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重耳在外而安

看凌敬还在那转圈,李善开始思绪放飞,突然想着,这次齐王和太子到底有没有勾结呢?

按道理来说是没有的,因为那天自己准备将杨文干调到陇州区,裴寂、裴世矩都没有反对,只有封伦一个人跳出来反对。

如果齐王在坊州,在仁智宫搞东搞西,对太子会不会有什么促动?

还有杨文干,此人乃是李建成侍卫出身,真的会与齐王合谋吗?

封伦身为宰辅,又是天策府司马,以目前的局势来说,封伦就算与齐王有过勾结,也应该果断的做切割,他到底有什么把柄落到了李元吉手中?

李善隐隐猜测,估摸着很可能与李世民有关。

李善突然又想,如果这次仁智宫避暑,从头到尾什么事都没发生,完全是自己杞人忧天的话……

“咳咳,咳咳。”凌敬的咳嗽声打断了李善的思绪。

“凌伯?”

凌敬犹豫了好一会儿,低声问:“你预备如何?”

“申生在内而亡。”李善的话显得有些隐晦。

“重耳在外而安?”凌敬眼神闪烁不定,“倒是个办法。”

一旁的苏定方对这些不是不擅长,而是完全一窍不通,跟听天书似的。

所谓的内外,指的自然是仁智宫。

如果一直待在仁智宫内,任由对方施展,那肯定要危险的多,能应付的手段也会少得可怜,这就是申生在内而亡。

如果找个机会遁走,李善至少能组织起一支不少于五百骑的队伍,这个数字不算庞大,但以其在军中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或许会有奇效,至少会有着让对手预料不到的变化,这就是重耳在外而安。

如果真到了关键时刻,李善凭借日月潭能拉起一支千人规模的队伍,而且战力还相当不弱,即使在京兆内,这也是一股不算弱的势力了,有这样一支军队在手,李善能做的选择那就多了。

这才是李善刻意只挑选二十亲卫的原因……人少,到时候好溜。

李善想了想低声说:“只要没有东宫掺和,齐王纵有百般手段,也难以得手。”

凌敬微微颔首,他知道李善这句话的意思,只要李善能脱身,是能轻而易举的击败李元吉的……这位齐王殿下实在没什么能耐。

“东宫那边?”

“理应无虞。”李善低声将自己的分析说了一遍,最后笑着说:“前日裴世矩刻意提及杨文干调陇州一事……真不愧是名扬天下数十载的名臣,虽然不知他知晓多少,但肯定也嗅到了味道。”

凌敬松了口气,点头道:“太子、裴世矩不会掺和进去,除非是秦王殿下……”

李建成动手的第一目标是李世民,如果仁智宫那边出了事,除非是确凿李世民已死,否则李建成不会妄动。

转头看了眼苏定方,凌敬轻声道:“定方,此事不可泄露分毫。”

“是。”苏定方应了声,其实他都没听懂多少。

李善对仁智宫可能发生的事情做了这么多准备,如果能派的上用场那是好事,但如果被人发现端倪,那李渊、李世民这对父子对李善的观感,那就要大打折扣了。

凌敬心里有数,虽然自己如今是秦王的心腹幕僚,但自己身上永远都擦不去魏嗣王李怀仁的痕迹……这辈子都擦不掉。

一旦秦王他日登基为帝,苏定方、张仲坚、侯洪涛、曲四郎、刘黑儿这些曾经或现在的亲卫统领很可能成为军方重将。

而凌敬很可能会与杜如晦陆续执掌门下省为宰辅,而李善也在李世民面前举荐过马宾王……如果马周也能得以身居高位,甚至列入宰辅,那李善不可能不遭到忌惮。

说白了,凌敬虽然忠于秦王,但也要为李善的未来考虑……更何况,凌敬的两个儿子都很平庸,他还指望孙辈中出个人物,而李善这么年轻,有的是机会来提携后辈。

更别说凌敬的孙女都定下了明后年许给李善为妾室了。

如果李善只是国公,那么妾室是有点委屈了,但现在册封嗣王,妾室也是很有地位的。

按照惯例,李善这个魏嗣王后花园中,除了一位正妃之外,还能有两名贵人,凌敬的孙女已经定了个位置了,还剩下一个……周氏最近和小蛮都有些生分了。

“阿郎。”

门外响起了朱八的禀报声,“侯家大郎回来了。”

“嗯。”李善应了声,笑着说:“也不知道这次陛下避暑,要带走哪些人,留下哪些人。”

凌敬低低的道:“如果将齐王留下那就好了。”

如果李元吉不去仁智宫,估摸着没那么多破事了。

李善翻了个白眼,做梦呢,李元吉因为去年天台山一战中的各种拙劣操作……基本上已经与皇位拜拜了,当然是明面上的拜拜。

但李元吉回京后反而更加得到李渊的宠爱,这个很好解释,三胡蠢,三胡笨,但三胡不惹事啊,三胡还孝顺啊。

特别是在长子、次子互相敌视,都已经你死我活的时候,李渊对李元吉的观感反而比以前更好……再加上仁智宫还是李元吉主持修建的,他怎么可能被落下。

凌敬叹了口气,“对了,你要遁走,得找个好借口。”

“嗯。”李善嘿嘿一笑,“成婚也有快三个月了……”

凌敬也是无语,这个借口……还真特么非常合适啊。

片刻之后,正屋的侧厅内,侯洪涛噼里啪啦的将名单报了一遍,人数比去年要少很多很多,不过后宫、皇子还是大都带上了,就留了太子这个儿子在长安监国。

宰辅中,中书省留下了封伦,门下省留下了裴世矩,尚书省留下了萧瑀,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唐俭,中书省的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都留守长安。

数过去,除了裴世矩之外,大部分都是秦王一脉的,其中封伦、唐俭、宇文士及甚至都兼任了天策府属官,即使萧瑀也是倾向秦王的。

其他各个衙门中要么是主官,要么是副官,至少有一人随驾,也至少有一人留守长安……显然,李渊对监国太子很不放心。

宗室中,李怀仁、李孝恭、李道玄以及闲置的李神符,以及少监卿庐江王李瑗都随驾,最让李善意外的是,李渊特地点了燕郡王罗艺……啧啧,这是多不放心太子啊。

随驾的北衙禁军将校中,以霍国公柴绍领衔,右千牛卫大将军张瑾、左监门卫大将军苏定方为首,右千牛卫将军李客师、阚陵,左千牛卫将军张琮、宇文韶,左监门卫将军冯立,右监门卫将军马三宝均随驾。

凌敬与李善交换了个不意外的眼神,看来李渊也怕自己去仁智宫避暑,太子在长安搅风搅雨呢,除了罗艺,连最受太子信任的冯立也带走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