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一百九十二章 河东雄城斟疑虑

黄河滚滚,波涛汹涌,自古以今,以其雄浑之姿,滋养着北方辽阔的土地,不知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其源自青藏高原,经关中南下,奔腾南流,穿越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到河东这里,转而向东。就在这个转折口的地带,矗立着一座千年雄城,便是河东郡的郡治河东县城。

此城,本蒲坂县城,开皇十六年,蒲坂县移治城东,在蒲坂县城的故城,置河东县。又在大业三年,废蒲坂县,并入河东。论县之建置,河东县是个新县,然若论城之久远,则可追溯到上古之时,舜曾以蒲坂为都。历经数千年沧桑,变换的是人间苍狗,不变的是大河涛涛。

历史的风霜在其城墙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护城河深邃宽阔,秋季的阳光下,波光粼粼。

数万的李渊部兵马,此际正屯於城东,各色彩旗招展,鼓角连营。

复於黄河对岸,又有其将王长谐、刘弘基、陈演寿、史大柰等所统之数千步骑,及不久前刚降从了李渊的义军孙华部屯驻。

两军夹河而向,对河东县城形成了夹击之势。

李渊亲率之主力此部,与王长谐等率之对岸别部,屯驻在此,已经多时。

其间,城中守将屈突通尝遣虎牙郎将桑显和将兵数千人夜袭王长谐等营,但被孙华、史大柰以游骑自后援击,败了一仗。趁此获胜,李渊督各部,猛攻河东县城,攻之至今,却犹未取。

就在河内的新乡令等因县内士民吵嚷出城,不知所措之际,李渊帐中,裴寂正向他进言。

“唐公,如不先将河东攻克,而就渡河入关,仆还是老话,一旦进战不利,可便是进退两难了啊!”连日计议,李渊渐已有被李世民等说服的迹象,裴寂心急如焚,於是又来私下进劝。

李渊摸了摸胡须,笑呵呵地请裴寂坐下,说道:“裴监,你勿急也。到底是先下河东,还是舍河东而径入关中,这件事不还没定下么?我也仍在斟酌之中。”

跟着李渊起事前,裴寂的任官是晋阳宫副监,因李渊以“裴监”尊称他。

裴寂比李渊小七岁,今年四十五六岁,他是蒲州桑泉县人,即后世山西之临猗,其家系河东望族裴氏一族的“西眷裴房”,历仕北朝之诸代,簪缨之名门也。

他和李渊年龄相仿,出身相仿,两个人都是世胄右姓的出身,喜好近似,有共同话题,裴寂人长得也好看,疏眉目,伟姿容,再加上裴寂颇能察言观色,遂在李渊被杨广转任为晋阳宫监,两人成为了上下级的同事后,两个人就交往日密,彼此的关系发展得非常得好。

李渊虽是“正监”,但“晋阳宫监”只是李渊的一个兼职,李渊当时还任着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的职务,是以晋阳宫的具体事务,都是裴寂在负责。裴寂投其所好,便时常陪李渊饮酒作乐,选晋阳宫的宫人侍寝李渊。二人到后来,处得简直如似自家的亲兄弟一般了。

也正是因他和李渊的关系非常好的缘故,李世民之前谋划起事时,如前文所述,也还听从刘文静的建议,专门通过一个叫高斌廉的人,以赌钱为手段,送给裴寂了钱数百万,请他代为说服李渊。就李渊起兵此事,裴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李渊起兵后,他又进献李渊了五百个晋阳宫的宫女,并将晋阳宫所储的九万石粮草、五万段杂彩、四十万领甲胄也献给了李渊,充作军用。李渊起兵,自称大将军,就把裴寂任为了长史,赐爵闻喜县公。——亦如前所述,长史是幕府诸吏之首吏,李渊对他的亲厚由此可见。

亲厚,还表现在李渊对他的称呼上。

现下裴寂尽管已是李渊大将军府的长史,可李渊依然是以“裴监”之此旧称,尊称於他。

“唐公,屈突通绝非宋老生之属可比!其人系隋之两朝重臣、当代名将。前杨玄感乱时,他与宇文述等进击,且进且战,一日三胜;又三年前,稽胡刘迦论据雕阴,作乱关中,自号皇王,众达十万,与稽胡刘鹞子部遥相呼应,而一朝被屈突通尽灭,斩杀万余,俘获数万!

“屈突通其人,仆颇知之。他治军严整,赏罚严明,岂不闻民间传言乎,民云之‘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於今他统骁果数万,固守河东坚城,此我强敌也,焉可不顾而竟绕城西进?”

屈突盖是屈突通的弟弟,兄弟两个皆以严整为称。

李渊起身,搀住裴寂的胳膊,亲把他按在席上坐下,回到主位,自也重新坐下,抚须说道:“裴监,你之所虑,亦我之所虑。可二郎、薛大鼎、任瑰等所进言,我细思之,亦不无道理。”

“唐公,三娘子等固是在关中已聚兵数万,占地数县,可所聚之兵,不外乎乌合之众,而反观关中,尽管於下兵力稍微空虚,依然精兵颇众,且分据坚城。今若舍河东不取,贸然而即渡河西进,事若顺捷,自然最好,倘有不利,屈突通扼以河东,我军可便是连退,都退不了了啊!况且,除了一旦进战不利,就将腹背受敌,河内那厢的近况,公亦不可不虑啊!”

……

却“三娘子”,指的是李渊的三女儿,即柴绍的妻子。

数月前,李渊决定起兵时,秘召他们夫妻离开长安,往去晋阳相聚。

夫妻两个一块儿行动的话,目标太大,走不掉。三娘子豪气出众,就叫柴绍自去,说:“我一个妇人好躲藏,如遇危险,我会想办法解决”。柴绍因便走小路,自去了晋阳。

李家在鄠县有庄园,三娘子随后也离开长安,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以招引山中亡命。

最初得了数百人,不得不说,这位三娘子诚是女中巾帼,胆识过人,她的马僮马三宝也是颇有勇略,虽为奴辈,有口才,有勇气,没两三个月,她居然就用马三宝招揽到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分别为首的数支关中义军,屡次打退长安朝廷所遣来讨伐她的部队,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连续攻占了鄠县、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县。

每下一县,她皆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因而远近奔赴者甚众,发展以今,部曲已达七万之众,号为“娘子军”,在关中端得是搅起了一番浩大的声势。

李世民建言李渊舍河东坚城,先入关中,一个方面,便即是因这位三娘子。

不但是因这位三娘子在关中现已有部曲数万,占了数县之地,更重要的是从三娘子只以数万裴寂所言的“乌合之众”,而竟就驰骋关中诸县,关中隋兵不能制,李世民判断出了关中现今的形势,已然是人心大乱,隋之守军无力,故对唐军言之,此是入关之大好良机!

年轻人,充满热血,有激情,干劲总是足的,也敢於冒险。

关中目前的形势,从表面来看,确乎是有利於唐军抓紧入关。对这一点,裴寂也承认。

可年龄大点的人,尤其像裴寂这样,出身簪缨世族,十四岁便被补为并州主簿,从小锦衣玉食,一点苦没吃过的,可能便会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即便表面有利,也不免左思右想,力求稳健。因是裴寂,对李世民、薛大鼎、任瑰的建议,他实在是前怕狼、后怕虎,难以赞同。

——薛大鼎、任瑰也者,他两人的意见和李世民的建议相类,并且,他两人的建议,比李世民提出的还早。李渊歼灭宋老生部,打下霍邑,兵刚到龙门,离南边的河东县城还有两百来里地,尚未进攻河东时,薛大鼎、任瑰就先后进言李渊,不妨可从龙门渡河,无须去打河东。

薛大鼎是汾阴人,族为与裴氏、柳氏并称为河东三姓的河东薛氏,他劝李渊说:“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

任瑰是河东县的户曹,他劝李渊说:“关中豪杰皆企踵以待义兵。瑰在冯翊积年,知其豪杰,请往谕之,必从风而靡。义师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郃阳。萧造文吏,必望尘请服。孙华之徒,皆当远迎,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

“梁山济河”,梁山位处在韩城县的东南边,是从龙门渡黄河西入关中的必由之道。韩城县在黄河西岸,与东岸的龙门、汾阴隔河相望。“永丰仓”,本名广通仓,始置於开皇三年,是隋在长安附近置的一座重要粮仓,位在华阴县东北渭水南岸的广通渠口。

“萧造”,是冯翊郡的郡守,“孙华”,是活动在关中的诸多义军中,部曲最众的一部的首领。——任瑰向李渊献此策的时候,萧造、孙华都还没有从附李渊。现下,孙华已经投了李渊,萧造也以冯翊降了李渊。还有“韩城”,也已被任瑰渡河过去,为李渊说降。

……

听得裴寂说及河内,李渊收起了笑容,摸着胡须,沉吟说道:“河内倒的确是不可不虑。”

“对呀!唐公。河内距河东咫尺之遥,新得军报,现今李密将李善道引数万兵马,已攻入河内。李善道此人,是翟让旧将,而今是李密帐下有数的善战之将。自其渡河到河北,连战连胜,兵盛如薛世雄、城坚如清河,皆非其敌手。於下他既已新得魏郡,并入河内,而河内郡兵多已南下在洛,郡内空虚,仆可断言,至迟旬月,河内必就会为他所得!

“河内与河东郡之间,只隔着一个绛郡,百里远耳;北与太原,也只隔着长平、上党两郡,数百里可至。唐公,我军若不先将河东城拔下,而就贸然入关的话,至其时也,既有屈突通扼守河东城,阻我退路;又若李善道奉李密之令,挥军而前,不论是他或西进河东、或北侵太原,於公而言,俱大不利也!又刘武周蠢蠢欲动,也随时会南犯太原。唐公,可不三思乎?”

李渊闻言,眉头紧锁,深知裴寂所言非虚。

在太原北边刘武周部,已对太原造成了一定威胁的情况下,李密帐下的重将李善道,於此际忽攻入河内,确实是一个新的重大的形势变化。

河内郡如果真的被李善道打下,河东、太原就会俱受威胁,则他在战略全局上将陷被动。

李渊说道:“裴监,你所言极是。稳妥起见,当前局势,我军确是宜当先拔掉河东城,稳固住河东以后,方能无忧入关。可是,河东城坚兵众,非一日可下。二郎、重臣等之进言,亦非无理。吾观关内现下之情势,诚如二郎所析,人情震动,蜂起之将,未有所属,我军若趁此机,鼓行而西,号召群起之义军诸将,长安或亦非不能迅速夺占。长安既有,大势可定矣。”

——“重臣”,是薛大鼎的字。

“唐公,事若顺遂,孰不愿之?人无远忧,必有近虑,此乡闾之愚妇尚且知也,况乎於公?今公举义兵,干大事,岂可不慎之又慎,怎能轻率冒进?河东为我退路所系,若不先取,即便长安得手,亦难保长久。且李密、刘武周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全局皆输。公宜深思!”

关於到底是先打下河东城,抑或是绕过河东,先入关中,这两者间的争论,已是争之连日,日愈激烈。持先入关中之见的,只李世民、薛大鼎等数人;而更多数的臣属,包括大部分的将领,则都是赞成先打下河东城。李渊作为主将,在这个关键的抉择时刻,他怎可能不知,他最终作出的选择,将关乎到他全军的生死存亡?也所以,他迟迟未决,一再权衡。

“裴监,你说得是。关乎我等前程,我数万大军生死,此事,且容我再作斟酌!”说着,可能是裴寂刚提到河内的缘故,李渊摸着胡须,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了帐中沙盘上河内的位置。

虽然通过放低姿态,把李密请他在孟津会面的请求给糊弄了过去,且则李密对洛阳的攻势,现在也转变得对李密相当不利,可长安的重要性,李密一定是知道的。

经由刘文静的出使,与突厥的关系,现今还算不错,刘武周主要靠的是突厥的支持,没有突厥的帮助,他就算是南犯太原,危险性也不很大。

关键是李密!

李善道如果能在短日内将河内攻得,李密会不会令他西取河东,以阻断自己与太原的联系,又或是直接令他进攻太原?这才是究竟可不可以暂舍河东,西渡黄河,直扑长安的须当所虑!

……

李善道自是不知,他的攻入河内,对李渊就下步的用兵考虑方面造成了这么大的困扰。

闻报得知,新乡城内乱成一团,县中士民争吵着要求打开城门,以出城避战的情形后,李善道从帐中出来,登上望楼,居高而向新乡城中瞰望。

果是约略见得,新乡城的几个城门内,悉是人头簇拥,街上挤满了士民。

郭孝恪笑道:“将军定国寺一行,轻轻松松,就不单得了诸乡民心,县中的民心也都已瓦解!”

张怀吉捋着胡须,痛快地笑道:“明公,新乡县城看来可以不战下之矣。”

马周进言说道:“张道长所言甚是,明公,何不趁城中民乱之机,急调精锐往袭攻之?”

“诶,不可!”李善道摆了摆手,说道,“我已承诺县内外的士民,今日不攻城,放县中士民出城,岂可出尔反尔?不守信义。”考虑了下,令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三郎、四郎,劳你俩引骑一队,赴新乡城外,一则再招降城内;二则令城中顺应民心,打开城门,放士民出城,并向城中再代我作诺,明天之前,我是绝不会派兵攻城,叫新乡令只管放心就是。”

薛万均、薛万彻领命应诺,下了望楼,便领骑兵数十,出了驻地,驰奔新乡县城。

跟着薛世雄也打过不少仗了,这样的仗,兄弟俩还是头次打。

他俩的马好,速度快,将其余的骑兵甩在了后头。

迎着扑面的劲风,薛万彻啧啧称奇,说道:“阿兄,今早将军去定国寺,召见各乡乡官、大姓时,俺还不以为然。一个新乡城罢了,外无援兵,孤城难守,我数万胜兵,尚不好打下么?径便攻城,不就成了,还召见甚么各乡的乡官、大姓?却不意,将军此策,出奇制胜!”

“可不是么!前在魏郡,你我兄弟被带着,行看魏郡诸县,诸县士民对将军无不是歌功颂德,那个时候,俺其实就已觉出,将军非比常人。今而观之,‘心战为上’,将军可谓是也!”

说话间,兄弟两人驰马已到新乡县城城西。

艺高人胆大,却这兄弟俩也不等从骑赶上,便双骑争驰,抢到了护城河外近处。

即按李善道之令,两人驰马,沿着护城河奔行,齐向城头大呼:“右武候将军李将军令:我义军今至,为安生民,非图掳掠!昏主无道,虐尔百姓不深刻乎?何苦为昏主守城?尔城如迷途知返,开城归降,我军必秋毫无犯,若不降者,明日大军围攻,拨你此城,如摧枯拉朽!速速开城,方为明智之举!将军怜民,不欲百姓受战火之苦,又令尔城中守令,士民既欲出,当体将军苦心,打开城门,放由士民出城。将军承诺,明日之前绝不攻城,望尔等勿忧勿惧。”

不多时,余下数十骑驰到。

这数十骑跟着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结队驰行,高声呼和,声震城楼。

内是士民之呼,外是义军之威,内外呼应,守卒人心动摇。

新乡令等赶到了西城上,目睹此状,胆小者面色苍白,稍强者亦心惊胆战。

城门守将满头大汗,请示新乡令:“明府,怎么办?城门开不开?”

新乡令去看县尉等人。

县尉等没人与他对视,或彷徨四顾,或低头不语。

上书郡府,请求不要再派郡兵南下,建议未被郡府接受;贼兵果来攻城,一干同僚又都束手无计。更不曾料到,李善道狡诈多谋,以攻心之计用之,满城士民现是吵闹求出!

新乡令又是灰心失望,又是怒不可遏,痛斥说道:“如君等者,也是朝廷命官,食君之禄,食民之膏,平时出入,前呼后拥,高居人上,一旦有事,却个个畏缩懦弱,只字无有!仆,怎会与尔辈同僚!罢了,尔等既不言语,俺就作主了!贼将尚知爱民,俺为本县长吏,岂无爱民之心?开城门,迎义军!但愿此举能保全城百姓,免受战火荼毒。”

言罢,令守门守将开城门,自回袖下城楼。

县尉等人愣了片刻,无人提出异议。

一吏急忙追上新乡令,问道:“明府何处去?”

“民心所向,大势已去,不得不开城门,然吾朝廷之命官,却不得玷污於贼,吾还乡去也!”

……

城门缓缓开启。

士民如潮水般涌出。

薛万均、薛万彻见状,大喜过望,为防再生变局,兄弟两人分出一骑,急禀李善道,待吊桥落下,引余众骑,分开百姓,一边呼着““义军入城,秋毫无犯”,一边策马,先以入城!

新乡县城,不战而下。

诸营之中,秦敬嗣、高曦两营的军纪最好,李善道接报后,调了秦敬嗣营的一部兵马入城接防。在城外驻地,县尉等膝行晋见李善道。从他们口中,听知了新乡令在下令开城门前后的那些话,李善道立刻派人去追,追出十余里,追上了他。李善道亲迎接之,握住其手,礼遇甚隆,交谈的态度,恳切而又亲热,如多年故友之见,遂得其转念愿附,暂以参军任之。

次日下午,从共城方向,百余辆大车,骡马拉着,到至了城外驻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