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431章 掺沙子大法

盛唐挽歌 第431章 掺沙子大法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勤政务本楼御书房里,基哥面色不善的将“证物”交给右相郑叔清。

“爱卿啊,朕问你,此为何物啊?”

基哥指着郑叔清手中的劣质铜钱询问道,脸上已经阴云密布,处于爆发的前奏。

“回圣人,这是开元通宝。”

郑叔清心中暗暗叫苦,硬着头皮说道。

“朕知道这是开元通宝,朕是在问,为什么国家明明没有在铸钱了,怎么自今年以来,长安市面上的铜钱却越来越多了呢?”

基哥质问郑叔清,然后从袖口里面摸出一枚“同款”劣钱。不仅边缘毛糙,而且比正常的开元通宝要薄很多。

这明摆着就是民间私铸的劣钱。

由于长安交子败退,新出的关中交子又迅速贬值,保值的河西交子一般用于跟西域那边的大数额交易,普通百姓用不上。

因此长安民间出现了明显的“货币空白”。

百姓日常交易不可能使用绢帛,这玩意不好分割,分割后会剧烈贬值。他们又不想被关中交子盘剥,还没有合适的替代品。

于是乎,旧有的私铸开始大行其道。毕竟,无论私铸多么“假”,那也比废纸一张的交子要“更真”。

刘晏针对交子“打补丁”没错,却是大大低估了长安权贵们“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补发的铜钱远远不及市面上的正常需求。

于是,这部分需求,就被财大气粗的长安权贵们填补了。

市场就如同权力一般,不允许有真空。你不填补窟窿,那自然由别人来填补了。

“微臣,微臣这就去想办法。”

郑叔清急得满头大汗,对基哥躬身行礼。

让他当官,他是很会的。

但是让他真正去操办一些实事,他就不会了。

处理铜钱私铸问题,是封建时代的一道开卷难题。前人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只是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难办的事情,只能由聪慧干练之人呕心沥血来干。郑叔清显然没这个能力,更没有这个心思!

他只想苟且,然后“碌碌无为”,就好像萧规曹随一般,不做什么事情就能天下太平。

“罢了,先不提这个。”

基哥有些疲惫的摆了摆手,心中无比怀念李林甫。若是李林甫还在,类似杂务,想来不必他忧心。

当然,这并不是说李林甫能把类似问题处理得多好。而是他能把问题压住,不让问题扩大成危机,闹到基哥这里来。

从这个角度看,李林甫作为右相,绝对是合格的。起码,“为君分忧”这一点就做得极好。其他宰相远远不及。

“私铸铜钱之事,倒也不急这一两日。”

基哥沉默片刻,看着郑叔清沉声问道:“安思顺谋反一事,右相以为如何?”

“回圣人,谋反这种事情,有杀错,无放过。安思顺有勾结皇子的嫌疑,哪怕是嫌疑,这官也做不下去了。”

郑叔清小心翼翼的答道。

果然,基哥微微点头不置可否,脸上的阴郁却是缓和了很多。

“这件事就右相来办吧,除去安思顺身上的一切官职,给他一個左丞相的虚职,让他在长安待着,哪里也不能去。”

基哥不以为意说道,轻描淡写就决定了一位边镇大员的人生路。

他觉得郑叔清办事还是毛糙了点,虽然忠心,能力却不太够。安思顺是绝对不能杀的,如果杀了,那么边军主将互相构陷之风势必愈演愈烈。

在基哥看来,边军主将无论多能打,无论怎么闹腾,都是自己的看门狗。

他可以随意安排甚至是糊弄这些看门狗,但绝对不能让这些狗子把自己牵着到处跑。

本末不能倒置。

给安思顺挂一个虚职,让他在长安老老实实的就行了,这便叫做“投闲置散”。将来一旦国家有事需要人了,可以顺势将其启用。

“圣人圣明,微臣这便去办。”

郑叔清恭顺的叉手行礼说道。

其实前面说的这两件事,基哥心中都有定论,关键是最后一件,他现在还没有提出来,主要是想看看郑叔清当右相能不能跟自己商议大事。

“河东节度使的继任人选,右相觉得选谁为好?

有人推荐方国忠兼任河东节度使,也有人推荐卢龙军军使田承嗣。

二人都是年富力强之人,也都能带兵打仗,你以为谁更合适?”

基哥微微皱眉问道。

“回圣人,微臣与方国忠有旧,是不是应该回避一下?”

郑叔清很是谦逊的询问道,其实他知道这是“正确的废话”,但他说出来跟装作不知道故意不提,效果还是相差很大的。

果然,基哥故作不耐的摆了摆手说道:“举贤不避亲,方国忠如何,朕难道还不知道么?”

“回圣人,田承嗣家眷不在长安,一旦他在边镇胡来,那便是尾大不掉。

而方国忠一家皆在蓝田县,京师之侧而已。他要是有什么不轨之举,圣人可命微臣亲自带队,抓捕其家眷。

二人谁更合适,圣人心中定有权衡,微臣不敢妄自揣摩。”

郑叔清躬身行礼说道。

他看似说了一大堆没用的废话,实则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

“右相言之有理。”

基哥微微点头,郑叔清这话算是说到他心坎里了。

在大唐历史上,安史之乱以前,有一个低调无闻又饱受猜忌的集团:汉人边镇武将世家。

这些人所在的家族,其子弟长期在边军中担任中级军官,最高做到军使。他们的人脉与关系网都在边镇,在朝中没有话语权,所以不得不依附于空降到边镇的节度使或者行军大总管。

如河西的辛云京、乌知义与辕门二龙、安重璋,还有现在提到的河北田承嗣。

都是这些人中的代表,在当地颇有人脉。

为了压制这些人,朝廷前前后后引入了内附的胡人将领,和他们的家族。

采用掺沙子大法,二者之间互相制衡!

再配合中枢空降过来的高级军官,便可以很自如的控制局面。

从前是府兵的时候,汉人边镇武将世家的优势还不算明显,因为兵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而不是本地。

现在改募兵制了,对于中低级军官的要求也变高了,更多是一种“能者多劳,能者居上”的竞争机制。

在边军战斗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给了汉人边镇武将世家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

无论怎么说,他们这些人在当地,都要比关中子弟能打的。

方重勇和田承嗣能力如何且不去说,就单说出身与现状。方重勇属于“中枢空降官员”,根子在长安。而田承嗣是河北将门出身,根子在幽州。

这么一比较,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远征西域之时,方国忠便协调了河西、安西、北庭三镇,还筑城于伊犁河谷。事后还政于朝廷,足见其忠。

如今回纥反叛,河套正是多事之秋,让方国忠总揽大局,确实是老成持重之策。”

基哥微笑说道。

当然了,他说的只是表面原因,实际上,则是对皇甫惟明近段时间上蹿下跳隐约有些警惕。

田承嗣是不是皇甫惟明的亲信,不好说。但他来自河北,就要留个心眼子。

皇甫惟明是京官,家眷都在长安,姐姐还是皇妃,生过皇子。

这也是基哥认为他不会谋反的原因之一。

但不反唐,就不反他这个天子么?基哥认为前者不太可能,但后者却可能性极大!

在大唐,拥立皇子为太子,本身就是太宗时代传递下来的“光荣传统”。

无论文官还是武将,他们对谁当天子都异常漠然。毕竟,已经有太宗的“珠玉在前”,自然是不缺效仿者。

只要不换国号,只要不动他们的权力地位,那么哪个皇子上位都一样。

这不是什么死人翻船的大事,也不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对于皇甫惟明来说,拥立皇子继位,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只要成功,他就是从龙功臣,根本没什么政治风险,更谈不上名声上的损失。

因此基哥对类似的人和事,都异常警惕。

而不换人的原因在于,谁到了皇甫惟明那个位置,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忠诚!做生不如做熟,换人未必是好事。

皇甫惟明还算是他的“小舅子”呢!

在基哥看来,拔剑四顾,举目皆敌,身边几乎连一个完全可信的人都没有。嗯,高力士勉强可以算一个,但他能力很一般,只能应付一般的杂事。

“设河套经略大使,由方国忠担任,兼领河东节度使,如今的官职朔方节度使不变。

调田承嗣去河东,担任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军使,专职配合方国忠应对回纥人扰边。”

基哥轻叹一声说道,感觉内心烦躁不安。近年来国事忧心,一刻都不消停!为什么不肯放过他呢?

“微臣这便去办。”

郑叔清对基哥躬身行礼道,转身离去。

等走到御书房门口的时候,基哥忽然叫住他。

“圣人,您还有什么吩咐呢?”

郑叔清小声询问道。

“私铸的事情,要速办,严办,不要拖延。

如果杀一人能制止风头,那就杀一人。如果杀百人都止不住,那就杀一千人以儆效尤。

朕要在今年上元节之前,了结这件事。

明白了么?”

基哥面色阴沉说道。

他这表情,完全看不出刚才是在兴致盎然的谈论河东那边的事情。

“明白了,明白了,微臣这便去办。”

郑叔清后背都被冷汗打湿了,连忙点头哈腰一般的行礼告退。

走出兴庆宫,他才发觉自己似乎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伴君如伴虎,特别是一只年迈,猜忌心极重的老虎。

这右相,当真是不好做。

“李林甫这么多年宰相,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某才几个月宰相,就感觉做不下去了?”

郑叔清喃喃自语般反问道。

……

自从上次回纥人狼狈退走后,河套草原便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但很显然,局面不会一直这样平静下去。因为回纥人的游骑,不仅频繁现身丰安城以北,以及灵州黄河对岸。他们还出现在了振武军防区,甚至某一次,渗透到了河套草原内部。

这都是被唐军斥候发现的,而没有被发现的,想想也知道数量有多少了。

初冬时节,黄河各河段已经陆续结冰,有的地方甚至结冰结得很坚固,足以大规模骑兵奔驰而过,踏马前行。

方重勇有点理解回纥人到底想做什么,他们又是在等什么了。

前两次失败,让回纥人的脑袋冷静了下来,他们正在黑暗中徘徊,寻找猎杀的机会!

然而,他还没等来回纥人的突袭,仆固怀恩的“老表”,倒是先来找方重勇了。

那位同出铁勒九姓的同罗部首领阿布思,带着厚重礼物,装了几十辆大车,另有一千匹战马,浩浩荡荡的前来灵州城,找方重勇“拜码头”。

其礼物之厚重,让灵州城内众将连连咋舌。

方重勇记得前世史书上,这位阿布思是靠着给哥舒翰打下手,还参与了石堡城之战,才出人头地的。毕竟,他跟哥舒翰,都是带着突厥那边的关系,天然就彼此亲近。

可是这一世石堡城压根就没丢!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石堡城之战了。

而且哥舒翰也没得到一飞冲天的好机会,因为没有爆发举国之力的恶战,所以河西及陇右那边也不缺兵马。

于是阿布思来了大唐以后,压根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他只能老老实实当了个城旁部落的首领,安安心心的在河套放牧,这些年积攒了不少家资。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反正,这位同罗部的首领,如今在官面上混得很不如意,正在四处求官找门路。

其实如他一般的内附部族,大唐边疆遍地皆是。从河西到朔方再到河北,数量之多,数都数不过来。

他们当中有些混出头了,其头目在唐军中担任军官。有的则是寂寂无闻,每年听从大唐的调令,给多少钱就出多少人,阵亡抚恤另算。

阿布思不过是他们中实力比较强的一支罢了。他若是在朔方军中担任军官,那便是下一个仆固怀恩。可正因为朔方军中已经有了仆固怀恩,所以阿布思现在面临的状况有点尴尬。

毕竟,包括仆固怀恩在内的“大回纥”,是铁勒部中的“反突厥派”。

而阿布思则是被突厥直接任命为叶护的突厥官员,属于“挺突厥派”。

二人别说互帮互助了,没因为新仇旧恨打起来就算客气了。

所以这些草原部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盘算清楚的。

人还是那帮人,但头上顶着的名号,或许已经换过几茬了。

这天下午,灵州城朔方节度使衙门的书房内,方重勇热情的握住阿布思的双手感慨道:

“唉,李兄台来便来了,何必这么客气,带那么多礼物嘛。择日不如撞日,今日你我一见如故,不如约为兄弟如何?你稍稍年长,你为兄,我为弟,如何?”

“岂敢岂敢,我等卑贱之人,岂敢与节帅称兄道弟?”

阿布思一脸受宠若惊的说道,心中却在暗暗揣摩。

这大唐边镇的节度使,待人接物的风格,还真是截然不同啊。

安思顺一脸公事公办的模样,这位方节帅,却又是热情如火,完全没有架子。

“诶?卑贱之人是什么话!

你我约为兄弟,是为大唐计较,也是为边镇百姓计较,无分贵贱。

你我约为兄弟,则伱部在朔方,便不为边镇百姓所猜忌,这岂是你我二人之私事?

兄长万勿推辞!”

方重勇正色说道。

“那,那某就高攀了,高攀了。”

阿布思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你部在河曲清水川一带放牧,本节帅就给你部一个单独的番号,就叫清水军,不计入兵部账册,兵员你自己把控。如何?

至于结拜之事,如今多事之秋不太方便,等忙过这一段,再当众办礼仪。”

方重勇很是大度,直接给了阿布思一个边军番号。

这下最担心的事情也不用担心了。他来这里,不就是问一问怎么在朔方军里面混嘛!

阿布思一脸激动抱拳行礼道:“末将谨遵节帅号令!节帅让我打谁我打谁!”

一个番号,哪怕大唐其他的什么都不给,这也是一般城旁部落所不敢想的待遇。

这意味着某人已经有了官方的身份,哪怕是当狗,也是放养的家犬,而不再是跟野狗抢食的可怜虫了。

“你先回河曲,厉兵秣马吧。相关委任状,这两日某会派人送到的。

朔方军缺马,你送来的那些马匹留下,心意我收到了。

礼物你就带回去自用,筹集军备也是要钱的。”

方重勇拍了拍阿布思的肩膀说道。

“末将!末将!唉!

那安思顺真不是东西,说了您一堆坏话!

没想到节帅是如此豪爽仗义之人!”

阿布思痛哭流涕道,感动得无以复加。

“边镇之事,诡谲不明。唯有以诚相待方能避免误会。

回去吧,清水军编制问题,本节帅一定给你办好。”

方重勇安慰阿布思道。

后者欢天喜地的拜谢而去。

等他走后,录事参军封常清这才低声询问道:“节帅,您对这个阿布思,是不是太过于恩厚了?”

“让别人为你卖命,还要端着架子,那是不行的啊。

我们与回纥人已经做成了死局,势必要团结任何可以团结的人,来共同应对回纥人的骑兵。

同罗部,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盟友么?

你不团结同罗部,回纥人就要收买同罗部。对阿布思摆脸色,那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

方重勇拿起桌案上的一面蒲扇递给封常清,上面用朴实敦厚的字迹写着“统战”两个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