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一千两百九十五章 家中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第一千两百九十五章 家中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3: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擦了擦额角的汗水,李善脚步匆匆的赶回了家,嘴里还顺带着交代仆役去买几只鸭子……一定要年份长一点的老鸭。

嗯,笋干老鸭汤,既有营养也不腻味,正适合秋老虎时候吃,什么老母鸡汤还是留在冬天吃好了。

对了,还得去抓些鱼,正好八水绕长安,这个时代的关中不缺水,那也就是不缺鱼啊,不过这天气,鱼得吃新鲜的,多放些姜葱蒜老酒去腥,直接清蒸,最有营养了。

李善心里盘算着呢,刚进后院就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怒喝声。

“绝不可行!”

“绝不!”

岳丈大人这是怎么了?

李善一头雾水的放缓脚步,悄悄的凑了过去,看见背对着自己的崔信指手画脚的说:“传出去像什么话?!”

“丈人、岳母住在女婿家……清河崔氏还要不要名声?!”

崔十一娘嘴带笑意的看着父亲身后不远处的丈夫,小手拉了拉母亲,张氏忍笑劝道:“大郎、二郎都回清河了,你我唯独一女,李家人丁单薄,朱娘子也不擅打理后院,妾身留在这儿襄助一二,以免得十一娘费神。”

崔十一娘接口道:“父亲,郎君此番仁智宫力挽狂澜,更得陛下信重,只怕无暇分身,难以照料家中周全,不如父亲也暂时迁居庄子……”

“这倒是个好主意。”张氏眼睛一亮,“除却十日一朝之外,平日上衙是赶得上的,即使是十日一朝,阿郎与怀仁一同上朝……”

“哼!”崔信冷笑道:“李怀仁那厮,自代州回返出任司农卿以来,别说上朝了,就是上衙视事都极少,如今转任宗正卿,那更是……”

崔信住了口,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说的也有道理,十一娘如今有孕,朱娘子、李怀仁只怕难以照料周全,还是你我……稍后你与他……”

背后缓缓踱步而来的李善心里满是腻味,他也挺明白了,崔信肯定是揪着老婆留在日月潭几个月照料女儿来说事呢……但绝不是要责备妻子,而是女儿奴的崔信也想留下来。

想留下来……但又拉不下脸,非要人家求着。

“不必麻烦岳母大人了。”

崔信身子一僵,回头看见似笑非笑的李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羞怒难当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呃,用后世的话,当场社死啊。

张氏噗嗤一声笑,崔信拔腿就要走……没脸了。

李善赶紧拦住崔信,“岳丈大人,陛下命小婿出任宗正卿,此职非司农卿可比,职责极重,只怕难以照料十一娘,还请岳丈大人、岳母大人暂时迁居庄子,照料十一娘。”

李善说了一箩筐的好话,张氏将女婿提着的一篮葡萄都洗完拿出来,母女俩都吃了半篮后,崔信终于很勉强的原谅了李善。

一直在看戏的张氏笑吟吟的问:“怀仁,仁智宫到底是怎么回事?”

含着葡萄的崔十一娘解释道:“月余内,长安城坊间流言蜚语,甚至有山陵崩的猜测,为此三姐大怒,搜捕贼子,斩首三十余人。”

李善也拿了颗葡萄,笑着说:“虽然甚险,但还好侥幸赶到。”

顿了顿,李善看了眼妻子,“意外频发,实是始料未及,但有惊无险。”

“若非怀仁。”崔信阴着脸道:“只怕如今长安已然一片大乱。”

崔十一娘感受到丈夫投来的视线中夹杂着的歉意,微微蹙眉道:“据说太子谋逆?”

“是齐王。”崔信低声道:“齐王与坊州刺史杨文干起兵谋逆。”

“齐王?”张氏大为吃惊,“怎么会是齐王?”

所有人对齐王的印象都是,这是陛下最宠爱的成年皇子,这是成年皇子中最不成器的一个,简而言之,这是个无望帝王的废物亲王。

崔十一娘看了眼丈夫,果真是齐王啊,李善在两个月前遁走回家的时候就曾经提及,怀疑齐王有谋划。

“齐王无此能。”崔信哼了声,“自然是有能人为其策划。”

“是封伦。”李善咳嗽两声,“只是不宜大白天下,陛下命其自尽。”

“封伦?”崔十一娘这次也大为惊讶,“天策府司马?”

李善倒是很无所谓,将事情大致的说了一遍,也难怪长安这边坊间流言蜚语满天飞,说起来是这次主谋是齐王,但却有东宫太子心腹杨文干,还有中书令兼天策府司马封伦……虽然封伦是被迫自尽的,但却是在皇城中书省中被拎出来押送仁智宫的。

等于说,这次的谋逆案,至少从明面上来说,李渊三个成年皇子的势力都参与其中。

“阿家。”

崔十一娘看见朱氏的身影出现,立即起身相迎……今天郎君回家,第一时间来探望自己而不是去拜见母亲,虽然朱氏并无不悦,但却是违背礼节的。

“只管坐着,坐着。”朱氏手中还拎着一篮水果,“山间的野果,尝过了,酸的很。”

张氏迎上去接过篮子,解释道:“十一娘贪嘴好酸。”

崔信连连致谢,这个年代婆婆对儿媳能做到这个地步的实在不多……呃,如崔信这样的女儿奴也不多,当然了,像李善这样尊重爱护妻子的其实也不多。

张氏都羡慕自己女儿,在家顺心,出嫁如意,如果能生下子嗣,这辈子都无忧无虑呢。

“对了,郎君这些日子就借住在……”张氏扯着亲家小声说了几句。

“待会儿让墨香去收拾,靠东园那处客舍就不错。”朱氏笑道:“去岁阿郎领兵出征,某不是也在借住崔府吗?”

崔信瞥了眼李善,听听,你母亲这话说得就好听多了。

崔十一娘吃了几颗野果,有些倦了,被侍女扶着回了屋子歇息,其他人移步到了后院正屋中。

张氏正色致谢,她觉得女婿在关键时刻率亲卫赶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岳丈在仁智宫……因为在张氏看来,魏嗣王李怀仁不涉夺嫡事,不管是太子、秦王甚至是齐王登上皇位,李善有显赫的军功,还有平阳公主为后盾,并无危险。

李善干笑着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这事儿闹得,部分知晓内情的崔信投来古怪的眼神,女婿可不是全为了我,若不赶去仁智宫,不管是齐王还是太子上位,裴世矩说不定真的能咸鱼翻身呢。

而知晓全部内情的朱氏转着头看着窗外还盛开的花朵,她心里是有数的,儿子为了这场仁智宫事变筹谋准备了很久很久,早就打算好要最关键的时刻赶到仁智宫力挽狂澜了。

李善连连推辞,崔信嘴巴闭得紧紧的,朱氏一个劲儿的帮着说话,张氏这才情绪稍微稳定一些……类似她这样的女眷在长安城内比比皆是。

“记得是七月十五日,突有亲卫叩门,全府皆惊。”张氏叹道:“怀仁未至天明,率数百亲卫疾驰而去……”

李善离开之后,留下的女眷都迁居进了东山寺,每一个人都在佛前叩拜,为了李善,为了苏定方,为了崔信,每一个女眷都忍受着那种折磨,还好这种折磨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只五六日后,李善遣派的亲卫就赶回了庄子。

“赵元楷流放岭南,荣九思被斩首。”崔信低声道。

张氏愕然,天水赵氏与武城张氏是姻亲,无终荣氏与清河崔氏也是姻亲,而且关系都不远。

这一次斩首、流放乃至族诛的人数都不少,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世家子弟,不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这样的五姓七家子弟,也有不少解县柳氏、太原郭氏、闻喜裴氏这样的门阀子弟。

世家望族最喜欢用姻亲来增加相互之间的联系,以保证门阀制度的大行于世,这次被连累的人自然很多。

崔信一个个报出名字,有的是被斩首,有的是被流放岭南,张氏连声叹息,其中与这对夫妻关系最近的是坊州别驾,荥阳郑氏出身,其妻是崔信同枝的堂姐,其祖母是崔信的嫡亲姑奶奶。

荥阳郑氏与清河崔氏是累代联姻的,如今的荥阳郡公郑善果的母亲就出自清河崔氏,其妻子也是清河崔氏出身,天策府大将郑仁泰的妻子还是清河崔氏出身。

虽然丈夫、女婿都安然归来,但听到那么多熟悉的名字要么身死,要么流放,张氏也难免黯然……而朱氏、李善母子却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的。

李善没有感觉一部分原因是有着他们罪有应得的观念,别说什么家人是被无辜连累的这种屁话,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另一部分原因大抵是与母亲朱氏一样一样的……这点人数,这样的后果,真的不算什么!

能与那场大名鼎鼎,注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河阴之变相提并论吗?

有这个打底,朱氏、李善母子真的没什么太多的感觉。

好一会之后,朱氏轻声问:“齐王?”

这是朱氏最关心的,就怕陛下心软……这次儿子力挽狂澜,但也将齐王得罪死了。

“废为庶人。”李善很确定的说:“流放益州道,除却齐王妃之外,女眷没入掖幽庭。”

李善在心里盘算,估摸着李元吉活不了多久了,就算李世民不下手,也得被吓死甚至气死……被封伦带了绿帽子的李世民肯定会迁怒啊,然后给李元吉也戴上一顶绿帽子。

朱氏满意的点点头,问了几句凌敬、苏定方、李客师等人,又嘱咐道:“此番亲卫随你北上,均有功,当以重赏。”

“是。”李善应了声,“孩儿都安排好了,其中齐三郎伤重,不过如今无性命之危,孩儿许诺收其长子为徒。”

如齐三郎、周二郎、侯洪涛乃至苏定方这些人,虽然身上都有爵位,但实际上是没有封地的,只是每年从民部领取相应的俸禄而已,这也是他们选择依旧住在日月潭的原因。

既然如此,李善也不会小气,庄子中的产业分红,基本上是每家都得以分润,这笔钱不是个小数字,特别是在皂块生意出现之后。

与此同时,李善也注重收纳亲卫的子嗣,除了苑君璋那个李善都快忘记名字的次子之外,还有顶了个名头的江都郡公万宣道之外,李善许诺收亲卫之子为徒,如今除了齐三郎之外,还有范十一等三四人。

“阿郎,娘子醒了。”

外头有侍女来报,李善看看日头,也不废话,撸起袖子就去了前院,在崔信瞠目结舌的注视下,李善杀了只鸭子,杀了两条鱼。

黄昏时分,看着女儿津津有味的喝着老鸭汤,吃着蒸鱼,崔信不得不承认,女婿对女儿……虽然不如自己,但也不错。

此时此刻,长安城内,随着李渊回归皇城,太子面色颓废,以及人人瞩目的秦王李世民举家迁居金城坊天策府,坊间议论纷纷,但明面上却是风平浪静。

很多人都知道,前些年东宫占尽上风的时候,曾经不止一两次试图将秦王赶出宫城,陛下也有此意,甚至都在禁苑内修建了一座宫殿……美其名曰二郎征战沙场疲惫,当在此歇脚。

而如今秦王迁居出了宫城,却带着绝不一样的意图,一窍不通的人在猜测太子,半懂不懂的人在琢磨李渊,懂得人已经在考虑用什么方式去攀附天策府的某些人了。

马车在裴府门口停下,一只枯瘦如鸡爪的老手探出,有仆役上前扶着,裴世矩颤颤巍巍的下了马车,视线扫了扫,轻轻叹了口气。

总算走了。

从七月十五日,李善遣派亲卫入长安,被告知可能事变的平阳公主当机立断,即刻节制北衙禁军,掌控皇城后,每一天,每一晚,每时每刻,都有十个士卒持刀为裴府守门。

当时的平阳公主可不知道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之后也不能断定东宫有没有参与,只是条件发射的第一时间出手掐住了裴世矩这个点。

裴世矩也很是无奈,他想辩解也没办法辩解,谁让前几次自己都出手了呢?

就算是去岁天台山一战,裴世矩脱离大队,但他扣住了那份授李善节制兵权来援的诏书……平阳公主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若不是李善及时赶到,可以说李渊、李世民死在仁寿宫,三分之一是因为梁洛仁的突袭,三分之一是因为齐王李元吉的蠢,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因为裴世矩。

现在,这十个士卒终于离开了,裴世矩心情略为轻松了点,但下一刻,有仆役低声道:“有尊客上门,久侯多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