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攻约梁山 > 第256节抗令不遵

攻约梁山 第256节抗令不遵

作者:山水话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2:29:39 来源:蚂蚁文学

赤狗儿败走,但还有四万多紧急奉调而回的边军正扑来,无疑会危及到赵公廉部的身后。

负责断后的正是赵岳。

他带着三千梁山骑兵游走牵制攻击这几路辽边军。

河间府边关。

各路边关主将或骨干大将都收到了赵公廉的一封信。

信的内容同样极短。

如是我闻。海盗去年入侵时杀了河间与真定府所有贪官、烂将却没杀你们,只因为诸位为将虽也有种种不良却至少还为国为民族骁勇敢战,不失铁血军人本色,此,海盗觉得你们还有可取之处,不杀。

如今,辽国没了战马优势,北方狼狈大战金军,又恰逢千年难遇大旱,雪上加霜,虚弱仓皇之极,此正是我辈夺莫霸拔掉这棵插入河北心脏太久的钉子之时,我军已杀入莫州,大胜,未知诸位敢不敢助我伐辽?血勇还在否?

这两段话,瞧着没什么出奇的,没任何大逆不道的毛病。

但落在这些昔日的边军中层骨干如今的边关大将眼里,那意味就大大不同了。

再没文化没脑子,他们也能读出两层意思。

一层是,海盗唯一能欣赏的是他们这些人的血勇敢战。他们想被海盗收纳,唯一依仗和希望就是忠诚汉族而敢战。

他们当然想投靠海盗了。

宋王朝?但凡有点脑子的人也能知道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至少是以后没好日子可指望了。当宋将,尤其是边将,以后倒霉的日子多着呐,不但要承受异族敌国肆意打杀欺负,还得忍受朝廷猜忌与大头巾们刻意打压玩控,日子窝囊透顶。

还有,他们所有人都总有老婆孩子或什么要紧亲人被海盗掳走了。

他们如何能不牵挂?如何能不想去团聚。

不为长远前途,不为听闻的海盗国美好生活,只为和家人团圆,他们也想投靠海盗啊。

第二层是,敢战,敢果断助战伐辽,才能被赵公廉看得上。

假如怎么也没机会投靠海盗,那么,对这些边将来说,剩下的最值得指望的就是投靠英明神威的赵公廉加入沧北军。赵公廉是最优秀的统帅,也是最好的最能依靠住的统帅,无疑。河间与真定府这些老边关心里是最清楚不过了。

这是赵岳去年以海盗身份洗劫河北时有意制造的后果。

这些老边关感觉到摆在面前的是一道严肃考题,是大考,大到直接关系到以后的生死前途命运。

他们都紧张起来,心里第一反应已有了决择,却也踌躇不敢轻动。

因为总指挥宿太尉此前已经严令各部不得轻动、任何人不得进犯辽国一草一木挑起边衅,否则军法王法无情,斩。

宿元景已经料定朝廷搞来搞去最终逼不得以还是得支持沧北军无视朝廷的擅自行动,他在等待八百里加急上奏后朝廷回复的旨意再考虑行动,此前,他是决不会用兵支持赵公廉的,做做声势假装呼应的举措都不会搞。

给边关各部下那道严令,他肚子里自有小盘算:任沧北军这头猛虎在莫州在沧北孤独地先和辽国这样一个野蛮凶强大国斗,斗两败俱伤,以辽国的刀重创沧北势力......以后才好拿捏。

他内心里不无恶毒地想:辽国最好是能就此杀死轻军入莫的轻狂赵公廉,最好是能活捉赵公廉百般折磨却不降而死。

赵公廉若是死了,必然会给宋王朝带来无数不可测的恶劣后果,但,至少他本人会感觉很解气,很快活。

同样是朝廷重臣,赵公廉出身卑贱之极,远不如“我”的出身背景,凭什么只赵公廉如此耀眼能活得风光威风肆意........

这种心理在宋王朝统治者,尤其是高官显爵大佬心里都有差不多的强烈憋屈愤闷感。

儒教环境培养出来的虚伪浮华娇矜功利“务实”官员就是这样:不比贡献吃苦,只比出身,只攀比待遇。

每当国家遇难时,官员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放下往日争执先团结一致对外,而是先专注更激烈内斗争权,露出儒雅守礼守规矩有序形象掩盖下平常不会有的凶暴残忍疯狂,先更不择手段害死官场竞争对手和“异党”,排除异己,再考虑外。

至于害死了异己会导致国家势力大损,甚至会严重危及到国家存亡,这个危害是不重要的,很多人甚至根本不在乎。

无论如何先整垮异己,先解决了老对手,先痛快了再说。

对外怎么办?

可以友好妥协,可以割地赔款买和平啊。

中国这么大,怎么也不会那么容易倒对不对(注:中国一词古代早就有了)。

当然,若实在不行,倒了也就......倒了吧。再换个主子继续当官就行了。

中国这么大,无论谁当主子总需要“我们”为他站台和治理......

宿元景此时身上就是不由自主就自然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是儒教腐朽王朝官员骨子里的东西,遇到机会就必然发作。

当然,他更希望的是,赵公廉死了,从此没了这个碍眼的枭雄人物,而辽国也被拼耗得虚弱不堪,无力威胁宋国。

那样就太好了。

他就可以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没做,却能功劳巨大,朝廷上下都会对他满意之极。而赵廉死,他自己也大痛快了。

但是,他的精妙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

河间府骨干大将老边关们很快还是等同于无视了他的命令,私下紧急串通后一起毅然决然出兵了。

这根本不是宿元景能控制的事。

他在边军心里根本没什么威望,至少是威望不高,在军中没有根基,平时示恩拉拢依为臂助的老边关重将到了这个关节头也不是可靠的,他根本就管不住军队。朝廷派来当总部或各部主官副官的那些所谓大将以及太监监军也同样没用。

包括宿太尉在内,朝廷派来控制河北东路边军的高层都是空降官,在边关没根,又没一个真有军事大才真能打的,都是从京城富贵温柔乡或安全内地抽调来顶上高层的,都是些朝廷眼里出身富贵可靠,会玩权当官却没经历残酷战争磨炼,没外战经验,甚至根本不会打仗的富贵者,在边关纯粹是不接地气的,名为实权掌军高层,实际只是浮在上面的摆设。

这种高层,老边关平日里恭敬尊重着,心里实际根本瞧不起,而且极度排斥厌恶。

老子守边喝风吃沙子浴血奋战这么多年,一次次为国为民为家乡父老把命都豁出去了,累功却只混了个微不足道的边军中层,打仗时的骨干送死鬼,海盗之灾创造了机遇,宋国有本事的人都跑了,朝廷无人可用,边关急需有真本事的人镇守,边军需要熟悉的有威望能服众镇得住边军的老边关领导,老子才侥幸熬上了大将,你们这些内地来的人没在边关打过仗,没杀过一个外敌,甚至没吃过一点苦,挂名军伍悠然轻松享受富贵罢了,对边关和辽军实情一无所知,甚至在内地一听辽军之名就想当然的吓得要死要活,凭什么一来就是高层,就压在老子头上对老子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吆五喝六的?

老边关的这种心理是很自然的事。

尤其让这些老边关反感的是,原本,朝廷只派一个太监为河间府边军监军,代皇帝监控的是宿太尉以及全军主将这样的人物,如今却是边关各大部都有太监在紧盯着老边关的平日言行以及带兵举动。

朝廷、皇帝不信任老边关也就罢了,这很正常,毕竟宋王朝从立国起最怕的就是军队造反,尤其是在当今遭难朝廷威望极度虚弱不堪对下边没强力震慑力与掌控力的时期。可朝廷派这些不男不女的阿臜东西,什么也不懂,却整天阴险着个脸端架子耍派头玩权贪利,阴阳怪气动不动就质疑甚至蛮横干涉边关军事大事是怎么个意思?

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了。

这是诚心恶心人么?

朝廷的意图无疑是想迅速牢牢重新把控住灾后新边军,但实际效果只会是,必然是进一步寒了老边关的心。

河间新边军是由海盗屠杀抢掠中有意留下的三万老边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三万兵心里只听熟悉有感情的也是直接领导他们的昔日中层老领导的话,并协助老领导们训练控制着新兵。

而新兵,一类是闯沧州捞金的冒险家强悍分子亡命之徒,另一类是被哄骗的内地各处押解僧犯到沧北后顺势强留在河间为边军的有本事新兵,都是在家乡当地的各种凶横霸道之徒,太多也是亡命之徒,没有一个是老实听话的弱者,虽然都是唯利是图的自私自利者,却也不是空降的河间府高层依仗朝廷给的官大权大加以利诱就真能掌控和自如使用的。

这些新边军即使升官得了大好处也不会真忠诚效忠空降官们。

他们毕竟生活在边关最残酷的现实中,直接主宰他们命运是顶头上司,是老边关将领和老边军共同形成的现管。得首先遵从和效忠老边关将领。否则,纵然有高层罩着,老边关们也有一万种合理的手段让他们倒霉甚至稀里糊涂死掉。

在哪混就得守哪的游戏规则。

在边关混更得守边关的潜规则。那是能轻易要命的规矩。

边关真正说了算的是广大熟悉边关熟悉辽军的能战边关老将。上层,没根,漂在上头,对边关和敌情缺乏深刻认识,有战事也不顶用,关键时是罩不住招揽投靠提拔起来的小弟的。何况提拔的小弟官职权力不可能盖过老边关。新人既没资历也没能力顶重位。上层若是为了拉拢人手和控制局面而提拔强为,只会惹怒本就不服他们的老边关,造成更失控。

所以老边关就有能力不顾宿太尉的命令擅自出兵。

他们串通好了,团结抱团对抗上层,上层也绝不敢真玩强硬的以军法王法惩罚挑战他们这个实力派群体。否则,谁死还一定呢。朝廷若敢耍权威降罪,大不了率军投靠沧北去。朝廷能怎么的?

重要的是,他们有合理合法的借口出战。

赵公廉是高阳关路的副总指挥,平时对河北东西两路大军皆有监管和整训之权,关键是整训两字权,也就是对两路的官员将士都有生杀予夺大权,权力政治地位实际还在只能管东路的宿太尉之上,战时危急时对东路军有调用之权。尽管这个权力是朝廷是赵佶当初为安抚和哄骗赵公廉出山再守沧北而耍的空头权,但朝廷不能否认确实有这个旨意。

那么,他们出战就是战时紧急时服从圣旨赋予的副总军权的调遣,是奉令行事,而不是无令擅自乱为。

至于副总是赵公廉还是哪个谁谁,那是另一回事。

至于直管的宿太尉与赵公廉的命令是相背的,那,这种情况下听实际军权地位更高的副总的命令,这不算错吧?

朝廷实际是把赵公廉当敌人的,这个也不是问题。

赵公廉毕竟没反,他还是朝廷的守边大帅,是朝廷也公开承认的。也不敢不承认。有什么心思都得憋着。那么,只要赵公廉不反就没问题。反了?那更没问题了。老子直接归沧北军了。

另一个强大出兵现实理由正是赵公廉所提到的:辽国此时陷入空前的危难虚弱中,好欺负,正是夺回莫霸二州的时候。挑起边衅夺回二州领土,辽国未必敢真有什么脾气。拔除插入河北的钉子,扭转被动,对宋国的长远大局有大利。

老子出兵冒死大战辽国,为大宋开疆拓土扬威夺大利,这难道反而无功有罪?

朝廷若敢任性降罪,说破大天去,天下的广大边军也不会服。大宋朝廷已经没什么威望了,若还敢寒掉边军的心,那就是急着灭国找死了。边军不反叛,以后只不把守边当回事,再无人愿意为国奋勇谋划和打仗了。宋王朝还敢指望什么。

准备好了借口和退路,老边关们出兵前还做了一手安排。

纷纷一齐上报宿太尉,称:据准确侦察,辽军全被沧北军牵扯走了,辽边塞近乎空了,一击轻易可破,并且不会有援军能及时弥补或反扑,这是大宋立国上百年以来的唯一战机,是教训辽国和夺回辽国长久以来蛮横霸占我国神圣领土的最佳时机。战机易逝,不容错过,错过当为历史大罪人,必遗臭万年,上对不起朝廷君王,下更对不起被辽贼久久屠杀抢掠欺负惨了的众生,必须立即抓住机遇。我辈军人守边浴血沙场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打退敌人,守卫我国的神圣利益?

这么上报就是以战机和国家大义为借口不等宿太尉回复的命令到来就能出兵。

边塞守将也有视具体情况而战的临机专断之权。

这是必然的。

你不可能指望边关有行动都先得请示许可。

这时代可没电话电台,若僵硬上面批复才可,那边关早丢了甚至人早死光了。

宿太尉接了上报知道边关已大军扑向辽国,不禁大怒,气得把桌案拍得山响,大骂:“他们这是想造反吗?”

恨不能立马把这些老边关全杀个干净。

但发了好一通大火后,他也只能萎了,同意出兵,也好有个圆缓余地,不至于直接把边军逼反了直接投靠了沧北。

他极担心边军擅自出动会和赵公廉汇合就势成一家,倒是想继续控制着进军。

可是,朝廷派来的上层大将以及太监监军一听自己要去前线带兵和野兽一样的辽军打仗,领导那些不知怀着什么心思的老边关,冒这种简直是去送死的险,就吓得一齐猛摇头,坚决不拿自己的才老命小命去开玩笑。

宿太尉虽然是老大,却也拿这些在朝中有根有靠的人毫无办法,强令不得,只能内心大骂全是该死废物,了事。

倒是他极力拉拢和提拔的几个老边关这时奋勇站出来了,愿意去前线代太尉控制大军。

宿太尉面上欣慰,心里却嘀咕:你们是不是也起了异心想和边关老弟兄们一起去投靠赵公廉?

但,别无它法,怎么也得试一试。也只能顺势同意。

他心里也明白:河北东路的事,说到底已不是这些老边关的忠诚问题,而是赵公廉到底想不想反。

若赵公廉真要反,那么至少河间府的军队绝大多数会立马响应追随着反了。他这个高阳关路大帅同意不同意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一样没任何意义。自己什么也控制不了。

因为沧赵家族就是这么有威望有号召力。

赵公廉就是那么出色能令无论是坏蛋还是好人都会为最现实的实利而心服追随。

这是沧赵家族十几年慢慢打出来干出来的功绩和威望,不是天下任何其他人能比的。更不是他这种长久在中央玩官场务虚的没什么实际功勋也没什么真正大本事大魄力大志向大气节的芸芸士大夫能比的。

归根结底是,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时代,天下只认实际利益,只认真正在乎自己并且能让自己过好的人。说得再好再漂亮,没有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