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18章 卖的不是酒,是面子

盛唐挽歌 第18章 卖的不是酒,是面子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回莲花池别院的路上,郑叔清一言不发,似乎心事重重的模样。方重勇脸上倒是很轻松写意,跟在对方身后,同样是一言不发。

二人心照不宣的来到书房,屏退众多仆从后,开始商议有关售卖“红莲春”的大事!

“这个酒不是红莲稻酿制的,为什么是红色?”

落座之后,郑叔清就忍不住询问道。

“方家不传之秘而已,称之为红曲酒。与巫峡春的酿造方法别无二致,都是出快酒。但因为有红曲,所以这酒的色泽与风味,也变得完全不同了。

可还能入使君的法眼?”

方重勇打开装着红曲的袋子,递给郑叔清看。

“好!极好!真是……否极泰来!”

郑叔清忍不住击节叫好。

这红莲春确实很妙,但更妙的是方重勇之前的一系列操作!

首先是用反诗套路顾况,让后者把对应的消息用官方渠道泄露出去,提高红莲稻酿酒的权威性。再配合长安首富王元宝暗地里宣传,于是众人就会对所谓红莲稻酿的酒,产生无限期待。

因为这些连环套路,人们自然而然的会以为,红莲稻酿造的曲酒,必然是红色清亮的。

最后,方重勇再隆重推出“红莲春”,暗示这就是用红莲稻酿制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冠名“红莲”二字呢?

再加上这是夔州的酒,而夔州特产贡品红莲稻,其他地方都不种这种稻米,而坊间又有传说,今年红莲稻很多被僚人放火烧山的山火焚毁。

一系列的暗示与明示,就会让人觉得,方重勇和郑叔清是拿红莲稻酿酒,酿出的酒叫红莲春,酒色鲜红透亮!

实际上,方重勇和郑叔清从来没有说过任何关于自己用红莲稻酿酒的事情!也没有说红莲春就是用红莲稻酿制的。

类似手法,郑叔清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他又不得不服!

郑叔清完全可以预料,红莲春一定可以在长安一炮走红。因为只要酒的逼格到位了,那么只要它的味道不是特别怪,以至于被归为“异类好酒”,那么就一定可以在长安庞大的酒水市场里面占据一席之地。

宴席上喝酒的人,喝的从来不是酒,而是人情世故。酒的质量没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哪一种酒能给自己带来更多面子,哪一种酒就容易出现在酒桌上。

方重勇前世,如果请朋友喝酒,请喝茅台,肯定是跟请喝牛栏山,效果完全不同的。

郑叔清想不到,方重勇如此年轻,居然深谙此道,已经不能用“人不可貌相”来形容了。

方有德家的逆子,真踏马恐怖!

类似红莲春的情况,就好比说有个人姓顾名问,然后出席一个与他无关的重要会议。

会议中主持人询问:“顾问来了没有?”

这個人冒名顶替上台,完成演讲。其实主持人话语中的“顾问”二字,并不是问谁是姓顾名问的人!红莲春不一定是红莲稻酿成的,就好像姓顾名问的人也不一定是顾问身份一样!

方重勇要是对外宣称,之所以起名叫“红莲春”,就是因为此酒色泽如红莲一般,谁又能说这个名字起得不妥?

“上元节,必有大酺。若是能让红莲春成为大酺的指定酒水,这一战,就是板上钉钉了。”

方重勇感慨叹息道,在郑叔清他们喝这个酒以前,自己的心都是悬着的。虽然方来鹊说酒的味道不错,但这小子好像吃什么都不挑,说的话完全没什么说服力。

“那,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郑叔清疑惑问道,现在方重勇已经是他的救命稻草,这位夔州刺史已经不做他想,方重勇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唯有如此他才能上岸。

“红曲之法,不出数年就会名扬天下,藏是藏不住的。但在使君返回长安之前,此法绝对不可以泄露半点出去。请使君派得力之人参与制作红曲。

有了红曲,酿酒之法倒是寻常,可以让夔州数得上号的酒坊都参与制作。

如今红曲尚为贵重之物,可以趁着消息不畅在长安赚一波大钱。一旦制作红曲之法扩散开来,红曲酒必定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请使君不要患得患失。

使君的目的,只在于返回长安而已。”

方重勇怕郑叔清想太多,很是耐心的解释了一番。

这位夔州刺史,事情没发生的时候他想得很少,完全没有察觉。等事情发生后,他又想得太多,幺蛾子不断。

就说上次统一漕船标准那事,郑叔清居然把主意打到朝廷的漕船上,还想把对付商贾的那一套用来对付朝廷所属的漕船,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方重勇真怕郑叔清把红莲春当敛财工具,拽着手里不放。

“是有点可惜,但本官也没想太多。”

郑叔清依依不舍,颇有留恋一般说道,很显然他刚才就想了很多,听完方重勇这番话以后清醒了过来。

“事不宜迟,使君这便安排生产红曲与酿酒吧。这种酒秋酿春熟,正好赶得上时间。”

方重勇的催促声,打断了想入非非的郑叔清,后者还在想怎么攒一点红莲春去送人情。

“明白明白,本官这就去安排。”

……

随着秋收的一天天过去,夔州红莲稻的后续消息,开始慢慢发酵,各种流言在长安城内的酒坊与青楼流传着,一种用红莲稻米酿制的绝世美酒“红莲春”,也逐渐在好酒之人当中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奇。

红莲稻的珍贵,就已经保证了足够的噱头!对于那些平日里吃饭都要吃“水晶饭”的大佬来说,不搞点红莲春来尝尝鲜,对得起自己这张脸么?

对于那些想要攀附权贵的“大唐好青年”们来说,去给贵人们送礼,不提一壶红莲春去登门拜访,那叫给面子么?

越是见不到,就越是期待。越是原料名贵,就越是逼格高超。

听说此酒鲜红如血,又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与酸涩。光是在脑中想一想都要觉得醉了。

但除了这款美酒的相关消息在不断传播发酵外,还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传闻,也在坊间不停发酵!

时间已然到了深秋,这天兴庆宫的南熏殿内,高力士正在给李隆基洗脚,而后者正坐在高脚凳上看信,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王忠嗣写给太子李瑛的回信,其副本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李隆基的手中!

“忠嗣不愧是朕养大的,果然深明大义,没有跟着太子那群人鬼混,知道朕的苦心。”

李隆基深深长叹,李唐皇室中同室操戈的老毛病,似乎隔十多年就要爆发一次,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平静过。

“为什么太子他们,就不能学朕与宁王那般兄友弟恭呢?”

他恨恨的拍了拍高脚凳上扶手,怒其不争的呵斥道。当然,也就是对着空气发怒,跟无能狂怒一线之隔。

一年前,李隆基跟太子李瑛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处于决裂状态了。

当初,他潜邸时的宠妃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为各种原因,李瑛被封太子。

但后面年轻漂亮嘴巴又乖巧的武惠妃得宠,而三妃相继失宠。

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三人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同仇敌忾之下抱团,私下里闲聊多有怨言。

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一直都知道武惠妃野心,就是扶持自己的儿子李琩上位为太子。

于是便暗地里派人每天观察李瑛有何异动,并向惠武惠妃报告。

耐不住寂寞的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李隆基大怒,想要废太子,但被张九龄以“太子国本,不可轻动”为由劝阻了。

虽然这件事最后以不了了之告终,但李隆基心里想什么,李瑛已经彻底看明白了,也不再抱有奢望。

如今看到李瑛拉拢王忠嗣,又看到王忠嗣在信中严厉呵斥李瑛,严词拒绝结党,李隆基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庆幸的是没把王忠嗣养成白眼狼,失望的是李瑛行事越来越张狂,似乎离“玄武门plus”越来越近。李隆基在心痛之余,想起当年自己的兄长,宁王李宪是如何推让太子,如何兄友弟恭。

忍不住对李瑛更加失望与痛恨。

“朕欲废太子,力士以为如何?”

李隆基漫不经心的询问道,这时候高力士已经在给他擦脚了。

等脚盆被宫人搬走,高力士这才躬身行礼道:“此乃天子家事,奴岂能说三道四?”

“哼!你倒是谨慎。”

李隆基冷哼一声,没有追问下去。当然了,如果高力士真的说了,他也未必会高兴。高力士能得李隆基深深信任,便是因为对方谨言慎行,不该出头的事情,死也不出头。

“传张九龄、李林甫到紫宸殿。”

李隆基站起身,甩了甩袖子转身便往殿外而去。只剩下高力士手足无措的站在原地,又马上小跑着跟了上去。

……

张九龄比李林甫和李隆基的年龄大了一圈,又是从小苦读书考科举当的宰相,饱经风霜身体不太好,深夜被叫醒前往大明宫,都是睡眼惺忪,强打精神。

李林甫已经提前从武惠妃那边得到了一些小道消息,知道李隆基大概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胸有成竹,倒是比张九龄显得淡然许多。

“二位相公都帮朕看看,朕那位逆子,究竟想干什么。”

李隆基一脸怒容的扬了扬手中的信件,不知道是在做戏,又或者真的怒不可遏,总感觉他似乎下一秒就会立刻对他的“好儿子”出手一般。

信件在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传阅,两人都没有说话。

“圣人,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动。”

张九龄将信还给高力士后,依然还是那句话。

其实今日李隆基发作的原因既稀奇又不稀奇。

稀奇的是李瑛居然病急乱投医,给已经投闲置散的王忠嗣写信结党。

不稀奇的是,李隆基与李瑛这对父子已经势成水火,情同仇寇,无法继续共存了。

甚至不能排除一场惊天政变,正在酝酿之中。

张九龄还能说什么呢,换个太子就能天下太平么?

恐怕不见得。

“哥奴,你说,要怎么处置太子为好?”

李隆基也不去看张九龄,而是转过头询问面色淡然的李林甫。

“以微臣之见,此乃圣人之家事,不是外人可以非议的,一切由圣人定夺就好。”

李林甫躬身一拜,耍了个滑头。

“圣人,左相之言微臣不敢苟同。太子为国本,不仅仅是陛下的家事,更是天下事,事关天下人的安危,微臣斗胆说一句:太子不可轻废。”

张九龄的话是老生常谈,不能说有问题。

只是,李隆基心里依然很不舒服,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很憋屈,当得不够爽快!

九五之尊,为什么连废个太子都有人说三道四的?

霍光难道没有废过太子么?

他那时候就不算“动摇国本”了?

李隆基越想越气,轻轻一抬手,示意张九龄和李林甫二人可以走了!

他从来没有对宰相如此无礼过。

无论是开元前期的姚崇、宋璟;还是后面存在感很低的裴光庭与韩休,他都是以礼相待,不曾有过怠慢。

张九龄与李林甫终于还是离开了,二人各怀心事。

且不说忧心忡忡的张九龄,就单说李林甫。他回到平康坊的自家宅院后,便要府里的下人前去通知武惠妃的女婿杨洄来自己府邸议事。

等后者到李林甫的府邸书房与之会面后,李林甫一脸郑重的对杨洄说了四个字,要对方传达给武惠妃。

这四个字便是:愿保寿王!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开元末年长安城内的政治风暴,已经拉开了序幕,各路演员开始粉墨登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