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二十七章 戚继光,你为何不篡位!

李昖在安州、定州两次敲门,守城文武因为已经归降了大明,以倭患为由,紧闭大门,就是不让李昖入城,这是因为这些归降的文武,都接受了大明的号令,大明有明旨废除了李昖的国王之位,既然表明了立场,再迎李昖入城就是再叛。

而李昖在走投无路再次回到平壤之后,立刻被李舜臣软禁了在安鹤宫的中宫,李舜臣并没有过分的苛责,因为义军需要这杆王旗,但李昖被软禁在中宫后,写了一份血书,让内侍,送往倭寇军营之中,希望倭寇来解救他。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谁是宗主国无所谓,他要做国王。

李舜臣骂李昖是数典忘祖,因为这不是倭寇第一次侵入朝鲜,而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在永乐十七年,那一次是朝鲜太宗、世宗讨伐对马岛,将对马岛岛主打到了投降,并且最后签订了癸亥条约;第二次是正德五年,三浦倭乱,在荠浦、釜山浦、盐浦的倭人暴乱,对马宗氏、毛利家立刻派兵入侵朝鲜,朝鲜的中宗把倭寇赶下了海。

这也是织田信长要倾尽全力,一下子就要洒下十五万兵马的原因,因为历史冲突来看,朝鲜是全胜战绩。

朝鲜败的这么快,其实也出乎了织田信长的意料。

“砰!”

李舜臣将李昖举了起来,猛的掼在了地上,恶狠狠的啐了一口,心中的怒火,才消减了一些,这份怒火,不仅仅是对李昖在倭寇入侵之中糟糕的表现,而是积怨已久,若不是大明皇帝没有明旨,这李昖早就被杀了。

在李舜臣看来,朝鲜武备彻底松弛,都是面前这个蠢货搞出来的军籍收布法。

在李昖之前,朝鲜是大宋沾了一点,大明也沾了一点,的确非常重文轻武,但因为加入了很多大明元素,重文轻武的危害,其实没有那么大。

朝鲜和大明是一样的府兵制,也就是军屯卫所,世世代代都有军户,朝鲜一共五个卫所,在军籍收布法之前,有些军户不想当兵,就得通过缴纳布匹来逃避兵役,缴纳布匹的同时需要找一个人代服,叫做代立。

可以不做军户,但必须找一个人代替,保证额员的完整。

朝鲜虽然重文轻武,但因为有着完整的军事构建,每每跟倭寇、建奴冲突的时候,最后都能得胜。

但到了李昖的手里,李昖为了聚敛,立了军籍收布法,只要缴纳军布,就不用找人代做军户,直接军布抵兵役。

因为之前的‘代立’,缴纳的布匹全都被卫所的军将们给自己吞了,朝鲜国王和朝廷没一点好处,所以李昖一合计,这钱该我赚点,直接合法化,甚至可以直接免兵役,就是为了收钱,这笔钱,他李昖要了。

朝中大臣们一拍脑门的决定,立刻引发了全面逃役,本来兵役就是强制性的,现在可以军布代役,朝鲜八道五卫所的军事构建迎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没人了。

按照当时朝中大臣、李昖的意思,这收上来的军布,全部用于新军,也就是募兵。

但这些军布收了这么多年,军布迟迟没有变成新军,理由朝鲜君臣都一清二楚,朝中大臣柳成龙那一句‘无事养兵即养祸’,是所有朝中大臣的共识。

原来的府兵制瓦解,军布代兵役,但军布没有变成募兵制,就是这次朝鲜被倭寇摧枯拉朽般战胜的根本原因。

“无事养兵即养祸,现在有事了,怎么平定祸患!”李舜臣又用力一脚踹在了李昖的腿上,厉声问道:“我们这些丘八,吃的还不如县衙里的犯人!先王振武之令,你是一点都不遵循!”

在大明有武宗绝嗣,道爷旁支入大宗,朝鲜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而且还一连发生了两次。

仁宗死绝嗣,明宗继位,明宗死绝嗣,李昖继位。

李昖跟明宗不一样,明宗在位时,还支棱一下,意图振武来加强自己的军权,李昖上位就是全面倒向了大臣。

李昖捂着腿,不停地哀嚎着,他披头散发,听到李舜臣问他,才低声说道:“都是我的错吗?在位之臣唯以植党营私、荣身润屋为事!”

“我观大明新政有效,也曾询问大臣振武事,令兵曹判书李珥振武,意图养十万兵以备戎事,那柳成龙结党营私,力主不肯,李珥何等下场?死于囚室之中!”

“大明开海东风起,连那倭国的长崎、广岛都成了海上明珠,我义州、仁川、釜山,莫不是良港,我不知道?我令户曹判书金泰佐营造明馆,意图在三地与大明通商,金泰佐可是安东金氏的豪门,金泰佐何等下场?不明不白死于篱墙粪溷之中!”

“我能如何,李舜臣,你告诉我,我能如何?!”

李昖放开了手,靠在墙边,看着李舜臣,吐了口血痰看向了窗外,愣愣的说道:“大明皇帝运气好啊,他十岁登基,朝中首辅护他周全,主少国疑天下大疑,那张居正不顾自己身后名,擅政摄权,起初,我还在笑,看吧,张居正一定会取而代之!”

“彼时的小皇帝,那么信任张居正,甚至把张居正的门下戚继光扶成了大将军,统领京营,小皇帝一定会被这对文武给篡了位。”

“可这张居正要是为了龙椅也就罢了,可他偏偏是为了振兴大明!居然还政给了皇帝!”

在万历十二年之前,朝鲜可以常贡,就是一年可以多次朝贡贸易,李昖对大明发生的事儿,一清二楚,他起初还在等着看笑话,一文一武,满朝文武都是张居正的人,皇帝轻信循吏那一套,搞成了张居正一言堂。

戚继光做迁安伯大将军的时候,皇帝才十岁,真正的孤儿寡母。

孤儿寡母,权臣强将,这不出事才是天大的怪事!

“凭什么!他大明皇帝想做什么,张居正带着文官循吏要帮他、戚继光带着武将锐卒也要帮他,而我想做什么,好不容易找到要做事的人,结果呢!被人溺死在粪坑之中!凭什么啊,他运气这么好。”李昖疼的快抽过去了,但依旧在忿忿不平。

李舜臣嗤笑了一声说道:“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你这封要到倭国参洛的血书,我一定禀明圣上!治你一個通倭大罪!”

李昖没有撒谎,他真的努力了,军布变新军,他也尝试过,可这阻力太大了,大明开海的风不止一次吹过,连长崎都在大明手里,变成了海上耀眼的明珠,他们朝鲜1700万人,开海之风吹遍朝鲜,是何等景象?

振武的兵曹判书是朝鲜的正二品,等同于大明的兵部尚书,开海的户曹判书等同于户部尚书,而且户曹判书金泰佐还是出身安东金氏的豪门,结果因为开海,被溺死在了粪坑里,发现的时候,都已经有点巨人观了。

李昖觉得不公平,凭什么大明皇帝运气那么好,那张居正和戚继光凭什么不篡位!

李舜臣很快就接到了戚继光的军令,也没有多犹豫,就将李昖送到了义州去,平壤现在是战区,是有陷落危险的,如果平壤陷落,李舜臣会杀了李昖,他就是想投倭,也只能做英烈,算是给朝鲜最后一个体面。

入倭参洛,朝鲜王成为倭寇,这种事,实在是太羞耻了。

大明索要李昖,显然是大明京营三万军已经到了,大明军在朝鲜战场力量已经足够强横了。

李昖被送到了义州,戚继光人在义州,见到李昖的时候,看着这狼狈样儿,才疑惑的问道:“这怎么被打成这样了?腿都打折了。”

“李舜臣打的。”陈大成叹了口气说道:“李舜臣怨气很大,或者说朝鲜的军兵怨气都很大。”

“那不奇怪。”戚继光笑着摇头说道:“李舜臣在大明的时候,就一直说朝鲜军兵现状,啧啧,自从放籍收布以后,本来军兵还有块地种足以果腹,后来连地都没了。”

朝鲜是照抄大明的军制,这军制自然不是那么完美,但跌跌撞撞修修补补也能用,毕竟大明用了两百年也没亡国不是?

朝鲜的军兵也种地,可放籍收布之后,有些军兵不想离开,也会被放籍,因为有人要兼并他们的土地,土地兼并的问题,在朝鲜进一步恶化。

大明有的毛病,朝鲜都有,大明没有的毛病,朝鲜也有。

更让李舜臣、韩克诚这类武将受不了的是,朝鲜朝廷弄了一堆花郎骑在他们这些武夫的头上,花郎第一条件就是俊美,傅粉妆饰,弄得跟女人一样油头粉面,然后身上还一堆刺青,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倒是样样精通,打仗是一样不会。

戚继光光是听,就已经很愤怒了,李舜臣在经历,肯定会更加愤怒,地位低下也就罢了,还被一群人妖物怪的假男人骑在脖子上耀武扬威,李舜臣不杀李昖,真的真的已经十分理智了!

“戚帅!你为何不篡位!”李昖的腿被打断了,他疼的根本睡不着,形容枯槁,看到戚继光的时候,立刻脱口而出,多少有点疯魔了。

祖承训一听大感不妙,现在大军在外,这种挑拨的话,一旦戚继光当真,岂不是要糟?

“哈哈哈!”戚继光和陈大成一听,指着李昖就开始大笑了起来,笑了一会儿,戚继光摇头说道:“我听闻了你的事,伱只想坐享其成,天下没有这种美事,我第一次面圣的时候,陛下在习武,我震惊于缇帅朱希孝的胆大包天。”

“大丈夫做事的道理,你大抵不懂,你若是能懂,你就不会从汉城离开了,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京营从来都是陛下的京营,从最开始就是。”

京营人人都认识陛下,陛下每日都要操阅军马,当时北虏尚在,陛下每天操阅军马,给军兵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根弦儿一直绷着,迟早会断,还是戚继光力主,隔一天操阅一次,但陛下每天都会去,就是不操阅,也会跟军兵沟通。

兵变夺权?戚继光这命令怎么下?陛下往那儿一站,就没人会动手。

祖承训是辽东参将,他就没进过京营,才会觉得心惊胆战,但其实他只要去了京营,就很清楚,京营造反是不可能的,成祖留下每日操阅军马的办法,解决了一个很严重的信任问题,就是皇帝有点累。

这个办法,其实不可能长久,天生贵人,没几个愿意如此这般辛劳的,潞王朱翊镠就是个对照组,潞王听闻皇帝快回京了,立刻马上撂挑子,给皇帝留下了三天才能补完的奏疏,陛下没有怪罪,而是赐了很多万国美人。陛下是个天生贵人,但万历元年王景龙刺王杀驾,敲醒了陛下沉睡的心灵。

“你问李舜臣怎么办,李舜臣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你祖宗已经留下了办法,事大交邻,你遇到这些困难,自己跑大明去哭诉,就能破局了。”

“给他看好病,就暂且留在义州,等到打完了这一仗,让朝鲜王室上一道奏疏,感谢大明再造之恩,内附大明。”戚继光没有要杀了李昖的意思,这家伙和他的儿子光海君,还有用,大明做事也是要脸面的,朝鲜王内附,没人能挑出理来。

大明要脸,李昖跑去大明哭诉,大明还真的帮忙,不过,李昖本人能不能回到朝鲜,那就两说了,毕竟张居正已经准备好了让他落水。

张居正是个读书人,顶多史书上留下一笔,张居正猜错了皇帝的心思,只能封宜城侯了。

戚继光并没有急于进攻,进攻压力在倭寇那一方。

这一点,他在朝中已经跟大明皇帝说明,但是为了不让类似于李昖指挥韩克诚进兵这种古怪的事情发生,戚继光再次写了一封战报,详细阐述了为何进攻压力在倭寇一方。

因为倭寇必须要消灭朝鲜王室,倭寇秋风扫落叶一样,进攻速度太快,占领的区域内,义军遍地。

黄州、海州、开城、汉城、群山、顺天府、釜山三浦、忠州等等都是义军活跃的区域,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过万人的义军规模,如果无法消灭朝鲜王室,或者朝鲜王室没有入京都参洛,这些义军就会一直在敌后活动。

哪怕是消灭了朝鲜王室,或者李昖真的跑去了倭国参洛,其实也没关系,大明已经提前废了李昖的王位,他去参洛,是废王,义军依旧能背靠大明天兵活动。

倭寇若是迟迟无法拿下平壤义州,全面攻克朝鲜,敌后义军的活动,就要付出极为庞大的人力物力去清缴,去保证后勤补给。

而戚继光在平壤,摆出了龙门大阵,等着倭寇上门来,朝鲜战场,需要一场大胜,现在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人数实在是太少了,三万五千人,就是全都消灭,对倭寇而言也是伤筋动骨。

战报在海防巡检手中,快速奔向了大明京师,朱翊钧在第二天下午,收到了戚继光的战报。

平壤没有陷落、平壤布防已经彻底完成、龙门大阵已经设立完成、朝鲜王室、大臣已经完全控制在了大明手中、同样,戚继光也再次阐述倭寇的进攻压力,战略主动在大明手中。

朱翊钧收到了一大堆的好消息,乐呵呵的对冯保说道:“平壤没有陷落就好,朕还能下旨,让马林在锦绣山下的阵地向前移动三丈吗?”

“额,向前三丈就是大同江了。”冯保有点不太明白陛下的话,没接住陛下的梗。

朱翊钧笑着说道:“宋太宗赵匡义发明了阵图,就是大军行进的时候,什么时候到哪里,要在哪里驻扎,必须按阵图行事,结果水文有变化,驻扎之地在河里,军将又不能违背阵图,毕竟监军的太监会如实禀报,最后就扎营在河中。”

北宋军事行动笑话,把这些笑话写成一本笑林广记,怕是能写一百卷。

北宋重文轻武,真的不怪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黄袍加身,赵大的时候,大宋也是兵强马壮,赵二在高粱河畔,两股中箭不是驴车逃跑,而是率军杀敌,两宋不至于那般被动。

朱翊钧觉得,把朝鲜的一溃千里,归咎到李成桂的头上,多少有点不公平,有些事,是自己不争气,不要怪祖宗,军籍收布法就是他李昖搞出来的,眼下朝鲜的武备不兴,就是李昖的罪责。

朝鲜重文轻武不是一天两天了,别人都能打赢,他打不赢,肯定是做错了什么。

至于李昖那个问题,戚继光为何不篡位,其实理由很简单的,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戚继光就是想,也做不到,况且他不想。

京营成势的时候,朱翊钧已经长大了。

“戚帅这个瓮中捉鳖的计划,是不是太明显了,连朕都看出来了,能成吗?”朱翊钧看完了战报,有点奇怪的说道:“戚帅要让出大同江下游部分,让倭寇渡江,而后在平壤的西侧,牡丹峰到平壤之间平原,和倭寇决战。”

“我要是倭寇,我绝对不去,大明军最厉害的就是火器,我渡江进兵,不是给戚帅喂军功吗?大明军擅长排队枪毙这种事,又不是秘密。”

“但不去好像也不行,不去的话就得重兵云集在大同江东侧,防止大明军进攻,那后方的义军活动就无法压制了,到时候被两面包夹,后勤还要被义军骚扰,更是只能等死了,啧啧,戚帅不愧是戚帅,这就是阳谋!”

戚继光在朝鲜战场,打的就是明牌,倭寇的一举一动都得被戚继光给牵着鼻子走,朱翊钧把自己代入倭寇的将领,得到的就只有绝望,明知道是个火坑也必须要往里面跳。

阳谋就是,你看得出来又如何?根本无法破解。

“落到戚帅手里,算他们倭寇倒霉咯。”朱翊钧朱批了戚继光的奏疏,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就是絮叨了一些京师的事儿,总结就六个字,缺钱粮就说话。

朱翊钧刚刚搞掉了南衙棉帮,抄家抄了二百万银,再加上杀倭寇必然帮帮场子的国姓正茂、海商们,天津州塘沽仓,真的有钱有粮。

杀倭寇真的得到了普遍的支持,江南一些老财主都堵了衙门的门,问朝廷缺不缺钱粮,之前老财主们都还在观望,听闻戚继光都去了朝鲜,那就绝对不是巧立名目,老财主也有血债。

“陛下威武,大明军威武。”冯保笑呵呵的说道,戚继光、李如松、马林就连熊廷弼这些猛将们,都一直在说一个事儿,那就是将领的个人勇武权重在不断下降,已经不再是战场上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毕竟排队枪毙的战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就是陛下亲临,也能指挥。

但戚继光这种百胜将军,在战场上,对军队士气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将领仍然十分重要。

“下章户部,把天津州塘沽仓的粮食给朕看好了!出了问题以通倭论罪,那都是前线军兵的命根子,不能饿着肚子打仗,再坚强的战士,饿三天,也没有作战意志了。”朱翊钧下这道旨意的目的非常清楚,打仗呢,都严肃点!

平日里火龙烧仓也就罢了,那是贪腐,敢在军粮上胡闹,皇帝一定会下死手,这是通倭,性质不同。

冯保不是杠精,他其实知道,大明军兵饿三天,仍然有战斗意志,因为墩台远侯深入虏营的时候,饿三天也常有,那提刑指挥使陈末,在草原奔波了五年,茹毛饮血都是常事,饿急眼了,棉花都会吃。

朱翊钧手里拿着一本奏疏,是都察院总宪海瑞、李幼滋和礼部尚书万士和、沈鲤联名上书,普及算学教育,在乡试、院试中,加大算学的权重,或者说将算学、数理设为门槛。

奏疏林林总总数千言,将过往科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其实就是在说件事,科举考试一直在趋近于更加公平,隋唐时候,不能人人参加科举,两宋时候,出现了糊名,但两宋七成的官员还是恩荫和举荐,到了大明则是没有功名,则没有官位。

考算学,就是让科举变得更加公平,更好的实现为国选士这一个目的。

海瑞的意思是,造神可以造出诗词天才、歌赋天才,唯独造不出算学天才,算学这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具体的做法,就是所有的算学乡试,都由各省提学出题,类似于会试这样的闭门制度,算学成绩按全省成绩划线,取一个中位数,作为举人及格的门槛,全省秀才的算学成绩中位数,就代表中人之姿,连这个门槛都达不到,就不必做举人了。

“科举制度的改革,哪有那么容易?朕朱批了这本奏疏,恐怕执行的时候,也要出现很多的纰漏,甚至成为某些人舞弊的工具,会试考算学可以,但乡试和院试,容朕缓思。”朱翊钧对这本奏疏有些犹豫。

礼部提出的这一整套的办法,其实就是会试算学考试,向地方的乡试和院试推广。

在京城,在他朱翊钧的眼皮子底下,会试算学考试整体公平,可到了地方,恐怕就会困难重重。

而且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读书很贵,算学很难。

一些寒门出身的学子,都没学过算学,更遑论连门都没有的学子了,考中了举人就是野鸡变凤凰一样的改变,这个时候再补算学,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在算学身上同样适用。

朱翊钧就是犹豫在这里,为了公平推广算学,结果弄出了更大的不公平来,得不偿失。

“有的时候,最难的不是到西天取得真经,最难的是出发。”朱翊钧思索再三,还是朱批了这道奏疏,不是全部准许,而是部分准许,考举人的乡试加重算学的权重,至于考秀才的院试,仍然不考算学。

这是大明现状决定的。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大明皇宫东侧的东华门外,非常的热闹,今天是会试放榜的日子,这次放榜,在考前备受瞩目的两个集体的成绩也有了眉目,复读生四百零一人,只有一人入榜,而武后生一百六十人,入榜二十八人。

复读生给皇帝种地换来了再次考试的机会,但复读生没能创造奇迹,因为所有参加复读的举人,都已经考了三次没中,而武后生的表现则格外亮眼,一举将军户出身的进士占比提高到了将近40%!

本身大明军户出身的进士,占比就在30%左右,而这二十八个武后生亮眼的表现,提高了这一占比,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大明文武再次趋近于平衡,不过这中间的意义要留给时间去证明,现在最高兴的事儿,应该是报喜!

朱翊钧站在文化楼上,手里拿着一本进士录,有些感慨,这次的会元第一名,是武后生,算学更是满分第一,独占鳌头。

朱翊钧很欣慰,武后生正在成为大明政坛上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这是万历维新的成果之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