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484章 运去英雄不自由

盛唐挽歌 第484章 运去英雄不自由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原到关中之间的主干道,在唐代被称为“河东道”。它西起黄河要冲蒲州(蒲坂),东到太原为止。

大唐官府记载,这条路约一千里长。

看起来虽然只需要经过太原府、汾州、晋州、绛州、蒲州五地,但道路崎岖,还要经过雀鼠谷这种绝地,行军速度完全拉不起来。

在李隆基这个天子的强硬要求下,五万边军精锐跟随他一同南下前往关中。远远看去,犹如黑云压城,颇为壮观。但实际上,却仅有精锐边军的一半都不到。

倒不是基哥不想多带点人马行军,而是目前出现了一个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大麻烦。

太原那边没粮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荒谬的事情呢?

因为河东道本来就没多少粮草啊!

哪怕方重勇还在,西北边军还没到河东的时候,太原城就没有多少粮草。

至于太原以北的诸多州县,很多都沦陷河北叛军之手,哪里去变粮秣出来?

后来基哥派西北边军前往河东,也是通过关中不断往河东输送粮秣。

河东道的路况也就那样,大半路程不能走黄河漕运。故而供给十多万边军的军需一直都很勉强,河东各州府库内也没有多少存粮。

现在长安有人要扶持李琩上位,那他们自然会断掉河东那边军队的供给!总不可能说故意给基哥粮草,让基哥带兵回长安来清算他们吧?

这是个用屁股想都能想到的歪招。

然而饶是没有“全军出击”,基哥带着五万人勉强走到晋州州治临汾的时候,队伍里也彻底断粮了!

于是大军只好停在临汾不走,然后派人到州治临汾县城府库内搜刮。

出乎意料的是,前去搜刮的丘八们,居然没捞到多少,只够大军两三天的用度!

晋州刺史李良臣早就跑路了,一直都是晋州司马在代理晋州政务

基哥急得冒火,下令大军下乡,挨家挨户的搜刮,有多少粮秣就搜刮多少。无论是本地大户,还是升斗小民,一律抢抢抢!

但基哥没料到的是,此举对军心士气造成了极大打击!而且彻底让“王师”变成了臭不可闻的过街老鼠。

这些边军精锐原以为进关中以后是为国出力,平叛后要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结果贼寇的毛没摸到一根,反而自己这边成了打家劫舍的盗匪!

很多人都怀疑,是不是他们这些千里而来的家伙才是贼寇,而河北叛军反而是仁义之师。

不止如此,补给断绝的困局,靠劫掠为谋生手段的军令,也让很多军中高级将领们怀疑人生。

这粮草要靠他们在本地竭泽而渔一般的抢劫,而且还跟本地百姓硬刚,为抢粮杀了不少无辜之人。

吃相已经很难看了。

这不进军还好,真要继续前往关中,那岂不是要走一路抢一路?

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么?

这些将领们也不想继续进军关中了,他们害怕自己遗臭万年!

于是在河东大军抵达晋州的三天之后,李光弼找到基哥,询问对策。

而当李光弼找到基哥的时候,这位苍老的帝王,正在将一只又一只的蚂蟥,从身上扯下来,气急败坏的丢到地上,脸上写满了狰狞与不甘。

“圣人正在气头上,李将军莫要多言,有话好好说。”

想起进屋前高力士的叮嘱,李光弼深吸一口气,对基哥抱拳行礼禀告道:“圣人,有斥候来报,绛州刺史已经逃亡,不见踪影,府库也被人搬空。当地百姓……多半都逃入山林,不好找寻。末将以为,在绛州大概很难筹集到大军所需的粮秣。”

“之前方重勇在太原时,为什么不曾听闻缺粮之事?”

基哥想都没想,直接反问道,语气很是平静。

或者也可以说是平静中暗藏着愤怒。

李光弼张了张嘴,有话卡喉咙里,不知道要怎么说。

他其实也不太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但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起码比基哥知道得更多。

二人沉默了很久,基哥似乎很有耐心,就是等着李光弼回答。后者看到实在是敷衍不过去,于是如实禀告道:

“圣人,之前是颜真卿负责军需,而今颜真卿已经被圣人罢官,所以大军后勤有些混乱。”

李光弼小心翼翼的说道。

其实他不敢把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

大军为什么会缺粮,还不都是眼前这位天子策划不够周全么?那还能怪谁?

这么多边军本身都有各自屯扎的地方,也有各自的屯田以供给粮秣,后勤压力其实没有想象那么大。最多是缺绢帛,粮秣多半是不缺的。

而且当初西北边军精锐没有来河东的时候,河东道官军数量其实并不多,而且有专人负责后勤,粮秣补给的问题并不严重,甚至府库里面还有剩余。

可是现在,一方面河东道的军队走的走散的散,原本后勤体系早就因为人员流失而解体。新来的客军,虽然很能打,但都是张开嘴吃饭的人!

鬼才知道哪里去弄粮食啊!

他们这些“客军”一直都是依赖长安这边供给粮秣,而且粮道也很脆弱,供需勉强平衡,也没有多少富裕。

现在长安有意识的“断供”,李光弼这些人就彻底麻爪子了。

有点类似于那些认为商品货架上会自动长出货物的人,发现有某天货架空了以后的一脸懵逼。

“方国忠原来这么能干么?”

基哥又问了一个让李光弼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干脆用沉默表达自己的意见。

此时此刻,基哥终于发现,国家也好,州县也罢,甚至只是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得力的人,是做不好管理的。

无论是多小多普通的事情,也需要具体的人,一件一件的去完成。这些不起眼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积,成为奏折里面一句普普通通的话。

比如“粮道通畅,军需不缺”八個字的背后,就有无数人的辛勤与汗水,不亚于战阵厮杀。

一旦缺了某一个环节,庞大的战争机器就会卡顿乃至停摆。

而从前善于发号施令的基哥,对此一无所知。他一直都以为,只要是圣旨所到,便是所向披靡。

“圣人,方国忠虽年轻,但主政一方多年,军政事务都很娴熟,经验老到。

微臣以为,圣人此前对他或许有所误解。”

李光弼小心翼翼的说道。

“是啊,朕当初听信小人之言,将方国忠当成叛逆,如今悔之晚矣,该如何是好?”

基哥仰天长叹,有些悔不当初的模样。

李光弼心中恶心得不行,却不得不捏着鼻子,抱拳行礼道:

“事已至此,圣人再想也是徒耗精神。如今大军粮草不足,继续行军,恐有士卒心怀不满,变生肘腋。

末将请圣人速速定夺,迟了,军中恐怕会发生不测之事。一旦哗变啸营,便如同山崩地裂,到时候末将纵使有千般本事,也难以制止了。”

李光弼一脸肃然说道,他那直脾气,把话说得很重。事实上边军精锐向来吃苦耐劳,倒也不至于动不动就哗变。

见他说得如此严重,基哥也收起脸上的“痛惜悔恨”,看向李光弼询问道:“那李将军以为如何为好?”

“圣人,夏麦距离收割已然不远,不若暂时在晋州整军。待河东诸州的夏麦收割后,再制作干粮,送往军中。

粮秣充足,自然心中不慌,可以从容应对,此为釜底抽薪,一劳永逸之计。

倘若不管不顾的强行进军关中,走一路抢一路,则我军迟早臭名昭著,被百姓抵制,被本地府衙坚壁清野。

如今长安那边已然倒反天罡,圣人若是太着急,恐怕正中某些坏人的下怀啊。”

李光弼苦劝道。

听到这话,基哥面色阴沉的点点头,长叹一声道:“李将军所言极是。”

长安那些狗×的官僚,断粮是在瞎胡闹么?

不不不,这些人不但不是瞎胡闹,反而可以说是机关算尽,早就想到了基哥要调用河东兵马入关中“平叛”。

断粮并不需要多大勇气和技术含量,可是光后勤这一条,便将河东的兵马卡得死死的。

没有粮秣,基哥手下众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们,就算天大的本事,也没法从河东突突到关中来啊!

等时间一长,基哥这个皇帝,还会不会被各州县承认,那可就难说了啊!

到时候有些不想站队的刺史,看到基哥带着人马过来,直接跑路就好了。

将来基哥输了,他们照样当刺史,官复原职不说,还顺便站了队。如果基哥侥幸赢了……这个老皇帝又能再活多少年呢?

他们这些人躲到山里去“耕读”几年,等基哥一死,马上向新君表忠心!立马满血复活!因为新君也需要稳定人心啊!

这个时候,基哥唯有暂时不行动,然后默默地组织那些丘八们收割夏麦,收集河东本地的粮秣,制作干粮,这才有继续进军关中的资本!

李光弼的建议很稳,而且很有效,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气吞山河,荡气回肠就是了。

“爱卿退下吧,朕需要好好考虑一番。”

基哥微微点头道。

李光弼抱拳行礼告退后,基哥向高力士询问道:“力士以为如何?”

“李将军老成持重之言,奴无话可说。”

高力士有些无奈的说道。

他知道李光弼的话确实是金玉良言,但基哥不喜欢这个主意。

基哥很急,甚至一天都忍不下去。基哥恨不得现在就带兵冲入长安城,将那些背叛自己的乱臣贼子们都杀死。

砍砍砍!有多少砍多少,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基哥着急的时候,就全身瘙痒,恨不得抓破自己大腿上的血肉!

“去吧高仙芝叫来吧。”

基哥对高力士吩咐了一句。

等高力士走后,基哥这才无力瘫坐在软榻上,看着晋州州府府衙书房的简陋房梁,一阵阵的长吁短叹。

……

一连多日,方有德领着数千兵马屯扎黄巷坂的入口不动。既不派兵前来潼关的城关前挑衅,也不试探性的夜袭。

似乎一点都不着急破城。

他就是把营盘布置得稳稳当当,每日按时轮换,好像就等着崔乾佑犯错一样。

在吃了几次小亏后,崔乾佑也学乖了,一样的“敌不动我不动”。

他相信,方有德就算再会用兵,也没法在潼关这里讨到便宜。

然而从昨日开始,崔乾佑发现事情渐渐有些不对劲了。

潼关的粮秣,全部来自关中,每十日送一次。

前天,便是本次交接粮秣的时候。

但是本该送来的粮草,却不见踪影,一粒米都没有。

崔乾佑甚至派出斥候,一路向西寻找送粮的车队,也是连根毛都没发现。

所以破案了,长安压根就没有派遣车队送粮!

一个人都没有!一辆车都没有!就是根本没送!

“出事了啊!”

崔乾佑长叹一声,心沉到了谷底。

虽然潼关库房内的存粮还可以拖延几天,不至于说马上就饿死,但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啊!

长安定期向潼关送粮,不在潼关设置超大粮仓,本就是为了控制潼关守军而设的!因为潼关太重要了,所以必须要有所钳制!

这其实是很正常,也是非常合理的举措。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套路,此刻却是害苦了崔乾佑。

这天深夜,崔乾佑召集军中诸将商议大事,寻求对策。

“诸位,长安出事了。该送往潼关的粮秣,没有按时送来。

本将军以为,现在事不宜迟,全军即刻返回长安,是为上策。

你们以为如何?”

崔乾佑环顾众人,沉声问道。

无人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无军令返回长安,是严重违反军令的,形同造反。

“崔将军,你手中可有朝廷调令?”

问话的这位十将叫马璘,岐州扶风人,关中将门世家出身,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马晟之子。

“并无军令。”

崔乾佑无奈答道。

“未有军令,擅自行动,是为谋反!

崔乾佑,某看你就是要谋反!

诸位,我等将其拿下,押送回长安审问!”

马璘大吼一声,扑向崔乾佑。城楼签押房内好几个人似乎是跟他约好了一样,同时扑了过来,将崔乾佑扑倒在地,很快将其五花大绑!

“你们这是?”

崔乾佑惊怒交加,好像完全不认识自己手下的那些将领一般。

马璘懒得跟他聒噪,直接拿块破布将崔乾佑嘴巴堵住,然后叫来几个亲信,在城楼两旁挂起了红色的灯笼。

一边挂了五盏,一边挂了九盏。

很快,黄巷坂中有烟花升起,在夜空中绽放开来。

马璘那张国字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下令手下大开潼关城楼大门。

坐在墙角里,嘴巴都被堵住的崔乾佑,觉得自己身上的气力已经被抽干,完全没了挣扎的欲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