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季汉彰武 > 第三十七章 赴约

季汉彰武 第三十七章 赴约

作者:陈瑞聪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19:14:03 来源:小说旗

平吴以后的时日里,诸葛亮一直在建业处理剩下的军国政务。在得到陈冲的受命后,他就效仿当年邓禹入关的做法,以天子名义,检阅江东户籍,任命朝廷官员,对于孙氏提拔的官署,他没有尽数弃用,而是搜其善恶,闻其政声,而后慎重择优留下,而对于那些被废黜的官员,诸葛亮也都将缘由公示于露布之上。而后又频频发令,释放各督部曲,解散旧有私兵,令山獠归山,汉民返乡,各分田地,又以军资借贷于百姓,短短两月之间,江东已恢复宁静。而吴人们见过诸葛亮每日宵衣旰食,为施政禅精竭虑,私底下都赞叹说:汉室有此命才相佐,无怪能衰而复兴。

但在九月的一日,诸葛亮罕见地放下了手中事务,出城至燕子矶旁。这引得建业百姓议论纷纷,说难道是有什么大人物要来了吗?于是有不少人好奇地登高远望,希望能一睹究竟。但燕子矶船来船往,都不过是一些中小型的渔船,并没有看见有大船从茫茫江流中漂渡而来。正当众人疑惑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迎了上去,从一艘载了二十余人的小船中接下了一名青衫宽袖的老人,看这老人行动艰难的模样,大概还是一个瞎子。于是大家都猜测说,他应该是诸葛使君的长辈亲人吧,不想使君节俭如此,连接待亲朋都从简如常。

任谁也不会想到,这名步履蹒跚的老人正是当今的大汉丞相陈冲。

虽然路上已经有所听闻,但亲眼得见老师双目已盲,只能依靠人搀扶行走,诸葛亮难免有些难过,他将陈冲迎回府中后,当即就要询问详情。而陈冲却很坦然,眼睛不能视物后,他干脆闭上双眼,导致往日狰狞的伤眉渐渐舒缓,整个人的神情也显得平和,好像数十年来的心中负担全都放下了。他挥挥手,对孔明缓缓说:“没事,脑袋上的眼睛看不清了,但心里头的眼睛敞亮。释迦摩尼说五色令人目盲,这是有道理的。我听到沿路的笑声来,就知道你在金陵做得很好。”

而后诸葛亮给陈冲说了一些自己在建业的施政以及计划,陈冲听了一会儿,就让诸葛亮停下,他直接开口对诸葛亮说:“孔明你准备一下,把主要大事先收个尾,一个月之内就回雒阳。”

孔明听了一惊,他本以为老师让自己长留江东,是打算积累两年资历后再有拔擢,不料竟猜错了。此时让自己赶紧去雒阳,莫非是有什么变故吗?

陈冲仿佛从他的沉默中听出了心声,很自然地说道:“我本来就已年老,许多事都颇感力不从心,何况如今双目失明,已经不足以再担任丞相这一重任了。”他在此处顿了一顿,随即望向诸葛亮,对他语重心长道:“此次回京,我想把名份定下,往后这千钧重担,我就交到你的肩上了。”言下之意,竟然是要让诸葛亮来接任丞相。

这句话令在场众人悚然而惊,虽说世人对于陈冲的身后事多有揣测,但本人如此直白地说出来,还是让人难免感到不安,诸葛亮连忙起身问道:“承蒙老师错爱,可是此事天子可曾知晓?老师既然有让位之意,却不还政于天子,恐怕还会授小人把柄吧!”

陈冲其实并不想就这个问题多谈,但毕竟事关众大,他还是耐心说道:“陛下才十二岁,还政于他,实际上就是还政于太后罢了。太后出身不好,做事又不顾大局,我实在不放心。”他伸出手,示意孔明上前,等握住以后,才继续道:“孔明,该做的我都会给你做好,但我为什么选你?你要记住,不是为了徇私,不是为了你是我的学生。”

他用无神的瞳孔注视着诸葛亮,一字一句的说道:“是为了我大汉的天下苍生。”

说到这里,他从怀中取出一叠薄薄的纸张,交到孔明手里,嘱咐道:“这是我的一些想法,一些我原本就早有打算,但还没来得及做的想法,现在我把这些愿望交到你手里,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诸葛亮听到这些话语,一时间百感交集,即将身兼重任的兴奋,被寄予厚望的惶恐,还有对老师英雄迟暮的悲伤,此时一起涌上心头。他收下陈冲的文章,极为郑重地跪在地上,握住老师的双手说:“为图先生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

陈冲听到这句话,脸上的皱纹也顿时绽开了,他笑着说:“好,好!那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见管幼安了。”

和孔明交代完毕后,陈冲也不打算再在建业长留,原本他打算登一登钟山,再远望玄武湖,一览建业虎踞龙盘的壮丽风景,但既然双目已经失明,也就不废这一番功夫了。对于陈冲来说,这眼前的模糊阴影像是一道确定的催命符,他已经确信自己命不久矣,他要和时间赛跑,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交代好,还有那些未完成的约定。

短暂在建业住了两日,又与诸葛亮相约雒阳再见后,陈冲再次乘船离开了江南。在江面上缓缓沉浮的时候,他听着江面的清风,心中难免有些遗憾,毕竟起初之所以南巡,就是想再看一眼年轻时的江南风光,但到底没能如愿。不过这样也好,陈冲想,这样也不会有遗憾了,他可以反复地揣摩年轻时的回忆,把那些最好的形象都记在心里。

踏上江北的土地后,天气又似乎回到陈冲离开雒阳时的模样,天空是令人惊异的湛蓝,灿烂的阳光当空普照,哪怕陈冲看不见,也能感受到阳光中无忧无虑的暖意,而风中万千树叶的轻轻摆动声,更让陈冲想到了孩提时母亲的怀抱。空气中既无暑热,又无冬凉,哪怕是一呼一吸之间,也别有一种由内及外的干净快乐。

去北海的路途可以说十分遥远了。陈冲一行人从建业出发,先要过巢湖至合肥,再北上寿春渡过淮河,然后再向东北绕行泰山,等到穿过泰山后,最后再渡过两条河流,才终于抵达目的地朱虚所在。这一路下来接近有三千里,随从们难免有些抱怨,陈秀就和赵丘等人说:“大人是当朝丞相,位比周公,管宁怎么敢让大人远赴千里来见他呢?”

赵丘解释道:“管龙尾是名扬天下的高士,节操胜过冰雪。可一旦离乡来京,恐怕就遭小人讥讽,说他沽名钓誉。而老师前来拜见他,一是成全了管龙尾的志向,二也是显得老师礼贤下士。”话虽如此,但陈秀仍然感到愤愤不平,赵丘便又劝慰说:“大可不必如此,管龙尾与老师合称为东西二龙,这次两人一晤,注定是要名留青史的。”

陈冲在一旁听了,只是笑笑而已。历史这个词太沉重了,可对于不在乎的人来说,也不过就是轻飘飘的几个字,大多数人都是感受不到其中分量的。在今天它是一次会晤,到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后,也只会是一次无人记得的会晤罢了。但他没有说出来,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这种意义去鼓舞自己。

等到进入北海郡内,已经是十月的事情了。看到界碑后,一行人都分外高兴,一路来的疲累一扫而空,比打了胜仗还高兴,陈秀立刻就找当地的亭长要地图问路。不料亭长说,不必特意寻找,全朱虚的百姓都知道幼安公家住何处,诸位一路问过去就是了。这令众人瞠目结舌,一时不知说什么为好,虽然大家知道管宁在北海声望极高,却不料还是低估了他的影响。

一行人便按着亭长所言,一路问路管宁住处,沿路百姓听闻有人来探望龙尾先生,也果然能指路如归,且无不显露出对管宁的倾慕之情。而等赶到传闻中的管宁住所时,在众人眼前的竟然是一座城镇,据说其中足足有上千户人家在这里定居。而这些人家定居的理由也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够亲身接受管宁的教化。可以说,管宁是依靠自己的德行与声望,就在北海聚集出了一座小城。

而陈冲在车上一路倾听着,他从虏人中听不出欣喜,也听不出忧虑,只感受到了仿佛大海一样的平静。这使得他在心中反复默念管宁的名字,幼安,幼安,有几人能够按捺住年轻时的躁动呢?从这点来说,管宁就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继续询问管宁之所在,原来管宁的住所也不在这座小城内,而是在城北三里处的小湖边。北海人爱戴管宁,但同时也敬畏管宁,所以也不敢与其毗邻。陈秀等人听闻后愈发忐忑,不敢想象管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但对于陈冲而言,既来之,则安之,此时正值晌午,他在集市上稍微买了些炊饼充饥后,就与人搀扶着,走向最后的目的地。

走了两刻钟,众人就看见管宁的住所了,是小湖柳林旁的一处草庐,占地不大,但极为显眼。等众人再靠得近一些,就发现这草庐打理得极为用心,周围的落叶都被扫过了,不高的门楣上也极为干净,房屋左侧还开垦有几块菜畦,并围了篱笆,很有人气。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还是门口趴了只黄犬,它看到有陌生人过来,立刻就警惕地起身,继而发出低沉的吼声,这下让随从们面面相觑,一时有点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好在陈冲寻声缓步走来,轻轻拍了拍黄犬的脊背,跟着说:“好狗,好狗。”这黄犬歪头打量了陈冲片刻,便呜咽着蹲下来,一面摇尾巴一面哈气,好似相识已久一般。

陈冲笑了,他站起身,缓缓摸过草庐的门环,不轻不重地扣了一下,两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