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攻约梁山 > 第3节边关危急

攻约梁山 第3节边关危急

作者:山水话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2:29:39 来源:蚂蚁文学

太原王禀、州钤辖李侃、赵州都监赵世兴等宋将在这场突然暴发的起义中被弄得颇为焦头烂额。他们既要威逼田虎趁机作乱扩张,又要压制辖区民众参与造反,还要防范辽军从折家军退走西部而空出来由辽国趁机移民占领了的河东地区杀过来,承受了巨大压力,真的很难。

相关的比如赵州知州卢宗原等文官则陷入日夜惊恐,生怕辽寇、田虎贼军和起义贼寇三者形成灾难共振造成大祸乱使自己所在的城池会发生防不胜防的里应外合等措手不及事件导致沦陷而要了自己的小命。

这外放当一地诸侯的福还远没享够啊,就这么死在战乱中可亏大了,钱也远没捞够,自己和家族未来的出路也没找好,还不敢确定到底投靠哪股势力才是长远正确的,万万死不得......

这些士大夫狗官软骨头卖国奸贼,浪荡轻狂拼命内斗和腐败祸国把大宋王朝终于整垮了,眼见得国家就要灭亡了,还在坚持绞尽脑汁坑国坑本族,却还想着自己和家族能福泽绵延不朽。

儒教愚民就会这样,一面是把国民愚成麻木懦弱者,一面是统治者尽情享受权势富贵荣华虚伪败尽德,丧尽国家民族尊严,把中华民族一次次推进国破家亡文明毁灭的灾难深渊.......

不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起义军代表,或者说是乱世民贼曹成,张遇等的日子也不好过。

他们抓住了机会,以蛊惑和强迫百姓参加起义方式闹大了抗税造反风暴,数股所谓义军,势力最小的也聚起好几万刁民暴徒,到处疯了一样发泄邪恶暴戾,凶残杀抢卷百姓和冲击官府,以为在田虎和辽国共同威胁下,当地官军根本无力抽兵对付他们,如此尽可放心大胆地作乱、草芥人命和发国难财,也享受到诸侯官老爷一样的威霸滋味,更渴望能混起田虎那样的势力,也确实快活了一阵子,却随即,河间府边军来了。

河间府边军虽然都是宗泽张叔夜刘韐不要的烂兵烂将,都是跟着宿太尉混白吃国家钱粮的边区平安悠闲日子的烂货,却也是宋国一流强徒,个人武力不缺,打辽军打硬仗不行,对付造反百姓却是没问题。

所谓义军,武器装备、军事素质等等方面最起码的军事要求都不具备,就是人多势众、声势浩大,极尽不受法制约束了的刁民暴徒的凶残疯狂,若是不能以这个优势吓倒官军就露怯了。

拿着木棍农具,乱哄哄的队伍怎么可能打得过官军?

两方对阵,官军排着严整阵形,挥舞刀枪等杀人利器,逼向义军,尤其是义军没有的弓箭这种远程武器当先发威,一阵箭雨暴射,义军前阵顿时就惊恐大乱,接着崩溃冲击后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义军自己就把自己的阵式冲垮了,只会陷入被官军阵推过来肆意冲杀......

只是义军人数太多,打散了后会再聚起,而且持续不断增加,此伏彼起,和官军陷入纠缠。河间军想迅速扑灭起义立头功得朝廷重奖却是没那么容易。

但,最后,曹成、张遇等仍是失败,经不住官军的追剿,随着南方和山东起义之火的熄灭,北方百姓不敢跟着造反了并且反抗席卷,诸贼也就没招了,大势已去,就发挥历史上的乱世枭雄本色,机灵的带核心部队抢先抽身而去,窜入太行山为盗,在凶险的山中凄惨却逃过了灭亡。

宋朝廷在此次风暴中可是吓瘫了累惨了,日夜提心吊胆勤快忙着应对灾难,其中祸源之一辽军背盟再次入侵让宋朝廷最是惊恐。镇压国内起义尚且顾不过来呢,哪有余力和辽国大战?

偏偏在这个时候,河北西路三边还内部全闹起了矛盾。性质都一样:主将与副将不和。

确切的说是,以执法宦官团、太守和主将为一伙,与镇守边塞的副将不和。

比如这次辽军主目标突破点的中山军这,主将都统孙培芝一到这里当了军中老大,在历史上当汉奸卖国贼的卑劣本色就很快露出来了。

他知道,乱世来了,乱世中,官大没用,当皇帝都不好使,谁有兵谁才是大爷,一上任就开始拼命抓兵权,妄图把辖区所有兵马全部变成自己的势力,尤其是最重要的骑兵力量更是以各种理由强行掌握在自己身边,只给凶险复杂的一线边塞配备千把骑兵当斥侯和巡逻骑,改变了以往的骑兵在中山府和边塞半对半的边防最有效模式。

边塞这点骑兵力量根本不可能有效防范辽军潜进来杀抢和搞破坏,还引起辽军注意开始不断派人来埋伏截杀巡逻骑,趁机夺取辽军最想要的战马,也能得到辽国缺的武装装备,还有情报。

这直接造成边塞防御的凶险被动,主管边塞的副将陈淬数次反应,要求增加骑兵配备,可孙培芝忙着收服骑兵,哪里肯理睬要求。主与副将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形成了。

孙培芝不答应。陈淬自然向中山军最高长官节度使莫俦反应。

可惜,莫俦也是个历史上有名的奸贼王八蛋,已和孙培芝迅速沆瀣一气,也是只顾把军事力量抓在自己身边,方便日后图谋点大事,比如背叛宋王朝自立或当投靠之资投靠金国什么的。并且,他还巧言帮孙培芝说服了执法宦官。由此三方最高权势代表勾结一起,哪管边塞怎样。

平时这样还没什么大问题,与辽国的战事起了,却还这样,那就问题大了。

原本,以文武主官加皇帝的代表执法宦官共同欺负和压制区区副将,那是一点问题没有,常理下,陈淬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懂事地屈服并积极投靠,要么被诬罪玩死,还没地喊冤。

可是,宋国的国情它不是正常情况。

边关,谁更能带领边军找到出路,谁更被将士熟悉更有威望被拥护,谁才是边区真正的老大。官职高或代表皇帝什么的,这些效应在宋国边关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根本没用的。

陈淬是老边关,而且一直守边关,边军熟悉他,敬佩他骁勇善战,是如今的边军名将,对将士又好,同甘共苦,在边军中威望很高,愿意追随他的人本就不缺。还有,边军,稍有点资历的都在心里藏着个共同的秘密——奋勇守边不是为了保卫腐朽宋王朝,而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与领土主权完整,如此表现好就有可能赢得海盗国的欣赏,也就有了最好的最期待的出路了。

老边军大大小小的将领军官都是这心思,陈淬因职务就自动成了代表人物。

这个秘密,孙培芝和莫俦是不知道的。

他们才来边关,对边关真实情况两眼一摸黑,只是按官场常态那样习惯地娴熟地以官大权重肆意行事,也没有人会把那个边军心照不宣的秘密泄露和提醒他们换取利益,因为那样不但不能绑上“老大”的粗腿升官发财日子舒坦前途明亮,而且会被边军将士自动排斥清理掉,敢背叛边军这个集体,就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准备以各种合理意外方式死掉。

在北边关,官大或代表皇帝,那都不是够粗的可依赖的大腿。怀着那个秘密的集体边军主力才是最粗最强最可怕的大腿。官大权大没用,皇帝在这也不好使,谁也不敢和边军的意志作对。

背叛者,甚至连他的亲兄弟都可能心硬起来把他及时灭口。

如此,主与副的矛盾斗争就变成了文武宦三个主官势力与副将代表的边军势力争斗。莫俦等习惯的想合力玩权谋弄死不识时务的阵淬,清理掉这个碍事的绊脚石,也就难以玩成。

耍过几次手段试探着想威胁警告识相点,逼迫陈淬懂事地投靠,不然小心你前程和脑袋,结果却是引发了边军或大或小的动荡,凶险直接危及到这三方王八蛋,吓得三方只得赶紧收敛权大自大凶威,暂时妥协,转为先全力摸情况拉拢人,稳固在边关的权势,再.......

当然,三方奸贼也不是那么孤立无兵无将,随他们一同来此的还有其它大将和部队,比如原雄州军都统转为京禁军将的老牌将门子弟王平。这也是个历史上的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王八蛋。

朝廷把三方权势人物安置来边关,不可能搞光杆空降,否则哪能威服边军抓起权力。

现在,战事又起,莫俦他们不惊反喜,琢磨的是正好借辽军之手除掉陈淬。这样的根本不顾边塞危急和国家存亡的心思,他们如何肯增兵加强边塞的抗击辽军能力?

最要紧的骑兵,他们更不肯派去边塞支撑边塞战事。大军主力留在身边做自保和投机。

和中山军一样,河北西路另两处边关代州:节度使曾懋,主将姬文康,怼雁门关副将王宣;真定府:知府蔡楙、都统韩世清,怼副将张宗颜。

辽军改变了策略,此次重兵猛攻中山军,想从河北中部杀入宋国,趁着宋国内乱深入山西河北山东内地大杀大抢,以重兵列于白沟河对岸威胁河北东路三边,对西路的代州、真定边塞也展开进攻,却是佯攻牵制,但由于主副矛盾,王宣和张宗颜手下兵少,被打得也是岌岌可危。

这个矛盾直接危及宋王朝的存亡,那些人却为了权势利益根本不顾,就是不肯增兵,尤其把骑兵把得更紧。就是要和他们不对付的副将及一系人马最好就此战死边塞。

宋王朝那么富强却始终奈何不了小小贫穷的西夏国,很大程度上正是败在这种动不动就发生不顾国家的内部倾扎上。这种弊病已经是宋国的一项传统了,并不是北宋灭亡时才有的。

象副将忠勇报国却被上官一齐钳制和陷害的事,原本,副将只能干挨着委屈的壮烈等死,因为副将级别和权势不够,没有资格单独上奏朝廷说事。那叫越级,是不守规矩。

但,陈淬此时已经有大理国这条路子了。不再是纯粹的宋国副将,也有招对付上官坑害。

他没权力向朝廷诉苦和申请援助,却可以曲线救自己。

河北边关不是有李纲李大炮这个忠君高官吗。陈淬写信找李纲诉苦去。

李纲虽然只是东路军的最同监察官,但忠君爱国,以他的性子必然不会无视西路危险。他肯定会做点什么,而且有上奏权和秘奏权。

这也是赵岳想方设法把李纲安排在河北边关的原因之一。

李纲也果然动手了。得知西路的恶劣情况,火大了。

狗贼,竟敢为了私心私欲不顾边关安危不顾国家的存亡,该死的......看本官不上报朝廷治你们的罪要你们的命......刘韐心中有数,笑问李纲,什么事竟惹得文纪如此火冒三丈......

李纲在刘韐的开导劝说下改变了弹劾治罪的念头。

他意识到那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

这种烂事说不清楚,朝廷不会听信他李纲的一面之词,尤其是李纲并非西路军那面的官员,既无权干涉西路军的事,所言也不可信,至少是朝廷不会轻易听信李纲说西路军什么。

朝廷至多是派人去西路调查调查。一进入调查这个死坑环节,无论怎样也完蛋了,边关只会被破。现在根本不是调查审案的时候,容不得走程序耗时间。.需要的是立即从那些王八蛋手中抢到兵权,打击辽军再次暴起的嚣张气焰和贪婪野心。

最坏的情况是,朝廷更愿意保朝廷了解、信任并安排去为朝廷把住边关兵权的那些上官——朝臣同党朋友。尤其是皇帝赵佶肯定会优先选择相信他派去的皇家家奴狗腿子宦官团。

为了最快消除边关矛盾,最利于边关兵权统一以及相关的有利于抵抗辽军,朝廷最可能做的事是罢免副将。

这样做,朝廷最省事,也必定认为最有利。

那奋勇守边的副将等官军就惨了,死在辽军手是幸运的,至少拿命混了忠勇报国战死沙场名誉。否则会被朝廷捉拿问罪,朝廷极可能为拉拢和安抚那些王八蛋大官们,不分青红皂白把副将利索杀掉,帮王八蛋大官们迅速掌握住边关全部兵权,控制局势......

这是个简单的所谓为大局的取舍问题。

正与邪,是与非,副将是不是死得太冤,这对皇帝和朝廷一点也不重要。

而这也正是那些王八蛋们有恃无恐的原因。

官大,权大,朝中有利益同党有靠山,又有皇帝的信任和依赖,有种种关系背景,岂会斗不过区区一个在朝中没关系的边关老军丘八副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