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630章 同名不同命

盛唐挽歌 第630章 同名不同命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必拘谨,你我之前已经见过了。”

府衙书房里,方重勇对之前已经见过面的李勉摆了摆手说道。

李勉实在是太紧张了,脖子都是僵直僵直的。

“拜见官家。”

李勉对方重勇叉手行礼说道,哪怕方重勇很随和,他还是感觉很紧张。

“听闻你是宗室出身呐,难道对本官没什么意见么?

外面很多人,都说本官是大唐的曹操呢。”

方重勇很是随意,用开玩笑的语气询问道。

坏了!

李勉心中暗叫不好。

他的宗室身份,是这次科举最大的阻碍。

李勉是李元懿的曾孙,而后者是李渊的第十三子。说是宗室,以前盛唐还在的时候,占到的便宜也相当有限。

宗室成员太多了,非太宗一脉的,除了姓氏相同,其他啥也不是!

要是比血统,李勉甚至还比不过萧复。因为萧复的母亲,是基哥的亲生女儿啊!

李勉这个李唐宗室的旁支,他都不是太宗这一脉的,真是好事没他份,坏事跑不脱!

大唐对于他来说或许很重要,但远远没到赴汤蹈火,与国共存亡的地步。

“官家,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官家所做之事,乃是为了天下人,又何必在乎那些愚昧无知之人的妄念呢?”

李勉很是客套的说道,至于其他的,也不能多说了。

“本官原本想拉你一把,但是你考得很好,倒是让我多虑了。

官府如今在推广公学,教授百姓识字五百。你愿不愿意到公学里面去当教习?

包吃住,但是没有俸禄,时间为一年。

官府会考察你授课的情况,然后在一年之后授予你官职,看你表现而定。

一般是外放州县,但也不排除在汴州本地任职。”

方重勇笑道,就像是在聊家常一样。

“李某愿意接受。”

李勉点点头道。

此事非常出乎意料,但想想也算情理之中。

他们这些考生刚刚来汴州时,就听说了官府请人开公学,教授百姓识字的事情。

原本李勉还在怀疑,官府哪里有那么多钱请人当教习。如今看来,似乎早就挖好了坑,等着他们这些中进士的人呢!

该怎么说呢,李勉有些不理解。

“官家,李某有个问题不太明白,不知道官家可否为鄙人解惑。”

想了又想,李勉对方重勇躬身行了一礼问道。

“但说无妨。”

方重勇点点头,没有推辞。

“乡学县学,自然可以提供读书的机会。官府又何故要多此一举,办这种只识字却不明道理的公学呢?”

李勉有些疑惑的问道。

“官府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教百姓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也没那个必要,他们自己会明白的。

多一个人识字,便少一个愚民,仅此而已。

本官的想法是很纯粹的。”

方重勇一脸正色说道。用极为正经的语气,说着外人看来荒谬绝伦的事情。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唐代,哪怕想带来一点点正向的改变,也是很不容易的。

方重勇没法跟李勉说明识字的好处,就好像读过万卷书的人,不明白文盲看到书籍时的感受一样。

人与人不同,生来就没法互相理解。只有相同的境遇让他们抱团取暖,才能在群体中形成共识。

“去吧,当授课先生是辛苦了点,你就当是朝廷在考验你们吧。”

方重勇微微点头,示意李勉可以出去,面试已经结束了。

李勉前面已经有很多人面试完了,他们当中,大部分都对给“泥腿子”们当教习感觉不适应甚至反感。只是碍于朝廷的淫威,不敢造次罢了。

好不容易科举中了,还获得面试机会,明摆着要被重用。

这时候却因为一点小事而被取消做官的资格,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会令人抓狂到想死。

不就是一年么,咬咬牙就过去了。很多人便是这么想的。

李勉也没多话,直接行礼告退。

正当方重勇思索的时候,下一个面试考生走了进来,他便是那个名叫“肖颖”的考生,其考卷让方重勇印象深刻。

之前他没机会细看,如今近距离的面对面,方重勇忽然感觉对方看起来似乎有点眼熟。

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

“阁下不是萧颖士么?何不以真名示人?”

方重勇恍然大悟,面露古怪之色。

他随后用揶揄的语气继续询问道:“你以为你换个名字,本官就认不出你了?当年李林甫在长安杏花楼做东,宴请群臣。你好像当时就在场。”

他毫不客气揭了萧颖士的老底,事实上,李林甫是很欣赏萧颖士的,甚至还宴请过他。

但萧颖士却认为李林甫是不学无术之辈,压根不配宰相之位。

于是萧颖士便写了一篇《伐樱桃树赋》,此赋以古人之言,引出自己对自然界中樱桃树的处理意见,接着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樱桃树该伐的原因。

暗示对于李林甫这样的奸邪之辈,朝廷应该以除恶务早务尽、无遗后患的方式去对待。

显然,哪怕李林甫再有涵养,也容不下别人这么恶搞他。于是萧颖士被李相爷一脚踢出长安,到外地赴任了。

“萧某只是很好奇你到底想做什么罢了。”

萧颖士轻叹一声说道。

阎伯钧之死,让萧颖士沉下心来,暗地里调查了在汴州等地发生的许多事情。

不查不知道,越查越是让萧颖士感觉疑惑不解。

方重勇所做的一切,都让萧颖士看到了新生政权才有的大气磅礴。

很多事情,甚至都是前人提都不敢提的。

比如新式科举,比如推广百姓识字。

很多人想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办不成。

就好像孔子说:有教无类。

然而后来的儒生,谁又真把这句话当回事了?

方重勇却敢提出,让普通百姓也能学识字。至于未来是人亡政息,还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

普及识字,便已经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壮举了。

萧颖士很好奇,方重勇这个权臣,最后能走到哪一步。对于他这样的聪明人来说,方重勇的最终意图是什么,那都是明摆着的。

萧颖士只是不明白,方重勇要当曹操也好,司马懿也罢,直接朝着目标去就行,为何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呢?

“你是打算回长安呢,还是想在汴州做官?又或者只是教那些普通百姓识字呢?”

方重勇有些无奈的问道。

对于萧颖士这种喜欢玩票的人,中不中进士实在是无关紧要。以这位的水平,当考官都是绰绰有余了。

如今朝廷求贤若渴,自然是不介意萧颖士这样的人做官,也是向外人展示朝廷虚怀若谷的胸怀。

不过很显然,萧颖士其实官瘾并不大,他只是有些事情没有弄明白,心中不顺畅而已。

萧颖士毅然选择了留在汴州,教授百姓认字。这对于他来说,乃是典型的大材小用。可是萧颖士却不觉得委屈。

他要弄明白,方重勇为什么要推行这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政策。

萧颖士走出汴州府衙书房的时候,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身着布衣的年轻人。此人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对接下来的面试,似乎信心满满。

“果然是哪里有名利,你就往哪里跑。”

错身而过的时候,萧颖士停住脚步,头也不回的对这位年轻人说道。

此人就是元载,曾经向萧颖士拜师学文,但后者觉得两人道不相同,故而婉言谢绝。

因此他们不仅没有交情,反而还有仇怨。

“萧先生,你还看不到么,新时代已经到来了。如你这般的腐朽之人,就应该跟大唐一起殉葬。

不该来汴州的是你才对。”

元载毫不客气的回怼道,说完大步走向书房。

萧颖士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要怎么回应才好。某种程度上说,元载说的也是事实。

然而,正当元载走进府衙书房,打算开始自我介绍的时候,严庄匆匆忙忙的走了进来,在方重勇耳边嘀嘀咕咕的说了半天。

等他说完以后,方重勇这才微笑对元载解释道:“本官现在有点急事,你先回住处等消息吧。”

说完,便跟着严庄匆匆离去,留下元载一人,跪坐在原地,像个傻子一样,最后被张光晟客客气气的请了出去。

……

位于开封城内的“枢密院”衙门,虽然刚刚兴建不久,但早已实质性运转起来了。

此刻衙门大堂内,方重勇正皱着眉头,聆听岑参从扬州带回来的重要消息。

“官家,歙州民变,势头很猛,如今贼军已经超过万人。这位是歙州刺史庞濬。”

岑参对匆匆赶来的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一旁那个穿着红色官袍的歙州刺史,战战兢兢,满身的尴尬惶恐无处安放。

歙州?

这个名字,对于方重勇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它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徽州。

后世徽州被人熟知,其实也从侧面证明,这个地方非常要害。

它算是江西与江南、淮南都接壤的一个边缘地带。

此地看似边缘,实则控制这里,北上可取淮南,东进可取苏杭,西进可取鄱阳、豫章,南下可以入福建。

乃是后世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省的中心地带。

明清两朝,此地处于极盛,徽州走出来的徽商更是大名鼎鼎。

“小小民变,你身为一州刺史,居然弹压不住?”

方重勇看着歙州刺史庞濬质问道,不怒自威,令人不敢直视。

“台州有反贼袁晁在闹事,乱军已经有数万规模。江西有反贼陈庄在闹事,规模也有万人。湖州也有反贼朱泚、沈皓,规模未知。

方清这反贼可能,可能只是看到有人闹事,所以也跟着效仿。”

庞濬战战兢兢的说道。

江东为什么会民变?这里的土地矛盾再大,大得过关中河北么?

那显然不至于。

江南的土地大开发,那还是历史上晚唐到五代时期的事情。这个时候,江南缺的是人,土地倒是有相当大的富余。

那么为什么一下子,江南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么多闹民变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大唐对长江以南地区,已经没有掌控力了!

反贼只是站在前台表演的,他们身后,是江东甚至是淮南的大地主大豪强!

那些人用这些反贼来探路,等成气候了,再想办法摘桃子。

类似套路,历朝历代都不少见。

如果这些农民起义失败了呢?该怎么办?

答案是不怎么办,反正死的也不是地主豪强呀!

乱军赢了血赚,未尝不能改朝换代;输了也不亏,反正屠刀不可能砍到他们脖子上。

双倍的快乐,输都吃糖何况赢!

“官家,盛王那边已经服软,并请朝廷派兵过江剿匪。”

岑参对方重勇行礼说道,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对方。

此前,包括这次,方重勇都以大义名分为核心,跟李琦和他手下那些人博弈。通过不流血的方式,逐步掌控淮南的军政大权。

现在李琦的反应,跟方重勇对于局势的判断相当一致。

不过问题也来了,既然说了这个话,那么汴州这边也必须要出兵剿灭江南的叛乱,以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

若是成功平叛,不仅可以彻底消化淮南的领土,妥善处置李琦和他的“党羽”,还能将触手伸到江南。

若是不能成功平叛,那么想来李琦也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心思。

后面的事情就不好处理了。

这一战看似只是要对付那些农民起义军,但实际上却是对方重勇这个领袖,对汴州朝廷的一次严峻考验。

万万不能有失。

“你先下去驿馆歇着,至于你丢失歙州的罪责,本官以后再来跟你算。”

方重勇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庞濬如蒙大赦,慌忙不迭的退出了枢密院大堂,健步如飞。

如庞濬这样的官员,便是方重勇力推新科举的主要原因。基哥时代任命的很多官员都是不合格的,都是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

留着他们,就像是不处理身体里面的小肿瘤一样,这些人迟早会带来大麻烦的。

“诸位,你们以为如何?”

方重勇环顾众人询问道。

“请官家亲自挂帅,集中银枪效节军主力,先去寿春修整,待辎重齐备后出发。

调登州的车光倩部,走海路到杭州,并在杭州组织防御,防止几路贼军汇合。

调李光弼的河西军,屯扎于荥阳,以拒李宝臣。

调李嗣业屯于郭桥,以防李归仁反水。

发圣旨给李归仁,任命其部将刘龙仙为魏州兵马使,分散李归仁的力量。

发圣旨给史朝义,任命他为卢龙节度使,让他跟史思明继续纠缠。”

李筌一口气说了好几道军令。

“如此甚好。”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他总算是体会到有人才可用的好处了。李筌这番安排,可谓是又伐谋又攻城,算是最佳应对。哪怕是他自己来想,也未必比这个操作要强。

“官家,歙州方清这个贼人,与官家同名,影响极坏。他的部曲离叛军主力有点远,官家可先除之,再挥师东进!”

李筌拉住方重勇的衣袖,苦苦劝说道。

这样当然会让袁晁做大,估计车光倩在杭州也会面临苦战。

但是,李筌认为:这个天下,只能有一个方清。

多的,那便要在第一时间扑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