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二百零七章 要在潼关两军临

渑池西边的陕县,即后世的三门峡。两县县城间的直线距离,两百里上下。

陕县再往西南,是桃林县县城。桃林之此地名,商周时就已有。秦统一六国后,始於此置桃林县。不过现在的这个桃林县,是开皇十六年又新置的。陕县、桃林两县的县城俱临着黄河的南岸,直线距离四五十里地。渑池、陕县、桃林,皆是河南郡的属县。

由桃林南下,即入弘农郡境,首先是弘农郡的郡治弘农县。两县县城相距,直线距离也是四五十里地。这两个县在后世都属於灵宝县的辖地。大大有名的函谷关,就在两县间。

……

所谓“关中地区”,何谓“关中”?这个关,指的就是这块地方的四面各有一个关隘。北为萧关,南为武关,西为大散关,东即函谷关。四座关隘间,多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想从进出关中,最便捷的路,便是经过这四个关卡。——向东而出的话,通常就需要经过函谷关。

但函谷关,在东汉的时候,却渐渐地被废弃了,直到曹操时,重在函谷关西边一百六十里处,黄河几字形拐弯的地方,风陵渡口的南边,修建了一座新的关卡,即乃潼关。

这是因为,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之间,也就是从关中通往洛阳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秦岭山脉在此蜿蜒盘延,是为崤山,没任何的路可走,本来只在一个名为“稠桑原”的地方,“原体”断裂,形成了一个长约三十里,最宽不过十米,最窄只有两到三米,“车不并辕,马不并列”的裂缝。这个裂缝於是便成为了连接东西的唯一通道。此通道即“崤函古道”。

秦时的函谷关,就建在崤函古道的东出口。因为“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

其关之北,黄河紧贴着稠桑原流过;其东,是弘农涧,河面宽六十米,从南向北,流入黄河,是函谷关的一个天然“护关河”,而且,函谷关关口与弘农涧之间,仅有数米距离;其南,是秦岭山脉和稠桑原,先秦时,此处是原始森林,且原璧陡峭,难以攀援,被称为是“桃林之塞”。——稠桑原,位置就在现之桃林县县城的西边,离县城很近,十来里地。

秦汉之际,此关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末,刘邦奉楚怀王之令攻关中,在函谷关外久攻不下,最后实在是没办法,才只好改而选择了南下,攻武关以入关中。武关,在现之上洛郡境内的最东边,弘农郡的南边,此关是连接关中和南阳盆地的重要关隘。

——话到此处,不妨多说一句。洛阳是个盆地,南阳也是个盆地,洛阳盆地小,用后世的计量单位,面积约四千多平方公里;南阳盆地大,包括了后世之湖北西北部的襄阳等地,面积约三万六千多平方公里,洛阳盆地在北,南阳盆地在南,两个盆地大致呈北南方向,相距不远,隔着伏牛山;而两个盆地向西,过函谷关、潼关或武关,即可进入关中;又从这两个盆地向东,便是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原腹地、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徐州等地。

但到了东汉末年,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是,黄河由於长年累月的泥沙冲刷,河床下沉,在稠桑原的北侧,出现了一大片的滩地。这个滩地一出来,便等若是函谷关不再“一夫当关”了,这个关就被自然环境的变化给“破防”了,敌人可以不走函谷关,直接从滩地上绕过去。

第二个是,经过持续的砍伐,函谷关南边原上的原始森林也消失了,并在泥水的冲刷下,稠桑原也不再陡峭,可以较为轻易地攀爬了,爬到原上,然后顺着原越过关口。

这么一来,如果单纯是第一个问题,还好解决点,可第二个问题怎么办?

由是,曹操就决定干脆再另择地重修个关,代替函谷关。新的此关,建於建安元年,如上所述,即是潼关。关之得名,系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的地形和函谷关类似,也是以黄土高原为屏障,北为黄河,南为秦岭,西是潼河、禁沟,东为远望沟;但和函谷关不同的是,出入潼关,走的不是“裂缝”,是“原”,可通行的路,原先亦是只有一条,名为“黄巷坂”,较为狭窄,需经此路才能达到原上,进而经过潼关。

——原,即塬,系指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四边陡,顶上平”高地。此类地形关中常见,别的地方也有,李密围绕兴洛仓所建之洛口城,就是建在的一个原上。

潼关建成以后,就取代了原先的函谷关。

并且因此,关中的地界区域也为之缩小,其东界,西移到了潼关,而至若从潼关到函谷关这片本属关中的区域则就被划分到了关外,由此成为了河南的地盘。

却在自然的伟力下,人是渺小的。潼关建成后,在很长的时期内,发挥了它代替函谷关的作用,然又是在雨水的冲刷下,潼关以南,后来又形成了一条路,北可以到禁沟,南连接原体。

若经此路而行,就如东汉末年的函谷关,入关中的人就又能把潼关也绕过去了。

怎么办呢?只能再建个关卡,把这个漏洞给补上。遂於大业七年,杨广令在在禁沟和潼河交汇处筑城建关,新设了一座关口,名“潼关南城”,将原来的潼关改叫“潼关北城”。

……

当前,对峙在潼关的李建成、刘文静所督之王长谐等各部唐军和屈突通所率的骁果隋军,就分是屯在潼关南城,又唤为都尉南城,和潼关北城,又唤为都尉北城。

潼关北城,是旧潼关,处於一个近似废弃的状态。

所以,在这个潼关北城,之前没有多少隋兵把守。镇守潼关的隋将名叫刘纲,本是驻兵在潼关南城。屈突通率部往去潼关之时,最早是想与刘纲所部会师,但王长谐赶在屈突通部到前,先引兵袭斩了刘纲,将都尉南城给占据了,屈突通故此只能率部退保都尉北城。

也就是说,屈突通及其部现是处在一个被王长谐及其部挡在潼关外,进不了关中的状态。

进不了关中,屈突通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唯有眼睁睁看着长安被李渊克取,而又在长安落入李渊手中后,他又能怎么办?便只有要么还河东县城,要么撤兵,东走前往洛阳。

还河东县城,这肯定是不是个好的选项,就算还到河东县城又能怎样呢?一座孤城,困守而已。那亦即,又若是到了长安已下时,留给去屈突通的选项实际上就只一个了,便东走洛阳。

则又东走洛阳的话,他有什么路可选择走呢?

又如上所述,北边是崤山等山脉,南边是黄河,仅余给他可大军通行的道路,就只有东去,经秦函谷关、稠桑原、桃林与弘农县之间、过渑池的这条路,他能够走。

这也就是为何柴孝和所言之“他两部或恐将是我等今番取陕、虢的最大变数”此话之来源。

或者再具体点说,最大的变数也还不是唐军,主要是屈突通部。

有屈突通及其部夹在陕县、桃林、弘农与潼关的唐军间,纵是李建成、刘文静等有意阻止李善道、柴孝和来取渑池、陕县、桃林、弘农郡等地,李建成、刘文静也鞭长莫及,顾不及。

……

帐中烛火通亮。

李善道、柴孝和、郭孝恪等与两军的一干重要将领,围着沙盘而立。

柴孝和指点潼关到渑池间这条约三百来里长的通道,说道:“一闻我军南渡黄河,攻打渑池、陕县等地,现驻都尉南城的屈突通,势必会大惊失色。因为这些地方一被我军占据,就等於是断了他东走洛阳的道路。他就会因此而陷入进不得、也将退不得的极大绝境。

“则他会怎么应对呢?仆之窃见,无非两个选择。一个是北渡黄河,还蒲坂;一个便是,他很有可能就会放弃进入关中、援助长安的意图,而改以立即东走,以争在我军打下渑池等地前,他率其部骁果到至洛阳。两个选择之间,仆窃以为,他应是会选第二个选择。”

郭孝恪赞同柴孝和的判断,说道:“北渡黄河,还蒲坂的话,一则蒲坂孤城,没有继续坚守的必要;二则他渡河时,李建成、刘文静部肯定会追击,这对其部也会产生很大的危险。将军,仆亦以为,还蒲坂、东走洛阳这两个选择,屈突通当是会选第二个。”

柴孝和说道:“屈突通部骁果数万,他如果选了第二个选择,总管、郭长史、诸位,那如果在他率部东走洛阳的时候,渑池等地,我军还没打下,对我等来说,这就是个很大的麻烦了。”

“对。其部数万骁果,兵力比我军要多得多。渑池等地,我军若是能够提前打下,借助城防,犹尚能将其阻在城下;可一旦他东走之际,渑池等地我军尚未攻得,说不得,我军就得与他野战了,他为突破我军,进至洛阳,攻势必然凶猛,则至其时,胜负实即难料矣。”

柴孝和补充说道:“这只是麻烦之一。还有一个麻烦,就是李建成、刘文静所统之驻在潼关之唐军部。据报,这部分的唐军也有数万之众。屈突通部一旦东走,李建成、刘文静岂会不作追击?那若是到那个时候,渑池等县,我军尚未得之,就不仅是屈突通部,我军可能要被迫与之野战,李建成、刘文静等所统之唐军一到,渑池等县恐亦将顺势为他们所得!”

萧裕仔细地察看沙盘上的地形、城邑等,接住他两人的话,说道:“屈突通部是一忧,唐军部是一忧。将军,那要想解决这两忧,末将愚见,只怕是便只有一法矣。”

郭孝恪问道:“萧将军,何法?”

萧裕指向桃林、弘农两县,说道:“渡河以后,我军暂舍渑池、陕县不打,直取桃林、弘农!如能以奔袭之急、雷霆之势,首先将此两县攻克,然后以精兵守之,那则便是屈突通东走洛阳,我军亦无忧矣;至於李建成、刘文静所统之唐军,两县已为我军得之,也不用再忧其部来与我争了。而至若渑池、陕县,及弘农郡,我军可应对过屈突通部、唐军后,再从容取之。”

桃林在陕县、渑池的西边;弘农在弘农郡的最北边。

这两个县如果能够先打下来,对再西边潼关一带的李建成等之唐军与屈突通部,打个比方,就好像是关上了他们向东的道路。的确是就可以在应对过他两军之后,再从容后取渑池等地。

对萧裕此策,郭孝恪、柴孝和俱以为然。

柴孝和看着沙盘上桃林、弘农两县的位置,思考着说道:“萧将军此策甚佳。桃林、陕县若能为我军先得之,屈突通部也好、潼关的唐军部也好,确是便不足为忧。但还有一个问题。”

郭孝恪问道:“柴公,什么问题?”

“即屈突通部。我军如能抢占下桃林、陕县,屈突通部就被包在了守驻潼关的唐军部与我军之间。则对屈突通部,……将军、郭长史、诸位,不知公等以为,我军怎么处理之好?”

萧裕在提出先打下桃林、弘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底下来怎么处理屈突通部的问题,便答柴孝和此问,说道:“桃林、陕县既为我军得,屈突通进,不得入关中,那他为免被我军与唐军东西夹击,肯定就会立即撤退,——又如柴总管和郭长史方才所言,北还蒲坂他应该不会,那他定然就会经桃林、弘农,东向洛阳。其部骁果数万众,我军若截击之,恐不好赢。因以末将愚见,只要他不来攻桃林、弘农,我军便纵其过境,由之东还洛阳,不即可矣?”

柴孝和看向了李善道,说道:“总管,潼关万夫莫摧,守驻潼关的唐军又数万之多,屈突通试图进关,已显是不能之事。可洛阳,仆愚见,我军却也不能放他过去,任他率部退至洛阳!”

“哦?柴总管,你此话何意?”听了他之此语,郭孝恪先开了口,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