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诸天从让子弹飞开始 > 第841章 文武双全祝太师

诸天从让子弹飞开始 第841章 文武双全祝太师

作者:明少江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3:37 来源:小说旗

留在东京的官员虽有不忿,但大部分都是汪伯颜之流,他们上书道贺,以图继续升官发财,脸皮之厚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没办法,赵佶和六贼祸乱朝堂已久,这天下有骨气的官员真是不多了!

当然也有例外,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李纲闻讯之后立刻从南方赶回来,他联合张叔夜、胡安国等清正之人,对陈昭大加斥责。

陈昭当然不会和这样的人一般见识,便将李纲等人赶到北方,却提拔张叔夜、胡安国进了中书省。

李纲等人明白陈昭挑拨的心态,也只能受命而去。

同时他也知道陈昭表达的意思。

我以军功夺此权位,你们凭口舌之争奈何不得我。

若是有维护赵家江山社稷的决心,那就凭军功和我争吧!

赶走了那帮碍眼的,并不代表陈昭彻底掌控东京汴梁了。

毕竟他是草莽出身,文官体系天然的和他不对付,许多人表面上唯唯诺诺,无所不从,背地里却使尽了小手段,各种拖延扯后腿,只为了赚取眼前一丁点利益。

对此陈昭呵呵一笑,他有的是办法对付这帮文贼。

大宋文贵武贱,诸将门之中除了多次和赵家联姻,已经和赵家黏在一起无法分割的潘家、向家、高家之外,其余武勋世家都被赵家和文官体系欺负的不要不要的。,

强如武襄公狄青也被文官挤兑的郁郁而死,

天波府杨老令公自汉归宋,一直忠心耿耿,却为监军王侁威逼,带兵出征,力战而死;其后子孙两代为国征战不敢惜身,屡立功勋;但自那以后杨家再无一人能领兵出征,逼得多少一身才华的杨家好男儿郁郁而终。

府州折家第十代将领折彦质在金兵南下时原本被安排镇守平阳府,而平阳知府林积仁压根没有打算坚守,朝廷所差都统制刘锐也不肯用命,最终平阳府陷落,折彦质只能率领大军驻守黄河。

种家的双子星种师道、种师中乃是大宋有数的将星,可惜这两位也和折彦质一样,因为文官和友军的拖累败在了金兵手中,种师中战死沙场,种师道病死京城,种家嫡系子孙种溪、种彦崇、种彦崧、种彦崇皆死于军中。现在只余下种洌、种泓等人尚存,正在京中为种师道守灵

更不用说高俅担任太尉之后,多少还有些本领的将领被欺凌的家破人亡。

王进、林冲这等中下层军官都难逃一劫,何况其他?

于是在陈昭的安排下,先是用杨志沟通天波杨府,在由鲁智深沟通种家,然后由林冲负责招揽禁军当中郁郁不得志的中下层军官。

那些武勋世家早就看透了赵家和文官体系的嘴脸,陈昭抛出橄榄枝,他们当然不吝抓住机会。

很快,杨家、种家之后,折家、姚家、苗家、刘家等西北将门一起来到京中,另外京中的狄家等也尽皆归顺陈昭,

看到这一幕,嗅觉灵敏的赵州韩世忠、任城张浚、尉氏刘光世这些领兵的军头,也第一时间赶到京城向陈昭效忠。

但凡是个有脑子的都能看出祝太师势大难敌,再两相对比一下给赵家卖命的下场和给祝太师效力的前景,只要不傻就能做出同样的决定。

但是,想治理国家,光靠武将还是不行,还得有文官才是,陈昭此前培养出了一些人才,不过还远远不够用。

所以,等局势稍一安稳,陈昭就借着赵构的名义开了恩科,准备利用科举为朝廷吸收一批新鲜血液,以替换徽宗、钦宗时期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僚。

为了表示决心,他第一时间拜访了隐居在汴梁附近的秀才闻焕章,与他谈论了一日一夜,折服后者之后便让他进了政事堂,与许贯忠和朱武等人管理文官体系。

这闻焕章乃是大贤,朝中百官多有和他来往的,他一上任,如同千金市马骨一般,无数自持有才之士都来汴梁参加恩科。

全国各地的士子纷纷赶来,让刚刚经受战火损失惨重的汴梁恢复了几分元气。

陈昭任命了许贯忠做主考,闻焕章为副主考,同时也给了几个投靠过来的文官副主考位置,以招揽人心。

比如张叔夜、胡安国等人。

赵构原本还有点小心思,想点个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收买人心,然后担任起居舍人的柴进直接把他堵了回去,“官家在大内安坐,天下事自有祝太师操劳。”

赵构无奈,只好继续做木偶了。

不过再是木偶,那也是皇帝,陈昭没有太为难他,柴进也只是变着法的羞辱他,生活方面倒是没有折腾他。

相较于赵佶和赵桓,赵构还算是好的了,赵桓被金兵掳走,还不知道在北边受什么罪呢,而赵佶么,现在只能整日在冷宫里写写画画,连伺候的人都没几个,太师说了,你不是就喜欢写字画画么?那以后就用这个来换吃的好了。

一日不画佳作,一日不得食。

恩科之后,陈昭挑选了一批聪明人做了基层官员,同时又提拔了一些投靠他的小官担任大官,然后又砍了不少不办人事的官员,这样一打一拉,慢慢的开始掌控住了朝堂。

掌控朝堂还不够,如今是士大夫的天下,必须让这些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家伙不能和他对着干。

毕竟陈昭是武人么。

所以陈昭不仅主持恩科,还开始写文章。

他此时已经不是当初写个小说还得找枪手的时候了,因为经历了好几次从封建到工业的转变,当了好几任皇帝,见过的经典文章数不胜数,结合出来在加上圣人的微言大义,成为一家之言,连同类似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类的瑰丽诗词,一起发布出去。

陈昭的文章诗词一出,整个士林为之震动,大宋本就是儒学兴盛的时代,涌现出了张载、程颐、程颢、周敦颐、王安石等一批儒学大家,他们对儒学各有各的解释,但大多脱离了实用,并且显得有些暮气,陈昭的这篇文章则大不相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