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攻约梁山 > 第6节忧喜两重天(上)

攻约梁山 第6节忧喜两重天(上)

作者:山水话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2:29:39 来源:蚂蚁文学

道君赵佶当王时应该就有种信念:我生在帝王家,就是享福逍遥来的。

皇帝兄长早亡,年轻轻意外成了皇帝,可以为所欲为。赵佶就更信奉自己是神道转世的大福贵命,不好好享受这一世,有违天意。

这家伙当绿帽子王八帝是必定的。甭指望了。

哎!在这个腐朽得必定崩溃的世界,再世为人,本着人性原则,亲情难负,不只要保自己,还要保这个世界的家人,还有跟着赵家的……

依靠什么保呢?

武将勋贵世家?

先想到如雷贯耳,这个世界也同样曾经大名鼎鼎的杨家将。

只是,嘿!六郎杨延昭早死了。和他齐名,被宋人并称“二杨”美名的名将——河间杨嗣也早死了。杨家最后一个弱名将杨文广也死了,历史上没听说再有什么出彩人物。水浒中有个倒霉蛋杨志也没干出名堂。

曹家,石家,高家,王家,潘家?

那些被历代宋皇奋力当猪养的名将子弟早都腐烂变质没落不堪。指望他们?

呸!这些猪连自己都保不了。

金刀令公杨业妻子所属的西军权贵折家还兴盛,但如今也没能人了,也靠不住。史上嫡系子弟似乎有的还投降了金国,做了可耻叛徒。

士大夫们?那些大头巾?

呸!

都不屑多提一句。

失望中再回顾北宋末的事,赵岳更是火冒三丈。

说到打仗,北宋除了战马,其它的象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军人数量那一样都不比金兵差,综合国力更是强出太多。可就是这样的条件,却是金军一来,“十万铁甲皆束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其实哪是十万,百万铁甲皆束手都不止。而领头逃跑甚至投降的,正是那些吸民血享尽权势威严和富贵荣华的士大夫和武将。

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已经彻底烂透了的统治阶级?

那……

呵呵,纯属找虐作死。

想凭自己越时代的见识扭转大宋的腐烂,挽狂澜于既倒?

那更是脑残。

想想梦魇中的那些英雄羊官对自己这只长翅膀的羊的敌视态度吧。

异类出现,被统治阶级知道,只怕没改变一乡之地百八十人思想,项上人头就不保了。只怕到时候杀自己最积极的正是史传那些好官。

北方不可留。

迁到南方?

先不提父母亲能不能理解,同不同意,那江浙还有个邪教存在呢,早晚会杀得人头滚滚。谁知道具体的叛乱到底能波及到那里……

那,此世的沧州是什么样?

地广人稀,植被繁茂。

虽然地势平坦,除了盐山,没有象样的山岭,但森林沼泽野草荒滩太多,临海地带几乎都是以松树为主的杂木林和荒滩岩石野草地。各种野兽出没其中,猛兽多为野猪野狼狐狸等,豹子不罕见,也不缺猛虎狗熊。在这个时代,从寒带北方到炎热南亚,除了江浙等港口繁华地,海边差不多都是如此。夸张的说,北极熊如果想南下,几乎可以沿海边森林野地直窜到亚洲最南端的大海。

区域内水系丰富,有海河支流新子牙河章卫新河,滹沱河的支流南排河,有黄河故道,有京杭大运河等6o余条河。总之水运条件达。

行政军事上,沧州属河北东路,领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五县,州治是一座不少于十万人的城市。四周,东是大海,西接北宋以重兵控制的瀛州即后来的河间府,和辽控的莫州,北方就是燕地诸州。其中蓟州地区紧压沧州。大宋在沧北设有边防军州,宋人在内部仍习惯称之为蓟州府,不过实际控制地只占蓟州小部分地区,面积远远不及辽控的。辽国的强势还表现在,重兵控制的莫州和两国争夺的瀛州,象楔子一样插入宋境,直逼沧州和北京大名府,虎视一马平川后的东京卞梁。

实际上,宋在沧北边境虽设军州,布重将统数万禁军驻扎防守,但因地势几无险可守,边防如同漏洞百出的大筛子,而且随着西夏的衰落辽国的腐败,如今宋廷的边防压力空前降低,武人的地位越不堪,军事也越来越腐败无能,北边境的宋将尤其腐败怕事,部下更是怕死得狠,几乎不敢出战,这导致辽军甚至是辽民每年入秋犯境烧杀抢掠,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区别只是人数的多寡,和对宋北边境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而已。

唉!头痛,愤怒……不能多想。

那,这个家呢?

先无疑是个边境乡村地主家庭。

有地二千多亩,全是这个家自己的。听着不老少,似乎生活应该不错。可你玛居然要养活赵庄三千多户,男女老少一万多口子。

这什么概念?

人口比盐山县城里的还多,可人均土地呢?

在无化肥,无高产良种,无机械化等等限制下,粮食亩产量低得吓人,再没有充足奶品肉食品等补充,两亩好地能养好一个成年人就不错了。怪不得大喜过望之下奖赏接生婆也只是十两银子。而身为地主婆的母亲还总穿麻布,连几件象样的绸缎衣服都没有。更别说价比黄金的蜀锦了。咂,粮食差额太大,也不知赵庄这么多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很好奇,可惜还不会说话,没法搞清。

亲人?

听过母亲等人无数次议论单传,爷爷不在了。老爹无疑是沧赵族长赵庄庄主,不用争,想不当都不行,在大宋的政治地位,应该是与水浒里晁保正类似。

在讲究家族枝繁叶茂的时代,整个沧赵系人丁单薄得可怜,除了父母亲13岁的大哥赵廉和11岁的姐姐赵明月外,就是亲奶奶宁氏,和八个更年老的姨奶奶。算上两姨奶奶生的,出嫁但仍在赵庄的两姑姑,和姑姑所生的两男一女三孩子也不过多了五口人。

两姑夫,大的叫李信,小的叫董越,原是破产光杆流民,流浪到赵庄被救,据说武艺了得,为人更好,被爷爷招为上门女婿,可惜在年年奋勇当先抗击辽寇中先后死于骑射和冷箭。

留下的三孩子中,女孩李妮最大,现在二十三四岁了,不知为何就是不肯出嫁,一直帮张氏打理内务。当时给刚出生的赵岳洗澡的就是她。两男孩同龄,爷爷死前亲自改名为李赵信董赵越,显然既是怀念忠勇两姑夫,也有传承两家之意,如今都是二十岁的棒小伙,喜好耍枪使棒的凶货,也未成家。赵庄人习惯上把二人姓名的后两字当名叫,简称赵信赵越。

关于奶奶这辈,赵岳听母亲和人议论过。

大宋讲究孝节。孝敬父母长辈是孝,为家族传宗接代也是孝。

在孝的大旗下,在赵家,最有权的实际是亲奶奶宁氏老太太,她这一生平凡又不平凡。

老赵的爹,老老赵是独苗,别看是个乡野土财主,一生却总共娶了十二个老婆。非为好色,只为生个儿子继承家业。

十几岁还是半大小子就成亲娶的第一个老婆,少年夫妻情投意合,十分恩爱,可惜一年不到病故,没能留一儿半女。赵老爷子伤心难过,三年仍不能从打击中恢复,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独苗在传承子嗣上责任更大,万万不能任性。

又娶老二郭氏,结果几年肚子没动静。这是个贤惠的,也是赵岳能看到的还活着的姨奶奶之一,主动要求老老赵娶第三个,结果有了,却难产,一尸两命,沮丧难过。

第四第五个又奇怪地不“下蛋”,这就三十岁了,一急,这下顾不上沮丧了,地主嘛,娶妾不难,尤其是在险恶的沧州,这回一次娶四个。

嗯,总算有动静了,有了两个女儿,虽然夭折了一个,但好,因为前几代只有光杆独子,根本不见女娃,好兆头,有盼头了,结果……只好再娶两,又有了个女儿,然后,没有然后了,这么多老婆,任老老赵怎么努力就是不生儿子,连闺女也再没有一个。

宁氏老奶奶在二十二岁时才嫁入赵家成为十二姨太太,按大宋的标准,她属于绝对的剩女老姑娘,正经人家不要的,而老老赵已是四十多。

宁氏不是沧州人,而是瀛州人,身体康健,模样虽不算很漂亮,身材很出众,聪明能干,绝非一直没人要,当年出嫁晚却是养活伺候病重寡母的缘故。

不是她没有兄弟,上面可有八个亲哥哥,她最小,又是家中唯一女孩,通常应该是个受宠爱的宝。实际却是,有点田地的平民之家,在父亡故后,那些哥哥立即分了家产单过,老大老四懦弱,有不孝凶悍老婆,老七是只顾老婆孩子好的自私自利货,剩下全是只顾自己耍得快活的光棍地痞二流子。

f=ap;gt;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本站!&a;1t;/a&a;gt;&a;1t;a&a;gt;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1t;/a&a;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