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379章 外行指挥内行

盛唐挽歌 第379章 外行指挥内行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色已晚,汴河渡口的某个栈桥边,停着一艘漕船。不过此时此刻,它已经被宣武军的士卒团团包围起来。船上的船夫和船主,都已经被控制,现在这条船就是一条装满了硝石的无人船。

船舱底部,一个又一个的大木箱内,堆放着或透明,或白色,或灰色半透的小石头,不仅颜色没有完全一致的,就连大小形状也差别极大,看上去有些丑陋。

李嘉庆是懂行的人,对方有德介绍道:

“采矿的时候,硝石经常跟芒硝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只能先挖出来,后面再来处理。要制作火药,还需要一些工序,先将硝石提炼出来。

末将以为,这么大数量的硝石,要做的火药,绝不是用来放烟火的。更何况,要说这些东西是运去长安的,末将还相信用途广泛,幽州那边,哪里有那么多烟火要放的!”

他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硝石还可以制冰,长安商业极为繁荣,硝石制冰做冷饮,已经有产业链。但幽州城才多大,就那么点商业,还多半都是用来跟北方草原交易牲畜的,要硝石做什么?

这些问题不能深究,上了称千斤打不住,李嘉庆很滑头的将担子甩给了方有德。

甚至不知道石国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国库里还有多少钱可以支配的,都大有人在!

世上所有的麻烦事,皆因为有利可图。无利可图的时候,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犯不着这么上蹿下跳。

而现在安禄山已经死了,方有德已经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也说不好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以及他轻举妄动,会不会让大唐的局面变得更糟糕。

方有德这一手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打击了还没露头的野心家,另外一方面,又收买了麾下部众,让他们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

幽州这个地方,只是船主的猜测,因为这位“聪明”的船主知道,他要是咬死是博州贝州这些地方,估计小命就交待在汴州了。这些硝石肯定是军用的,而河北的边军基本上都在幽州。

既然办法好不好需要时间验证,无法现在就决出胜负。那么,让办法看起来更“激进”更漂亮,就能更吸引眼球,这是不是就可以跑在更前面呢?

方有德蹲下来,将一个装着硝石的木箱子打开,确认了李嘉庆所说无误,顿时心中一沉。

“这些硝石,留一半我们自己造火药,另外一半,找信得过的商贩,卖到长安去,得来的钱,给控鹤军的弟兄们加点酒肉,加套衣服。”

船主大概是察觉到了不对劲,才说谎自保的,他也不能确定目的地是幽州。”

一个小小的河中都护府,抠抠搜搜的不像话!哪里有封疆大吏的气魄!

更是有一系列诸如“编户齐民”“唐军驻守”之类的跟风建议。怎么说呢,只能说无知者无畏吧。

这些硝石与其让幽州那边的人掌控,不如趁机黑掉得了,起码东西还在自己手里。硝石这玩意要是丢到边镇,会引起不小的风波,可要是丢到长安,那就真的一点水花都溅不起来了。

反正是畅所欲言嘛,又不是谋反,想怎么说都可以!

他原本打算从里头选一些靠谱的,自己润色一些,再改进和综合总结一下,然后亲自送去华清宫给基哥,没想到案头都是一些膨胀到离谱的方案。

方有德长叹一声,转身走入卧房。这一次,他是真的感觉累了!月光下的那个身影,看上去分外孤单。

“果然,是我做错了么?”

看了刘晏的奏章,李适之感觉,相比其他那些激进到没边的“天方夜谭”,这一位想法又过于保守了。

一个掩藏真实意图的坏人,如果在干坏事之前,就因为意外而死亡,那么死后外人对他的评价,恐怕也会完全不同吧?

李嘉庆觉得方有德这个人,在忠心大唐这件事上很执着,但在具体事情上,他又有灵活的应对手腕,并不是一个拘泥于小节的迂腐之人。

“嗯,这件事不必声张,但也不用像防贼一样,终究还是瞒不住人的,以后被人知道了也不怕。顺其自然吧。”

前世唐末,火药早已军用普及开来了,他比李嘉庆更明白这么多硝石意味着什么。

炭粉和硫磺都好说,就是硝石比较难搞,特别是量大的产地,也就那么几个。

按说,硝石这东西,量小的话,也不是说特别敏感,道士炼丹的时候就常用,平时也不太引人注目。

而刀枪剑戟一类的冷兵器,则完全不缺,各地府库里堆得到处都是,哪怕大唐再扩军一倍,这些冷兵器也完全够用。

对于这些,方有德无能为力。

这时候谁能上谁不上,就看竞争者们谁表现更亮眼了!

方重勇提的这个事情,显然就是目前最热最快的一条道!

方有德不以为意说道,查案是不可能查的,牵扯太大不说,还不知道背后是谁在搞事情。

于是一封又一封离大谱的奏章,纷纷送到议政堂,送到李适之的案头,送到房琯的案头,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

事实上,对于唐军的军备,方有德心中非常有逼数,知道军中什么东西缺,什么东西不缺。

现在伱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安禄山呢?”

由于配方不同,使用场合不同,所以火药并无详细的制作标准,只是知道有几种东西是必须的,比如说炭粉、硫磺、硝石。

众所周知,古代因为获取知识的门槛有点高,所以信息量是一个关键参数。只有获得足够信息的人,才有足够的思维与足够的视野,去驾驭国事。

长安各坊市,夏天卖冰饮的就能用掉不少硝石,这半船硝石看起来多,分散到偌大的长安城内,也就不算什么了。

李适之脾气非常火爆,却不算是个强势之人。他也知道事关重大,不能独断专行,于是将奏折送到六部传阅。凡是中枢官员,皆可上书陈述观点。

方有德也不点破他的私心,摇了摇头说道:

那么怎样才能在“赛道”里跑前面呢?

他面色虽然平静,可内心却有些惶恐,已经不复往日智珠在握的驾驭感。

恐怕未必,再不济,也会是一个忠心大唐的胡人边将而已。

这些东西在大唐军需供应中不成体系,工部下属的工坊也没有制造,民间也没有形成上了规模的供给渠道,所以到处都很缺。军中并不是用火药来杀人,多半都是引火之用。

这波操作,直接把李适之搞麻了。

既然发现了大量硝石,那就把这些东西处理掉,仅此而已。至于幕后黑手能不能从别处搞到硝石,那就不是他可以干涉的了。

但很显然,只要“病灶”还在没有根除,那么下一次,下下一次危机,也会很快到来。

真的还是那个十恶不赦的大唐叛将么?

李嘉庆抱拳行礼道,态度十分恭敬。作为节帅,方有德还是很称职的。军法严厉,给得也多,底下的丘八们都没什么怨言。

上一世很早就死了,压根就没机会反叛的皇甫惟明。他真就是个毫无野心,绝不会背叛大唐的“老实人”么?

所以“谁的办法更好”这一套,表面上看是行不通的,需要时间去验证。

国策需要时间的验证,谁的办法好,谁的更妥当,制定国策的人,在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知道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会发生什么事。

他心中忽然明悟了什么。

方有德摆了摆手说道。

这些钱做点别的什么事不好么?朝廷哪里不需要用钱呐!

“把船上的船夫与船主都溺死!然后把硝石全给本节帅搬到开封县城内,把那艘船给凿沉,给汴州府衙报一个漕船倾覆,全员溺毙,尸体交给他们,这件事就算完了。

功劳不大,过错也可以忽略不计,成为构建璀璨大唐的一块边角料。

“节帅,这么说,我们是不能查咯?”

国策好不好,得以后再看,但激进的国策,现在就能嗨一把!

脑子嗨起来了,官位是不是就来了呢?

“左相,你以为河中都护府一事,应该如何处置呢?”

“节帅,还是您想得周到啊。甭管这些硝石去哪里,在咱们手里,也算是为圣人免了一件麻烦事。”

不得不说,这位船主有点小聪明,却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

李嘉庆皱了皱说道,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未来才会有答案了,至少方有德已经无法判断出对方到底是什么心思,将来会走哪条路。

如果安禄山还活着,而且这一船硝石是安禄山要的,那么哪怕派兵跨州堵截,方有德也在所不惜。

这份奏章是新任的户部尚书刘晏所书。刘晏在他的奏章里极力反对方重勇的提议,认为“国库不堪使用”,维持现有格局就行了,大唐经不起折腾,没必要在那么远的地方,再设一个节度使。

他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可是世道却并未如他所预想那般平静下来。

以后谁问就说船沉了,谁要是想捞就,让他们去捞,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做过。”

因为,方有德已然失去了对于“未来”的预知。

……

刘晏认为,那么远的距离,前期没有一千万绢打底,根本架不住开销,后续还是无底洞,需要持续投入,十年以上才能见效。

方有德摆了摆手,已经想明白了这一茬。

这也行?

李嘉庆一愣,发现方有德的胆子不是一般的大,这踏马是监守自盗啊!

他原本以为还要做一下伪装,把面子上搞得好看点,没想到方有德处理简单粗暴,咔就是一刀,干净利落!

方重勇所提出的,在北庭与安西两个都护府的西边,再设立一个“河中都护府”的构想,被基哥扔到议政堂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所以方有德只能选择风险最低,也最直接的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你坐镇幽州,会不会跟安禄山一样?当初你说安禄山要反,不得不除之,以绝后患。

比如说最常见的弓箭等物,军中常常是不缺弓弩,但很缺箭矢,而且是奇缺。

关键是这次量大啊,整整一船!

偷偷摸摸,还用了几层白手套,所为何事?

“谋划这件事的人很小心,我们就算把这一船东西和船夫们都交上去,相信朝廷也审不出什么来,他们都是拿钱运货的人,根本不知道雇主是谁,只当是正常货物。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总比“国库空虚不堪远征”,要好听得多吧?让不知情的人来选,恐怕都会选前者吧?

本来方重勇就是狮子大开口,压根没想过朝廷会同意,没想到居然不少人在奏章里面吐槽他太保守了!

唐军既然这么能打,为什么不灭了黑衣大食,把西边更远的地盘,也纳入大唐的管辖?

“此事确实有蹊跷,不太寻常。”

安禄山如今确实死了,可史书会怎么记录他呢,后世之人会怎么评价他呢?

方有德嘴里嘀咕着,脑子回荡着白居易的那首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要一次性搞来这么多硝石,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甚至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大唐硝石产量最大的矿场,就在汉中!没有官面上的疏通与掩护,这些硝石连汉中都出不去,更别提运到幽州了。

而那个连水花都没溅起来的杨玉环,如今早已被人遗忘了。甚至连李隆基本人,恐怕都不记得她了。

可是唐代中枢的大部分官员,他们的专业能力如何且不说,知识面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很多人除了精通他那一摊事情外,对其他的东西一无所知。

至于火药一类的玩意,属于军中没有明确标准的“辅助辎重”。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了!

知道目标,就一定可以想出办法。朝着目标奔跑,无非是想办法跑得更快,岁月虽然艰难,却不是没有希望。

等回到自己所住的小院内,方有德这才从惶恐中恢复过来,心中异常空虚,感觉过往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而且很多中枢官员,都把这次“键政开疆”,当做了升官发财的快车道。毕竟,李林甫死了,他那一派自然也就倒了,会空缺出很多位置。

“节帅,这件事怎么办?末将审问这些人,都是一问三不知,他们是从扬州接的货,准备以贝州、博州作为中转地,那边有人找他们接货。只怕那些人也不是最后一站。”

李适之放下手中最后一份奏章询问道。

“皇甫惟明啊皇甫惟明,你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呢?

这下子,一帮嗷嗷叫的官员们,可不亚于方重勇前世的“键盘政治局”喷子了!

唐军在西域大胜,扭转了葱岭以西各国分离的苗头,不出重拳是不行的!刘晏书呆子,只盯着钱,殊不知有些威望是钱买不来的么?

李嘉庆有些不甘心的询问道。他们这么积极的查验过运河的大船,打着什么主意,不问可知。

“右相,某以为,方国忠的构想太小了,只是武夫做派,毫无大略,无法显示我大唐之气象,实在是令人无法苟同。”

房琯淡然说道,脸上看起来极为自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