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121章 钱!钱!钱!

盛唐挽歌 第121章 钱!钱!钱!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开元二十七年十月,关中开和籴,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三百五十万匹换粮。

开元二十七年十一月,扩建华清宫,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开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末,陇右对吐蕃用兵,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初,吐蕃来犯,西北军需,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末,充实内库以供宫中用度,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天宝元年二月末,圣人出巡灵州及赏赐铁勒诸部,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两百万匹。

……”

扬州刺史郑叔清面前,摆着一张汇总了的朝廷政令,没别的事,就是要钱。

他双目无神的呆坐着,已经不想朝廷去年到底要了多少钱。

这里的所谓“绢帛”,其实都是折算后的价格,并不是说一定要扬州府提供这么多绢帛。

扬州要往关中输送的东西,远不止绢帛这种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的东西。

而是包括了大量手工业制品,其中包括了服饰衣帽、金银铜器、兵器、漆器、玉器、纸张等等。

比如说扬州毡帽,一顶三千文左右,畅销长安,官员普遍购买;又比如说扬州铜镜,官宦之家女子的必备之物。本地都要卖五千文,更别说运到长安去卖了。

扬州的丝绸也很不简单,有人记载形容其:“薄惭蝉翼,轻愧鸿毛,然而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馀霞斗彩。”

江南因为气候原因,特别适合桑蚕养殖,在丝织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旧唐书说扬州是“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就富裕这块来说,那是一等一的豪横。

然而,穷有穷的艰辛,富有富的麻烦。

因为扬州实在是太富有了,所以在唐代,扬州历来都是每一任皇帝进行“宣索”的首选指定地点。

所谓宣索,就是皇帝下旨向地方索要财货、特产等。这些都属于额外的税负,至于平日里的租庸调,那是一点也不能少的。

郑叔清担任扬州刺史,主要就是为了这个。朝廷中枢也不指望他来治理地方,事实上扬州这地方商贾云集,又处于运河南面的枢纽,根本不需要费力去折腾,本地风土民情与长安也大不相同。

普通官员若是没有朝廷的政策,那是很难在扬州折腾出个所以然来的。

大唐每当有大事要用钱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扬州府。只有在扬州府不合适继续“宣索”的时候,才会考虑别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所以哪怕明面上扬州府商税收得很少,“入埠”的费用也不高,但本地依旧会想方设法的盘剥商人与百姓,以供养国家。

该交的钱,一个子也不能少!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然而郑叔清却不明白,朝廷最近“请款”也太踏马多了!这该不会是有人故意在整他吧?

习惯刁民害朕思维的郑叔清,忍不住心里犯嘀咕。

这一连串的请款,可谓是把扬州府积累多年的府库给搬空了。什么兵器啊,铜镜啊,纸张啊,这些玩意一个不剩的全搬上了漕运的货船。

和籴所需绢帛,那不给是不行的,不能让圣人在长安挨饿。

扩建华清宫,那也是不给不行的,不能让圣人没有地方洗澡泡温泉。

充实内库,还是不给不行。

再穷不能穷内苑,再苦不能苦圣人。要是圣人没钱用了,这样的事情传出去多丢人啊。

圣人出巡灵州,那一批加急的绢帛早就给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估计是给那些草原蛮子。

还是先缓缓吧。

至于边军,反正拖欠春衣冬衣也不是一两回了,先欠着吧。

桌案前的郑叔清在心中盘算着,忍不住伸了个懒腰,一肚子苦水不知道跟谁去说。

本以为来扬州府是优差,结果这里的花花世界没享受着,反倒是拼死给圣人捞钱把人累了个半死。

而且事情还没整利索!

朝廷用钱如江海,而地方筹钱如锱铢。用得多赚得少,铁打的也顶不住。

边军的粮食基本上都是所在地自己解决,但是军饷这一块,都是以“春衣”和“冬衣”的形式发放的,很少直接给绢帛或者铜钱。

边镇造血能力不足,哪里有那么多绢帛发放?只能靠中原持续输入。

而所谓的“春衣”和“冬衣”,也并非都是军装,甚至都不是成品衣物。很多时候都是发一些半成品的布料,直接给裁缝就能做成衣服。而“冬衣一套”这种军饷,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衣服,还包括鞋子帽子。

也不保证是全新的,旧衣服就按折旧的价格算,自成体系。

如果要发军饷,那么就要提供专门的货物,尤其是扬州府比较畅销的绢帛、织锦等物。这些确实比较难搞,因为扬州府虽然有很多规模不小的纺织工坊,但一直都是被朝廷这么持续索要,府库里的存量并不多。

这些工坊属于国家不假,不过其中的织工很多都是为了“学技术”而来服色役的,人员流动性极大!生产效率并不高。

朝廷不给工钱,这些人的劳动积极性也不高,很多时候就是一两年换一批人。

而民间的作坊,规模越来越大,郑叔清却也不能带兵去别人库房里面抢劫啊!除了收“市税”外,依然需要用别的东西去民间交易,最多压压价罢了。

商品是劳动的结晶,这也就意味着,无论绢帛也好,铜镜也好,纸张也好,都需要劳动来创造,它们是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唉!”

郑叔清长叹一声,他在等着朝廷清算自己的公文下达,然后就可以脱离苦海了。

至于筹集不到的军饷,呵呵,谁有本事谁去搞吧,反正他已经躺平摆烂了。

郑叔清已经摸到了李隆基办事的风格,只要谁把他的私事放在公事之前办了,那么事后哪怕被惩治,也一定不会被一棍子打死。前面几个月朝廷虽然请款很多,根本无法完成。

但是郑叔清一直是“急基哥之所急”,基哥的事情排第一位!国事排第二,能做就做,不能做那只能放着。

“郑使君,朝廷派使者来了。”

郑叔清的一个佐官,小心翼翼的说道。府衙的书房里,安静得针尖落地可闻。

“还是来了啊。”

郑叔清微微点头,朝廷两次催要军费,扬州府都只给了十分之一都不到。中枢下令收拾自己才是正常的,要是“不收拾”,那就是将来要旧账新账一起算了!

那后果不是他可以承受的!

郑叔清毕恭毕敬的来到府衙大堂,就看到经常外派到各地宣旨的内给事牛仙童,正昂着头,面色倨傲的看着房梁。

郑叔清心中一沉,只要看牛仙童的模样,就能猜到这份圣旨的内容如何了。

可以肯定不是升官。

“郑使君,接旨吧。”

牛仙童冷冷说道,一只手拿着圣旨递过去,却死死抓着不松手!

你这样我踏马怎么接旨?

看到这一幕,郑叔清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自古公公好威名,这一位大概是觉得不收钱面子过不去吧?

郑叔清心中暗暗揣摩,这钱到底是给呢,还是不给呢?

他家境殷实,为官多年颇有家资。出钱打发一个死太监,完全不是什么问题,洒洒水一样。

只是很多钱可以给,很多钱却不能给。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为了给自己脱罪,郑叔清是打算将来回长安以后,上书为自己哭穷的!

如果“打赏”宫里派来传旨的太监,那基哥知道了会怎么想?

会不会认为他郑某人在扬州这个花花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指甲缝里漏一点出来都是金山银山?所以不吝啬打赏宦官?

想到这里,郑叔清换了一副面孔,义正言辞的呵斥牛仙童道:“大胆内侍!竟然敢向刺史索贿!本官回长安定然要参你一本!”

听从这话,牛仙童一阵错愣,完全不明白为什么郑叔清要说这话。

听闻这一位也不是什么为官清廉之辈啊!你在这是装什么大尾巴狼呢!

“不识好歹,你就等着发配岭南吧!”

牛仙童将圣旨塞到郑叔清怀里,转身便走!

等他离开了很久之后,郑叔清身边的佐官小声问道:“使君,这宦官最是心胸狭隘,万一他回去对圣人说坏话可如何是好啊。”

这种小事还需要你这个没用的狗东西提醒?

郑叔清想起足智多谋,能人所不能的方重勇。那家伙在自己身边出主意的时候,简直是神乎其技。

结果现在小方不在,身边这些僚佐,普通的杂务办得好,但遇到大事则完全不顶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方重勇人小鬼大,肚子里的馊主意那是一套一套的,这些寻常幕僚真是拍马也比不上。

“行了行了,本官知道了,你们都退下吧。”

郑叔清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心中腻歪透顶。

如果只是调任,那么走驿站的公文系统,便能以公函调令的形式拿到手,根本不需要宫里的太监特意跑一趟。反过来说,如果是宫里来人,那么这份调令,极有可能是圣人的意思,绕过了李林甫。

约等于“先上车,后补票”。

郑叔清一脸古怪的打开这份绢帛,随即便看到了令他疑惑的命令。

“回京述职,等待选官。另外,将府库账册与杨钊亲自交接。”

郑叔清自言自语的说道。

杨钊这个名字,很陌生啊,也没有说这个人之前是什么官职。

如果这个人很重要,那么不可能之前自己这个官场老油条没有听过。

如果这个人不重要,那么也不必强调让自己这个前任刺史亲自交接账册。按以往官场的路子走便可以了。

圣人这个命令,有点让人看不懂啊。

“等着杨钊来好了。”

郑叔清无奈的摇摇头。

宦海沉浮,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表面上看起来风光,但实际上背后的种种风险,当真是一言难尽,不小心应对都不行。

真要说起来,当官是一件很烦的事情。

可是,他却必须要当这个官!一步都不能退!

郑叔清家在荥阳当地,有大量土地,还开了埠口,沿着运河岸边不少的商铺,可谓是家资巨万。这些利益都需要官场上的郑氏子弟保驾护航。如若不然,不出十年,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就会被新权贵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下!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故事,当事之人,别无选择。

郑叔清虽然“两袖清风”,但生活上却是奢侈豪放,从来不操心用钱的事情。

因为那些钱都是家中供奉给他花销的,并不需要他向朝廷公款伸手,那样既愚蠢又危险。

当官嘛,自然有利益输送,有官场应酬,没有钱怎么可以呢!

跟同僚们出去喝酒要钱,举办文会要钱,衣食住行要维持官场的体面,每一样都要钱!当然了,这些钱,不能去拿朝廷的。拿了就是“贪官”了。

“做官难啊。”

郑叔清感慨叹息了一声,随即将官府给本地富户打的欠条装到了一个盒子里,然后准备私自带走,送到长安交给李隆基。

这是当时基哥催促他改建华清宫,他以官府的名义向本地富户借贷的欠条。

把这个给圣人,证明自己已经尽力了。至于下一任刺史,嘿嘿,给他找点乐子。

郑叔清嘿嘿冷笑了一声。

他很想知道下一任刺史向圣人告状的时候,圣人是什么表情。

既然当官是受苦,那为什么要自己一个人扛呢?给下一任也加点担子吧!

……

药泉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它在后世还有个名字,便是大名鼎鼎的“月牙泉”!

这里三面环山,是为鸣沙山。

月牙形的潭水位于其间,潭水底部有活泉,清可见底,还有鱼儿。

乃是敦煌这里为数不多的休闲度假之地。

中枢来的官员,把监造莫高窟的“招待所”也选在这里,只能说这帮官僚真踏马会享受,再怎么艰苦的环境,也绝不委屈自己。

“在药泉这里行舟,真是惬意啊!”

月牙形的深潭之上,方重勇正在划船。

而豆卢军军使王思礼,正坐在他对面,皱着眉头,无暇欣赏美景。

方重勇竟然被朝廷正式任命为沙州刺史,这是王思礼怎么也没想到的。当然了,木已成舟,此事没有更改的可能。不过方重勇心里非常有数,他并不是当刺史的料。

所以方重勇很“识趣”的将沙州的政务,分成了三块。

军政这一块,比如说归刺史管的兵员、军粮补给之类的活计,让王思礼派专人来对接。方重勇只当一个“盖章机器”。

本地民政这一块,由州司马处理,方重勇依然是“盖章机器”。

本地贸易与商业这一块,由沙州长史处理,只是每一件大事方重勇都会亲自过问并参与。

他几乎变成了一个甩手掌柜。

没办法,如果自己不懂,就要知道逼数,不要强行上去装逼。方重勇很明白自己的斤两,本地纷繁复杂的民政和军务,他是搞不定的。

不过,既然是刺史,而且已经转正了,那必然要处理大事。特别是地方与朝廷关联的大事。

比如说现在,他与王思礼便在商议一件事关豆卢军存亡的大事。

“朝廷没有供给今年的春衣,而豆卢军还超编了三千二百人。为之奈何?”

王思礼皱眉问道。

打仗他行,搞钱他不行!不发军饷,豆卢军要哗变的!

“朝廷这么任性么?”

方重勇疑惑问道,这件事他刚刚听说。

天可怜见啊,这么对边镇丘八,以后中枢那些人,被打死真别怪人家新账旧账一起算。

“使君有所不知,边镇虽然从不拖欠粮秣,但拖延军饷发放乃是惯例了。现在这次,是……补去年的冬衣啊!”

王思礼苦笑道。

卧槽!

方重勇心中咯噔一声暗叫不好。

怪不得前任王怀亮要挪用府库发军饷被收拾呢,原来是拖欠得太多,搞得边军都要哗变了!

他去看望王怀亮的时候,对方虽然在坐牢,却是面带笑容,精神极好,丝毫不觉得倒霉。

原来埋伏在这里呢!

这家伙是解脱了,填坑的是下一任!

方重勇长叹一声,要钱这种事情,就跟企业找银行贷款一样。你不需要钱的时候银行拼命想贷款给你,当你正好需要用钱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都借不到钱。

还是别指望朝廷了。

“放心,王军使直接跟将士们说。弄不到春衣,来药泉这里拆了我这骨头架子都行,先稳住军心!”

方重勇大包大揽说道。能不能弄到钱不好说,但是……如果豆卢军将士忍不住哗变,那乐子就大了。

“方使君真不愧是方节帅之子啊!”

王思礼感慨叹息道,心中石头落地了。

为了保密,二人特意在药泉的潭水上泛舟密谈,就是怕消息走漏导致豆卢军哗变。如今有方重勇拍胸脯打包票,王思礼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不用担心夜里被愤怒的丘八们大卸八块了。

“只是,军饷所需不少,使君要如何操作?”

在心安之余,王思礼疑惑问道。

方重勇面无表情的摆了摆手道:“都是些小事而已,王军使回去好生安抚将士们便是。”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