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560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卷完)

盛唐挽歌 第560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卷完)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当!当!

当!当!当!

开封县城外渡口,几十个穿着黑色袍子的皂吏,正在敲锣打鼓的清场。

“让那些闲杂人等都走!

快快快,你们几个去渡口那边清场子,平西王的船队就要来了!”

郑叔清叉着腰,对身旁一众皂吏吩咐道。

那些人也不含糊,提着水火棍,直接冲到渡口的栈桥上,对滞留在此的人群一阵打骂。

一时间,好像鸡窝被捅,站在栈桥边等生意的脚夫们顿时作鸟兽散,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

汴州刺史元结看到这一幕,无奈叹息道:“郑公这手腕,未免太粗暴了些。”

郑叔清这狗比,平日里恨不得整天在院子里躺着晒太阳,催都催不动。一听说方重勇带着银枪孝节军要回汴州,立马就上蹿下跳活络起来了。

真是个官场老油条!

“这些脚夫之流,就跟家中的孝子一样,非得加点棍棒才行。

元使君还是阅历太少了。”

郑叔清倚老卖老的吐槽了一句,洋洋自得的模样,显然是不以为耻。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这么用的么?

元结一愣,随即苦笑。

今日是方重勇返回汴州的日子,那些滞留在栈桥的脚夫们,就算被打死那也是白死了。

脚夫这种职业历史很久远,然而其兴盛且呈现组织化,却是跟运河经济的繁荣有着莫大关系。

商贾靠岸后,无论是卸货,还是进货,都不可能是本人自己挑运,通常也不会是船上的船夫搬运。

这样就需要有专业的卸货与搬运工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类似的“商行”,铺子开在开封县城内,负责接单算钱。

而脚夫则是蹲守在渡口,逢人便问要不要装货卸货。

所以航运越发达,需要的脚夫也就越多。

这些人三教九流都有,以外地人居多,几乎没有在汴州本地有固定田产的。

脚夫们的社会地位很低,按照唐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来衡量,但凡有点出路的人,都不会去做这一行。

“嗯?”

惊鸿一瞥,郑叔清好像看到了脚夫里面,有个熟悉的身影一晃而过。再去看的时候,人已经走远了,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正好这时候何昌期已经朝着他走了过来。郑叔清于是不去想刚刚看到的那人像谁,而是笑眯眯的上前对何昌期行礼询问道:

“何将军,今日的安排可好?”

若是按资历说,何昌期给郑叔清提鞋都不配。

但现在老郑就是拉得下面子,对何昌期讨好。

元结看到这一幕,心中了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郑叔清号称“政坛不倒翁”,到现在都还能活蹦乱跳了。

这厮做正经事的本事没有多少,但看人下菜的本事却是一流,求人办事的时候又拉得下脸来。

这样的人或许无法长期维持高官厚禄,但他们想要苟命还是很轻松的。

元结不禁为自己叹息,他就是太实诚了,所以总是不讨喜,难以飞黄腾达。最多就干到刺史这一级,不可能再往上了。

除非是遇到了天大的机遇。

“郑判官在汴州,又不用风餐露宿,怎么还瘦了呢?”

何昌期看着瘦得风吹就要倒郑叔清,没话找话说。

“在下心忧方节帅在前线作战,故而茶饭不思呀。”

郑叔清装模作样的叹气道。

他确实是担心方重勇打败仗,不过却不是担心方重勇本人,而是担心敌军杀到汴州,要他郑某一家老小的命!

荥阳郑氏本来就大量居住于河南,更是有不少人在汴州生活。若是河北叛军南下攻克汴州,郑氏估计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起码被叛军捞一大波浮财是免不了的了。

为此郑叔清每日都是忧心忡忡,不断派人打探前方军情,打听银枪孝节军是不是被包围了。

方重勇他爹方有德,都没郑叔清这么关注河北战况!

“郑判官真是小看我等,有银枪孝节在,哪里有河北那帮杂鱼横行的份。方节帅还把李宝臣那傻子唬得一愣一愣的呢。”

何昌期满不在乎说道,其实这一路奔袭河北的时候,他也是非常担心的。

但这并不妨碍何老虎现在对身在汴州的众人吹牛。

“说起李宝臣此人,当真是非常张狂啊。说话的语气就像是帝王一样。”

郑叔清轻叹一声,继续说道:“李宝臣派遣了好几波人来游说,要节帅给他效力,并献出宣武镇六州之地。亲笔信都写了四五封,语气一封比一封严厉。

最后一封信,此人甚至扬言不同意就要杀方节帅祭天呢。”

郑叔清语气中带着迷惑。

宝臣大帅现在大概是知道,自己之前是被方重勇那个“宝臣为天子”的戏法给耍了,有些气急败坏。

只不过郑叔清不知道此事,才觉得这个人简直莫名其妙。

仗都没打一场,你就直接写信说要我投降,有病吧!

“其实吧……”

何昌期话到嘴边,想起方重勇此前的提醒,没有多事,顿时闭口不言。

他是来汴州打前站的,不是来这里吐槽李宝臣的。方重勇当初可是承诺过,要给宝臣大帅捧场,投靠他当马仔的!

现在直接翻脸不认人,宝臣大帅感受到自己被愚弄,要找方重勇算账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之所以还没动手,不过是因为洛阳城内的事情,李宝臣还没摆平。一旦他整合了河北叛军,搞定了洛阳城内的杂事,估计就要带着兵马出洛阳向东掠地了。

跟方重勇正面较量是必然的。

“郑判官不用担心那头蠢猪,不过是那个什么……哦,冢中枯骨而已。”

何昌期随口打哈哈说道,便不再言语,双目盯着河面。今日不仅渡口被清场,而且河面也被清空,不允许其他船只在此逗留。

忽然,郑叔清用胳膊顶了一下何昌期的胳膊,压低声音询问道:“永王的兵马有多少人?”

“多少都无所谓,一兵一卒都不许离开齐州!”

何昌期凑过来随口应付了一句。

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得意,就好似方重勇当初打脸永王李璘,是他亲自动手的一样。

方重勇对于李璘提的要求很明确:你的幕僚都可以来汴州,都可以安排职位,但军队不能来汴州,一兵一卒都不行!

永王麾下兵马不得离开齐州,必须作为州县团结兵存在,是方重勇对李璘提出的一个“硬性要求”,不同意就散伙。

他要这么玩的原因也很简单:你手下的兵马到了汴州,那我怎么安排我麾下人马?

银枪孝节军是要当禁军的,你那些烂番薯臭鸟蛋来了,我这个节帅要怎么安置这些人?难道我还要跟你手下的杂鱼分润兵权不成?

当然了,作为交换,方重勇承诺不会撤换这支军队的主官,不会大规模清洗军中的中低级军官,保证齐州军队的基本完整性。

永王李璘在与韦子春商议了一番后,只能咬着牙同意了这个“不平等条约”。

形势比人强,不答应是不行的。

因为即使他不答应,方重勇也可以用“齐州军叛乱”为由镇压,丝毫不妨碍他拥戴李璘在汴州上位。

政治的残酷,就是这样不讲情面。

郑叔清明显松了口气,意味深长的说道:“永王此人成不了大事,他麾下兵马不来汴州,那再好不过了。”

嗯?

何昌期一愣,有些意外的看了郑叔清一眼。

他记得自己好像没有说过,方重勇要拥戴永王在汴州登基的事情吧!也只是说永王也在船上,与银枪孝节军同行来汴州而已。

郑叔清之前也没跟方重勇联系过,应该也不知道永王要在汴州登基的事情才对啊。

他这么说是个什么意思?

何昌期隐隐感觉老郑不像看起来那样昏聩。这位“不干正事”的文人,应该是看出来了方重勇的图谋。

“来了!”

元结指着远处逐渐靠近的船队说道。

漕船越来越近,岸边等候的人群,也变得越来越激动。

……

“终于到了啊!”

方重勇从打头的漕船船头跳到汴州渡口栈桥上,顿时悬着的心落了回来。终于回到老巢了,今后不必再提心吊胆。

“节帅,下官已经在城内准备了庆功宴,为三军将士接风洗尘,这边请!”

元结上前给方重勇叉手行礼,随后做了个请的手势。

“诶,不忙不忙,等一下永王殿下嘛。”

方重勇面带微笑,随口打哈哈说道。

他走到岸边,跟等候的众人一一打招呼,随后便跟这些人一起,在一旁等候。

很快,随着后续的漕船陆续靠岸,银枪孝节军各部也紧跟着下船。等所有人都下船了,最后一艘到渡口的船上,永王李璘,以及他麾下的幕僚,这才下船踏上岸边的土地。

他们一个两个,都是面色难看,只有少数人还保持着礼节性的笑容。

看上去并不像是晕船了。

何昌期有些疑惑的走上前去,凑到方重勇耳边低声问道:“节帅,怎么永王这帮人一个两个都苦着脸啊?”

他带着人离开打前站的时候,看到永王麾下那帮人和方重勇还是有说有笑的,怎么如今都是这样一幅死了爹妈的表情?

何昌期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永王麾下那个叫刘巨麟的,因为不服齐州兵马不得入汴州的要求,跑来跟本帅吵了一架。

他想不开,然后就跳河自尽了,本帅已经下令将他厚葬。至于永王和他的幕僚,大概是对刘巨麟的不幸殒命,而感觉悲伤吧。”

方重勇无奈叹息说道,一幅悲天悯人的样子。

何昌期木然点头,他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相信刘巨麟这种桀骜不驯之辈跳河自尽啊!

不过既然方重勇说对方是自尽,那一定就是自尽了。

没什么好说的。

“元次山啊,你把这汴州渡口都清场了,搞得永王殿下以为汴州在本帅治下,已经百业萧条。

你这事情做得不地道啊!”

方重勇故意板着脸教训元结道。

老元也不是第一天出来做官了,知道很多话需要反着听。

如果方重勇真要对他训话,大可不必当着李璘的面去说。刚才那句,名为教训自己多事,实则褒奖他会办事。

李璘毕竟是要被“供起来”的神像,怎么能没自己的逼格呢?

清场而造成的“扰民”,正是李璘的排面,这个排面,是不能省掉的。

“节帅爱民如子,是下官办事不周,还请节帅责罚。”

元结小心翼翼的叉手行礼告罪道。

“责罚就不必了,下次注意不要扰民。”

方重勇打着官腔说道,这话明显是说给身旁的李璘听的。

“元使君有心了,孤不介意这些事,这便入城吧。”

李璘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还在为刘巨麟的惨死而堵心。

银枪孝节军的人报告说刘巨麟不慎落水了,哪里有那么巧的事情。谁都不落水,唯独在方重勇面前争辩齐州军权的刘巨麟落水身亡!

虽然刘巨麟在李璘麾下也不是什么千依百顺的臣子,但此人毕竟是他幕僚啊!

打刘巨麟的脸,就是在打他李璘的脸。而刘巨麟死得不明不白,也就意味着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死得不明不白。

如此严重的事情,李璘又岂能当做无事发生?

当然了,本来想去找方重勇理论的永王殿下,被其首席幕僚韦子春给死死拦住了。

韦子春还是那句话:百忍可成金!

在韦子春看来:刘巨麟会死,是因为他在方重勇面前讨要兵权!这已经触碰到了对方的底线,所以刘巨麟必死无疑,只看是怎么死而已。

被自杀,已经是方重勇在给李璘面子了。在船没靠岸前就把刘巨麟处理了,其实也是给李璘面子。

要不然,在汴州杀李璘的幕僚,那影响简直要大到把傀儡二字刻在李璘脸上。

孰轻孰重,难道还不能理解么?

一番劝说下来,李璘果然服软了,依旧是那句:不服不行。

无论多牛的人,在脖子上被砍一刀也会死。刘巨麟就是个现成的例子,是方重勇在杀鸡儆猴。

“殿下,这边请,下官在前面给您引路。”

方重勇对李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李璘还没迈步,高尚走上前来,伸出仅剩下的右手,扯了扯对方的衣袖。

“请。”

李璘轻叹一声,也做了个请的手势,跟方重勇并排而行。

来到开封县城门前,李璘左看右看,无论如何都感觉这座城很不顺眼。

附近规模庞大的渡口,随处可见的商铺,狭小的城池……汴州这地方,怎么看怎么是个商埠。

人多地多商贾多,热闹是够热闹了,却少了些帝王的威严。

皇权的威严,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庞大的城池,高耸的阁楼,宏伟的宫殿来表达的。

因为威严这种东西,它是虚无缥缈的,需要用一些“载体”来承载。

比如说建筑,比如说法令,用类似的东西去彰显威严。

也就是说,皇权其实是由一条又一条的特权,组合而成的“怪物”。

“方大帅,汴州的都城,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营建呢?”

走到城门口的时候,李璘停下脚步,看向方重勇问道。

“殿下登基之日,便是汴梁城营建开始之时。

唯有帝王,配得上帝都。”

方重勇意味深长的说道。

“孤明白了。”

李璘微微点头,已经默认了现状。

无论如何,先从登基这一环开始搞起吧。

(本卷完,下一卷: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