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五十六章 忽闻裴大万众附

四月下旬。

已入仲夏。

这日风和日丽,竹声沙沙,花草之香,盈荡亭中。

黎阳县寺的前院,就在正堂的边上,种了一丛竹子,这竹子不是李善道令人种的,而是本即有之。闻县寺吏员说,系为两任前的黎阳令所植。且在竹丛中,筑了一小亭,名为“何可无”。

东晋时,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生平爱竹,有一次,虽是暂时借住别人家的房子,然亦命仆隶在院中种竹。有人说:“暂住而已,何必麻烦。”他指竹答道:“何可一日无此君!”

县寺前院的这片竹子、这座小亭,自便是取典於此。

那位两任前的黎阳令诚然雅士,不过现在亭中的李善道却无甚风雅之情。

他细细地看过刚从兴洛传来的李密的令旨,将这令旨递给了陪坐在旁的高曦等,笑与侯友怀说道:“崇吾,令旨下了!魏公任我为黎阳仓留守,郭长史为副。此事能成,你居首功!”

却是,李密令李善道留驻黎阳仓的令旨,在攻下黎阳仓的十来日后,今天终於到了。

十来天前,还在商讨该怎么做,才能得到留守此任的时候,侯友怀向李善道提出了建议,认为重点是在两个人。这两个人,他指出,一个是徐世绩,一个是郭孝恪。他认为,只要能说动徐世绩、郭孝恪,使他俩赞成李善道留守,那留守此事,就必定可成了。

一如他之所言,果然如此!

徐世绩那厢,是李善道亲自去的信,信中内容,何等说辞,无须再作赘述。

至於郭孝恪这厢,李善道没有亲自去找,郭孝恪亦好道术,便遣了张怀吉去为说客。

从今天得到的这道留守令旨的这个结果来看,张怀吉显是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任务。

李善道因又笑与张怀吉说道:“道长,你亦大大有功!”

张怀吉呵呵一笑,谦虚说道:“小道有什么功!小道日前往寻郭长史,与郭长史讲的那些说辞,俱是听的郎君的吩咐。要说有功,崇吾、郎君是首功,小道无非是传了句嘴罢了。”摸着胡须,佩服地说道,“郎君当真是善察人心!竟瞧出郭长史实亦有掌黎阳仓之意!”

“若是换作旁人来驻守黎阳仓,一则,郭孝恪不一定能留在黎阳仓;二则,纵留在了黎阳仓,可若换来驻守的人是王伯当、单雄信这类的大头领,郭孝恪也不会有甚实权。”——这一番话,即是李善道叫张怀吉讲与郭孝恪听的劝他上书进言,不如便留李善道驻守的说辞。

郭孝恪对李密有无忠心?忠心当然是有的。可郭孝恪不是一般的文士,他是个豪侠之士,那在面对储有千万石粮的黎阳仓时,他又岂会不心热眼馋?不想自己成为此仓的掌管者?

李善道叫张怀吉说的这通说辞,可以说是正说到了郭孝恪的心窝上。

再加上李善道这些时日,平素在郭孝恪面前表现出来的对李密的“忠诚”,以及对郭孝恪的“礼重”,於是郭孝恪就被这通说辞给说服了,其后乃就有了他给李密写去的那封书信。

令旨在手,留守黎阳仓的事情已成。

一块石头落了下去。

连着十几天,李善道总算是心情放松了些。

高曦、侯友怀、张怀吉、李良、王宣德、王湛德等传看罢了李密的这道令旨,年纪最小的李良见诸人一时都未开口,便先出声笑道:“阿父,令旨里头,不仅任阿父做了黎阳留守,还允可了阿父请求放粮赈济饥民的请求。那接下来,阿父,是不是就可开仓放粮了?”

张怀吉笑道:“令旨已下,郎君,不仅可以开仓放粮了,李头领等处,该分给他们的粮,也可分给他们了!”顾视众人,抚须笑道,“这些天,可着实把李头领、王头领几位给等急了!”

李善道是个谨慎人,故在打下黎阳仓后的这十几天中,尽管他是早就想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招募部曲了,可为免引起李密、翟让的猜疑、不满,他硬是压住了这腔急切。

并且,不但没有开仓放粮,连该分给李文相、王仁德、赵君德、张升四部的粮,他也没有立刻就给。李文相等问时,他一概以“已奏报魏公,稍待令旨”的话回答。

端得一副忠心耿耿,无有王令,不敢擅作主张的模样!

“分、分!今天就分!”李善道敲了敲额头,笑道,“连着喝了十几天的酒,老实说,我亦喝不下去了!魏公的令旨再不下,说不得,我也只好装病,闭门不出,以推脱不见王将军矣!”

李文相、王仁德、赵君德、张升四人里边,最着急分粮的是王德仁。

这家伙几乎是每天都来求见李善道,问李密的令旨下了没有。

他既来了,且屁股沉,一坐下就不动,李善道没有办法,也就只好天天陪他喝酒。

还真是差不多连着喝了十几天的酒了!

众人皆是大笑。

独高曦似有所思。

李善道问道:“沐阳,想什么呢?”

“回郎君的话,魏公令旨里,放粮赈民、分粮与李将军等这两件事,是明确地说了,可是‘募兵’这件事,魏公的此道令旨中,却无有一言提及啊。郎君,则咱计划的募兵此事?”

侯友怀、张怀吉等相继收起了笑声。

张怀吉说道:“沐阳兄,此事,依小道之见,无须忧也。”

高曦问道:“哦?道长莫不是已有对策?”

张怀吉抚须笑道:“留守之令已下,仓,在郎君的手中,募兵此事,不就是郎君说了算么?”

“话是这么说,可若在没有魏公令旨的情况下,贸然募兵,倘使引得魏公不快?”

张怀吉笑道:“魏公而下一门心思要打洛阳,哪里顾得上咱们这边?况且,魏公已许郎君开仓放粮,赈济饥民,那饥民得了粮后,主动愿投,又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郎君拒之不要吧?”

高曦是个板正的人,张怀吉这话虽有道理,但他还是不免担心,说道:“然无令旨,总归有些不妥。”与李善道说道,“郎君,若贸然募兵,而万一魏公真的怪罪下来,可该如何是好?”

李善道大手一挥,却有担当,说道:“道长所言不错,饥民得了粮,主动求投,我等总不成再把他们拒之营外!沐阳,此事不打紧。开了仓,放了粮后,兵,咱们只管先募着,魏公真要是因此不快的话,我再劳请郭长史,与我一起上书魏公、司徒公,作些解释便是。”

费尽心思,谋取留守黎阳仓此任,主要为的就是以仓中之粮,招兵募兵。现今留守之任已得,即便李密下来的这道令旨中,未有提及令李善道募兵之言,可这兵,却自然是不能不募的。

高曦是个正统的职业军人,习惯於听令从事,因尽管李善道大包大揽,将募兵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头上,可他该担心的,仍是忍不住担心。唯李善道乃是主将,他勉强不再言声罢了。

对高曦,已很是了解,他的担忧,李善道怎会看不出来?

落目他的脸上,多看他了两眼,一句话在李善道心中,没有向他说出。

李善道心中想道:“打下黎阳仓后的这十几天,虽然没有开仓放粮,但仓为我义军取得的消息,我已散出,远近郡县,闻讯赶来求粮的士民、百姓,现早已不知凡几!仓城、黎阳县城周围几十里地,於今到处都是聚集的饥民!只要粮仓一开,粮食一放,以兴洛仓的经验判之,旬日之间,数万众必然立得!到至那时,李密即使不快,木已成舟,又能何如?”

打的却乃是先作成既成现实,然后迫使李密不得不接受的主意!

……

“旬日之间,数万众必然可得”的判断,李善道只做对了一半。

对的一半是,的确是在开仓放粮后,短短的旬日间,投附者就达数万。

他没判对的一半是,投附者远不止数万!

到四月底,离开仓放粮刚过去了旬日,投者已达一二十万数!

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之前在兴洛仓放粮时所得到的投附部曲的数目!

十天前,大包大揽,主动愿一力承担放粮责任的李善道,到这个时候,心情已是从高兴、惊喜,转变成了近似“惊吓”。没想到投附之众会这么多,是惊吓之一;数万众尚好说,一二十万众,传到李密、翟让耳中,尤其李密,他势必会大为不快,甚或震怒,此是惊吓之二。

因忙於募兵事宜,从放粮开始到现在,不曾有好好休息的李善道,在听完高曦有关最新募兵情况的汇报之后,叫上刘黑闼,顶着两个黑眼圈,一双布满血丝的眼,赶去了郭孝恪的住处。

“长史!长史!百姓投军的盛况,真是我没有想到的啊!”到了郭孝恪宅中,见到郭孝恪,李善道将高曦总汇写就的募兵簿子,递给郭孝恪,说道,“长史大概已知吧?已得众二十万!”

郭孝恪打发了给他按脚的小婢出去,起身请李善道和刘黑闼就坐,接住递来的簿子,随手翻了翻,笑道:“这是好事儿啊!旬日之间,得胜兵二十万,足可见二郎你如今在河北的威望。”

“哎哟,长史,你可千万别拿我取笑了!我有个甚威望?来投的这些百姓,还不都是冲着魏公的威名来投的?……长史,旬日功夫,二十万众,我是没想到啊!怎会有这么多的百姓来投?想当日,兴洛仓放粮时,来投者已是如云如潮,可也没有旬日二十万众这么多啊!”

一旬,十天。

十天,二十万众。

也就是平均下来,每天两万人。

两万人是个甚么概念?

隋制,一个军府多则一两千兵,少则数百兵,即一天来投之众,相当大的军府,十个军府之兵!打生打死到现在,李善道部曲也才万人,又相当於每天来投的,是他现有部曲的两倍!

“二郎,你没想到,俺可是想到了。”

李善道诧异说道:“长史已经想到了?”

“比兴洛仓放粮时,来投之众为多,不外乎三个原因。兴洛仓放粮,不是任饥民进仓自取,此是其一;兴洛仓处洛阳、汜水之间,周边多隋之重兵屯驻,就算是听到了消息,很多地方的百姓不好赶去,而黎阳仓周边并无隋之重兵,是以东到东郡、东平等山东诸郡,北到武阳、魏郡等河北诸郡,其地之饥民皆可纷沓来至,此是其二;在放粮之前,仓为我魏军克取的消息已经散出,早早的就已有四方之饥民赶到,聚得人山人海,此是其三。三个原因放在一起,今只才放粮旬日,即得胜兵二十万众,……二郎,不是理所当然之事么?又有何怪哉!”

李善道伸出大拇指,说道:“长史英明,未卜先知,竟是已提前料到了这幅盛况!”

“二郎今日匆忙登门,是不是有什么事?”

李善道看了下对面坐下的刘黑闼,说道:“长史,我不已说了么?即是为的百姓投军此事啊!”

“哦?”

李善道说道:“放粮伊始之时,我想到了,可能会有投军的饥民。那时,我寻思,如果有,咱就先把之收下,随后奏与魏公,请魏公安置。可是长史,我没有想到,投军的饥民会有这么多。才旬日,就二十万众矣。这么多的投军饥民,现下可该怎么办?”

“可该怎么办?二郎,你不是已把解决的办法,想到了么?”

李善道说道:“长史的意思是?”

“上书魏公,请魏公处置即是。”

李善道连连点头,说道:“对,对,上书魏公。”端起茶碗,抿了口水,看了下郭孝恪,从容笑道,“长史,前日军报得闻,孟总管引精卒步骑两千入洛阳外郭,烧掠丰都市而去,洛阳守卒,无敢出战者。魏公对洛阳的大举攻势,是不是即将打响?若是如此,你我近日所得的这二十万投军之众,倒是得的及时了啊!遣之往到兴洛,多多少少,可助魏公一臂之力。”

——洛阳共有三个市场,分是东市、南市、北市,其中东市又名丰都市。有名的杨广为彰显国力,令市中酒肆店家免费接待胡商的故事,就发生在丰都市。

丰都市在洛阳的东边,兴洛仓也在洛阳的东边,所以前几天,孟让率兵夜袭洛阳外郭,袭的便是丰都市。一场夜袭下来,打了洛阳个措手不及,将市场上的财货掳掠了一空。

郭孝恪颔首说道:“孟总管一战克胜,缴获如山堆积,现如今,兴洛军中上下,将士无不振奋,个个摩拳擦掌,据俺所知,争相向魏公请战。总攻洛阳此事,确是已经定下。”

到底要不要打洛阳,这件事,在兴洛军中,虽然早就在议,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正式的确定。

尽管李密是决意要打,可洛阳毕竟重镇,城池坚固,驻兵号称二十余万,军中包括翟让等在内,颇有犹豫者。而孟让这一仗下来后,看到他取胜的这么轻易,缴获的又这么多,翟让等遂现都定了下心,同意了打洛阳。

这些其中的曲折,李善道实是已在与徐世绩的近日通信中知晓。

“好啊,好啊!长史,洛阳是隋室的东都,只有把洛阳打下来了,我大魏在河南、山东,才能完全站稳。魏公等现既庙算已定,将攻洛阳,真令我闻之奋然!这样吧,长史,你我今日便联名上书魏公,请将你我新得的这二十万众,悉送至兴洛,相助魏公攻洛阳此战,怎样?”

郭孝恪打开匣子,拣出一封书信,下到堂上,亲递与李善道,笑道:“二郎,你先看看此信。”

展开信笺,李善道低头去看。

信不长,很快看罢。

李善道猛地抬起了头,又惊又喜,说道:“裴、裴……”

郭孝恪收回信,还到席上坐下,将信放回匣中。

刘黑闼看看李善道、看看郭孝恪,忍耐不住,说道:“二郎,谁的信?信里说的啥?甚么陪?”

郭孝恪拂开袖子,按膝坐好,笑道:“是裴仁基。”

刘黑闼问道:“裴仁基?裴仁基怎么了?”

李善道的惊喜不是装出来的,他是真的又惊又喜。

稳了下心神,他回答刘黑闼,说道:“阿兄,裴仁基率引其众,献汜水,降了魏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