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544章 金轮法王

盛唐挽歌 第544章 金轮法王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是方重勇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出海,此刻他站在大海船的船头,心情很有些兴奋。

与此同时,他也在感慨古人为了探索新世界,当真是勇者无惧。

哪怕现在他们所航行的这条航线,是自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发出来,沿途航行极为安全,甚至有人舢板上路,来往于登州到渤海国之间。

然而此刻坐在海船上,也同样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不是人类可以抗衡的。

摇晃得真踏马厉害。

“方节帅,这条航路是沿着海岸行进,不存在迷路的可能。若是遭遇风暴,也可以靠岸求生。”

刘晏担心方重勇是忧虑路上出事,于是开口安慰他道。

方重勇带着银枪孝节军,行军几十里地,来到位于海河出口的海港(天津卫的前身),很容易就找到了数量足够的大海船。

事实上,这里是渤海国与大唐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据点,商贸十分繁荣,比一般州府热闹多了,完全不存在“人迹罕至”这种荒唐事。

辽东的皮草、人参、鹿茸、草药等物,大唐的(主要是河北地区)瓷器、笔墨纸砚、工艺品、丝织品等,都是从这里入海出海。周边虽然没有其他县城,但却形成了多个与海贸紧密联系的集镇。

其风土人情与大唐内陆颇有不同。

当然了,交易这些常规物件,还不足以形成一条固定贸易线路。

这里头更是有奴隶贩子在贩卖渤海国的“硬通货”:新罗婢!

相关的利润极大,足以让两边的奴隶贩子,甚至官府层面都参与其中。

方重勇他们到海港后,很轻松就拿着刀子“借到”了十艘大海船,还顺便“解救”了一百多个新罗婢。

为了感谢银枪孝节军的将士们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那些大海商们还自愿献出了很多辽东那边的特产,以表达亲善之意。

其中就包括数百匹好马。

当然了,方重勇哪里能平白无故接受这样的热情客套啊,他连忙命令刘晏给众多海商打了欠条,让他们方便的时候,去长安兵部领钱。

方节帅和银枪孝节军,乃至宣武镇,绝对不做那种拿人东西不给钱的事情,一切由长安天子买单。

“我非担忧回程,而是担忧军需啊。”

迎着咸腥海风的方重勇长叹一声,看到刘晏似乎还不太明白,于是解释道:

“银枪孝节军要扩军到一万人,旗下六州,每个州起码要有五千团结兵。汴州等地本不产兵器,洛阳、长安、扬州等地,才有大型的军工作坊。

这也就罢了,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

但是马匹的损失就没办法了,刘判官(刘晏现在被他任命为户曹判官,专门管钱)可有破解之法教我?”

方重勇看了刘晏一眼询问道。

“这个还真有办法。”

刘晏微微点头一笑,并不感觉为难。

“有什么办法?”

方重勇疑惑问道。

别看大唐武备充足,那是从前。现在打了这么多仗,又是被抢了这么多次,武器很多都流落民间了。大规模扩军,所需军备很有可能会缺少一部分,然后不够的那些需要自己生产。

所谓军需很繁杂,可不仅仅是领一把横刀,就算是把一个农夫武装成士兵了。光军服里头包含的东西就很复杂,根据作战地域和作战方式的不同,军靴都有几种要准备。

这些东西都需要人去生产,光这些就很烦人了,还不算原料的问题。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些都搞定了,马匹也搞不定。以汴州为核心的宣武镇,周边都没有产马的地方。

将来怎么获取马匹,也是个大问题。

“河北被节帅这么一搅合,定然有不少灾民要渡河南下。接纳他们,兴建军工作坊,以工代赈,可解决军需的人力问题。

至于物料,不过财帛而已。下官已经研究出以盐为锚,发行交子之法,与盐税并行。

有运河之利,不愁运输,此法是可行的。”

刘晏自信满满的说道。

其实在李林甫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在研究“货币税款”的问题,要求收税的时候以“轻货”为主,即以方便运输的绢帛为主,然后让官府用这些绢帛去采购粮食。

当然了,这样做由于没有配套的政策,效果很差,又是动了权贵们的蛋糕,所以遭遇了抵制。

而参考后世经验,大清往死里收盐税,然后国家层面降低田租地租来弥补亏空,实际上是增加了税收人口,也在地主阶层的身上薅羊毛。

这也算是封建时代打破传统税收困局的一剂偏方。

所以刘晏提出的“轻田租,加盐税”的办法,不失为改善财政的办法。特别是汴州有运河之利,可以用绢帛收粮食,方便运输,使得商品的流通不存在物理障碍。

当然了,他这些建议里面有个核心问题:宣武镇旗下六州,没有大规模产盐的地方!周边州县也没有!

果不其然,方重勇一只手扶着桅杆,然后向刘晏伸出另外一只手道:“盐从哪里来?”

“登州有盐,也有马。”

刘晏不动声色说道。

这下方重勇也震惊了,他难以置信的说道:“唉,这是本帅孤陋寡闻了,今日方知海边也能养马。”

听到这话刘晏满头黑线,忍不住“科普”道:“节帅,海边是不能养马的,登州本地也不产马。但是渤海国有马,而且很多。我们可以找渤海国国主买马,大规模的买。”

登州到渤海国,这条路线,渤海国那边大宗交易的主要“商品”,除了新罗婢这种“硬通货”外,另一项大头,就是辽东那边来的马匹。

当然了,为了“杜绝”贩卖新罗婢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非法买卖,大唐在登州设立了“勾当新罗所”,也就是专门管理辽东(主要是渤海国)海贸的官方机构。

其他正常的商品,压根就不需要什么“管理”,需要管理的是什么,这一行的人都心知肚明,大唐官府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共同管理登州与渤海国海贸的,是某个在此任职的大唐官员,和一个渤海国派来的本国权贵。遇到了纠纷,各国管本国的事情。

由于当年桀骜不驯的渤海国国主大武艺被方有德打到了皇宫,最后居然被吓死了。因此之后渤海国的新国主大门艺(曾经担任基哥的宫廷侍卫)侍奉大唐甚为恭敬。

就因为这个,所以登州的海贸虽然繁荣,却也一直没闹出什么事情来,显得有些波澜不惊。

方重勇看了刘晏一眼,微微点头道:“刘判官似乎是对登州知之甚详啊。”

这话颇有深意,刘晏生怕方重勇误会,连忙解释道:“下官之前想离开长芦盐场很久,打听了关于登州的不少事情。现在渤海国那边负责海贸的权贵,正是大武艺之子大钦茂。而他……”

刘晏想了想,还是长叹一声道:

“当年您父亲奇袭渤海国那件事后,大钦茂在他身边当过两年随从。

这是太上皇安排的,这两年他毫无自由可言,形同奴仆。

两年后,大钦茂被太上皇赦免,将其安置在登州负责海贸。

此行登州,我们会不会与大钦茂发生冲突,也很难说。

大门艺如今在渤海国声望如日中天,被尊为金轮法王。节帅多少还是要给大钦茂一点面子,撕破脸是双输之局,而且对我们坏处更多。”

刘晏耐心解释了一番,生怕方重勇到了登州后就放开手劫掠,然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把大钦茂给宰了。

大钦茂是现在渤海国国主大门艺的侄子。而大门艺曾经当过基哥的宿卫,在兴庆宫里混过。

所以基哥让大钦茂在方有德身边当了两年的随员,实际上后者只是被大武艺所牵连。在基哥看来,大钦茂本人没有劝说他父亲(包括劝不动),就是原罪。

但大钦茂罪不至死。

两年敲打,基哥的气消了,再加上下一任的渤海国国主侍奉大唐非常恭顺,不能打大门艺的脸。所以他就给大钦茂安排了一个无关痛痒的肥差。

这很符合基哥沉迷权术,喜欢操控人心的风格。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钦茂跟着方有德的那两年,他到底是心怀怨恨见面后要报仇呢,还是心怀感激见到方重勇要报恩呢?

这是刘晏担心的问题,因为他知道的事情虽然多,却只是明面上的。人心隔肚皮,大钦茂是什么样的人,刘晏不清楚,他也不可能打听得到。

“大钦茂的事情以后再说,你刚刚是在说,登州对于我们很重要,对么?”

方重勇微微皱眉问道。

“确实如此,节帅需要一个出海口,而登州则拥有北方最大的海港。

若是得不到登州,那节帅必须立刻领兵南下扬州,夺取这里也可以。”

刘晏非常认真的说道。

在他看来,方重勇夺取登州的难度,比夺取扬州小了一百倍都不止!

扬州重镇,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富庶且手工业发达,拿下后会引起很多人的敌视。

现在拿下扬州,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而拿下登州,方重勇目前的阻碍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盘踞在齐州(济南)等地的永王李璘。

刘晏不提这一茬,是因为李璘是皇子,很多话他不方便说。方重勇是什么心思,世道要如何变化,这些事情,心里明白就好,沉默是金。

聪明人是不会直接提出来的。

“登州啊……”

方重勇喃喃自语般反复念叨。

其实车光倩之前也是跟他建议,无论登州还是莱州,务必拿下其一。当然了,登州是首选,这里的海港设施,配套的城镇,以及合理而成熟的航路,都是现成的。

收入囊中后,就可以直接使用。

莱州的海港条件稍差,不是首选,还得自己慢慢开发。

当然了,拿到登州还不算完,事实上这里还有一个隐藏条件,就是与渤海国建立稳固而紧密的贸易关系。

这其中,得到渤海国的承认,甚至是在政治层面达成合作,是必须的。

要不然海贸怎么可能搞得起来啊!光占一个被封锁贸易线路的海港有个屁用!

这些事情,就不是“财务达人”刘晏能看到的了。

一想到这些糟心事,方重勇就感觉一阵阵无力。刘晏出的主意看似解决问题了,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就好像开荒一般,需要不断的披荆斩棘。

以前在大唐的框架下面,军队是现成的,后勤是现成的,据点和补给是现成的,外交成果也是现成的。

节帅只要指挥打仗就行了。

那个时候,方重勇感觉自己几乎无所不能,逮着谁就打谁!

但是一旦失去了大唐这个背景板,现在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亲力亲为的时候,却发前不是问题的那些杂事,都是让人脑阔疼的大难题。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方重勇叹了口气,这踏马都是些什么鸟事啊!渣爹又给自己挖坑!

不过还好,听船夫说,顺风而下登州,只需要两日即可。这条安全系数极高,速度又很快的航线,让登州的战略价值陡然升高。

大唐建国之初,因为淳于难、淳于朗兄弟聚众登州,拥兵拒乱,后虽然被招安,但朝廷对于此地显然是心有戚戚,直接废州。

到了武周末年的时候,才因为海贸的需要重开。

足以见得大唐朝廷,一直都很忌讳有人走海路从河北或者辽东到登州,进而威胁河南侧翼。

登州、渤海国、大钦茂、永王李璘、李宝臣、洛阳……方重勇脑子里闪过一个又一个人名与地名。

宣武镇的新战略,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

洛阳皇宫那标志性的圆形明堂内,不被长安中枢承认的“伪帝”李琬,一脸惊恐看着大殿内以韦坚为首的所谓“朝臣”们,又看了看带回全军覆没消息的安守忠。

整个人都不好了!

“安将军,皇甫大帅真的败了么?那可是超过了七万精兵啊!”

李琬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打着颤。

七万人啊!把那些零零碎碎的也算是,应该还不止!

怎么就一战打没了呢?

“回陛下,确实如此。关中的军队排山倒海而来,皇甫大帅死于乱军之战,逃回洛阳的百中无一。”

安守忠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面上十分淡然。

前方都几乎全军覆没了,现在李琬和这里的一大帮废物么,敢动自己么?

动了以后,谁来收拾烂摊子?

他现在处于有恃无恐的状态。

果不其然,韦坚对李琬建议道:“陛下,不如让安将军收拢溃兵,再在洛阳城内选拔青壮,组建新军。”

“准了。”

李琬用尽量平静的语气吐出了两个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