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43章 神童VS神童

盛唐挽歌 第43章 神童VS神童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所谓五茹,与我大唐的道类同,但可掌军事。

六十一东岱,每个东岱都是都是一个千户,设千户长。它亦是掌管军事,又管民政。下面从千户长,到十人长,每级都有专职军官。

同样是军政不分。”

看到方重勇一脸迷惑的样子,李泌耐心的解释了一番。他虽遍历诸子百家学说,但对时政并不精通。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

而且平日里李泌是不会这么多话的!

“明白了,感谢赐教。”

方重勇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听起来吐蕃的组织形式有点像“八旗”,大同小异。

同样的部落就是行政单位,也是军事单位。很多组织形式,古今雷同。

“这一套体系强大么?”

方重勇忍不住问了李泌一个奇怪的问题。

李泌摇摇头没说话,按他之前的说法,不说话就是不知道了。

似乎是感觉自己的态度有点冷漠,李泌最后还是开口解释道:“东岱民户分桂和雍。桂同府兵,雍似民夫。这些人平战结合、武器和口粮自备。一人上阵,全家出征。

强弱不可一概而论。”

听到这话,方重勇揣摩了一下。既然桂跟府兵一样,雍跟民夫(辅兵)一样,那这踏马不就是大唐前期的府兵精锐外加杂鱼的配置么?

只不过是山寨弱化版本的。

吐蕃军队后勤不如大唐府兵,机动性也不如。整個部落一起上阵,战士在前面打仗,家属在后方提供后勤!

别看动辄几十万吐蕃军,其实里面真正上阵战斗的远没有那么多。

“这么多人上阵,若是输了,士卒跑得快还可以理解,家眷怎么办?”

想了一下,方重勇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如果顾得上就一起走,顾不上,那就……”

李泌微微皱眉,作为一个对道家学派很沉迷的人,更是信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用句简单的话说,就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一切都是不可强求的。

那些吐蕃人家眷跑不掉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方重勇问的问题都太过功利,让李泌不喜。现在的他,还执着于“天命论”,觉得世间一切皆有定数,无法强求。

“我以为事在人为。吐蕃每次出征都将家小置之死地,这种办法弊端明显,吐蕃一定会改变军制。世事无常,不合理的东西,就一定会变。”

方重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说得对。”

李泌微微点头,没有否认。他现在还在刻苦学习增加阅历当中。今日前来,也不是教授方重勇的,而是奉李隆基之命来试探对方的。

“如今府兵制度崩坏,未来朝廷要用兵,怎样处置为好呢?”

方重勇继续发问,看着对方年轻,也没顾忌太多。

李泌想也没想就答道:“府兵制崩坏,那就重建府兵即可,也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了。”

没想到居然是这么个答案。

方重勇心中暗想,这个叫李泌的年轻人果然不简单,也看到了募兵的弊端。只是对方大概也没什么好办法,所以就只能强调“重建府兵”。

如果府兵可以重建,那李隆基为何不去想办法呢?

“我在夔州时,听闻如今朝廷用度不足,可有办法纾困?”

方重勇接着问道。

“调整官俸、裁减冗员、整顿漕运。”李泌说了十二个字。

“还有么?”

“无。”

“那我没有问题了。”

方重勇轻叹一声,他对那些经学之类的东西完全不感兴趣,也不认为自己有考科举的必要。李隆基派来的老师,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烈火烹油的时代,趁着还有机会折腾,一定要好好的找一条路,不要被时代的浪潮所吞噬。他真的没有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面。

“是圣人让我来试探你是不是神童的。”

李泌忽然冷不丁说了句吓人的话。

“然后呢?”

方重勇好奇问道。

“我会对圣人说,你不是神童,你是大唐的祥瑞。”

李泌站起身,对着方重勇行了一礼。

“不要坑我啊!”

方重勇连忙拉住李泌的袖子哀求道。

“放心,刚刚只是戏言。某会说你虽然聪慧却资质平庸。今日回去复命后,某便会去游历天下,行踪不定。长安是非之地,你要时刻警惕身边的危险,告辞了。

未来再见面,某便要以贫道自居了,后会有期。”

李泌淡然一笑,随即对着方重勇深深一拜,潇洒的离开了。他来得匆忙,走得亦是匆忙,看得方重勇直愣神的。

“这长安城,还真是奇人辈出啊。”

方重勇在门口看着李泌离去的背影,忍不住感慨道。他听郑叔清说过李泌,七岁成诗的神童,十岁便常常出入皇宫跟李隆基谈笑风生了。

这位不好好在李隆基身边呆着当近臣,居然要去游历天下,难道是因为已经看透尘世的虚伪了?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李泌来去匆匆,但并非毫无缘由。

当日,这位“神童”出身的年轻人,便向李隆基辞行,前往华山游历,自此消失在朝野重臣与皇亲国戚们的视野当中。

……

“专供军需,改絹为棉;许可运粮,仿布筹钱。这封疏奏有点意思。”

平康坊李林甫宅院的书房里,这位新晋的大唐右相,翻阅着郑叔清亲自送来的疏奏,看完后忍不住点头。

当然了,这份疏奏不可能是方重勇的原版,而是郑叔清根据自己的理解,转换了一下行文誊写下来的。

“河西诸州经常在叫苦说弓弩箭矢不足用,消耗太大。能看到这一点,足以见得伱是花了心思的。不过这件事有人会去做,本相这便到兴庆宫走一趟,替你求个官吧。”

李林甫摸着下巴上的长须,十分满意这封疏奏的思路。如果郑叔清只是提出要往河西运送粮草什么的,那就真的没啥意思了,狗都能想到这一茬。

压制胡商的目的,便是使得他们站在大唐这边,早点结束战争。那么这些人就不会趁着战乱,偷偷往吐蕃那边运送必需品了。能想到这一点,证明郑叔清已经是一个有全局思维的中枢官僚。

而不再是局限于当一个地方大员。

“这全都仰仗右相的栽培。”

郑叔清小心翼翼的讨好说道。

“这份疏奏,本相会拿到朝堂上讨论的。至于那个仿制粟特布的事情,你要多留心。圣人对这种可以生财的门路,都很在意。如果委托你来主持此事,务必要办好。”

李林甫脸上虽然带着笑,但眼睛里却看不到一丝玩笑的意味。

郑叔清郑重行礼道:“必不负右相所托。”

“走吧,随本相去兴庆宫。”

李林甫起身便走,他是个干练的人,今日便可以把这个户部侍郎的官职拿下,那么他绝不会等到明天再动手。

……

“唉!”

此时此刻,李隆基正在勤政务本楼的书房里面来回走动,烦躁得想打人。

高力士就这样静静的在桌案边呆着,微微低着头不说话。

“武惠妃这是第几次跟朕说要立寿王为太子了?”

李隆基反问高力士道,语气之中带着埋怨。

“回圣人,奴亦是不太记得,反正说过很多次了。”

高力士轻声说道,不愿抬起头看李隆基的脸。

“谁为太子,难道这件事不该朕说了算么?她还想学她姑奶奶么?是想着朕走了以后她当女皇?”

李隆基生气的一拍桌案,发出一声闷响。

今日武惠妃又在李隆基面前哭诉,说什么有很多人想害她,只有寿王当了太子以后,他们母子才会被人敬重之类的。

李隆基表面上没有发作,事后却是怒不可遏。

正在这时,一个宦官进来在高力士耳边低声耳语了几句,高力士走过来对李隆基轻声说道:“圣人,右相求见。”

“都宵禁了,哥奴怎么还来兴庆宫?”

李隆基忽然有点疑惑,大唐右相很忙不假,但再忙也应该是在家里处理政务,有什么事情要跟皇帝当面汇报呢?

不一会,李林甫被宦官引了进来,后者二话不说,直接拿出郑叔清那份疏奏,递到李隆基面前。

“罢了。”

李隆基无奈的接过疏奏,这个时间他本是不想处理公务的。但武惠妃弄得他很烦,现在看看疏奏换一下心情也不是坏事。

“原来河西将士们过得这么苦……为什么以前没人跟朕提这些呢?”

看完疏奏,李隆基感慨叹息。他是第一次知道河西那边的绢帛卖不出价,多织出来换不到钱,被西域胡商变相盘剥。

“在河西走廊推广高昌棉,好像并无不可。可以先在军屯种植,西域有棉纺之术,推而广之并无难度。”

李林甫小心翼翼的说道。

看到李隆基没反应,李林甫继续补充道:“军屯收获高昌棉后,可运回长安纺织贩卖,其利可观,充作军费正当其时。

再有,可增加河西户税,降低租调比例。百姓有余粮以后,再实行平籴法,用府库里的财帛高价收购河西本地民间粮秣,则对河西用兵,军粮无碍。”

李林甫对着李隆基深深一拜。

“嗯,照此办理吧。对了,这份疏奏为谁所献?”

李隆基微微点头询问道。

“郑叔清,先前在夔州担任刺史。”

“原来是他啊,那就难怪了。”

李隆基至今对于郑叔清的“理财”手段印象深刻,事实上,老郑要是肯背锅,这京兆尹的职务早就到手了。

他记得,那一位捞钱确实是一把好手!

“那就让郑叔清担任现在空缺的户部侍郎吧。

嗯,在长安郊外,建一个仿粟特锦的作坊,选宫里最好的工匠过去。织出来的布,全部送到大明宫的府库里面去,不要流传到市面上。

明白了么,让郑叔清上任后将这件事当头等大事去办。”

李隆基笑着说道。

“谨遵圣人旨意。”

李林甫小心翼翼的躬身告退,虽然心满意足,但仍然不敢表现出来。

当他快退到门口的时候,忽然又被李隆基给叫住了。

“哥奴啊,如今太子被废,你说朕应该立谁为太子呢?太子可是国本呐,不能一直空缺的。”

李隆基长叹了一口气问道。

“回圣人,寿王仁而爱人,谦恭审慎,可立寿王为太子。”

李林甫不动声色说道。

“嗯,朕知道了。”

李隆基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示意李林甫退下。

等这位大唐右相退下之后,李隆基这才冷着脸对高力士说道:“武惠妃定然是跟哥奴说好了,强推寿王为太子。”

对于无利不早起的李林甫来说,如果无事,什么都不说才是最好的。

一句“圣人家事,可自行决断”即可,断绝所有风险。

犯得着推举寿王李琩么?

这里头的一点道道,自幼在宫闱之中长大,早已习惯阴谋诡计的李隆基,用脚指头去想都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立寿王,还是不行啊……”

李隆基一只胳膊肘依靠在桌案上,另一只手在大腿上敲击着。脑子里不断在权衡利弊。

像什么用兵河西啊,疏通河道啊,改善漕运啊之类的事情,都可以交给别人去做,李隆基通常只是吩咐一声就可以了。

唯独事关皇权的东西,他必须紧紧捏在手里,不能交给其他人代劳处理。

如果立寿王为太子,武惠妃可以在耳边吹枕头风,又有李林甫在外朝的党羽鼎力支持,这样一来,寿王李琩岂不是要变成强势太子?

要是再多一个边将支持,那李琩岂不是有提前登基的能力?

这种情况,不在李隆基的权谋布局之中。

只要他没有咽气,哪个皇子也不能成为天子。

“力士,你明日去外朝放个风声出去,就说朕有意立三皇子(李亨)为太子,但尚未决定,心中颇为犹疑。”

李隆基沉声说道。

高力士心领神会,躬身行了一礼,没有说话。

“太子啊……”

李隆基嘴里念叨着,似乎这两个字,已经快成变成自己的一块心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