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82章 事实胜于雄辩

盛唐挽歌 第82章 事实胜于雄辩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西节度府的大堂内,方重勇坐在阿娜耶为他准备的轮椅上,然后被众人围观,尴尬得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

“上次你写信来说的阳气,崔节帅认为很有用,所以想听听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这关系到河西诸军接下来的行动,你想明白了再说。”

王忠嗣很是露骨的暗示道,建议方重勇“谨言慎行”。

“诸位节帅,将军。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吐蕃人自赞普到农奴,普遍都短命么?

别人不说,就说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也不过就活了三十多岁,难道以他的身份,也吃不好住不好么?”

方重勇一脸莫名其妙的说道,搞不懂王忠嗣他们到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那封信几乎都是小学生科普的水平了啊。

他这话一说,崔希逸、王忠嗣、萧炅、康太和等人全都沉吟不语,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正因为吐蕃人普遍短命,所以他们对生死看得很淡,甚至可以说是“视死如归”。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在一个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地方,死在战场上,或许不是一种悲哀而是一种解脱。

低氧地区的严苛生存环境,会折磨每一个生理机能衰退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勉强活着……还不如痛痛快快在战场上死去来得舒服。

看到众人不说话,方重勇继续解释道:“吐蕃人也是人,与我们别无二致,并没有什么三头六臂。他们生存的居所位于高原,长期缺乏阳气,内脏的损耗加剧,短命也就不奇怪了。”

方重勇说的什么阳气,在场众人未必全都认同和理解。但他说的吐蕃那边的情况,却无一不是跟这些人平日里所见识的完全契合。

从前唐军在高宗时期,对吐蕃也处于全面攻势状态,其中不乏深入吐蕃境内的战例。

但结果都是明摆着的,低海拔地区神勇无敌的唐军一旦进入高原地区,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从前王忠嗣等人也想过原因,比如说山间有瘴气之类的,但很多情况下这种说法都难以自圆其说。高原地区有的山脉周边连草都没有多少,哪里去变瘴气呢?

只有方重勇的说法,可以完美解释这一切。

“伱有什么手段可以证明这个说法,三军重新编组,更改出战序列,这不是一件小事。”

康太和沉声问道。

他与吐蕃人打交道是这些人里面最少的,然而刚刚大斗拔谷一战,他也看出来了吐蕃人的凶狠无畏,装备精良。

“这个简单。”

方重勇对王忠嗣吩咐了一番,后者立刻让亲兵拿来了一个装水的碟子,里面竖着一根很短的蜡烛,另外还有一个茶杯,可以倒扣在碟子上。

水的颜色因为加入了墨汁,而呈现淡黑色。

东西都齐了,方重勇将其放在崔希逸面前的桌案上,然后随手把茶杯倒扣在碟子上,又将茶杯拿起,对众人说道:

“你们看,这东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对吧?”

“开始吧,我们都看到了。”

崔希逸饶有兴致的说道。他也很想知道,方重勇要搞出什么名堂来。

一个河西节度府的僚佐过来点燃了蜡烛,方重勇轻轻的将茶杯倒扣在碟子上,然后静静等待着。

很快,令人骇然的一幕出现了,碟子里面的水,竟然被吸入到倒扣的茶杯里面去了!没有借助任何外力!

“这……”

王忠嗣等人都围拢过来,等着倒扣着的茶杯里面的水落下。然而他们等了半天,也没看到想象中的这一幕出现。

“水被吸入到茶杯里了?”

崔希逸疑惑问道。

“对,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阳气。阳气没有了,自然需要一些东西来填补,于是水就进去了。”

方重勇打了个哈欠说道,他不敢解释得太复杂,只能说最简单的概念。

不过他虽然没提什么叫“大气压强”,但在场的没有一个蠢人,很快便理解了方重勇这个小实验的“言外之意”。

碟子里的水并不是被“吸”到杯子里的,而是被外界看不见的“压力”给压进去的。之所以会有这个力量,是因为杯子里的阳气被消耗了,原有气体的空间就要被压缩。

现在面前的是茶杯和蜡烛,如果把这些换成人的肺会怎么样?谁还敢说自己强无敌?

崔希逸等人感觉到一阵阵莫名的寒意。吐蕃人“看不见的帮手”,今天算是被方重勇给揪出来了。

“崔节帅,筛选精锐出征一事,还是按方参军的建议来好了,某没有异议。”

康太和率先服软了。

小命只有一条,现在既然有人把事情说清楚了,那为什么还要莽撞头铁一波?就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面子?

作为此番第二波出征,负责打援和接应的领兵之人,康太和认为这件事与他有着切身的利益关联。虽然这次他被打脸了,但也没啥实际损失啊。

“既然如此,那便从军中二十岁以下青壮士卒中臻选精锐,缩小此番出兵规模吧。”

崔希逸环顾众人沉声说道。

“附议!”

“附议!”

“附议!”

大堂内众将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方重勇的那个小实验,把他们都给吓到了。从前是半信半疑,现在是深信不疑。

一些年纪大了的精锐士卒,他们技战术优秀,经验丰富,在河西战场上大有可为。哪怕退入二线作为教习,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缺阳气”而不明不白死在战场上。

众人领命而去,除了坐轮椅上的方重勇外,这里很快就只剩下崔希逸与王忠嗣二人。

王忠嗣走到方重勇身边关切问道:“骑马把腿磨破皮了?”

“是啊,一口气骑了上百里,血肉模糊了。”

方重勇长叹一声,自家岳父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事真是不说也罢。

“去医馆好好养伤吧,我这几天便要领兵出征吐蕃了,暂时回不到凉州城。

这里不比长安,伤病大意不得,腿脚好利索了再回白亭海。我派人送你去医馆吧。”

“不用了,我这边有可以差使的人。”

方重勇面色尴尬说道。他现在“方衙内”之名已经在凉州传开了,但凡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他爹是方有德,岳父是王忠嗣。身后站着一个半节度使。

要是让王忠嗣的亲信送他去医馆,那简直就是不打自招,把“权贵”的名声给坐实了。

“如此也好。”

王忠嗣是爽利之人,拍拍方重勇的肩膀,大马金刀的离开了。在他看来,自家这个未来女婿已经是一号人物,可以在河西自由活动了。让对方在白亭军中收罗一众亲信,比自己委派赤水军的人贴身护卫要好得多。

郭子仪是王忠嗣的同乡,老是让他给自己未来女婿当护卫,王忠嗣一直有些过意不去,觉得是耽误对方的军旅生涯,这样相当不厚道。

王忠嗣走后,崔希逸过来给方重勇推轮椅,一边往外面走,一边关切问道:“白亭海那边待得还习惯吧,那边可比凉州城风景好,更主要的是,不会被兵事所困扰。本节帅都想去那边休养一阵子呢。”

“还行吧,就是白亭军缺钱缺得厉害,一众军士整天都在嗷嗷叫的。”

方重勇吐槽了一句,既然白亭军那边没有什么战事,自然从军备到补给,都是能省就省。这些也都是边镇的常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听到这话崔希逸微微一笑道:“不必理这些丘八们,你来凉州就是多学多看。我大唐与吐蕃的战争,我们这一辈打够了,迟早要到你们这一辈人,两国之间的争斗是不会停下来的。吐蕃不死,便会频频进犯大唐,没有一劳永逸这一说。”

说完他长叹一声,对方重勇简要介绍了吐蕃自立国开始,与大唐之间的各种明争暗斗。说明白点,无论大唐嫁不嫁公主到吐蕃,对两国之间的战略,都完全不构成决定性的影响。

以前大唐与吐蕃的战争规模之所以还可以控制,是因为两国之间还有很多小国作为缓冲区,吐蕃后方也有很多地盘没有消化。

而今,大唐边境与吐蕃接壤数千里,之间并无缓冲。而且吐蕃也把周边可以收拾的小国收拾得差不多了,继续向东扩张,就必然会跟大唐产生剧烈的碰撞与冲突,大打出手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吐蕃不扩张,它国内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会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方式爆发。所以吐蕃咄咄逼人的攻势,其实也不过是为了消解内部矛盾而作出的妥协与矛盾转移输出。

从本质上来说,大唐与吐蕃两者必须要死一个,河西走廊才可能真正消停。

这不是一代人的战争,也不是耗尽一代人的骨血就能解决的问题。

方重勇觉得,与吐蕃之间的战争记忆,一定会贯穿于他的全部人生。

“这次如果攻吐蕃得胜,本节帅会为你记一功的。”

河西节度府门外分别的时候,崔希逸看着方重勇殷切说道。

方重勇的办法能不能奏效,光靠嘴巴说是没用的,必须要到战场上去验证。崔希逸就是想试一试。

“不敢居功,唯愿三军得胜而归。”

方重勇谦逊说道。

凡事都有意外,现在这时候可别半场开香槟啊,出了事是要被治罪的!

……

医馆的堂屋内,方重勇见到了小腿被截肢,坐在轮椅上的医官,阿娜耶的父亲。

两个人都坐着轮椅,一个是暂时不能走,一个是永远都没法走,这场面还挺微妙的。方重勇终于知道为什么阿娜耶给他找轮椅的时候那么顺畅了,感情这都是她父亲从前用过换下来的。

阿娜耶的父亲姓李,别人都叫他李医官,是在长安国子监读过书,又去太医署深造过的厉害人物。至于叫什么名字则无人关注。

方重勇看到他那双腿,有点明白这位为什么不带阿娜耶回长安生活了。

在凉州他的医术可以说首屈一指,平日里看病的西域客商不少,诊金丰厚,还能拿一份军队里给的俸禄,生活水平比一般人高多了。

况且在凉州,残疾都是战功的勋章,边地之人并不歧视这样的人物。但是去了长安,一个医术在边地尚且值得一说的瘸腿医官,能在高物价又权贵遍地走的长安东西两市一百零八坊中讨生活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方军使有什么想问在下的,尽管开口便是啦。在下好歹也是在长安学过医术的人,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

李医官很是热情,只是看着方重勇的眼神颇有深意。

“本来,是想让李医官陪在下走一遭,去白亭海那边看看草原上有什么药材。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有些不太适合。”

方重勇面露难色说道。

“白亭军那边的赃物,我从前就拿了不少,还帮你们销过赃,这点小忙还是要帮的。”

李医官凑过来,在方重勇耳边小声说道。

看出来了,这河西边镇表面繁荣,背地里混乱,当真是兵匪一家啊。

方重勇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等着李医官的下文。

“方军使的腿现在应该差不多好了,这样吧,我让阿娜耶跟着你去白亭海那边,她对药材很熟悉,比我还熟。你需要问什么药,只管找她就是了。

我看明日便动身吧。”

“如此……也好吧。”

想起这几天阿娜耶给自己上药时的场景,方重勇心中感觉怪怪的,只好勉为其难的同意了李医官的要求。

“你们有空啊,多采摘点止血的草药回来。最近凉州风声很紧,与吐蕃的战争要开始了。

多准备点药,就能多救几条命,这兵荒马乱的,多积点德没有坏处。”

李医官叹了口气说道。他们这样的边镇之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那是铭刻在心中的。这一点,长期生活在长安,百年不闻战鼓声的权贵们自然没有切身体会。

同一个时代,不同地方的人,对于时代的记忆,是完全不同的。

方重勇心有所感,郑重叉手行礼道:“必不会有负所托。”

“方军使去厢房歇着吧,我与阿娜耶说说便是,明日就启程。”

李医官微笑说道。

……

平康坊的李林甫宅院内,这位大唐右相正在院子里散步,而郑叔清就像是下仆一般跟在他身后,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

“不是本相不想帮你,而是你得罪了圣人,这件事不好办呐。”

李林甫叹了口气说道。

“请右相不吝赐教,以右相的通天之能,一定有办法的!”

郑叔清苦苦哀求道。

“这样吧,吏部现在还有个岐州刺史的空缺,你上书圣人,就说自己洛阳的差事没办好,自请贬官。本相会运作你去岐州那边当几年刺史,再回京入中枢吧。”

李林甫装作一脸无奈的说道。

当然了,这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中。只是郑叔清这条老狗太过顺从,让这位大唐右相少了些许纵横捭阖的快意。

郑叔清这几年爬得太快,外放一下当刺史,敲打敲打不是什么坏事。

长安东西四条街,李家哥奴才是爹!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对自己人的敲打,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切听从右相安排。”

郑叔清满嘴苦涩的说道,叉手行礼告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