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199章 松绑

盛唐挽歌 第199章 松绑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基哥虽说让方重勇“贪一点也无妨”,但对于这位故人之后坚决保持“清廉”的态度还是很欣赏的,随手便赏赐了一点木炭。

当时方重勇对这件事还没怎么放在心上,毕竟他的目的,也只是为老郑后面的行动打个前站,让基哥有个大概的印象,先入为主的认为长安缺木炭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假如像方重勇这样的人脉,这样的地位,不贪污都烧不起木炭;那么整个长安那么多基层官员,他们的生活又会如何?

其实想想也就知道了,长安众多官员不贪污都过不了冬,这简直是官不聊生啊!

相信基哥也会有所触动的。

方重勇想得很好,然而等他从兴庆宫离开后去御史台上班打卡,回来以后就尴尬的发现:他想象的“一点”,跟基哥印象中的“一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基哥派宫里的宦官一口气送来二十车木炭,他家那个小院子,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库房去装!

柴房里装不下的,只好都堆在院子里,已经占了大半个院子的面积,连散步都不方便了。

方有德常驻龙武军军营不回来,还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方重勇这两天从御史台下值,回家以后看到满院子无处安放的木炭,只感觉一阵阵的头大。

到底是基哥给木炭给多了,还是他的住宅规模跟不上身份?或者是个人思维跟不上权贵们享受的“档次”?

这一刻,方重勇陷入深深的疑惑当中。

对于基哥来说,什么事情都不如面子大,他给臣子的赏赐,经常就是大手一挥就随便给,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数字的概念。

一车有多大,能装多少斤木炭,可以用多久,基哥对此一点概念也没有,也不关心这些琐事,他赏赐臣子只看心情。

“长安皇宫里的这位圣人,真的很任性啊。”

这天刚刚下值回家,方重勇就看到穿着厚袄子的王韫秀,盯着满院子的木炭在那唉声叹气的。

“那可不是任性么?圣人既不伐木,又不种地,还不烧炭。在他眼里,这些事情都是很简单的,就好像把种子扔到地里,粮食就自己会长出来,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去处理。”

方重勇将王韫秀揽在怀里,感慨叹息道。

历朝历代“肉食者”们的臭毛病,在李唐帝王和宗室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岐王抱妹子取暖都叫“雅事”,还有更过分的宗室,养着大量的仆人,冬天让他们背对着自己,站成一排成为挡风的“人体屏风”。

经典的生物能散热 自动挡风,还有对话聊天功能。

方重勇听王韫秀说起这件事,都大呼卧槽,只能说这些娇生惯养的权贵们是真的会玩。在享受生活这方面来说,方重勇连个弟弟都不算!

炭火取暖,会很热,也不舒服,只有人体取暖才是最合适的!仅仅从取暖这方面来说,方重勇跟那些人比就差了十几个档次!

“圣人赏赐的木炭,不能卖,不能送人,只能自己用。咱们家里人不多,这些木炭我看足够用十年了。”

王韫秀失望摇头叹息说道。

圣人如此赏赐,当然是说明方重勇圣眷正隆。可皇帝如此不惜民力,赏赐无度,对于国家来说是好事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今天你们先睡,我在书房里办点事。”

方重勇摆了摆手,径直朝着书房而去。

王韫秀看着他的背影,微微皱眉,最后轻叹一声什么话也没说。男人忙起来,那真是脚尖不着地,每天都要到三更半夜才睡。

不是都说监察御史很清闲,在长安的时候就像是放假一样么?

他到底是在忙什么?

……

“石炭,难顶诶!”

书房里,方重勇拿着烛台,在墙上挂着的几张地图上标注着位置。

长安以北的雍州同官县(陕西铜川市西北),有件“奇怪事”。

那边的山民,冬天取暖并不砍柴取暖,而是把砍了的上好木料就地在山中烧成木炭(并不是随便什么烂木头都可以烧炭的),然后将木炭运送到长安来卖,换取生活所需的物品。

比如说铁制农具如镰刀一类的东西。

那么这些山民自己怎么过冬呢?

答案是,他们去山里捡石炭,然后烧地暖过冬,日子比长安城内的百姓还滋润。

陕北的地形,以台地和山地为主,讲究的就是一个“望山跑死马”。屋舍在山间台地上一层一层的延绵,夹杂着梯田。

有些人家,便直接在台地的侧面开洞,居住在里面,也就是方重勇前世经常听到的“窑洞”。

雍州同官县是有石炭的,山民们自己都在用,而且有着成熟的使用方法。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找到,而是这玩意要怎么运到长安来,还要长安的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

同官县的山民不肯架着牛车运煤到长安,那是因为煤炭的比重,比木炭高很多。一车煤炭卖不出一车木炭的价格不说,还要把牛累个半死。

与此同时,长安权贵们也看不起石炭,认为这玩意味道很大不说,还很沉不好搬运,使用起来的效果,跟木炭比并无优势。

就算价格能便宜不少,那又如何?权贵们缺的是钱么?

他们缺的是生活质量啊!

这些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钱财,不过是追求生活质量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罢了。

而以长安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他们也烧不起价格不上不下的石炭,还缺乏成熟的使用方法。烧炭方法不当会死人,烧煤不当同样会死人,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并且各有各的使用方法。

石炭如果没有大规模开采,成体系的运输,那么它的价格也不会很便宜。

同官县的山民们捡石炭用,只是因为方便,作为木炭的替代品,它燃烧的时间比木柴要长得多,而且比烧柴的味道小很多。

木炭他们舍不得用,因为那是可以运到长安换钱的。

而随着长安木炭价格的水涨船高,距离长安三百里的同官县,都开始烧制木炭运送到长安贩卖了,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离长安最近的点木炭供应点,是长安西南面的终南山。

只不过这个地方很大一片地区是皇家禁苑,李唐宗室的人经常来这里打猎,所以那一片的树木是不允许砍伐的。

因此终南山能为长安提供的木炭数量,也是有限的。仅仅这一处,并不能完全供给长安所需的木炭。

“雍州同官县的煤炭,还是不能运到长安来,运费太贵不说,还要去寻找零星的开采点。”

方重勇摇了摇头,用炭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叉叉。

那么还有没有地方可以为长安提供来源稳定的石炭呢?

答案是有的。

方重勇的目光转向墙上的另外一张地图。这张地图非常新,是昨天郑叔清派人送来的,刚刚临摹完毕。

地图上标记的这个地方,位于长安西北,在泾水边上的邠州更北面的郊外。

泾水在这个年代还不是单纯的“灌溉河”,而是可以走漕运,并且还有渡口,可以走小船,用平底船运煤,问题不大。

更重要的是,水路的终点就是长安郊外渡口,不需要长距离陆运。

然而,这里虽然交通便捷,但是煤炭开采条件并不好,当地也根本没什么村民山民之类的在使用石炭。更没有什么关于煤炭的“江湖传说”。

不过好就好在,民间虽然没有消息,官府这边却有记录!

这个地方的石炭,是埋在地下的,普通百姓根本就捡不到,甚至现在知道这件事的人都不多了!

但是在太宗的时候,工部虞部司的官员,曾经奉命在附近勘探过,发现此地有一处十丈深的石炭坑。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可以扩大矿洞后进行零星开采,只是当时并没有开采价值。

因为花那个成本跟心思,得到的石炭价格定然不菲,远超木炭不说,还很难找到矿工下去挖矿。

除了花大价钱建立矿井,使用机械和人力结合的办法采矿,才能可能大幅降低煤矿价格。

这需要官府投入巨资,前期纯亏损。

如果不修矿井直接开采,那么开采者下矿洞后,有可能矿洞塌方的时候,就再没办法上来了。

因为当时是贞观年间,长安不过数十万人,缺木炭还没有现在缺得这么厉害,没人把“缺柴烧”当回事。

再加上贞观时候的大唐是典型的“小政府”,官员数量比开元时期小一个数量级,属于杂事能不管就不管的状态,所以这件事就只是在工部挂了个号,一百年多没下文了!

明摆着的,需求决定生产,民间与权贵们没有那个需求,朝廷也就没有心思去瞎折腾。

这百年来,大唐采矿的技术提升了不少。当年不能办的事情,现在能不能办,需要看看再说,不能随随便便就否定了。

方重勇感觉,有必要亲自去当地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再做定夺。

郑叔清几乎是将黜陟使纠察不法,处置官员的“大刀”,架在工部相关人员的脖子上,才把这份“失传已久”的文档找到。纸张过了这么多年都算是文物了,找到的时候已经快成碎片状态。

老郑又请来专人临摹过以后,才送到方重勇手里。这一系列折腾可谓是山路十八弯,不知道闪断了多少人的腰。

如果已经推进到这一步,都不去现场看看,那就太丢穿越者的脸了。

“邠州这里可以去看看,明天就要动身了。”

方重勇抱起双臂观摩良久,随即在这张地图上煤炭矿坑的位置画了个圈。

至于这里的运输条件,他还特意去打听了一下泾水的“古怪脾气”。

泾水冬天是既结冰,又不结冰。

它的水流,很多都是来自泾水沿岸的山泉,而山泉水往往比河水温度要高一截。有时候河面上看着好像结冰了,实际上只有薄薄的一层,人马踩踏上去就要掉河里。

一年当中只有最冷的那几天结冰是结的死死的可以跑马,其他时候,用棍子敲一下就碎了。

民间有传说,当年李二与敌战于泾水两岸,李二便求龙王使力,让泾水结冰的那几天提前,军队顺利过河,方重勇也不知道真假。

如今,在泾水岸边还有祭祀龙王的庙宇,想来这件事的源头应该就在太宗这里了,也是为其歌功颂德的一部分。

“邠州煤矿这条线要是能打通,不知道能不能让长安百姓好过点。

不过远水终究是不解近渴,这一招最快也要到明年了,老郑靠着煤矿过冬,大概是没指望了。”

方重勇又瞥了一眼工部提供的河东石炭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到处都有标注。据工部的某个官员介绍,那边好多煤场都是露天的,广泛供应周边州县。

只是,山西的煤,在交通不便的封建时代,也没办法大规模运到陕西来解燃眉之急啊。

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看,建都长安应该算是所有选择里面排倒数的了。方重勇也很无奈,因为哪怕脑子里有再多的馊主意,也没办法把长安建设成洛阳那样四通八达。

没有交通的便利,那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就无从谈起,总不能跟基哥说现在就迁都吧?

“大唐已经把定都长安的利好都吃完了,现在便要开始要还债了。”

方重勇喃喃自语的说道,他发现当自己难得发一回善心不再躺平,想要拉盛唐一把的时候,竟然拉不动!

当个老硬币争权夺利,从别人口中抢吃的,那很是容易的。

然而一旦你想把蛋糕做大的时候,却发现本应该站出来办事的人,一个两个全都躺平了,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

毕竟,从百姓手里抢东西,比自己去开荒,要容易多了。

这一刻,他有点体会到汉高祖刘邦当年的无奈了。

“算了,大唐也不是我家的,关我鸟事。我操这份闲心已经是对得起大唐了,我踏马又不是工部的官员。”

方重勇随手把炭笔一丢,不想再去折腾了。

“还是老老实实的玩老婆去吧,明天就要去邠州找煤矿,好久都玩不到了。”

方重勇推门而出,往卧房的方向走去。

长安的夜,真的好冷,他站在院子里忍不住缩了缩脖子。

……

十王宅大门外,站了十几个穿着大唐皇子锦袍的人。他们一言不发,安静的等待着新任十王宅使鱼朝恩,宣读李隆基派人送来的圣旨。

身份贵为皇子,却要看一个宦官的脸色。这一刻,众人心中的悲哀是无以言表的,他们更是不敢表达出来。

因为十王宅使权力极大,有很多办法可以给他们这些人穿小鞋。

而且李隆基现在与这些皇子们的关系,怎么说呢,用势成水火来形容可能不是很恰当,但差不多也跟形同陌路差不多了。

甚至彼此之间恶意更多!起码路人对他们不会有杀意,但李隆基就难说了。

“颖王李璬,棣王李琰,永王李璘,外放长安。即刻动身,三日之内,必须离开十王宅!

颖王赴云阳(长安以北),棣王赴醴泉(长安以西),永王赴蓝田(长安以南),各自开府,且府中奴仆下人不得超过三百。

此三王,非奉诏不得入长安。如要面圣,必须先向宗正寺报备,圣人同意之后方可动身。

入长安后身边随从不得超过五人,行动要听从宗正寺安排,无圣人手谕不得入宫。”

鱼朝恩用太监独有的公鸭嗓子喊道,听到这份圣旨内容的诸多皇子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诧异的表情,陷入死一般的沉默之中。

好消息是:皇子终于可以外放了!

坏消息是:不是完全彻底的外放!

一来,此次外放的人,只有三人而已,数量并不多。

二来,外放的地点,都在长安周边。

三来,外放的只有皇子本人,可不包含皇孙和皇孙女!

最后,其他的皇子怎么安排,圣旨里面完全没说。什么样的皇子可以外放,什么样的不能,也同样没有说!

这踏马算什么?

众人脸上的表情精彩极了,迷惑,错愣,窃喜,平静,不一而足。只是这些人究竟是把心情写在脸上,还是故意演出来给外人看,那就不太好说了。

但不管怎么样,十王宅圈禁制度,就这样“毫无征兆”,在没有中枢群臣同意的情况下,悄悄的打开了一条裂缝。

查资料耽误了一点时间,今天就一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