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615章 开封伎术学院

盛唐挽歌 第615章 开封伎术学院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哔哩吧啦!哔哩吧啦!

爆竹声响,热闹非凡。

虽然不是过年,但开封县城郊外某处,远离运河的僻静之所,却如同过年一般,一群官员在放鞭炮。还有很多好事百姓在围观。

这是由青砖红瓦的院墙,围起来的一座书院,占地约有数顷之地。门楣牌匾上写着“开封伎术学院”六个鎏金大字。

据说,是右相方清亲自题字。

大门上挂着一条红色的丝绸,如同封条一般,将门“锁住”了。

“右相,今日是伎术学院开院之日,由您来剪彩了。”

刘晏对一旁笑眯眯站着的方重勇说道。

反正“剪彩”这个仪式也是方重勇提出来的,由他来执行最好不过了。

“那方某就不客气啦。”

说完方重勇走上前去,拿着亲兵递过来的剪刀,将门锁位置的红色布条剪断,算是完成了剪彩仪式。

就是这么的简单而干脆!

“以后,你就是伎术学院的院长。

当为伎术官之表率啊!”

方重勇走上前去,对一个身材中等,穿着绯色官袍的中年人说道。此人是从长安逃难而来的,名叫马待封。

他曾经在基哥身边当过技术官僚,被人称为“长安第一天才发明家”。

他发明过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木头机器人梳妆台、酒山、欹器、指南车、纸钞印刷机等。

基哥给了他丰厚的赏赐,但一直不肯给他正式的官员职务,只是让他在工部听用。

如今关中那情况也是明摆着的,马待封一身本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好离开关中去别处讨生活。

他偶然路过汴州(这里几乎是离开关中,前往关东的必经之路)听闻跟自己有旧的方重勇,在这里已经混到了“一人之下”,便前来府衙投奔。

方重勇啥也不说,直接给了马待封一个五品官,并在三省六部里面,又新添加了一个“伎部”。

当然了,马待封这个五品官,是伎部郎中,兼任开封伎术学院院长。说白了,专管技术的。

“请右相放心,马某一定把这个学院管好。”

马待封感激涕零,他也没想到方重勇这么念旧,出手这么大方。

“马郎中啊,伎术学院招生的事情,从明日起便开始了。其中教习一百人。陆续都会给你配齐的。

至于学院的制度,后面一步步细化,先把框架搭建起来。至于生源,朝廷会开专门的考核,择优录取。

此外将来朝廷的科举,会增加一门伎术科。伎术学院的毕业生,无须初试,便能直接参加。

这个在招生的时候,一定会贴出来的。”

刘晏对马待封解释道。

伎术是什么意思呢?

伎通技,伎术就是技术,但又不仅限于技术,可以说是一种除了文学政治等学问以外,所有学问的统称。

比如说在唐代,医术属于伎术,木工属于伎术,天文历法也属于伎术,养殖牲畜属于伎术,甚至连下围棋的方法,也属于伎术。

方重勇提出的这个“伎术学院”,并不是发明创造,而是将以前不正的风气扭转过来了而已。

比如说伎术官这一系列官职,就不是他创造出来的,而是大唐本来就有,却不被记载于官府账册的。

伎术官不是正式官员,不是吏员,但也不是平民百姓。

因为正式的官员,无论是不是科举出身的,他们一般都是擅长文学,但不擅长治理地方。就算是有治理地方的心思,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手段。

各类政务,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那不是说略懂略懂就能搞定的。

比如治河、比如耕作、比如牲口育种,大唐的正式官员,在知识体系方面就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可能花大力气去学习这些专业知识。

真要是让他们亲力亲为,哪怕累死也不可能出什么大成果。

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正式官员所属,便有所谓的“伎术官”。他们不是流官,没有正式职务,没有品级,甚至本身还有其他的主业。

但他们在某个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些人可以为不懂具体政务,又想做一番事业的官员,提供具体的实施办法。甚至是拿官府的俸禄具体办差,参与其中。

当然了,这也包括给中枢官员制作样品,甚至是刊印书籍等等。

伎术官一直都有,只不过从前不被朝廷重视,更没有系统性的培养发掘罢了。

至于政治上的发言权,那是不可能有的。过去无论是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士大夫”,还是以李林甫为首的权贵宗室,都不可能看得起他们。

方重勇提出在“六部”中增加一个伎部,就是想把科学技术研发、理科医科教学、技术人才选拔等方面的管理,具体化落实下去。

顺便,分掉一部分工部和礼部的权。

增加一个部,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蛋糕做大了,为一部分出头无门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上升之路。

同时因为不会把原有的官员撸下去,所以这项改革遭遇的阻力,会比较小。

果然,马待封对方重勇也是感激涕零,当着一大群官员的面,直接跪下,给方重勇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方重勇连忙将马待封扶了起来。

他拍了拍对方身上的尘土说道:“这里看似僻静,实则是在还处于建设之中的汴梁城范围内,并不是什么穷乡僻壤。国家以后会更加重视伎术,你安心当这个院长便是。”

“右相知遇之恩,马某誓不敢忘啊。”

马待封又是一番感激,随后他便领着十几个学院的“博士”“教习”走进了开封伎术学院的大门。里面有教工宿舍,他们以后都会住在这里,除非是回家探亲,否则不会离开这里。

换言之,国家的特殊人才,会采取特殊管理的办法,以防技术外泄。

这些人都是以前跟马待封一起共事的伎术官。

除了没有懂医术的以外,其他的技术,这些人当中都有知道一些的,甚至包括勘探矿藏与培育牲口的人才。

他们将来会在这里教书育人,同时进行各种伎术研究和试验。当然了,试验会在另外的场地进行,这里主要还是以教授学生为主。

忍不住回头看了“开封伎术学院”的牌匾一眼,方重勇脸上露出莫名其妙的怪笑,随即招呼着刘晏和护卫自己的亲兵们去通济渠边散步。

方重勇和刘晏走在前面,张光晟带着亲兵跟在后面,众人都被运河的繁忙给吓坏了。

这几年北方又是战乱,又是天灾的,民生凋敝了许多。可是南方却并未受到影响。

甚至可以说,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的经济还有所发展,特别是从关中流出了不少人口。这些人拖家带口的或走陆路到荥阳,或走水路到汴口。

这些人的涌入,激活了汴州的经济,使得汴州成为了运河的一个终点。很多从江南和两淮运来的货物,特别是粮食,直接就不运到长安了。    因为关中那边政局的动荡,商贾去了以后都不能确保自己还有小命能活着回来。所以直接在汴州卸船,然后采买新货物,再转运回去。这样沿途路费最省,风险也最小。

“士安(刘晏表字)啊,你说今年秋天开一次科举如何?”

本来是在闲聊,方重勇却突然提出科举的事情来了。

开科举?

刘晏一愣,他是有多久没听到这个词了啊!

自从皇甫惟明在幽州举起反旗之后,朝廷就没有再举行过一次科举。或者这么说吧,天下人现在连谁真正代表朝廷正统都没搞明白。

这个时候搞科举,不得不说,方重勇想得有点多。

“现在我们虽然是辅佐永王登基,以李唐为正统。但朝廷草创,实在是要什么缺什么。

除了不缺粮秣与财帛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因陋就简。

短期这么处理没问题,时间长了,必然会出事的。特别是朝廷运转缺乏人才,已经是火烧眉毛了。

唯有先开一次科举,选拔国家栋梁,才能填补空缺。”

方重勇说得一板一眼的,刘晏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都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

不能说对方的话没道理,但刘晏总不能说:现在我们就是搭个草台班子办事啊。这个政权还能存在几年都难说,又何必想那么远的事情呢?

只不过这么说太没礼貌了。

想了很久,刘晏这才憋出来一句:“右相真是深谋远虑,下官所不及也。”

他那副纠结的样子,方重勇一看就知道是在想什么了。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比如说一个人现在都饿得要饭了,又怎么会想将来如果他得到天下,该如何规范国家制度的事情呢?

实属想太多了。

“一个人如果家财万贯,但他整日却穿着破烂衣衫走在街上,会不会有不知道他底细的人,以为他就是个乞儿,或者落魄到快要饿死呢?”

方重勇停下脚步,眺望远处运河上来往如梭的漕船问道。

“那是自然,说不定还会有嫌贫爱富之人折辱他。”

刘晏点点头,显然是很赞同方重勇的看法。

“同样的,一个家徒四壁之人,若是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穿着精美的绫罗绸缎,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

那么会不会有人以为他家财万贯,吃穿不愁。甚至会有人主动凑过来,邀约他合伙做生意呢?”

方重勇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刘晏再次点头说道:“人之常情而已。”

“你看,我们开科举,说明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统,我们有一统天下之心,我们愿意接纳各方人才。

外人看到这些,就知道我们一定会是笑到最后的人。

因为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可以活到最后的人,才会去做这些短期内没有什么收益的事情。

看到这些以后,那些外人便愿意相信我们,投靠我们。

李宝臣不开科举,我们开。外人看到这个,就会认为我们是正统,而他不过是个篡位的丘八。

包括开常平仓,建伎术学院,开科举,甚至是武举。这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才会办的事情。

在外人眼里,我们便是立志扫平天下之人。

这些事情我们办了,汴州这边就是都城,我们统辖的地方就是国家的边界。

长安虽是旧都,现在却啥事也办不了,那么它也就不再是都城。

道理就这么简单。”

方重勇一脸淡然的说道,似乎觉得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有些道理,只是隔着一层纸,让人觉得好像有又似乎没有,以至于拿不定主意。

谁都不去没点破的时候,好像就是那么回事。

然而一旦有人点破了,那么残酷的真相,就会赤裸裸的摆在人们面前。

国家构建中最重要的部分,永远都不是国土,不是山川河流,更不是国都,边境什么的。

而是人。

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什么事情也没有人重要。

没有人的土地,就不存在什么国家。是人构成了家国天下,而不是国家在制造人。

聚集最多人的地方,就是都城,否则,就只能叫“遗迹”。

而所谓的“正统性”,来自于国家机器的完善,来自于对治下百姓的掌控与服务。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却不是全部。

方重勇不想跟颜真卿这样的大儒辩经,争论什么才是国家正统,去争论基哥的哪个皇子才是称职的。

他只知道,我把一个正常国家该有的东西给配齐了,让它运转得更好。那么,即便是“假的”,最后也变成“真的”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政权,不能把正常国家该有的东西配齐,那么“真的”也会逐步沦落成“假的”。

就好像宝臣大帅,因为支撑不起长安城内那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所以让李史鱼进行“减肥运动”,砍掉大量已经没有政务要运作,人浮于事的衙门。

然后重新根据需要,打造必须的衙门,重新运转改造后的中枢朝廷。

这便是从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机器,慢慢跌落成草台班子的过程。

刘晏猛然醒悟,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心中那个大唐,已经……实质性的灭亡了。

或许他从前就已经明白,只是刻意不去想罢了。

“科举的事情,明日便可以对外公布了,留几个月时间酝酿一下。”

方重勇转过身对刘晏说道。

“请右相放心,这件事一定办好。”

刘晏叉手行礼说道。

他原本以为方重勇会对科举选材比较抵制的,因为对方不止一次在私下场合说科举制度很辣鸡什么的,摆明了一副不愿意开科举的姿态。

没想到现在不仅要开,而且还要加入“伎术科”,这摆明了是要将科举制发扬光大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