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两阵兄弟呼应克

八月初三,也就是前时那场大雨停后的第三天。

李渊率部出贾胡堡,经山脚小路,进向霍邑。

起初,李渊担心宋老生固守不出。李渊军中没有攻具,如果宋老生固守城中,那这仗就没法打了。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却以为:“宋老生勇而无谋,我以轻骑挑之,他必会因怒而出。”

李渊以为然,於是就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领前部骑兵数百,首先到达了霍邑城外。到达之后,李渊一边带着骑兵大队,暂停於霍邑城东外数里,等待后续的主力步兵到达;一边即使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并且同时辱骂宋老生。

一如李建成、李世民兄弟所料,宋老生果然被激怒,其乃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

见计得售,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驰还回到了李渊处。李渊已遣殷开山传令后边的主力步兵,令之加快行速,速速赶来。当主力步兵赶到战场时,宋老生带出的部队才刚组成阵地。

李渊打算先令军士吃饭,吃饱后再进战。李世民进言说:“时不可失!”

宋老生部是三万人,李渊带来的兵马也是三万人,双方在兵数上势均力敌,但宋老生部的军械装备等,要比李渊部好,加上宋老生部后有城池可依,如果不立即展开进攻,而竟等宋老生部扎稳阵脚,再做进攻的话,胜败就难说了。

李渊立刻醒悟过来,便改变了主意,即自与李建成引一部兵,阵於城东;使李世民和他的女婿柴绍引一部兵,阵於城南高处。

宋老生是员悍将,认准了李渊的所在位置,麾兵疾进,率先发起了进攻,先攻李渊、李建成阵。激战中,李建成坠马。宋老生趁势加强攻击。李渊、李建成阵抵抗不住,被迫后退。

而就在此际,李世民率军头段志玄等,自城南高处引骑兵两千驰下,冲击宋老生阵。一举将宋老生阵从中截断,出其背。继去鼠雀谷救援李渊的那一仗之后,李世民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英武风姿,在冲战的过程中,他手杀了数十敌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

李渊兵借此复振,因传呼道:“已获宋老生!”

宋老生部的将士哪里知道这是李渊的诈计?回顾望之,能见到的只有李世民及其部曲的来回冲杀,势不可挡,便宋老生部将士,当真以为宋老生被俘了,由乃大败。

李渊部的将士抢在宋老生部之前,杀向霍邑的城门。霍邑城门因此紧急地放下了千斤闸。

宋老生逃回城门下,引绳欲上,却被刘弘基引兵追上,死在了刘弘基的刀下。

主将死了,城门又关了,宋老生部逃溃无路,被渊兵追逐砍杀,战死的将士陈尸数里。时已暮时,李渊趁胜,即命登城。如上所述,其军中没有攻具,将士皆是肉薄而登,遂克霍邑。

太原送回的这道有关李渊大败宋老生的情报,将李渊整一个击败宋老生、夺下霍邑的战斗经过,讲述得相当详细。并且除此以外,在这道情报的末尾,还提到了另一件与此相关的事。

就是在前阵子的那场大雨期间,李渊曾因缺粮和当时又有个“突厥与刘武周将趁虚袭击太原”的传言在军中流传的缘故,一度起过还师太原的心思,但被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主要是李世民给劝住了。李世民那时为劝李渊不可还师太原,甚至於大雨中,跪在李渊的帐外大哭。

情报的最末一句话,是对李渊此战做的总结:渊之歼老生、拔霍邑,半悉建成、世民之功也。

……

看完了这道情报,李善道喟然良久。

于志宁问他说道:“明公,缘何感叹?”

“司马,你看这则情报中所言,先是李渊欲退兵,而李世民劝之;又战於霍邑城外时,进言李渊,‘机不可失’,复值战危之时,其又亲引段志玄等骑军部众,居高临下,冲断宋老生阵,手刃数十敌。我闻李世民年不过弱冠,智勇及此,英杰可称也!”

于志宁说道:“世民之名,仆尝有闻。与其兄建成,确俱可称英杰。虎父无犬子,诚不虚言。”

李善道瞧了他两眼,摸着短髭,面带笑意,故意问道:“司马,你觉得世民与我比何如?”

“自是不如明公。”

李善道问道:“哦?此话怎讲?”

“霍邑此战,唐公李渊是为主将,建成、世民兄弟皆从令而已,此一不足与明公比;激战之际,建成坠马、世民亲引骑犯险,此皆匹夫勇耳,非为将者当为,此二不足与明公比也。”

李善道问道:“司马,还有三么?”

“明公,已两不足,尚不足乎?”

李善道哈哈大笑,掂着太原送来的这道情报,朝着于志宁点了两点,顾与魏征笑道:“玄成,司马本与卿同,是耿直之士,今却也会避重就轻了啊!”

却这于志宁找出的这两个李世民不如李善道的地方,听来有理,但不耐咂摸。

不过李善道也能理解于志宁,李世民在霍邑这一战中,表现得的确出彩,智、勇两条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纵欲贬压他,也不好贬压。

于志宁正色说道:“敢禀明公,实非是仆避重就轻,而是明公此问,本就不当。”

“不当?司马这话何意,我问的哪里不当了?”

于志宁说道:“明公今是我一军主将,已拥三郡之地,世民也者,从其父起兵而已,一为主、一为从,世民又怎能与明公比较?明公要比,也是与唐公比较!”

“好,好,好,是我问错了,司马批评得对!”李善道怔了下后,必须得承认,于志宁的这番批评,批评得对,李世民再是盛名於后世,毕竟现在,他还没有后世的盛名,在时人眼中,他目前暂还只是“虎父无犬子”,他们这部义军的主将是李渊,也的确李善道要比的话,不能自落身份,去与李世民比,得与李渊相比,才是正论,他於是就从谏如流,笑着承认错误。

将情报放下,李善道又默念了遍“李世民”的名字,不再说此事了,拿起王德仁的回书,沉吟稍顷,改而说起王德仁的这封回书,说道:“玄成、司马,王德仁此封回书,你们怎么看?”

王德仁的回书,魏征、于志宁等也都已经看过。

回书的内容很简单,概而言之,两句话:第一句是李密命李善道攻魏郡这事儿,他知道了;第二句是询问李善道打算怎么执行李密的这道命令,准备怎么攻魏郡。

这两句话之外,没有别的话了。

魏征说道:“细察王德仁此封回书,似并无意违逆魏公命明公攻取魏郡此令,然实意思模糊。”

于志宁赞同魏征的判断,说道:“不错。他在这封回书中,只是说知道了魏公此令,然后又问明公打算怎么攻打魏郡,而就他本人对‘魏公令明公攻魏郡’这件事的态度到底如何,是愿意协助明公,又或是不愿意协助明公,却一个字没说。他的这封回书,和没回复明公一样。”

“意思模糊……。为何意思模糊?玄成、司马,我看恐怕是被咱们料对了。”

魏征说道:“明公的意思是?”

“王德仁只怕是不欢迎我军入魏郡啊。”

魏征点头说道:“是不排除这个可能,而且这个可能的可能性还很大。明公,则若他果是不欢迎我军入魏郡,那魏郡,就不好打了。敢问明公,事若如此,意欲何以应对?”

李善道正要问魏征和于志宁的对策,魏征先问出来了,便不答反问:“卿等可有对策?”

于志宁在谋略上不很擅长。

魏征已经想到了两个对策,说道:“敢禀明公,仆之愚见,不妨可以两策应对。上书魏公,请魏公给王德仁下一道令旨,令王德仁协助我军攻取魏郡,此一策也;再去一封书信与王德仁,在信中直言提出,将来打魏郡的时候,希望他能够给与我军协助,此二策也。”

“司马,你说呢?”

于志宁想了想,答道:“回明公的话,长史的这两策,如堂堂之阵,上策是也。”

“说得好啊!‘堂堂之阵’。我这人平生最是直爽,不好拐弯抹角。王德仁给我云山雾罩,搞得咱们看他回书,像猜谜语,我却没闲心与他猜来猜去。便用长史此之两策,上书魏公,请令王德仁协助我军;我再亲自给王德仁去封书信,就直接地问他,他欢不欢迎我军入魏!”

部队的改编已经完成,再等视察过民情,以及新任的刺史、郡守等都上任以后,接下来,李善道就打算“遵奉”李密的命令,用兵魏郡了。猜来猜去的,徒然浪费他的时间!

——却为何李善道这么急於就打魏郡?

两个原因。“李密杀翟让”此事,就像一块大石头,挂在头顶,不知何时会掉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石头现已是越来越有掉下来的可能,必须得赶在这块石头掉下来以前,把自己的地盘尽量地扩大,这是第一。李渊已经消灭宋老生部,打下了霍邑,依照自己依稀的印象,他应该再用不了多久,就能兵进长安了,魏郡是块战略要地,不仅西可入河东道,南下且可进军河内,从而再进兵弘农等郡,挡住或威胁关中东出的道路,这是第二。

给王德仁的去书,李善道亲自写;给李密的上书,依旧由杜正伦代笔。

……

数日后。

洛阳城外,李密大营。

李善道的上书到了李密的案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