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128章 没那么简单

盛唐挽歌 第128章 没那么简单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砰!

一颗体积巨大的石头,砸到了方重勇所居住的院子里,溅起一阵尘土。

这已经是府衙范围内落下的第五个巨石了!方重勇的卧房顶上都被砸了一个大窟窿。

自从第一天攻城不顺以后,吐蕃人就对小城围而不打,然后随着他们后续辎重部队的就位,以及利用从寿昌县找来的木料石料。吐蕃人在小城外,打造出来十七台看上去蔚为壮观的抛石机。

吐蕃人将其命名为“抛楼”!

这玩意的主要结构,是在木架上安装一个十分粗壮的横轴,然后轴的中间穿有一根带韧性的长木杆,杆的一端连上一个,由皮革制成,几十根绳索连接的皮窠,里面可以填装石块。

最后在使用的时候,利用杠杆原理,几十个人听号令一齐拉动,将皮窠中的石块抛入城内。

府衙书房里,阿娜耶若无其事的给方重勇煮茶,好像院子里那块大石头,刚才根本不会落到书房里一样。

“吐蕃人知道我们不好对付,攻城要死很多人。所以他们现在,就是在用这样的办法来恐吓我们,希望我们屈服。”

方重勇一边说,一边抿了一口茶,差点给整吐了。

阿娜耶自幼就家庭条件一般,不太讲究贵族们才讲究的细节,煮的茶确实没有郑叔清的侍女煮得好喝。

而且难怪唐人煮茶要加盐的,这制茶工艺不到家,确实不加盐提鲜就不好喝了。

“知道是这样,那郎君还不搬到更安全的地方?那些该死的吐蕃人正瞄准着府衙在打呢!”

阿娜耶没好气的说道。

之前听方重勇描述了一下沦为吐蕃人的女奴会有什么待遇之后,她便对吐蕃没有什么好念头了。

“我若是躲起来,城中就要乱套了。正因为我还在府衙里办事,所以城内大户也好,百姓也好,胡商也好,都知道我没有放弃这座城。

所以在我死之前,他们就不会被吐蕃人劝降!”

方重勇指了指桌案上这一叠劝降信说道。

当然了,他这么说都是在安慰阿娜耶,实际上吐蕃人心思歹毒,所图甚大。这种复杂烧脑的事情,就没必要跟阿娜耶去说了。

吐蕃军如今开出来的条件,确实很优厚了。

允许城内居民迁徙到陇右,河西走廊沿途的吐蕃军都不会攻击,他们只要城池。

最近是每开一次条件,给出的待遇就会优厚一点点。那样子就像是算准了方重勇一定会答应一般。

明摆着的,吐蕃人打仗很有谋略,知道攻心为上的道理。小城内的唐军既然已经展现出了“统战价值”,那么他们也会采取两手策略,并非一味蛮干。

这种小套路,方重勇早就洞若观火,也就哄哄没脑子的丘八了。

如果吐蕃人是真的想放他们一马那就罢了,只可惜方重勇觉得吐蕃人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统战”。

忽然,方大福急急忙忙的走进来,面有忧色的对方重勇说道:“郎君,果然如你所料,吐蕃人的真正目标,是城内的坎儿井入口!”

“那是自然。”

方重勇淡然说道。

吐蕃军法里清清楚楚写着,与敌军交战,以破坏其水源与粮道为先。以此为大功,并授予老虎旗嘉奖!田宅奴仆奖励无算。

吐蕃人的那点花花肠子,还用多说么?

坎儿井,是中国人民在古代的伟大发明,专门为沙漠地区抗旱而设。在聚居地打很多竖井,并用石块与黏土封顶,搭建小屋舍挡住日光照射,然后在侧面开小门供使用者进出打水。

坎儿井不是单个存在,而是以单个的坎儿井为节点,在地下挖通沟渠引水,让这些坎儿井彼此相连。

所以在西域,同一座城内所有的坎儿井,都是通过地下沟渠连着的,形成了一个人工“地下河”。

吐蕃人就是根据前期间谍提供的地图,企图用石块封锁坎儿井的入口,最好能够将其毁坏。

只要将城内所有坎儿井的入口都堵住,那么敦煌小城之内必然处于缺水状态。

没有水源,还守个鬼的城,到时候渴也渴死了。

再不济,也能动摇守城军民的意志!此乃攻心为上!

从吐蕃人开始投石头开始,方重勇就在怀疑对方的目的,究竟是不是单纯的恐吓。而吐蕃人不断劝降,提高劝降条件,更是说明他们心怀鬼胎,别有所图。

大规模攻城还未开始,吐蕃犯不着服软,一切都是瞒天过海的计策。

吐蕃人开始抛石头的第一天,方重勇就弄了一张小城内的地形图,把吐蕃人投进来的每一块石头,都在当天做了标定和统计。

他发现吐蕃人投石头的方位,并不是没有规律,而是分布位置都非常接近城内各处坎儿井的入口。

譬如说吐蕃人轰击府衙是应该的,可以解释说他们想不战而胜,甚至想砸死本州刺史,让这里群龙无首。

但他们把石块丢到本地大户家中,则有些不合常理了。

唯一的解释便是,如张氏这样的本地大户,家中便有坎儿井!

这些人,本来都应该是吐蕃军可以争取的对象才是。打府衙不打本地大户,才能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这才是兵法要义!

再有,在无法得知城内具体情况的时候,他们怎么知道方衙内就一定会待在府衙里面呢?如果不在的话,那岂不是在浪费资源?

所以吐蕃人抛石攻击的目标,其实应该是府衙内那座靠近厨房的坎儿井!而不是府衙内的各级官僚。

只要让那座坎儿井塌陷,方重勇就不得不去别处取水,吐蕃人的目的就达到了一部分。

如果城内各处的坎儿井都塌陷了,那么吐蕃人的目的也就完全达到了。

鉴于城内坎儿井的数量不超过十个,似乎吐蕃的阴谋并不算是在瞎胡闹,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而且不小。搞不好城内也有吐蕃人的间谍,在帮他们指示方位。

吐蕃人压根就没想接受方重勇他们的投降。这帮人打的主意,还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断沙州水源!

“郎君,知道吐蕃人想做什么还不行,得想办法阻止他们才行。今日坎儿井已经被毁了一座,整体都塌陷了。清理过后,能不能用还不好说。”

方大福压低声音说道。

吐蕃人的目标是坎儿井,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一旦被城中百姓知道,必然会人心浮动,这或许正是吐蕃人希望见到的。

小城顾名思义,面积确实比罗城小很多。吐蕃人使用抛楼,同样是经验丰富。不说指哪打哪,基本准头还是靠谱的。城内的坎儿井入口全部被堵住或者塌陷,在方重勇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而敦煌这里年蒸发量可以到2000毫升以上,发动本地百姓在家中储水毫无意义,会被白白蒸发掉。城外的吐蕃人扎营在甘泉水边,并不缺乏水源,起码在沙州耗上几个月,在断流期到来之前一直待在城外毫无问题。

“坎儿井本身不会被毁,只是上面搭建的屋舍被毁了,或者入口被堵住了。吐蕃人打,我们就来修!

吐蕃人砸坏多少,我们就修多少。这件事我亲自带队来办!”

方重勇斩钉截铁的说道,完全没有退让投降的心思。

方大福微微动容,随即点点头道:

“甚好,郎君能做到这一点,起码能撑住两个月。沙州本地兵马加起来也不过万余,而且还被一分为二,分别镇守两座城池,盲目反击,只会正中吐蕃人下怀。

吐蕃军远道而来,携带粮草不多。今年沙州本地收成被毁,他们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想来……”

方大福话还没说完,张光晟就匆匆忙忙走进来,对方重勇拱手行礼道:“使君,王军使紧急军情,请使君务必来城楼一趟。”

听到这话,方重勇只好放下手头的事情,前往小城城头。

……

“这些吐蕃人,是在做什么?”

小城城头上,方重勇看着远处漕渠边上,正在田地里浇灌麦苗的本地人询问道。他们正在被吐蕃人看管着,辛苦劳作。

因为战事突然,城外居住的很多百姓都被吐蕃人俘虏了。不过吐蕃人没有让他们当“敢死队”攻城,也没有将他们随意杀死,而是将这些农户们组织了起来,让他们在田间劳作。

这种情况,如果站在侵略者的视角看,很有些不同寻常啊!

“吐蕃人这是在向我们展示,他们对沙州志在必得,所以不想耽误农时,作茧自缚。”

王思礼沉声说道,面带忧虑。

沙州气候特殊,灌溉是必须的。如果在需要浇水的季节不浇水,那么这一年的收成就全没了。吐蕃人居然照顾沙州本地的农时,把抓到的沙州百姓集中起来,在城外的农田里耕作。

这一幕,确实震撼人心。

等到秋收,他们收割完田里的麦子和粟米作为军粮,大概还能再支撑几个月,围城到明年春天也是毫无压力!

只要能搞到稳定的水源。

“王将军有何破敌良策?”

方重勇沉声问道。

吐蕃人颇会借势用计,打仗并非一味蛮干,实在是不可小觑。现在虽然吐蕃人没有攻城,但心理攻势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并非只有汉人才懂。

“此战我们若是出城突袭,则正中吐蕃人下怀,不可取也。

城中存粮,目前还够支撑一年,不如静观其变……”

王思礼还未说完,方重勇就抬手打断他的话,语气冷峻的反问道:“但是城中的草料,烧火用的白刺、柽柳,应该支撑不了那么久吧?”

听到这话,王思礼一愣,随即面色黯淡下来。

沙州的情况,比中原那边的城池还要坏一些。

因为这里烧火做饭用的不是木柴,而是更不耐烧的沙漠灌木。

“本官之前已经算过了,要是不把城内百姓家中的存货都集中起来。估计不要一个月,沙州就要断炊。粮食肯定还有,但只能吃生的,熟食就别想了。

从现在开始,全城集中吃大锅饭,所有人家中的草料都要上缴,集中起来烧火,做便于存放的干胡饼。

每日定量发放。本官已经吩咐人去办这件事了。”

方重勇的镇定,大大出乎了王思礼的预料。

“使君,其实你回中原还是无碍的,没必要做到这一步。”

王思礼将方重勇拉到一旁,小声嘀咕道。

吐蕃人对于杀死大唐高级将领并无多大兴趣。原则上说,大唐公主外嫁吐蕃,双方还是“亲戚”。此前大非川之战惨败被俘的一系列唐军高级将领,后来也多半被大唐赎回了。

以方重勇的身份来说,跟吐蕃人PY交易一番,离开沙州并不需要费多大的事。

吐蕃人为难一个十岁孩子,传出去有损赞普(吐蕃的王)的威名,实在是犯不着。

“王将军难道看不出这是吐蕃人的围点打援之计?”

方重勇一脸无奈的反问道。

现在这情况,是他想走就能拍拍屁股走人的么?

这下王思礼没话说了,只能微微点头。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这位方衙内了。

名震天下的方节帅,他的儿子会是蠢货么?想想也不可能啊!

很显然,猜出吐蕃人围点打援并不需要太高的智谋,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高级将领就能推测出来。

当然了,一个十来岁孩子能说出来,还是很不简单的。

吐蕃人在攻城试探了一番后,就对沙州围而不打,实际上是准备打唐军的埋伏,希望在河西走廊这个狭窄的通道内,与唐军进行……重步兵打骑兵的决战!

吐蕃人出重步兵,唐军出骑兵,看上去像是双方互换了身份,实则是符合两者的国情。

吐蕃虽然养马,但骑兵的水平实在是相当一般,远不如突厥人,屡屡被大唐边将吐槽,尤其是骑射技能,在周边民族当中垫底。王玄策当年找吐蕃借兵灭天竺一国,都只借重步兵不借骑兵。

因为借了也不好用。

而吐蕃军的重步兵则是身披厚甲,锐不可当,一般都是由吐蕃小贵族担任,士气高昂。哪怕在唐军将领之中也是谈虎色变。

在沙州决战,开阔地形对吐蕃人并不利。唯有将决战地点选在宽度有限的河西走廊,对于骑兵腾挪有着极大限制的地形,才是对吐蕃人最有利的。

攻敌所必救,才是兵法要义!他们选择围点打援也就不足为奇了!

方重勇以自己阴暗的想法推测,吐蕃人大概是想一战消灭河西唐军主力,之后一路向东,待攻克凉州后,再固守待援,让国内的吐蕃军源源不断的来到凉州。

对于西面的沙州等地,则是围而不攻,能投降最好。真要打的话也没必要强攻,耗死沙州城内军民就行了。

围点打援,援兵不来的话,就强攻沙州剩下的这两座城,吐蕃人的算盘打得很响。

“王将军,吐蕃人倾巢而来,这一战不会很快结束的。约束兵将,同舟共济才是真的。我们多撑一天,就多一天的胜算。”

方重勇叹了口气说道。

看到王思礼似乎有些不以为然,他又补了一句说道:

“吐蕃人的攻城器械,少说也有十多种。现在他们不过是用了飞梯和抛楼,还有一大堆没试过呢。”

一阵热风吹来,王思礼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