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一百四十二章 诸士叹仁怀英略

却见已经填平的城壕外边,在离城墙一两里外。

先是开来了两个行军团的贼兵,左右各两千人上下,分列在城门对着处的两边,列好了阵型。继而,数百贼兵择一平地,冒着雨,搭起了一个台子,竖上了“右武候将军李”的将旗,并在台子上堆了些粮食、金帛。再接着,又千余贼兵押着数百俘虏,来到了台子的下边。

列阵、搭台的时候,杨得道、杨善会、卢郡丞等还没搞懂贼兵这是要干什么。

俘虏押到后,却便是卢郡丞,也已猜出贼兵这是打算作甚了。

卢郡丞指着被押到台下的数百贼兵俘虏,愕然说道:“被带到台边的,是不是张将军的部曲?还有,还有那个牵着青骢马,披挂着铠甲的,是不是张将军?他、他没死么?李贼这是意欲何为?台子上还放了粮、钱,他、他竟是要释放俘虏?那张将军呢?张、张将军降了?”

大胆地说出了个这个猜测,卢郡丞扭脸去看杨得道、杨善会。

杨得道亦已是一副愕然之状,放在胡须上的手,忘了往下抚,喃喃说道:“释放俘虏,张将军已降?”目光亦转向了杨善会,说道,“杨公,张将军,公一向赞他是义士,当不会降吧?”

释放俘虏还好一点,虽然对守卒的士气会有影响,但从行为上来说,“释俘”,是贼兵的主动行为,不是俘虏的主动行为,俘虏只是被动接受;而如果张竖眼竟然真的是降了,那性质就不同了,投降肯定不是被动行为了,是主动的行为,且则张竖眼勇冠三军,是杨善会的爱将,则这么一个守卒无人不知的杨善会的爱将,若是竟主动投降贼兵,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杨善会按住内心的震动,努力地远望,那个台子离城有一两里地远,兼以雨又影响了视野,并且那个牵着青骢马的贼兵俘虏,身披铠甲、头戴兜鍪,他又如何能分辨得出,到底是否真的张竖眼?不错,从个头、体形来看,很像张竖眼,可杨善会与张竖眼相识多年,对他甚为了解,要说他会主动投降贼兵?杨善会坚决不信!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此必李贼奸计!”

“李贼奸计?”

杨善会说道:“仆深知张五郎其人,五郎尚气轻生之士,焉会叛我城而从贼也?牵马此人,一定是李贼从贼兵中选出来的体态似五郎者,假五郎也!所为,不外乎欲以此动我军心!”

卢郡丞幽幽地说道:“就算是假张将军,明府,满城守卒亲眼所见,信者必是不少。唉,只怕很快‘张将军降了贼’的消息,就会传遍军中、城中了。这可如何是好!”

杨善会张了张嘴,无话可说。

这正是李善道策略的毒辣所在,即使你确定投降的张竖眼是个冒牌货,那又如何?原本的目的就并非是为让杨善会等相信,而是要让城内的守军和百姓信以为真。

三人沉默下来,一时间无人再开口,凝视着城外的台子和俘虏,静待着贼兵接下来的行动。

没等太久,百余骑护从着一骑,从北边的贼兵大营而来,驰马到了台侧。

百余骑没有下马,环台而立,被他们簇拥的这骑下了马,登上了高台。

卢郡丞低声说道:“此贼定然便是李贼了。”

……

李善道登上高台,命令董法律、苏定方等将俘虏押到台下近处。

俘虏不止是张竖眼的部曲,还有那五百出袭守卒中的一些,共计七八百人。

分成了两列,这些俘虏络绎站到了台下。

李善道环顾他们了一圈,大声说道:“你们被俘以后,我亲去俘营,见过你们。该说的话,我都说过了;我义军待你们宽厚不宽厚,是不是与张金称诸辈贼寇迥然不同,你们也亲身感受过了;愿意弃暗投明,降我义军的,也已经降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已愿降从我者,出列,站在左边;本尚未降,现在愿降的,也站去左边;仍不降者,留在原地。”

对於这些俘虏,李善道再三严令,执行的乃是“优待俘虏”的政策。

这几天,在俘虏营中,这些俘虏都受到了良好的待遇。李善道军中不缺粮,顿顿让他们吃饱;俘营被雨水淹了,李善道调集民夫给他们挖排水渠;有俘虏受凉生病了,李善道派军医给他们治疗,各种的优待措施,简言之,与对待自己的部曲相同,没有差别。

因此,这数百俘虏,现其实已有大部分都表过态了,愿意降从李善道。

剩下还没降的,数量不多,要么是张竖眼等的心腹,要么是有兄弟、交好的战友死在了战中。

遂大多的俘虏,皆移到了左边站立;留在原地的大约只有几十人。

李善道倒还真是有点欣赏这几十人,数千敌兵的虎视眈眈之下,敌军主将当面再问降不降的这种情况下,还敢不肯降的,那都是有胆子壮士!不愧是杨善会的老部曲、守卒中的精锐。

等投降的俘虏们纷纷站到了左边,李善道稍作停顿,见留在原地的数十人态度坚定,无人肯动,甚至有几人傲慢地抬头,挑衅般地盯着自己。

他不再等待,也没有理会那些挑衅的俘虏,便继续说道:“我原本与你们一样,也是良家子弟。如今跟随魏公、翟公起兵,实在是因为昏君无道,残虐百姓,为了讨伐不义,拯救万民,不得已才起兵反抗。天地之间,人为贵。拯救百姓是我起兵的初衷,杀戮非我所愿。因此,仍不肯降我之汝等,虽汝等戆愚,我亦不杀,将尽释汝等回家!”

转而,带着亲切的笑容,望向左边愿降的俘虏,说道,“君等此前,从杨通守进战,我知君等所为,亦是为保全乡里,爱护百姓,这正与我起义兵的初衷是一样的!

“杨通守其人,我略知之,良将也,亦爱百姓,唯可惜的是,他搞错了而今海内大乱、民不聊生的缘故,他以为民不聊生是因为张金称等这样的恶贼,他错了,民不聊生是因为昏君无道!试问之,君若有道,天下清明,有谁个良家子弟,如君等、如我辈,愿意从贼、为贼?谁个不愿安居乐业?所以,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不在张金称等贼,而在昏君!

“先有昏君无道,乃有张金称诸贼趁机窜起。既已昏君虐民,复又金称诸贼又残民,民之无活路矣,乃复有我义军之起!谶纬有断,童谣四歌,隋命已绝,天已厌之,诛昏君如汉高祖之伐暴秦,杀恶贼如我剿武阳强盗,以近安我河北之良善,远则安抚海内我亿兆生民!

“杨通守不识民苦之真正根源,故面对我义军之来讨,他现犹顽抗,自以为忠,诚然昏聩!但也不打紧,我相信,他早晚会能明白,民不聊生的真正根源是在哪里!君等比杨通守强,能辨形势,知晓善恶,现愿降我,从我义军行安民之义举伟业,我有三条,愿向君等承诺。

“前为敌我,今为同袍,将待诸君与老卒无别,此其一;仍以诸君原本隶属,编为团旅,不将君等打散,及团旅队伍将吏之任,从君等中抽拣,此其二;君等皆义士,杨通守系君等之故将,底下来的攻城,不令君等参与,以全君等义名,此其三。”

聚在左边的数百降俘听完,心动神摇,感恩满怀,不顾地上泥泞,尽伏拜在地,三呼“万岁”!

——“万岁”此词,现尚非帝王专用,人们表达激动的心情时,都可用之。

刘黑闼诸将、魏征诸吏,也都来了,从侍台边。

李善道的这一通言论,义正言辞,慷慨激昂,话落之后,他们亦是各心怀激荡。

有的如李文相、赵君德等,还只是“浅层次”的激荡,没有意识到李善道这通话所蕴含的真正意义;而如魏征、于志宁等,却是敏锐地意识到了李善道这通话中所包含的真正价值!

除掉最后对俘虏们的具体安置这块儿的内容,上边说的那些,不啻是一篇重磅的政治宣言。

从根源上,指出了义军在政治上、甚至天命上的正义性。

人,皆有辨识力,有些东西,也许大多数人限於眼界、世俗的藩篱,自身不能想到,可一旦有人向他们指出,大多数人经过一番思考,大都就能豁然开朗,转变原有的观念。

就比如李善道这支义军,像杨善会等这类抱着“忠君”思想的人,会把他们视为叛贼,会把他们与张金称等这类的残贼混淆,但在把究竟谁是“贼”的道理讲透,把本部义军与张金称这样民怨极大的群盗区别开后,可能大部分原本受杨善会等这样的人影响的兵士、百姓就能明白了,李善道部的义军其实不但与张金称部这类的残贼不是一回事,并且相比顽固地甘愿仍为残民、虐民之昏主爪牙的隋官、隋将,他们才是顺应天心、真为救民、才是正义的。

如此,对李善道部义军往后在河北,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活动,都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魏征凝视着高台之上,在瓢泼大雨之中,昂首挺立的李善道,不禁回想起了此前自己曾经劝说元宝藏投降李密的事,又想起了自己煞费苦心,由李善道转呈给李密的那道献策,却在自己苦等之下,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事,不觉暗自思忖:“将军其虽年轻,英武绝伦,爱民敬士,能得人效死。今闻将军此论,又振聋发聩。纵魏公之盛名,以将军材略,恐不逊矣。”

忖思到这里,他不禁又回想起他刚得到李善道重用时,李善道与他的一次对话,李善道诚恳地与他说:“天下大乱,非一人之力所能挽。欲要除暴诛贼,消弭糜乱,还百姓以朗朗乾坤,非仁人志士,共襄义举,同心协力不可。公,德才兼备,善道也不才,愿与公共携手勠力!”

魏征当时虽未有热烈的回应,但李善道谦虚下士的姿态,已使他稍有触动。

此时此际,李善道振聋发聩的言论,在耳边回荡,谦虚下士的举为,犹且历历在目,望着雨下英姿飒爽的李善道,魏征心潮翻涌,他缓缓转过头,与于志宁等说道:“将军真英仁主也!”

于志宁也在望着李善道,完全赞同,叹佩地说道:“三诺,足见将军之仁德;晓喻孰为天下之贼,足见将军之英明。玄成兄,‘英仁’之誉,实至名归。”

崔义玄连连叹气。

于志宁问道:“崔公,缘何叹气?长史与仆所言,有所不对么?”

“非也。只是比之将军适才所论,我等所写之招降书,不如矣。”

诸人相对而笑。

……

清河城,北城楼。

杨得道、杨善会、卢郡丞等望见分去到台左的数百俘虏,居然在雨下、泥泞中向着李善道拜倒,尽管他们呼的“万岁”之声,杨得道等听不到,可只这一幕,已使他们的脸色越发难看。

卢郡丞嘟囔说道:“不都是杨公帐下久抚厚养的精卒么?怎却竟甘愿拜贼了?”

杨善会忍住恚怒,没有搭理他。

杨得道说道:“台右尚立有数十我兵,贪生惧死,固人之常情,忠义之士,却也不是无有!”

台左拜倒的俘虏,相继起身后,杨得道等看到,一队贼兵上到台子,开始取粮、钱分发。

首先是分给了台左的俘虏,随之台右的俘虏也都分给了些。再其后,他们又看到,台左的俘虏退到较远处,整顿队形,站立不动了。台右的数十俘虏站了片刻,有的扔掉了分给他们的钱粮,有的拿着,然后便就在数千贼兵的观视下,三三两两地离开了台边,散之而去了。

望着这离去数十俘虏,直在大雨下,出了视线,也没有贼兵去追,杨得道若有所失,怅然地说道:“真是释放了?任我被俘兵士随意自去?”

卢郡丞说道:“说不得,远处伏有贼兵,尽将我自去的被俘兵士,截下杀了呢!”

是不是这样?众人没人知道。

就算是这样,被俘的兵士,不降的尽释;降了的,甘愿拜贼,这些却是守卒尽所看见的了。

自去的被俘兵士,散乱的身影消失在雨中之后,那个形貌如似张竖眼的人,翻身上了青骢马,亦没人跟着,他就独自一人,驰马到了填平的城壕外边,一边沿着城外奔跑,一边举着槊,高声地反复喊叫:“俺是张竖眼!城上的弟兄们,李将军像待兄弟似地待俺,俺已降了!”

因为雨声和距离并不太近的缘故,他的声音,城头只能隐约听到。

杨得道竖起耳朵,辨来辨去,也辨不出是张竖眼的声音。

可就像自去的被俘守卒,会不会真的是被李善道部远处截杀一样,是不是张竖眼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一点都不重要。杨得道令道:“射弩!将这贼厮赶走!”

“明府,不可射弩。”杨善会说道。

杨得道不解他的意思,说道“哦?”

“若是射弩以逐,只怕守卒更会信他是张五郎了。”

杨得道说道:“那怎办?总也不能任他在我城外大呼小叫吧?”

弩,到底还是射了出去。

骑青骢马的这人,遂不再沿城而行,兜马回到了北边的台边。

俘虏已经处理完毕,“张竖眼”也已叫喊过了,杨得道等以为,李善道接下来应该是要么撤军回营,要么是试探地先发起一次对清河县城的攻击,可他们判断错了。

遥遥见得,百十人,赶着牛、抬着酒,从北边远处的雨幕中,向着李善道所在的台子行去。

杨得道、卢郡丞还没反应过来。

杨善会急火攻心,险些一口血吐出来,拍着栏杆,骂道:“何其毒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