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恰如新婚燕尔,锐评《长安十二时辰》

盛唐挽歌 恰如新婚燕尔,锐评《长安十二时辰》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开题声明顺便叠甲,我不评论别人的书本身如何,不说好也不说不好,而是评论这种社会文化现象。

近年来文化圈的盛唐风盛行,可以说是这部作品带起来的。

《长安十二时辰》一共68万字,这是最不起眼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关于这本书的其他东西,都没有全书“只有”68万字来得重要。

少了写不够,多了要崩塌,这个篇幅已经决定了书一切。

回归正题。

看到这篇书评的读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初恋,有没有新婚过。我时常都跟别人说,真诚的婚姻和真诚的感情,当说出“天长地久”的那一刻时,正在说话的那个人,我相信他此时此刻的感情绝对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

甚至那时候让他下一秒就因为爱情死掉,他也会无怨无悔。

这些都是真的,我也相信是真的,没有欺骗没有套路。

虽然这不代表一个月以后,他们就不能换伴侣。或许那个时候他们换了伴侣,同样感觉幸福。

假如,写一本小说,或者拍一部电影,让这个时刻聚焦在初恋情侣第一次说出“我爱你”或者希望天长地久那個时刻,让所有剧情都围绕着这一刻,我相信所有观众的思想都会被升华。

相信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一切其他的都没有爱情重要。

接下来的问题是,然后呢?

然后发生了什么。屌丝跟女神亲过嘴以后,甚至床上打过扑克以后,然后呢?然后做什么?

新婚夫妻甜蜜度蜜月回来以后,他们要面对什么?

假如三十岁才结婚,他们活到七十岁,这剩下的四十年,他们要面对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读者思考。

你可以不喜欢任何小说,也可以一辈子不结婚不谈恋爱,但多少对这些还是有些想法的吧?

好吧,类比的例子说完,回到《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

书里面反映了很多大唐风貌,虽然其中很多据我考证,都是编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编的很像。更重要的是,观众几乎啥也不懂,大量小白甚至认为唐代也是用银子当货币。

最最重要的是,跟大量编考据的作者比起来,读者与观众对于盛唐的了解,也快要退化到连外国人都不如的地步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能力与段位都是比较出来的。

《长安十二时辰》编了不少至今尚未被公开拆穿的考据,但它确实向观众读者反映了盛唐时的长安风貌,瑕不掩瑜。

假如,我是说假如我现在想续写《长安十二时辰》,要怎么写呢?

答案是没法写,因为小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情节都是为了整体服务的。

这个问题,其实也反过来说明了一点,长篇唐代历史文的开头,没办法“借鉴”《长安十二时辰》。

如果续写《长安十二时辰》,读者会看到什么呢?

杨玉环越来越“婊”,历史的关键时刻昏招频出,杨氏的人借着她受宠胡作非为,杨玉瑶甚至干涉皇子公主嫁娶,要向她行贿才能婚嫁,让所有不甘心盛唐坠落的读者,想直接捅死杨玉环这个“婊子”!

李泌这个无所不能的谋士,后来长期处于避祸状态,安史之乱爆发后才出来救场。而以他后续的作为看,更像是神仙人设,只是把大唐当棋局,人世当修行。

他在乎的是国家,而非百姓死活。

张小敬应该参与了马嵬驿兵变,大概率也参与了斩杀杨玉环与杨玉瑶全家的行动。当然了,从军队背景看,如果他活得够久,大概还能参加德宗初年的泾原兵变,从功勋战士变成反贼。

里面一个个色彩鲜明(虽然不一定真实)的人物,会迎来自己的悲剧结局,悲到观众没法看。

而前期的种种考据,读者看多了已经波澜不惊,再描述纯属多余。甚至好多无聊的读者还会学我一样,上网仔细去查一查其中的古怪。然后会发现大量现编的“历史背景”。

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浓缩起来是精华,把时间跨度放到十年以上,就会没什么东西好写,剧情节奏松弛到不能看,比老太太的裹脚布还不如。

小说就跟拍电影类似,所有的一切,都要放在“相框”里面,而不能让读者看到相框外面的东西。

电视,话剧,魔术,小品等等,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对于长篇盛唐文来说,“相框”里的东西,需要转场么?

“转场”的说法,也就是换地图,走出长安。不换地图,就一定还是在长安,所有的剧情就必定限定死了在长安。那么,在盛唐的时候,怎样的一个故事,可以局限在长安呢?

《长安十二时辰》便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如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恋爱说“我爱你”那个时候。

拍一个人得了癌症的电影,要怎么反映他得了癌症,又不让观众看到他生命最后时刻,形如枯槁的狰狞模样呢?

当然不能排除科技在一个月内发展了一千年这种“带系统”的情况,所以便将镜头放在某个风景优美又诗情画意的下午即可。不必展示出主角在与癌症斗争的最后一刻,是怎样痛苦的哀嚎。

那如同恶鬼一般丑陋的身躯,不是读者和观众老爷们想看的。

观众老爷们心善,见不得血,打死的时候要拖远一点!

读者与观众,其实就是晚唐五代的牙兵,而作者不过是类似无权无势的节度使罢了。节度使不能满足牙兵们日益旺盛的需求,牙兵们就要造反。

好,继续回到小说的问题上。

大部分读者,其实对于盛唐完全没什么概念,他们当中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新疆最大的山脉叫什么名字。

如果作者要写盛唐风貌,那么何为盛唐风貌?连这个答案都不知道,又怎么表述呢?

就好比有个人问:什么是现代中国的风貌?

是上海浦东的高楼大厦,还是湘西的竹楼?写这么一本书,要不要“转场”?

答案我不说,但是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答案。

大唐的风貌是长安城里那点事?还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说的“大唐驿道发达,每隔30里有一驿站”这样稍有逻辑的人都能看出的胡说八道?

大唐的东北、西北、江南、两京,都各有特色,都是大唐风貌,怎么就长安是大唐了?其他地方就没风貌?还是不值得去写?

《长安30k里》拍出来为什么有人骂?其实这里头都是些朴素的情感在宣泄,该讲的故事没讲好,还不许观众骂一下?

说到这里,问题又回到《长安十二时辰》这里,这本书聪明的地方在于,只把场景聚焦在长安,它也不用写三四百万字,当然可以不转场,那么其他盛唐文要不要转场?

要转场的话,转到新的地方,城池长什么样?当地有什么特色,什么背景?山川地理,人文风貌如何?需要花多少笔墨?

读者老爷们对此都是不知道的,可能连那个地点在唐代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作者当然可以乱编一个,可是……编的就是编的啊,它和历史上的真正模样,一定是天差地别。读者虽然不一定能知道你是编的,但他们一定能感觉出不对劲不对味。

这是历史文作者,所逃不出的“摄像框诅咒”。

不转场,剧情和篇幅不够;转场,背景描写与剧情冲突的比例不好协调。

换做是你,怎么写?

昨天有读者跟我说起《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这篇就是我给他的回答:

任何人都可以让自己一辈子都沉浸在初恋的快乐之中,但是……

(更新下午送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