铁炮。

倭寇的朱漆胴具足在燧发火铳面前,如同纸糊。

后方负责支援的先登甲士,开始从容的为燧发火铳换药,现场只有一把铁炮,已经没有能威胁甲士的武器了。

仅仅一个照面,三个呼吸之间,变成了三对十五。

步兵突袭战术,三个一组,各自负责进攻、掩护、支援,戚继光的鸳鸯阵,是以11人为单位,为了适应火器时代的来临,简化为三人小组,这种班组更加灵活多变。

赵吉抓好了刀,看见二十步外,九名倭寇三人一队,正结成三才阵快速逼近,这是倭寇最常见的阵型。

赵吉刀换到左手,他左手在刀柄末端一推,雁翎刀顺势入鞘,右手抽出挂在腰间的迅雷铳。

迅雷铳,改良自三眼铳和一窝蜂的火器,燧石在火镰上摩擦出了火花,点燃了引火药,在轰鸣声中,喷出数道火舌,喷发而出的铅子,如同雨幕一样撒向了敌人。

迅雷铳威力大,专门用于近战大面积杀伤,缺点就是填装麻烦。

赵吉望着倒在地上哀嚎的数名倭寇,判断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优质战甲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强大,没有专门破甲的武器,就是完全的碾压,而且大明还有种类繁多的火器可以使用。

赵吉的牛皮靴踩在血水中,向着倭寇每走一步都在泥地上留下暗红脚印。

一刻钟后,战斗结束,十七名倭寇尽数死在了他的刀下,赵吉坐在石块上,将笼手摘下,拿出了火药包开始装填火药,给迅雷铳、燧发铳装火药的过程,就是休息时间,他的动作非常熟练。

在朝鲜战场的时候,陷阵先登就已经发现了,所有的山城,都是魔窟,这里面的罪恶,让来自菜户营的赵吉,极为震撼,各种残忍的刑具上挂着的血肉,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杀死这些倭寇,对这些倭寇而言,也是解脱。

简单休整后,赵吉带上了笼手,继续拾级而上。

邪马台军港的战斗,持续到了天亮的时候,基本结束,工兵营开始恢复邪马台军港的吞吐能力,大明军在追杀倭寇。

整个追杀的过程,并不会脱离后方支援,追击的范围也只有五里。

在三天的时间内,邪马台军港的军兵,要在五里之外修建一个营垒,和邪马台军港、金田山城形成掎角之势,防止敌人的反攻。

《纪效新书·卷六·营阵篇》,对于野外扎营有着非常明确而且严格的要求。

比如营地要选择高燥向阳、背山面水之地,避免低洼潮湿处,防止水患和瘟疫;比如,要在高点设立哨所,瞭望敌情;营垒外要挖阔一丈五尺,深一丈的堑壕,壕底插竹签或木刺,防止敌人攀爬;

比如壕沟内侧一丈堆土成墙,称为垒,土墙高约一丈,上设女墙垛口供士兵隐蔽射击;垒墙到堑壕的布置鹿角和拒马防止敌人的冲锋;

营道三丈、营中设‘净厕’,营中除炊事火夫外不得生火,部分轻微违反军纪的军兵可是要打扫净厕的。

营垒法,是每一个军将在讲武学堂的必修课,只要扎好了营垒,就可以以守待攻,利用地形、工程、火器等优势,对敌人的反扑造成最大的杀伤。

万历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邪马台军港外五里的营垒修建完成,局部战争,大明军大获全胜,而上对马和下对马的战斗也结束了,同样是捷报频传。

邪马台军港的倭寇,好歹还依托山城象征性的抵抗了下。

位于岩原港的金石城,是对马国的府城,对马宗家家督宗义智,在看到了戚字牙旗的时候,直接选择了率众投降,连火炮齐鸣的阵仗都没有经历,滑跪之快,显然是做好了准备。

宗义智想的非常明白,他既没有组织过倭寇入侵大明,也没有深度参与到入侵朝鲜的战争中,大明要对马岛作为跳板进攻倭国本土,他再怎么抵抗,那也是螳臂当车,不如直接投降,还能换个优待。

他身段柔软,如果有需要,他甚至可以信泰西的神!打戚继光?谁爱去谁去,就这个名字往这儿一放,谁敢轻试锋芒!

他这么选择,也是有原因的。

宗义智所在的对马岛,是倭寇、朝鲜、大明海贸的必经之路,宗义智比倭国多数的大名们,都了解大明,大明有自己的高道德劣势,他宗义智不是战犯,大明皇帝不会无缘无故的把他拉去杀头。

大明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兵分三路的大明军,占领了对马岛上最重要的三个山城,对剩下的三个山城的进攻也逐步展开,战场的态势,完全按照戚继光的规划,十天后,大明军占领了对马岛全岛,并且开始对倭寇展开了清理。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二这天,大明皇帝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捷报。

“不至于不至于。”朱翊钧看完了奏疏,连连摆手,这戚继光在奏疏里,拍了太多的马屁。

诸如圣谟独运、庙算如神;万里之外,指授方略;九重之上,决胜波涛;赖陛下宵旰筹策,密授机宜;仰天威赫赫之类的话,让朱翊钧本人有些汗颜,他就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后勤支持。

(《戚继光奏捷疏》全文)

冯保乐呵呵的说道:“戚帅大愿就是但愿海波平,若非陛下励精图治,安有今日对马岛之大捷?即便是没有灭倭,这长崎在南,对马在西,可将倭寇尽锁于高墙之内,不得寸进,海波得平,大愿得报,乃平生最大快事耳。”

戚继光很少如此谄媚,毕竟作为皇帝的老师,这点架子,平日里还是要端起来的,这次进攻对马岛,戚继光心中的大愿得了,自然要对砸了真金白银的陛下歌功颂德。

最重要的是,大明完成了这次最为复杂的登陆作战,这代表着大明已经完全从冷兵器转向了火器作战,大明的军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大明军事进步,有利于大明开海,一个小小的营堡,在火器的加持下,能在夷人的围攻中,坚挺到补给的到来。

朱翊钧拿起了朱笔开始朱批:[此捷皆赖卿等智勇兼施,将士舍生效死,上下一心,忠义贯日,再扬天威,朕心甚慰;奉国公加禄千石,赐麒麟服;宁远侯李成梁加禄八百石,赐李如松授龙虎将军;马林封靖海伯;赵吉擢都督同知,废罪身赐田庄百顷。阵亡恤银加倍,伤残厚给钱粮,有功士卒按各等犒赏。]

[海疆初靖,倭胆已寒。卿其整舟师,缮甲兵,谨防倭寇反扑。]

“这前线打完了,逼迫织田信长交出矿产治权的事儿,该派遣何人前往倭国为宜?”朱翊钧朱批了捷报,看向了堪舆图,逼迫对方交出矿山治权,金银铜铁煤,大明都要,而且还要有自由活动的探矿权。

“织田信长的妹妹织田市。”冯保低声说道:“让他妹妹劝他为宜。”

“你这个主意不错。”朱翊钧肯定了冯保的建议。

冯保是宦官,宦官就该阴损,这是提醒织田信长,还不答应大明的条件,他在大明的家人,恐怕也保不住了,大明不必做恶人,把织田信长的家人,送回倭国,就是送回了炼狱之中。

“让高启愚去一趟吧,省的先生整天看高启愚不顺眼。”朱翊钧又划定了一个使者,高启愚。

鸿胪寺卿,这是极高规格的使臣,这两个人选,是恩威并重。

出使倭国是比较危险的,毕竟忽必烈两次遣使,都被倭人给杀了,高启愚若是在倭国有个三长两短,那就不能怪大明不客气了。

冯保拿出了一本奏疏,笑着问道:“陛下,西土城姚家次子姚光铭通过顺天府上奏请愿,询问这征倭何时可再次认捐?不为别的,就是求个美名,姚家能拿出二十万银置办钱粮,送往前线犒军。”

“朕都说了不用他们出钱了,这可倒好,他们上赶着是吧,这个钱不捐,心里不舒服?”朱翊钧倒是奇了怪了,以往干点啥事,一个个躲得老远,这灭倭事,个个都这么积极。

冯保乐呵呵的说道:“这不是怕陛下手头紧,打算抄家嘛,主动拿出来点,省的麻烦陛下了。”

“不麻烦,一点都不麻烦。”朱翊钧摇头说道:“告诉他们,军需仍足,真的有需要,朕不会跟他们客气的。”

怕就怕你皇帝不客气!

所以势要豪右打算主动纳贡,要是因为灭倭的事儿,把陛下逼到拷饷的地步,被抄家还要全家被骂,岂不是人财名三空?

前线军需充足,可不是朱翊钧胡说八道,自从停止往前线运粮之后,京营对大明的依赖主要是火药,粮草都由朝鲜本地供应,这让运送粮草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去年捐的刚刚用完,皇帝给的才刚刚开始。

其实也不怪戚继光谄媚,十月份的时候,皇帝觉得冬天快到了,又置办了三万件的棉服、五万双棉鞋、一万五千件精纺毛呢的大氅、三万顶的狗皮帽,为大明军过冬使用,但其实朝鲜临海,并没有那么的寒冷。

冯保给陛下倒了杯水,说起了京师的见闻,陛下看杂报,冯保也看,每天都会给陛下讲些京师发生的趣事。

“最近前门楼子出了一件事,江南来了个大儒讲学,也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怎样,本来在江南讲学时,当真是座无虚席,门不停宾,可是到了前门楼子讲学,除了这第一天外,每天一场,都是三三两两,当真是咄咄怪事。”

“这不,这大儒埋怨大茶楼不给他排好的场次,都是些早上和正中午的时间。”冯保讲起了前门楼子聚谈的热闹。

陛下不反对士人聚谈,所以这些年士人聚谈就成了一种风尚,以针砭时事为主,这个聚谈有些底线碰不得,否则就招致雷霆之怒,比如颠覆大明、比如美化倭寇、比如抨击太傅等等,底线之上,就完全交给无形的大手了。

聚谈收费也是极为昂贵的,谈论的话题也是天南海北,而很多杂报的笔正混迹期间,拾人牙慧,从里面抄点出来,就能发一篇杂报文章出来。

“是那个赵南星吧?”朱翊钧想了想,笑着说道。

赵南星,和顾宪成是好友,都是东林书院的奠基人,赵南星本来该在万历二年考中进士,但朱翊钧大笔一挥,赵南星就只能以举人的身份四处活动了,哪怕是名儒,考不中进士,多少差了点意思。

赵南星在南方讲学,的确是座无虚席,但到了北方,就没人捧场了。

“陛下明鉴。”冯保笑着说道。

朱翊钧摇头说道:“人家李哲的聚谈,每一场都是人头攒动,瓜子茶水卖的比票钱还多,人前门楼子大茶楼,也是要做生意的啊,他赵南星没人听,自然不给他排好的时间了。”

“苍蝇找屎—专挑臭的。”

“谁把赵南星从南方请来的?不就是京中的臭老九、旧文人、贱儒吗?这些贱儒就是苍蝇,这赵南星就是那坨屎,臭上加臭。”

朱翊钧说了脏话,他以黄公子的身份去听了一次,听这个赵南星讲所谓的‘心性之争’到‘经世救弊’,差点把朱翊钧给讲睡着,全程都是胡说八道,太过于袖手谈心性、空洞无物。

一说就是大明朝士过于媚俗,只知道歌功颂德,说万士和无骨,说沈鲤谄媚,宁直无媚才是气节,以气节才能振天下。

话很有道理,徐成楚就很有气节,皇帝圣意已决,要推行普及教育,还要不禁止人员自由流动,徐成楚立刻就站了出来,提醒了皇帝其中的危险,话很有道理,皇帝良言嘉纳,君圣臣贤,天下安宁。

但是赵南星讲的气节,全然不是这样的,说吏举法破坏了贵贱尊卑长幼之序、说普及教育是痴人说梦不切实际、说大明入朝作战,是妄兴刀兵、置天下危亡之际、是穷兵黩武如此种种,这就是赵南星理解的宁直无媚。

符合朱翊钧对旧文人的刻板印象。

朱翊钧当时没把大茶缸甩到赵南星的脸上,那是他朱翊钧是个读书人,有修养,可怜赵南星这个旧时代的人,没有登上通往新时代的巨船。

让倭寇占领朝鲜,让倭寇上岸站稳脚跟,成为东北方向的大患,这赵南星就开心了,他那一套之所以没人听,没人信,因为实在是太老旧了,已经落伍甚至是跟不上时代了。

当时就有士大夫坐不住,站了出来,对着赵南星一顿批评。

说他是:斥吏举则曰乱尊卑,讥庠序则云悖纲常,议王师则詈为黩武。抱残守缺,犹持腐简而论兵机;坐井观天,竟指瀛寰作稗海。其所谓气节者,不过饰礼法为锁链,奉祖制作圭臬,腐儒妄议庙堂策,恰似夏虫语冰、空谈误国,莫此为甚。

赵南星的失败,是大明文化大思辨的成功,是文化上的万历维新。

“陛下,皇后千岁带着皇长子来了。”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俯首禀报。

朱翊钧一愣,看了看日头,这还没到晚上,一般没什么事儿,王夭灼不会打扰他处理政事,他点头说道:“快请。”

王夭灼拉着朱常治走了进来,王夭灼风采依旧,朱常治则把手放在身后,神秘兮兮的说道:“爹爹,我央求娘亲带我来找爹爹。”

“哦?治儿有什么事儿吗?”朱翊钧将奏疏放在了一边,满脸笑容的问道。

朱常治低声说道:“我自己拼好了一件钟表,格物院博士说孩儿心灵手巧,可是,那翰林院的讲筵学士,则说孩儿不务正业。”

“自己拼了一件钟表?来给爹看看。”朱翊钧大感惊讶,示意朱常治赶紧把藏在身后的钟表拿出来。

朱常治把自己的拼好的摆钟放在了桌上,指着榫卯拼接而成的木质玩具,说道:“爹你看,这个是重块,卷上去后,会缓慢下落,这边是摆锤,重块滑落,带动了齿轮转动,擒纵装置被带动一次,摆锤摆动一次。”

“表盘上的秒针,就会跳动一格,秒针转一圈是六十下,正好一分钟,分针转动六十下,正好一小时,两小时是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是一天。”

“格物博士说,是这个重块滑落给齿轮提供了力。”

“很厉害!”朱翊钧摆弄了下,问道:“是不是讲筵学士留的课业没完成,所以才批评你不务正业呢?”

朱常治连连摇头说道:“我把课业做完了,娘亲说了,只要我好好习武,好好读书识字,完成课业,就带着我一起拼《永乐大典简要本》带的玩具盒。”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一个人拼好的!”

朱常治把自己一个人咬字很重,仿佛是在炫耀。

“厉害了,一个人就拼好了,那你觉得,是格物博士说得对,还是翰林院讲筵学士说得对呢?”朱翊钧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询问。

朱常治十分肯定的说道:“孩儿觉得,格物博士说得对,不是因为格物博士夸奖我,而是讲筵学士的批评不对。”

“德皇叔爷告诉孩儿,学问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说的,能用的学问才有用。”

德皇叔爷就是朱载堉,他也是朱常治的格物老师,显然在评评理这件事上,朱载堉支持朱常治不务正业,这其实也是朱载堉一直以来的观念,圣学之道,贵在经世致用。

“很好。”朱翊钧摸了摸朱常治的脑袋,满脸笑容阳光灿烂,讲筵学士没有教出一个乖小孩,反而教出一个有些叛逆的娃娃来。

王夭灼有些无奈的说道:“他不肯习武,我就给他三天放一次假,还准他拼榫卯,那些个士大夫们,总说不务正业,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这些士大夫们,到底要怎么样的皇子,才合心意。”

朱常治好不容易调整到让皇帝满意,让皇后满意,让格物院满意,现在士大夫又不满意了。

“他们要一个听话的乖小孩,不是皇帝。”朱翊钧一边跟朱常治玩榫牟玩具,一边回答着王夭灼的问题。

朱翊钧一点都不客气,他当初力排众议让张居正单独讲筵,就是这个原因,这些人并不是在培养能承担起责任的储君、皇帝,而是培养储君成为孩子,最好长大后,心性依旧是个孩子。

过度依赖他人解决问题;不考虑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关系;忽略他人感受;喜怒无常、情绪波动极大、易怒易躁、闯了祸又担惊受怕;

难以承担任何的挫折和批评;习惯性的推卸责任将错误归咎于外界,也就是他人、社会、命运的不公;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把自我的需求完全凌驾于任何规则之上。

如果是个普通人,也无所谓,但朱常治是储君,他不能永远是个孩子。

肩扛日月、江山社稷系于一身的皇帝,长大了还是个孩子,是万民之厄、大明之殇。

“娘,你看爹!掰断了!”朱常治气呼呼的指着断掉的一个零件。

老爹不知道在想啥,笨笨的,连个榫卯都拼不好,早知道就不找他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