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659章 闻到血腥味的狼

盛唐挽歌 第659章 闻到血腥味的狼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怀光拉了一坨大的,然后直接糊在韦坚脸上了。

正值寒冬腊月,长安大明宫议政堂内,这位宰相看到李怀光派人送来的奏折后,气得心绪不平。要不是顾忌这里人多眼杂,他恨不得把签押房给砸了。

李怀光在信中说:

朝廷的诏令我已经收到了,定会遵照军令行事,即日起便会从泽州开拔前往怀州(即沁阳,治所河内城),并在此屯扎,伺机进攻邺城,讨伐逆贼李归仁。

至于和安守忠换防什么的,那自然是办不到了。

既然朝廷都要我去讨伐李归仁了,我又如何能去跟安守忠换防呢?或者这样也行,你让安守忠去讨伐李归仁,讨伐完后我再跟他换防吧,不碍事。

至于朝廷是不是下了诏令,那自然是不用怀疑的,毕竟诏令就在我手上嘛。朝堂诸位相公若是不信,可以来怀州当面核验。

李怀光这下把韦坚恶心得不行,连带着关中朝廷,也是被疯狂打脸。朝廷下的旨意,那必须要下面的人遵守,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如果中枢没有强力的控制手段,那么地方藩镇阳奉阴违,多的是借口。

李怀光就是故意指鹿为马,难道韦坚能去怀州督战不成?

至于朝廷有没有下诏令讨伐李归仁,已经不重要了,这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即便李怀光说了,他也可以站着怀州观望,什么也不做。

简单说,就是韦坚“精妙”的计策,在地方藩镇的强大军力面前,啥也不是。还得是李史鱼长期跟在李宝臣身边,对藩镇内部的那些门道很清楚,知道跟这些丘八们玩算计没用!

人家手里拿着刀,也只会用刀来讲道理。

“听说,李怀光给韦相公回了一封很厉害的奏折呀。”

正当韦坚在桌案前生闷气的时候,李史鱼双手揣着袖子走进了议政堂,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言语中不乏嘲讽。

“此贼已经成气候,本相奈何他不得了。”

韦坚长叹一声道,倒是没有接茬,跟李史鱼拌嘴。

输了就是输了,下了一招烂棋已经是丢脸,要是还不肯认错,那就更是丢人了。

“韦相公倒是好心气,本相明日起便会奔赴华阴,在前线督战。不动刀兵,是收拾不了安守忠的。

韦相公大概可以指望一下,安守忠被官军攻打的时候,李怀光可以趁火打劫,借着朝廷的名义占地盘。

多少也能给我们帮点忙吧。”

李史鱼说了句实在话。

韦坚默然点头,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位李宝臣身边的幕僚,是个明白人。虽然对方并没有什么“奇谋”,但是看局势却看得很清晰。

对付不听话的藩镇,就不能怀柔,不能用计策,必须得强硬!

要武力去应对!

“如此,那本官便祝贺李相公旗开得胜了。”

韦坚长叹一声,没有跟李史鱼闲聊的兴趣,自顾自的走出议政堂。他有点累,想回家过年了。

等韦坚走后,李史鱼这才把李宝臣庶长子李惟诚找来。

李惟诚为人比较敦厚,在军中有人望,能服众,但次子李惟岳才是嫡子。如果没有进关中,类似的情况似乎问题不大。没有称帝,继承人问题没有那么明显。

可是如今看来,李宝臣的情况似乎也不是很乐观。

李史鱼带着李惟诚去了大明宫内一处僻静的居室,命亲信守在门外。

“李相公,可是要出征了么?”

李惟诚有些疑惑的询问道,李史鱼不是多事的人,如果不是急事,不会来传唤他。

“正是如此,明日本相即将前往华阴县。李大帅……可还在修道?”

李史鱼面色纠结问道。

“目前还在,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李惟诚摇摇头,他也是一肚子苦水。宝臣大帅是会打仗的,但是李惟诚会不会,他的能力没有经过检验,大家心中都没底。

这对于军心士气而言,是一个很大打击。

“这样吧,你随我一同去东明观吧。”

李史鱼叹息道。

李惟诚没有多说什么,给对方披上一件大氅,二人步行前往东明观。白皑皑的雪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一深一浅的。

临近春节了,长安街面上都没什么人。即便是有,也是行色匆匆的模样。如今的长安,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

表面上的架子还在,街道还是那么宽阔,一百零八坊依旧是星罗棋布,依旧是气势恢宏。

但冷清与萧条,却连傻子也看得出来。如果人没了,城要那么大又有什么用呢?

“本相早年间来长安科举,屡试不第,因为找不到权贵当靠山,每次都是看别人中第,其间滋味,不言自明。

而今,长安却连科举都开不起来了。

韦坚虽有心开科举,但他背后那些人,却不支持如此,你以为如何?”

李史鱼问了李惟诚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那些人为何不愿意开科举呢?大唐开科举已有百多年了啊,又不是什么新东西。”

李惟诚好奇问道。

“你坐久了,就知道还是躺着舒服。如果躺着就可以做官,谁还愿意站着做,甚至是忙前忙后呢?”

李史鱼哈哈大笑道,只是这笑容有些意味深长,李惟诚看不懂。他的心思此刻全在出兵上,盼望着他爹李宝臣这次可以“认真一点”。

东明观距离大明宫并不是很远,二人直接入内,在一间静室里,看到身穿道袍,拿着拂尘的李宝臣,正在床上打坐。

他闭着眼睛,嘴里念念叨叨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反正李史鱼是没听懂的。

看起来,李宝臣现在已经跟一个真正的道士没有什么区别了。

当然了,在大唐,至少是贞观以后的大唐,所谓“道士”和“女道士”,“和尚”与“尼姑”,不过是一种身份罢了。

关键还是看个人怎么想。这不过是一张皮而已,随时可以换。就算李宝臣现在要当和尚,也可以立马执行,无缝对接。

“你们有何事?不要打扰贫道的清修。”

李宝臣睁开眼睛,看着李史鱼和李惟诚,语气里透着一丝不耐烦。

“大帅,朝廷欲出兵洛阳,收拾安守忠,苦无良将。

还是得大帅亲自带兵出征才行。”

李史鱼对李宝臣叉手行礼恳求道。

“父亲,这件事必须得您出马才行,要是这些俗务搞不定,您也没法继续清修啊。”

李惟诚更是把话挑明了。

如果李宝臣不出马,那么这次关中出兵洛阳肯定落不到好。即便是有人能胜,他也会染指兵权。

李宝臣一定还记得,他是怎么来关中的,反正不会是修道修出来的。

“如此也好。”

李宝臣居然没有拒绝,而是直接点头说道。

这破鸟道士,一点用也没有。这两年来,李宝臣既没有长生,也没有飞升,甚至还因为饮食清淡,觉得日子索然无味。

三年之期未到,但是宝臣大帅不想等了。

“父亲,您答应了?”

李惟诚一脸惊喜问道。如果李宝臣可以出马,那么这次出兵,得胜起码有了三分把握了。

“嗯,先处置完这些再说吧。”

李宝臣点点头,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不是修道这块料啊,邢和璞的办法见效太慢了。

李宝臣还是想吃“仙丹”,吃几颗就能成仙的那种,而不是现在这样温温吞吞的。邢和璞教了李宝臣很多关于《周易》里面的知识,还有不少阴阳术数。

但是李宝臣是个木鱼脑袋,压根就记不住多少。反正是忘了就学,学了又忘,蹉跎了不少时间。

只不过,他的兴趣并不在此,李宝臣修道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仙!

何为成仙?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什么的,李宝臣一点都不在乎。具体来说,他的要求也“不高”,只是长生不老而已。

结果这两年他修来修去,发现自己还是和以前一个样!

“大帅,这两年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

李史鱼欲言又止。

“本帅知道个大概,等解决完安守忠以后再说吧。”

李宝臣点点头,走出了静室。

众人来到院子里,看到李宝臣的师父邢和璞在练剑。毕竟还是有两年师徒情谊,李宝臣上前对邢和璞抱拳行礼道:“师父,本帅要带兵出关中了,以后不会再回来。”

似乎是听到了李宝臣的话,邢和璞停了下来,将剑收回剑鞘。

他一脸严肃看着李宝臣,喉结动了一下,最后只是点点头道:“想好了吗?”

“弟子已经想了很久了。”

李宝臣木然说道。

今日离开道观,或者说“还俗”,看上去很偶然。实际上李宝臣过去这两年,在静室内打坐的时候,就想过很多问题。

他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不是修仙那块料。

“这次出关中,你会有血光之灾,还是在道观里待着比较好。贫道再问你一次,你真的想好了吗?”

邢和璞再次问道,没有说什么废话。

李宝臣一愣,随即只是默然点头。

“去吧,贫道就不送你了。”

邢和璞转过身,直接进了另外一间静室,随后带上房门。

什么吩咐也没有。

既没有遗憾,也没有哀伤,甚至没有兴高采烈。邢和璞就好像看到一片落叶掉到地上一般。

平静,自然,没有任何情绪,亦是没有任何表态。

李史鱼和李惟诚在一旁看得一愣一愣的,有点想说些什么,又感觉似乎多此一举。

“走吧。”

李宝臣叹了口气,随手将拂尘扔在地上,朝着东明观的出口而去。

等他走后,邢和璞这才从静室里面走了出来,将地上的拂尘捡了起来。

“也是时候离开长安了。”

他有些失望的摇摇头,自言自语道。

……

收到方重勇给的一船盐之后,李归仁并没有什么明确表示,但他把自己的次子送到汴州了。

这让负责出使邺城的元载很是诧异。

要么就明确拒绝,要么就直接投靠,搞这种半吊子的事情,进又不进,退又不退,简直是取死之道。

元载内心是很不屑的,不过他当着李归仁的面,并没有说什么。

元载领着李归仁的次子回了汴州,方重勇也没有二话,直接给这位“二公子”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官职,比如散骑常侍什么的,然后在开封县城内安排了一下住处。

也就这样了。

一切都是波澜不惊,表面上没有兴起任何波澜,更没什么李归仁放弃兵权,直接喊方重勇喊主公的事情。

然而,政治嗅觉敏感的人,已经察觉到大事将近。

还未竣工的汴梁城,正在加紧施工,日夜不停。汴州各类工坊里面在赶制箭杆,箭头,弩机用的矛杆、矛头,造运粮车所用的木架子等等。

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冬天运河结冰,这些东西只能在库房待着,不可能运到别处。

所以,紧赶慢赶的生产是为了什么,不言自明。

河北的军情,也陆陆续续送到了汴州。史思明派遣麾下大将田乾真领兵两万,从幽州南下屯兵邢州(刑名),似乎是饥饿的狼嗅到什么血腥味一样。

田乾真又派先锋军五千进驻邯郸,距离邺城不到百里。

如果再把李怀光已经屯兵怀州的消息也算上,那么河北几乎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

有重大军情如此,方重勇便将手下幕僚都叫到枢密院,在枢密院内商议对策。

枢密院签押房内有地暖,四季如春。但这里的气氛却很凝重,一点都没有春天的和煦烂漫。

“史思明难道就不怕幽州被他儿子史朝义给端了?”

李筌有些迷惑不解的询问道。

其实这个问题,在场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不过是把疑问问出来了而已。

史思明怎么就敢呢?

李筌在军略上很出色,只是史思明这样的人,其人心如何,他猜不透罢了。

“史思明看到了机会,或者说,大争之世,不争必死。”

坐在主座的方重勇摆了摆手,一脸不以为然。在这里坐着的,才是汴州朝廷的真正掌控者。至于天子李璘,都没有资格列席于此,甚至连旁听都不行。

史思明的乱入,是一个意外。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邺城是进攻幽州的跳板,其间并无多少险阻。

如果史思明连这一点都看不到,那他也不用混了。

希望火中取栗的,又何止李怀光一人。

“李归仁还对局势有幻想。希望复制当初的奇迹。只不过,史思明会上一次当,第二次就未必了。

大帅,不若我们先将李归仁晾着,让史思明也好,李怀光也罢,揪住李归仁爆锤一顿。

这厮挨顿打就老实了。”

严庄冷笑道。

他的话引人侧目,在座不少人都是微微点头。

“李归仁不傻,他把次子送到汴州来,就是希望稳住我们。

把他晾着,让他吃点亏。

只是……”

方重勇顿了顿继续说道:“只是如果我们出手太晚,可能会失去先机,局面失控,就没办法挽回了。什么时候介入,是最大的问题。”

这话一出,签押房内都是一阵沉默。

是啊,道理谁都懂,不就是后发制人嘛。

但想是一回事,真正要办,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官渡之战前的袁绍,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他难道不知道这些道理吗?

肯定是知道的,就是没有做好而已。

“大帅,听闻史思明麾下将领并不团结,我们何不用钱砸一下?”

在末座旁听的元载忽然开口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