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八十九章 人不婚宦,情欲失,人不衣食,君臣息

徐渭上奏,详细的论述了他在倭国看到的现象,倭国的城镇和乡野之间的发展已经彻底失衡,不是不均衡,而是彻底失衡。

丁口的过分集中,让倭国失去了乡野这个蓄水池,乡野再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口了。

之所以是虚假的繁荣,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补充进城镇了。

涌入大阪湾海港城镇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因为老人和孩子不具备迁徙能力,而倭国是一个狭长国家,不具备任何的纵深,这大大的降低了人口迁徙的难度。

人口聚集速度很快,超过三百万丁口散落在大阪湾沿海的港口里,而乡野之间只有五百余万人。

而这些年轻人在进入沿海繁华城镇之后,见证了这些繁华后,立刻开始追求财富,通过辛勤劳动或者投机取巧,去追逐财富。

即便是得到了财富,也不会满足,而是开始追求名声,继而追求尊贵的身份,最后还要追求死后的荣耀。

但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事实上,这些为了发财来到城里的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直接倒在了第一步,求财而不得。

无论多么的雄心壮志,仍然处于贫困之中。

世界就是如此的残忍,站在舞台中央的时代弄潮儿,终究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人,用尽了一切办法,好的坏的,对的错的,所有办法,全都用过了,但始终无法翻身,始终是穷民苦力,终日生活在焦虑之中。

眼下大阪湾沿海港口城镇是不缺少女性的,因为人口虹吸,将大量的年轻人聚集到了这里。

本来这些城镇里的倭女,其一生的轨迹,大约就是找个穷民苦力嫁了,搭伙过日子,再生几个孩子,糊里糊涂的过完这一生,那些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终究是不属于自己。

但因为虚假繁荣,这些倭女有了新的选择,比如成为游女,伺候富有的人群,比如出海去做南洋姐,博取更好的生活。

而城镇里的男人,也很快接受了这一事实,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成婚不必要,生子也不必要,只需要一两天的劳动报酬,就可以到游廓,也就是游女聚集的地方,享乐一番,为何还要成婚生子呢?

之所以会发生这些,徐渭在奏疏里将其概括为:异生同死,抵死求欢。

人生下来有贫富、有贵贱、有天资聪颖、有天弃愚笨、有天生丽质、有泯然众人,人生下来都不一样,但大家都要死去。

人生下来是要死的,十年是死,百年也是死,成仁成圣要死,成凶成庸也要死,一切功名利禄,在死后,都会做了土。

既然都要死去,这些生活本就贫贱、愚笨、丑陋的穷民苦力们,看多了繁华之后,就会情不自禁的想:为何还要再生下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贫贱、愚笨、丑陋呢?

当人们发现,只需要抛掉那些教化赋予的责任,就会变得快乐,因为赚的银子都可以供自己花销,及时行乐,拼死也要行乐,就成了这些城镇里主要思潮。

基于价值对比的生存享乐至上的思潮在蔓延,去责任化的社会正在普遍形成。

织田信长努力了,他下令禁止游女和游廊,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让穷民苦力更加努力的工作,换取更多的劳动报酬,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来阻止倭国的整体崩溃。

但织田信长失败了,游廊的确关闭,但很快街头巷尾就有了私窑,只要门前挂一盏红灯笼,所有人立刻了解这里是做什么的。

织田信长只能默许这些城镇,有游廊的存在。

倭国的城镇里,就发生了一件三代之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儿,那就是:[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这句话是先秦杨朱说的,流传于三代之上的俗语,意思是:

人们的欲望在消失,不肯婚丧嫁娶,甚至不追求名利地位,所有的欲望都在减少;对华美的服饰、高大的房屋、美味而丰富的食物都不再追求,君臣之道就开始消失。

不是不想追求,而是求而不得。

“万物齐生齐死,异生同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虚名荣利定非真,望美扬名似幻尘;圣愚皆腐骨,荣华三更梦;”

“重己贵己,重生贵生,人不婚宦情欲失,人不衣食君臣息。”朱翊钧念完了徐渭的奏疏。

这是徐渭对倭国的总结,徐渭把这些事儿串联在一起,去观察去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

最有意思的就是,徐渭给倭国开出了良方,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闭关锁国,极度排外。

只要闭关锁国极度排外,这些问题就会慢慢消失,回退到之前的乱战版本。

奈何倭国离大明真的太近了,大明不允许倭国闭关锁国,还要将大量的货物倾销到倭国来,换取白银的同时,摧毁薄弱的手工作坊,不允许倭国回退版本。

“徐渭这本奏疏好,很好。”朱翊钧拿着奏疏说道:“城乡发展绝对不能失衡,不能因噎废食,城镇要发展,乡村也要发展,只有如此,才有足够的人口。”

冯保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大明又不是倭国,倭国狭长,所以人们迁徙到沿海,根本不费多少腿脚。”

大明有纵深,这就是冯保认为的大明优势,大明真的太大了,乡野也真的太大了,人们迁徙的成本实在是太高,倭国发生的事儿,没有必要担忧。

“大明在修驰道。”朱翊钧摇头说道:“冯大伴,你看这些驰道经行的大城,像不像有无数条触角的抽水机,在不停的从乡野抽取丁口和财富入城。”

“是的,大明足够的大,丁口足够的多,可任由大城从乡野抽血,不用三五十年,大明也会陷入倭国的窘境之中。”

徐渭的奏疏反复提醒,倭国的问题是乡野失衡,即便是乡野存在五百万丁口,但这五百万丁口,是老人,是孩子,是光棍。

这个年代,男子是劳动力,五六岁就开始创造劳动价值,所以倭国的溺女婴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在加上战乱,生活不安定,倭国女子本身就少于男子,城镇抽取了女子入城,乡野之间遍地都是光棍了。

战乱最大受害者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而是平民,穷民苦力的抗风险能力微乎其微。

“还记得朕在广寒殿弄的老鼠天堂吗?”朱翊钧看着冯保问道:“你觉得真的不会在大明发生吗?”

“陛下圣明。”冯保稍微思索了一下,打了个哆嗦。

倭国发生的一切,和广寒殿老鼠天堂发生的一切,完美应验。

乡野之间那些个光棍们,就是老鼠天堂里最底层,它们没有任何的繁育欲望。

城里的大名、富商们,就是强壮的老鼠,它们攻击其他的老鼠,根本没有任何的动机。

而繁育是从顶层散溢,在朝鲜得到了应验,在倭国也得到了应验,那在朝鲜和倭国发生的一切,在大明也会发生。

徐渭还在奏疏里提到,这些沿海的城镇,正在形成一批食利者,就是依托于大明开海政策之下,各种货物到港的买办。

最开始这些买办,只是大明雇佣的跑腿,他们通常会和到长崎总督府的大明商人保持极其良好的关系,并且懂汉话,充当中倭贸易的桥梁,并且积极展开贸易活动。

但时光荏苒,买办群体逐渐壮大了起来,并且开始和大明合伙做起了生意。

比如倭国秋田铜矿,就是倭人在做,大明主要负责管理和外销。

徐渭在奏疏里也是感慨,这些买办,花费了巨额白银购买大明的各种货物,将最多的利润转移出倭国,疯狂压榨本地市场和穷民苦力。

这些买办走狗,甚至和大明军配合紧密,对于想要打破他们垄断地位的倭国本土大名,重拳出击,出卖各种情报、提供水文地理堪舆图纸、鼓噪风力舆论等等手段,坚决配合大明军的行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些买办走狗依靠自己的经济地位,不断地获得更高的政治站位,甚至还学大明京堂,搞起了杂报,来笼络倭国士人。

最终建立了‘对抗大明就是对抗王化、拒绝先进、拒绝文明’的基本政治正确,塑造各种不适合倭国本土的风力舆论。

这是徐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景,徐渭、孙克毅等人,自问自己对倭国有恨,恨到到长崎对倭国给予重拳,但这些倭国买办的表现,比徐渭他们表现的还要恨倭国!

除了军事侵入外,经济、文化、政治都在全面侵入倭国,而后三者完全由倭国倭人去主动完成的。

“倭国正在杀死倭国。”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

大明反对大明,描述的是大明因为各种阶级站位不同,产生的撕裂,但这种撕裂仅仅只是反对的程度,调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是弥合矛盾。

借乡贤缙绅人头一用,能够很好的纾解万民心中的怨气。

但倭国倭人更进一步,倭国正在杀死倭国,倭国正在走向自我灭亡,而且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

“把徐渭的这篇奏疏,下章内阁,让阁臣们都仔细看看吧。”朱翊钧将奏疏递给了冯保。

“织田信长的妹妹织田市,代呈送倭国国书,说倭国制定了一些错误的国策,希望重新调整和大明之间的关系,共同结束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冯保呈送了一本奏疏。

倭国因为内部矛盾激化,不得不将矛盾转移到外部,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且取得了巨大优势,差一点鲸吞整个朝鲜。

大明出兵干涉后,倭国相继在平壤、开城、汉城大败亏输,在胜利的天平完全倾斜向大明,战场对倭国完全不利的局面下,倭国提出了议和。

倭国承认了中国是文明的源头,倭人从中国学到了文字、行政和宗教,所以倭国就诞生了。

国策是错误的,织田信长承认战败,并且愿意退出朝鲜战场来换取和平,同时,织田信长的国书中,强调了大明和倭国关系源远流长,并且保证了不会重复过去错误决策。

朱翊钧拿起了奏疏说道:“织田信长在国书中,说起了倭国人起源于秦朝方士携童男童女,东海寻访仙山的故事。”

“朕非常反感这种说法,同样对于倭人而言,倭人也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当然,朕对这件事无法认同,因为朕无法接受所谓的汉人后裔数典忘祖。”

“他的所有请求,朕无法答应。”

朱翊钧做了批复,织田信长确实挺不要脸的,直接把倭国起源定性为了徐福东渡,讲起了一衣带水睦邻友好的叙事。

朱翊钧直接否定了这种渊源,虽然没说脏话,但意思非常明确,别来蹭关系!恶心!

“有意思,织田信长收到的战报,恐怕不是真的战报。”朱翊钧做完了批注,笑着说道:“前线隐瞒了许多事实,让织田信长以为朝鲜战场仍然是相持阶段,以为还是一个筹码,来换取一些东西。”

“但朝鲜战场不是筹码,是朝廷故意留下来训练新式战法,并且持续对倭寇放血的伤口。”

“而且,他怎么可以干涉自由贸易!”

织田信长眼里的朝鲜战场,应该是僵持,所以他才觉得是筹码,这是前线给他战报塑造出来的。

而前线也多少有点拎不清,以为这种拉锯和反复,是大明军对倭式城堡毫无办法;

但羽柴秀吉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大明军在用倭寇磨刀,根本就没有用全力;

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完全不同。

织田信长希望用撤兵来换取大明对他政令的支持,希望长崎总督府制定船引制度,限制到长崎的倭国船只数量。

织田信长制定了一国一城的章程,就是一个令制国只能有一个城池,那么倭国内海那么多的港口城镇,就会在这条政令下作废,每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大型港口城镇,这样一来,能够缓解倭国的内部矛盾。

在织田信长看来,这是个不错的提议,符合大明利益,也符合倭国利益。

大明得到了朝鲜,倭国内部矛盾彻底纾解,合则两利,斗则两害。

但织田信长的命令,干涉了自由贸易,这是大明决不允许发生的事儿。

朱翊钧和大明廷臣,在短时间内,并不想改变朝鲜战局,所以织田信长请和的国书,得到了明确的回应。

四位辅臣也贴了浮票,认为前线的事儿应该多听听前线的意见,凌云翼和戚继光没喊停,朝廷也没必要喊停。

尤其是大明不必再运送过多的粮草到前线的前提下,这一仗的确是大明最省钱的一仗了。

“陛下,王谦来了。”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宣。”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王谦恭敬见礼,这次的宣见,是因为皇帝要对燕兴楼交易行问责。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免礼吧,朕最近听说了一些不好的传言,说你王谦王御史,威风大得很,四处对人说,就是要吃带血筹,你当着朕的面儿,把你的话再讲一遍。”

“臣遵旨。”王谦站直了身子,脸上的谦卑消失,变得狷狂了几分,而且还带着不屑的神情。

“这燕兴楼交易行,吃的是人,什么是吃人?就是你们带着血汗钱进来,一分都带不走,赚钱是不可能赚钱的,我若是让你们赚钱了,那我赚什么?”

“在燕兴楼,我就是最大的庄家!”

“我只需要一声令下,所有人都会开始用力的往下砸,砸掉一成,你觉得肉疼,砸掉两成,你觉得惶恐,砸掉三成,你就颤抖的交出了手里仅剩的筹码。”

“你觉得你不怕?不肯交出来,我就继续砸,直到你肯交出来为止!”

“你看着你手里的有价票证每天都在贬值的时候,你自然会怕,怕倾家荡产,怕钱庄催债,最终只能忍痛割肉离场,或者干脆从燕兴楼跳进通惠河里,一死百了。”

“跟我斗,你才有几个钱啊,你也配!”

“知道我是谁吗!王次辅的儿子王谦!”

“再说一遍,手里没几万银闲钱,不要进来,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王谦说完才把狷狂的嘴脸收了起来,俯首说道:“陛下,臣表演完了。”

“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这几日,御史言官骂你的奏疏,都堆满了文渊阁,还有骂你父亲的。”

“骂得好,就该骂,臣说这些话,就是让人骂的。”王谦深吸了口气说道:“臣最近发现,有些人去钱庄举债来燕兴楼交易行,博天大的富贵。”

“决不能这样,大司徒有句话臣深以为然,借了钱,一定要还的,无论何种方式。”

“他们举债进到燕兴楼,臣就不能让他们赚到一分钱,若是不劳而获赚得到钱,那就会脱实向虚了,燕兴楼交易行是为了让人人做船东,是为了收蓄黄金,而不是为了让投机客投机。”

“举债之人的承压能力更低,往往会更加恐慌,在盘面大幅度滑落的时候,就只能割肉止损离场。”

“投资是投资,投机是投机,这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概念。”

王谦是注意到了大量举债入场的人,才选择了砸盘,等到砸的有人受不了质问他的时候,他说出了那段骇人听闻的话。

这番话,让市场更加恐慌,盘面再次快速下跌。

“陛下,燕兴楼是一个鳄鱼之间的游戏,比的是谁更加心狠手辣,臣手里拿着一千万白银,七十万两黄金,是要为朝廷赚钱的。”王谦再次说道。

他告诉陛下,他首先要对皇帝陛下负责,那些银子和黄金,是有皇帝圣命,他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人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对万民负责是陛下的事儿,轮不到他王谦。

“朕只是让你平价收蓄黄金。”朱翊钧无奈的说道:“你倒好,三个月,一千万银变成了1130万银,赚了130万银,七十二万两黄金,你变成了八十一万两。”

王谦深吸了口气说道:“陛下,一百三十万银和九万三千六百两黄金,已经解送内帑了,若只想平价收蓄,那就一定会亏,只能赚钱去收蓄,不赚就是赔。”

金融和别的行业不一样,是个零和博弈,而不是共赢,这里只有幸存者和输家,不想做输家,就只能做幸存者,抛开一切良心去赚,否则一定会亏。

都是白银,哪一两是正义的?哪一两是邪恶的?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断的敲动着,很久之后,才开口说道:“好吧,你说的有道理,有些事,朕越管越乱,只能说尊重个人选择的命运,尊重客观规律了。”

王谦要走的是独臣、酷吏和聚敛佞臣的路线,他要是不走这条路,无法获得皇帝的信任。

而大明皇帝决定不多做干涉,权力从来不是无所不能的,过多的行政命令,反而容易破坏市场的稳定。

燕兴楼交易行设立的本质,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北方的乡贤缙绅们也能在海贸上分一杯羹,每年分红,是零和博弈之外唯一的增量,为了弥合南北经济差距和矛盾。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能给各种制造业输送足够的白银,最早的船舶票证,是为了给造船厂足够的订单,成为五大远洋商行的船东之一,后来是为实体吸纳白银。

只有明白了这两个本质,才能明白王谦的做法,一方面他需要向皇帝交差,一方面他需要持续为制造业输血。

“王谦,你要注意好自己的安全。”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朕给你派点缇骑保护好自己。”

王谦干的活儿,等同于把大船到港的分红收益,全都抽了出来,换成了黄金,收蓄在了内帑,这个活儿就是个杀千刀的活儿,不被人记恨才怪。

“谢陛下隆恩。”王谦选择了接受,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需要在老爹死后,保住自己的家人,只有陛下能保护他,所以他要做到底。

王谦唯一不担心的就是,给陛下干活,会被陛下拉出去砍头,借他人头一用,稳定人心。

陛下对自己人真的很好,当然你必须是真的自己人,愿意为大明的再次伟大添砖加瓦,而不是掏空根基。

“陛下,大明现在有些危险。”王谦面色凝重的说道:“朝廷里的明公们,大部分都是四书五经教出来的,大员们不懂算学,也不懂会计。”

“以前,民间大部分也不懂这些,很多东家,被掌柜和账房联手蒙蔽,但现在,民坊里有了皇家理工学院的会计师。”

王谦看到了危险,大家都不专业,但民间对账目会越来越专业,朝廷还招揽不到专业人才,会越来越不专业。

现在稽税缇骑能欺负民坊,日后指不定谁欺负谁。

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朕也担忧,即便是有这个东交民巷监狱,但被抓的,大抵就是比较愚笨的,学艺不精的,那些聪明伶俐的,恐怕会逍遥法外。”

“而且不仅仅是审计、算学,还有铁马、驰道、矿产、天文等等,都是如此,民间蓬勃发展,朝廷刻板守旧,最终怕是朝廷要被民间远远甩在了身后。”

“当朝廷成为了生产力进步和生产关系改变的阻碍时,朝廷还能维持多久呢?”

“王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王谦面试探性的说道:“朝廷之所以争不过民间,其实就是两个原因,俸禄少和升转无望,一辈子也就一个户部的吏员。”

“人嘛,恃才傲物,有些才华就一定会有傲气,一辈子做吏员,指定不乐意。”

“陛下,臣有个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其实当官,俸禄不重要,主要是权力,有了权,就不愁钱的,就看胃口大小了。”

“能不能给愿意报效朝廷、表现好的院生,一个特赐恩科进士的身份,然后到彝伦堂,聆听圣诲,观政两年后,转为官身?”

“咦?”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详细说说。”

王谦能考中进士,还能把燕兴楼那么多的聪明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能力是没问题的,就是品德上差了点,他的意思是,给皇家理工学院的院生,打开上升通道。

朝廷的优势从来都不是钱,而是权。

王谦面色凝重的说道:“我爹有点太想当然了,他说要把乡贤缙绅的优待直接取消,也不怪元辅反对他了,他太急了,这种政令制定出来,也无法执行。”

“陛下圣明,至仁至智,可以周天下诸务,至诚至性,可以通天下之情,但陛下之势,不能遍天下之人,故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以治天下。”

“乡贤缙绅优待的源头,是所有的大员,都出身乡贤缙绅,本身就是优待的一部分。”

皇帝再厉害,再英明,也是一个人,所以才会和百官一起治理天下。

王崇古要直接削减乡贤缙绅的待遇,最先反对的一定是天下百官,政令被广泛反对,就无法推行。

要彻底瓦解乡贤缙绅的优待,需要瓦解源头,更加直白的说:如果无法把科举制废除掉,优待就不可能废除。

王谦低声说道:“九龙大学堂毕业弟子,愿意为朝廷效命,靠考成法获得特赐恩科进士,到彝伦堂,聆听圣诲观政两年,便可以入仕为官。”

王谦的意思是,打开新的人才晋升通道。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你不要对别人说,这是你提议的,朕来推动,你扛不住。”

王谦要干的事,大抵就是,一令开天门,万道震乾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