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七十七章 黑麦种子是搜集来的!

当徐贞明看到了两个波斯美人的时候,就知道,陛下对绥远王化之事,十分满意,宫里翻箱倒柜,把能赏赐的东西都过了一遍,才把这万国美人给拿了出来。

徐贞明真的不想要,因为他是正经的进士,哪怕现在种田,但他依旧是个进士出身,华夷之辩根深蒂固,这些波斯美人,在他眼里跟牲畜几无区别,他觉得弄到家里,家宅不宁。

“那大司农不要的话,咱家回去也不好交差。”徐爵一脸为难的说道,其实从皇帝说出要赏赐万国美人的时候,徐爵都预料到了这个场面。

士大夫们去青楼里吃个快餐勉强还能接受,但带回家,多数都是敬谢不敏了。

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比如元顺帝的第三任皇后奇皇后,就是个高丽人,这个皇后擅权植党,浊乱宫闱,怂恿儿子元昭宗跟亲爹兵戎相见,搞出了父子内战的戏码,而那次的元廷内战,导致了南方红巾军彻底做大,再无法平定。

奇皇后的家人在高丽被高丽王肃清,为了报仇,奇皇后怂恿儿子发兵高丽,结果打了个大败亏输,当真是:日寻干戈,构衅扩廓,宗社将覆而又速之。

永乐年间,宫中也有高丽姬,但自宣德年间,就停了高丽贡女之事。

“不如这样,送潞王府如何?”徐贞明是真的不想要这些个波斯美人,指不定闹出多大的幺蛾子来,这的确是赏赐,但无福消受。

徐爵看徐贞明真的不要,思索再三,才摇头说道:“咱家还是领回去吧,陛下最近刚刚训诫了潞王殿下万国美人彼此迫害之事。”

徐爵回宫复命之后,朱翊钧也只是笑了笑,让徐爵退下,没有追究什么君有赐不敢辞,这是赏赐,不喜欢可以不要。

大明士大夫对学外语这块,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二月初三大朝会,天蒙蒙亮,朝阳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亮皇极殿的金色琉璃瓦时,承天门五凤楼的缇骑们吹响了号角声,正衙钟鼓楼的钟声传到了所有等候上朝的臣子耳边,承天门的大门缓缓打开,在缇骑检查之后,身着各色朝服的官员,如同一排排大雁一样走过了内金水河桥。

朱翊钧等到朝臣们行礼之后,才挥手说道:“宣大司农徐贞明。”

两个一组的小黄门将天语纶音一级一级传下,声音在整个丹陛之下回荡。

绥远王化的功臣之一回到了京师,大明皇帝用大朝会的礼遇迎接了功臣。

徐贞明略微有些恍惚,他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不值得这种礼遇,也就是在绥远种地,修了点水利设施,培养了数百名的兽医,终结了草原人千年以来随水而迁的习俗,提高了畜牧业的产量。

草原人也不都是游牧,他们也种田种地。

徐贞明拿着笏板,在小黄门的带领下,一步步的穿过了左右静候的文武臣子,走过了汉白玉台阶,走进了皇极殿内。

“臣宝歧司司正徐贞明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履任绥远,幸不辱命,自万历十年至今,绥远编民齐户共三十余万户,丁口一百二十万有余,垦田六十万顷,围牧场四十万顷,兴修沟渠四千三百余里,驰道一千三百里。”徐贞明五拜三叩首行大礼觐见。

四千三百里的沟渠,主要是在枯水农闲时期,对堵塞的沟渠进行了疏浚,并且将这些沟渠的水引到田间地头。

精耕细作的大明,仅仅是一个起垄,都让草原人大开眼界,起垄可以防淹、防寒、防旱和抗伏倒,草原人完全没有想到仅仅是一个起垄就能增加近一倍的产量。

“爱卿劳苦,冯大伴,宣旨。”朱翊钧挥了挥手说道。

冯保一甩拂尘,向前走了两步,等待小黄门拉开了圣旨后,才吊着嗓子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民不务本而事末,舍本逐末,多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亲耕,农桑者,古今王政,莫先如此。”

“绥远新辟,万象更新,朕遣司农往,兴教化厚风俗、敦孝悌崇礼让,致太平于千里,修和睦于万世,卿顺天时,量地利,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兴水利、造农具,劝勉务农,且从人意,祈谷祈年,岁岁宵旰。”

“谁司民牧者,敢惮为民先,今升宝歧司为农学院,司农谨记农学院之根本之务,跻万民入仁寿,致四海各安康。”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圣旨强调了农桑的重要性,把农桑放在了古今王政的首位,数了数徐贞明的功绩,宣布了宝歧司正式升级为了农学院,专事农桑研究,徐贞明从五品农学博士,升官为了司农,是农学院的堂上官,正三品大员。

而农学院的寄语是:跻万民入仁寿,致四海各安康。

“臣叩谢隆恩。”徐贞明再拜,站起身来,对于升官,他没什么太多感觉,因为做的事儿,还是原来那些事儿,种地,种更多的地,产更多的粮食。

他是万般不会,只会垦田水利,当初在浙江山阴垦田三万九千顷,反而被攻讦,受到言官弹劾之后,闲住入京活动,得张居正力保,才混到了陛下身边。

这些年,若是说有些成绩,那就是他真的教会了陛下如何去种田。

“爱卿这是晒黑了,也瘦了许多。”朱翊钧打量了下徐贞明,这五年不见,变得更像是个农夫,而不是士大夫了。

徐贞明再俯首说道:“承蒙陛下厚爱,臣在绥远并没吃什么苦,地方已经把最好的给臣用了。”

这话说的不合适。

徐贞明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就应该开始吹罗圈屁,夸皇帝英明,夸皇帝礼贤下士,说皆仰赖圣德,臣感激涕零之类的话,营造出君圣臣贤的氛围感;

即便是没有政治头脑,也该感念圣上关怀,稍微倒一点苦水,说下在绥远如何如何辛苦,但还是排除万难,把皇帝交代的差事完成了,拉一下私人关系。

徐贞明选择了最朴实的回答方式,讲事实,不辛苦,也没吃苦,绥远拿出了最好的东西招待他这个大司农。

吕宋总督殷正茂曾经说过,他最喜欢跟农学博士打交道,因为这些农学博士最是没有架子,也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

“爱卿归朝,朕甚是欣慰,草原安定,有爱卿之功,归班吧,等下了朝,到农学院,跟朕好好讲讲绥远的事儿。”朱翊钧笑的非常阳光灿烂,徐贞明还是一如既往的不会说话,这代表他还是他,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

“臣遵旨。”徐贞明归班。

接下来朱翊钧又宣布了几件事,今年起海外贸易可以收蓄黄金、燕兴楼交易行金银兑换、大力促进盐业生产、皇家理工学院人才分配机制、高启愚总领兴学要事、不再起运粮草到朝鲜、特别贸易许可等等。

这些都是廷议上通过了廷议的内容,每月三日的大朝会进行宣布。

大朝会很少议事,除非是吵得不可开交,大抵是撕破脸那种,才会弄到大朝会上争个面红耳赤。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冯保再甩拂尘,吊着嗓子大声喊道。

朱翊钧等了片刻,见无人出班,站起来笑着说道:“先生和司农随朕来。”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张居正领大臣再拜恭送皇帝。

王崇古是很羡慕张居正的,因为皇帝老是拉着张居正说悄悄话,不光是政事,还有些生活的琐碎,这是真正的师生。

都是大臣,可总有个亲疏远近。

朱翊钧下了朝,带着元辅和司农,坐着小火车就到了原来宝歧司的旧址,西苑琼华岛广寒殿。

宝歧司升为农学院,不仅仅是换个牌子那么简单,北土城专门营造了十万亩良田的农学基地,提供给农学院使用。

这宝歧司旧址就成了皇帝自己的菜园。

“自从司农前往绥远后,农学院建好以后,朕把广寒殿改造了一番,进行了一番实验。”朱翊钧走过了石拱桥,站在广寒殿前,面色复杂的说道:“朕失败了。”

“做了什么实验?”张居正有些好奇的问道,陛下总是捣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实验,比如引雷术,正衙钟鼓楼若是没有引雷术,不知道得被雷劈多少次。

格物博士们没搞明白,为什么简单的一根铁线,就能九天之雷导到地面之上。

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朕给老鼠们建了一个水食无忧的天堂,养了三年,除了第三组大笼子外,其余全死了,无一例外。”

张居正听完之后,只感觉皇帝真的是吃饱了撑的,给老鼠建了这么多天堂。

皇帝弄了个九个大笼子,每一个笼子两个小黄门负责,清理粪便,保持干净卫生,确保没有瘟病干扰,每天让水和食物从天而降,保证物质的充足,放进去了四对老鼠进去繁衍。

九个笼子三个一组,第一天堂,三个大笼子,没有任何沟通往来,没有瘟病全死;

第二天堂,三个大笼子,定期交换族群,没有瘟病,全死;

第三组大笼子,三个笼子在族群繁衍到六百后,打开了仓门,互通有无,反而活的最好,三个笼子族群繁衍到了九千只,达到了笼子所能容纳的上限。

朱翊钧嘴角抽动了下说道:“前面两组天堂,证明了林辅成的理论是不成立的,就是物质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会获得自由;第三组天堂证明了,族群的繁荣昌盛,需要战争。”

这是一个很荒诞的实验,朱翊钧就是看广寒殿空着,就打算验证下,林辅成的有限自由到无限自由的社会转变,是否会成立。

林辅成认为在物质不是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人只能活的有限自由;只有在物质绝对丰富的情况下,朘剥资材没有了意义,所有人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即朘剥无意义,则压迫不存在。

这是个美好的设想,但实验结果,反而是让朱翊钧感慨万千。

“陛下,人是万物之灵,和老鼠又不一样。”张居正不太认可皇帝的观点,以老鼠推论到人,这不太合适,人有灵性理性,老鼠没有。

徐贞明欲言又止,他其实想说,就解刳学来说,老鼠和人在结构上,区别其实不大。

朱翊钧带着元辅和司农走进了广寒殿里,站在了第一组天堂旁,两个小黄门汇报了实验过程。

第一组天堂的三个大笼子,每一个笼子里都有十六个漏斗提供水喝和食物,广寒殿是个暖阁,常年温度维持在二十度左右,并且小黄门都带着口罩、手套饲养,确保不会把外面的疾病带到天堂里。

不用觅食、不用挖洞、不用面对野外的天敌,这些老鼠只需要把精力放在繁衍后代之上,不出皇帝预料,这些老鼠的族群,每五十五天就会翻一倍,到了第315天,每一个笼子里的族群数量就超过了600只。

但这六百只老鼠的繁衍速度,从原来的每55天翻一倍,变成了145天翻一倍,而且三个天堂里都不约而同的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帮派,而没有帮派的老鼠,无处可去,没有任何地位,会被欺凌。

多余的老鼠变得不再活跃,而是躲在笼子的最下层,不再和同伴玩耍,一动不动,即便是遭遇了欺辱也只会更加退缩,最终死亡。

第一个崩溃阶段来了,因为充足的食物和水,安逸的生活环境,这些老鼠在产子后,都会弃养,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老鼠幼崽死亡概率来到了90%以上。

第二个崩溃阶段在第三年出现,老鼠的族群来到了2200只规模,几乎所有老鼠都开始对繁衍失去了兴趣,孤僻的老鼠躲在上层,暴力的老鼠在水源和食物附近疯狂撕咬,低出生率和幼崽的高死亡率,族群从2200只快速降低,最终归零。

“全死了?”张居正惊讶整个实验过程,鼠群的自我崩解,让张居正无法理解,不愁吃喝,居然全都死了。

“是的,全死了,即便是侥幸活下来的老鼠,也不知道跟谁学习如何生存,除了吃睡的本能之外,对于繁衍也毫无兴趣,最终就是这样了。”朱翊钧带着张居正和司农走过了第一天堂,来到了第二天堂。

“朕以为是同族繁衍导致,毕竟中原有经验,同姓不婚,否则后代多畸形及不育,第一天堂的老鼠族群过于封闭,第二天堂则会定期交换族群,来确保不会因为后代畸形不育,导致种族毁灭。”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第二天堂崩坏的速度不比第一天堂慢,都是在三年时间左右,彻底毁灭。”

第二组会进行定期的交换,来防止后代畸零,但没有任何用。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没有任何繁衍的兴趣,孤僻的老鼠躲在上面,强壮好斗的老鼠在下层,即便是老鼠幼崽诞生,也会被咬死。

“只有第三天堂,现在为止,一切都很正常。”朱翊钧带着司农和元辅来到了第三天堂。

第三天堂这三个大笼子都有一道门,这道门在族群数量超过六百后,立刻开启,通道十分宽阔,纷争开始了。

“这么大个头的老鼠。”张居正吓了一跳,他居然看到了近半个小臂那么大的老鼠!

“这是广州来的老鼠,和前面种类不同,它们更好斗一些。”朱翊钧啧啧称奇的说道:“打开笼门,有了纷争后,这些个头大的老鼠会保护幼鼠,而且有着极强的繁衍欲,并且具备极强的攻击性。”

“第三天堂,每一个大笼子族群规模,都会达到三千规模的上限。”

“开始灭鼠吧。”朱翊钧对着小黄门说道。

小黄门俯首说道:“臣遵旨。”

小黄门更换了今天的食材,换成了有毒的食物开始投喂,很快这三个笼子,九千只老鼠都开始断断续续死亡。

朱翊钧不确定这些天堂里长大的老鼠放出去,会有什么生态灾难,他选择了直接灭杀,全死了,就不会有什么次生灾害了。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朱翊钧看着面前的笼子,颇为感慨的说道。

有的时候,老祖宗的智慧,确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这些话,都是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才流传下来,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

第一天堂因为封闭,族群灭绝还能说是生物问题;第二天堂定期交换族群,依旧在数量达到2200只后,快速崩坏;

只有第三天堂,有了威胁之后,族群数量反而达到了天堂的上限,并且能够长时间维持生态。

没有足够的外部压力时,这些老鼠根本没有繁衍欲。

体型较大、更具有攻击性的硕鼠,会完全控制漏斗,不给体型更小的老鼠任何水食,而且这些硕鼠的攻击,既不是争夺配偶,也不是争抢水食,他们的攻击没有任何动机。

而且新生的幼鼠没有学过任何正常老鼠的行为,不再繁衍,躲在角落里独自进食,多数都在梳理自己的毛发。

第一天堂和第二天堂的崩坏,不是因为密度,笼子足够大,足够他们的生活,而是过度频繁的社交互动,带来的对资源分配的不满,除了水食食物资源之外,还有就是更加漂亮的母鼠,会被硕鼠所霸占。

“这和臣在草原上观察到的狼群几乎如出一辙。”徐贞明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草原上狼群的繁衍,不是线性的,不是每一头野狼都有孩子,而是不断从更加强壮的顶端向下溢出的。”

“额,就像是朝鲜的文武两班、中人一样。”

老鼠也好,狼也罢,都只是动物,人是万物之灵,那人就能避免这种繁衍模型吗?答案是否定的。

文武两班是贵族,他们的庶子和外室子,凭借着和本家的关系,开始豢养花郎,挤占朝鲜穷民苦力的生存空间,不断地兼并土地,嫁娶的成本实在是太高,多数穷民苦力娶不到媳妇,无法繁衍后代。

这就是人为筛选的过程,人择论,人不仅仅在选择更加优良的动物和植物,还在自我选择。

徐贞明面色凝重的说道:“在朝鲜,多数的花郎,都没有子嗣,甚至不愿意生子,他们更愿意欺负良善与穷民苦力,来获得满足,至于被欺压的穷民苦力,不是不愿意生育,而是根本讨不到婆娘。”

“其实这种现象在大明的南衙、浙江也有发生,臣在浙江的时候,就有很多的人,自己煽了自己,入高门大户做阉奴。”

大明的阉奴是违法的,但因为有很多高门大户需要,穷民苦力宁愿放弃生育权,也要自煽给人当牛做马。

智慧不会世袭,但财富会,人类绝不会停止繁衍,穷不过三代,底层自我断代。

“只要小农经济蜕变到了商品经济,就好了。”张居正思索再三,非常肯定的说道:“只要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分配机制健全,这种情况就不会再发生。”

“先生,真的吗?只要建立了新的大规模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今天的悲剧就不会再次上演了吗?”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这商品经济,可不是灵丹妙药呀,这个在阶级论的第四卷里亦有体现。”

“这皇位可以世袭…”

“陛下。”张居正强硬的打断了皇帝没说完的话,他很清楚第四卷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但并不是适合眼下。

阶级论第三卷谨慎使用,第四卷不要谈也不必提,帝制的最终瓦解,即便是按当下的生产力增长速度,大约要在百年以后,才会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支撑。

“臣从绥远带回了一种麦子,来自鲜卑平原上的一种麦子,叫做黑麦。”徐贞明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丝绸的袋子,缓缓打开说道:“这种麦子是奥斯曼商人带到鲜卑平原的,是一种极其耐寒的植物,其抗寒能力之强,甚至能种到冰天雪地之中。”

“幼苗甚至可以忍受零下三十五度的低温,而且不挑地,可耐瘠薄瘦地,甚至是一些黄河冲刷的盐碱地,也可以种植。”

“不挑地,还耐寒。”朱翊钧立刻眼前一亮,什么老鼠天堂,那都是形而上的研究,耐寒的农作物越多越好!

小冰川气候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在加强,如果北方生产粮食,无法满足需求,陆地昂贵的运费,会让整个北方崩溃。

墩台远侯的探险队已经探闻到了黑麦的存在,朱翊钧还以为是罗斯国的特使把黑麦带入中国,没想到是徐贞明带回来的。

“黑麦啊。”朱翊钧小心谨慎的打开了丝绸包,看了半天说道:“定要小心培育,这种子怎么来的?”

“偷来的。”徐贞明言简意赅的说道:“臣拜托墩台远侯寻找种子,鲜卑平原的人,不愿意分享食物的种子,墩台远侯夜里偷偷摸摸的取了一两把,积少成多,偷了十二斤的黑麦。”

咖啡被阿拉伯商人所垄断,他们只出售咖啡粉,而不出售任何种子来谋取暴利,也就是大明跟蒙兀儿国交好,才从沙阿买买提手里,用棉布换取了咖啡种子,在云南试种,颇有成效。

黑麦的种子,通过商贸手段,无法获得,但徐贞明请墩台远侯偷了十二斤回来,而且是聚少成多的偷法,一次就一两把。

朱翊钧和张居正互相看了一眼,徐贞明有些过于坦率了。

朱翊钧沉默了片刻说道:“老师啊,这不是墩台远侯偷来的,这怎么能是偷呢,读书人的事,这叫搜集,老师以为呢?”

“就是…收集来的。”徐贞明本来还要解释下,但立刻明白了,这是搜集,天朝上国不干偷抢之事。

“如此,冯大伴,今年开春,给咱们墩台远侯一体赏赐十银,就以朕感念其辛苦为由,深入北境的墩300名墩台远侯,额外给银五十,犒劳其辛苦。”朱翊钧选择了恩赏。

冯保俯首说道:“臣遵旨。”

一共就四万五千银的支出,真的不算多了,墩台远侯的探险队,那真的是拿命在探听情报,而且一个探险队还有汉民和外喀尔喀诸部的扈从,五十银的额外恩赐,真的不算多。

“陛下,黑麦不太好吃。”徐贞明十分恳切的说道:“这东西臣以为当牧草种很好,在绥远,二三十天就能收割一次,一年能割三到四次,亩产鲜草能有1万多斤,干重也有两千多斤了。”

“黑麦的根系是庞大而且浅的须根系,能很好的固定水土,培育出来,主要用于固定水土,是个不错的选择。”

徐贞明希望陛下降低预期,这种黑麦,因为叶量比较大,当牧草种收益更高。

“这岂不是更好?”朱翊钧眼前一亮说道:“就这鬼天气,要是继续降温,就当主粮种,如果天气好,就当牧草种,一举两得。”

应昌、吉林府等地的年平均气温还在下降,无霜期在五年时间,缩短了七天,没有停止的趋势。

“那倒也是。”徐贞明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在天气继续变冷并且持续变冷的情况下,可以当粮食种,主要是种植规模要扩大。

“鲜卑城的使者,希望用黑麦交换武器,臣担心他们漫天要价。”徐贞明说起了他带回的使者,鲜卑城使者非常希望获得大量武器,来面对罗斯人的入侵。

这也是徐贞明希望墩台远侯用各种手段,拿到黑麦种子的原因,买卖可以,但漫天要价,大明不可接受。

主动权必须要掌握在大明手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