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四十三章 义薄云天终让位

孟让不是一般的义军首领。

首先,他起事的很早,大业九年,他就聚众造反了,和郝孝德等同样是最早响应王薄,造反起事的群雄之一。

其次,起事后,他和王薄联合,一度曾占据齐郡的长白山地区,与时为齐郡郡丞的张须陀等来来回回,有声有色地打了好几场仗,名声在外,可以说是在义军中的名望,他是翘楚之属。

再次,尽管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他和王薄等被张须陀、周法尚的水陆联兵给击败了,王薄因是率部渡到河北,他则引众南下到了江淮地区,然而在到了江淮以后,他很快就声势复振,攻下了盱眙,部众更胜往昔,达到了十余万众,迅速地发展成为了当时江淮地区最大的一支义军。——这个时候,杜伏威的实力还比较弱,不如他,李子通则还未有从山东南下到江淮,至於操师乞、林士弘,於此之时,还蛰伏乡间,他两人的起事已是两三年之后的事。

简言之,孟让此人,在如今南北起事的群雄之中,属於是资历老、名声大的“前辈”人物。

并且,和一般的群雄相比,他还有个不同。

他是齐郡人,最早起事是在齐郡,后来发展则是在江淮,由此,北方、南方的各部义军,他都有认识、有接触,在南北各地义军中的交际面亦很广。

比如郝孝德,那他是早就认识的;又比如杜伏威、李子通、林士弘、左才相等这一批现在江淮的义军首领,像杜伏威、李子通、左才相这类也是从齐郡等山东一带南下到江淮的,他多也认识,就算是没见过面者,如林士弘,彼此间也是声息互同,对对方亦有了解,知其贤愚。

并且,在齐郡时,他和隋室的早前名将张须陀打过恶仗,在江淮时,他又和现下隋室朝中的武功新贵王世充打过大仗,也就是说,同时,他与隋军交战的经验也很丰富。

——这回来投李密,如前所述,正即是因为孟让在不久前,与王世充的一次交战中,中了王世充的“示弱”之计,吃了大亏,被王世充打败了,部下被杀万余,被俘十余万,他的部曲几乎损失一空,在江淮没法再待了,所以他只好离开江淮,西北而来,前来投奔了李密。

却是说了,虽然孟让的十余万部曲,在与王世充部的“都梁山”此战中,几近损失一空,所存者寥寥,——兵败之日,他只带了数十骑逃走,其后他尽管尽力地聚拢溃卒,再加上来投李密的这一路上,沿道他又招纳、裹挟了些百姓、游民,但於今其众,亦不过才有数千之多了,单论兵马人数,绝称不上多,甚至还不如郝孝德来投翟让时所带的部曲多,但凭着孟让在南北义军、在海内州郡的这份名气,他此之来投,在“政治”上的意义却相当显目。

试想一下,一个起事早、资历老,曾经干下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曾是做过齐郡、江淮的一方霸主,并在南北起事的群雄中人头极熟,又和隋室的名将们不少都交过战的义军大头领,於今却来投了瓦岗,——或者准确点说,来投了李密,这说明了什么?代表了什么?

说明瓦岗如今在外的名声,早非是昔日可比!

而孟让今来投的不是翟让,是李密,——与他同批起事、前些时来投的郝孝德,投的还是翟让,孟让今来,却投李密,又代表李密的名声在外头,石子河战后,於今已是俨然高过翟让!

这个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可能还不会想太多。

毕竟,翟让是谁?李世民对翟让怎可能会有相知?瓦岗义军中,他知道的本来就只有李密。

最多,在再与刘文静见面的时候,若是想起此事,李世民会与刘文静聊聊他的这位姻亲而已。

可是这个消息,同样的一个消息,听到李善道的耳中,却是感触截然不同。

跟从翟让、李密、徐世绩等迎过孟让,回到营中,李善道便怀着说不明的情绪,与伤势刚好的高曦、及侯友怀、张怀吉、王宣德、王湛德一干可谈军政事的心腹说道:“军中事已定了!”

“军中何事”?

无须他再说,不必他明言,高曦等已知他所指何事。

还有什么事!

当然就是这些天来,也不知是谁最先散播出去,但小道消息已然是在瓦岗全军各部、诸营中漫天传开,上到营将、下到兵卒,无不在私下传说的“翟让有意让军主之位与李密”之此事。

张怀吉以为然,说道:“孟渠帅声名在外,便是俺,对他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早有听闻。於下他来投我军,却不投翟公,而投了蒲山公,确乎是已经证明,蒲山公之威望,今已超出翟公。翟公原即有让位之意,迟迟至今未让位者,闻是翟宽、王儒信等公坚阻之故,现有了孟渠帅投附蒲山公此一事,料翟让让位之意,必将是更加坚定,翟、王诸公势将无力再阻矣!”

侯友怀拈着山羊须,忧心忡忡,说道:“蒲山公身出名门,知兵能战,待下仁厚,他若果能得为我军之主,固然好也,却可忧者,他若真的成了我军军主,郎君等会不会受其别眼另待?”

“郎君等”,什么意思?

侯友怀这说的是李善道、徐世绩、单雄信等这一些翟让的嫡系人马。

翟让是军主的时候,他们是嫡系,李密一旦成为军主,王伯当等可就才是嫡系了!

则到那时,李密会怎么对待单雄信、徐世绩、李善道等?会是一视同仁?抑或另眼相看?

好活、肥差不给他们,苦活、累活,全给他们?

本原是瓦岗军中的一等人,会不会因此变成二等人?

翟宽、王儒信等坚决反对翟让让位与李密,这,正是最主要的缘故之一!

李善道瞧见高曦张了张嘴,似是想说话,但没说,便笑问他道:“沐阳,想说什么?座中俱非外人,皆咱自家兄弟,有什么想说的,你只管言来。”

高曦恭谨起身,说道:“郎君,曦之愚见,侯君此忧,或许过虑。”

“哦?”

高曦说道:“侯君刚自也说了,蒲山公待下仁厚,而单公、徐大郎、郎君等,又都善战之将,麾下皆我军精锐,如此,便换了蒲山公为军主,他又怎可能会薄待郎君等?以俺拙见,正好与此相反,为收揽人心,蒲山公若能得为军主后,他肯定不仅不会薄待郎君等,还更会厚待郎君等!另外,且又说了,翟公就是让位,常理计之,亦不可能只一句话就把位让了,至少,让了位后,翟公和郎君等该得何等待遇,翟公必是要与蒲山公先商议好的!”

李善道从高曦的语气中听出来了,对翟让让位给李密这件事,高曦打心底里应该是不反对的。

亦不奇怪。

高曦是军府军官的出身,今虽已从附李善道,然在他潜意识中,也许他还把自己从投瓦岗这件事,看作是“从了贼”,这样,相比翟让,李密头等关陇贵族的身份,又是在他的潜意识中,可能他就认为,自更合乎“军主”之位。——李密一为军主,他好像就不是“从贼”了。

一则,看透不说透,是聪明人所为。

二来,高曦即便的确是这个念头,系是与他的出身有关,环境造成的,也无可厚非。

因是李善道虽然听出来了高曦可能是此心念,却并没有就此多说,再做对他追问,摸着短髭,琢磨了片刻,说道:“沐阳说得对!蒲山公仁厚,咱不必说,只翟公就算让位,也肯定不会一句待遇不谈这话,沐阳说的就没有错。不然,大翟公、王头领等那里,翟公就过不去。”

他环顾诸人,笑道,“罢了!这些事,与咱有关,与咱也无关。咱便是再做多议,也影响不到翟公那里。不须再多谈说了,此等大事,就请肉食者谋之吧。我等现在需要做的,两件事。”

高曦问道:“郎君,哪两件事?”

“这第一件,就是咱们坐等消息吧,若我料之不差,说不得,三两天内,翟公到底要不要让位与蒲山公此事,翟公当即就能定下。

“这第二件,则便是不管谁为军主,翟公也好、蒲山公也好,诸位兄长,於今海内大乱,近则我等保全性命於此乱世,远则待到乱弭,天下砥定之日,我等能否以今日之搏命,换一份富贵,却靠的全是咱的部曲!所以,日常操练,不可懈怠。”

高曦等人凛然应诺。

李善道顿了下,笑与高曦说道,“沐阳,你伤已经好了,部曲操练此事,仍是由你总责,此外,我再给你个差事。”

“敢请郎君令下。”

李善道说道:“便是编练陌刀队此事。徐大郎送来的那十几个陌刀兵,我已把之编成队伍;你养伤的这段时日,徐大郎帮我请得了翟公的允可,使匠营也已给咱打造出了数百柄陌刀,现下全都转交给你。你这两天,即可在咱营中选挑适合学练陌刀的兵士,开始编练陌刀队了。”

高曦不会陌刀,但他家传横刀,都是刀,总有些相通之处,并且他不仅擅长横刀,作为军府的军官,槊、矛他也都会,所谓“触类旁通”,让那十几个陌刀兵给他演练一下陌刀的使法,估计他当是不难学会。李善道对编练陌刀队这件事很看重,此事只有交给他,才最放心。

石子河一战,高曦亲眼见到了陌刀的威力,对这种兵器他也很感兴趣。

当下,他便即应诺。

次日起,高曦就开始从营中各部选挑适合学练陌刀的兵士,前后用了两三天,总共挑出了两百人,编成了一个旅。他先暂兼任此旅旅帅。又将那十几个陌刀兵,最为精通的数人,选为了此旅的教官,剩下的分别编入旅中各队,皆任为队率。陌刀旅的操练有条不紊地展开。

无须多言。

只说一如李善道的预料,四天后,翟让正式的决定作出。

他召来了单雄信、徐世绩、黄君汉、王儒信等一干军中重将,公布了他将让位给李密的决定!

翟宽、王儒信等依然反对,可已无用。

当天,翟让请来了李密,没有太多人作陪,唯贾雄、单雄信、徐世绩、邴元真等数人而已,闭门商谈了半晌,到晚上,两下谈妥。——却之所以这等大事,半日谈妥,全是因凡翟让所提出之要求,李密一概同意,甚至翟让没想到的,李密主动提出,所以才谈妥的这般迅速。

是夜饮宴,宾主俱欢。

次日,翟让让位的檄令,下到各营。

各营的反应不一,也不必过多再叙。

荥阳等地,在战国时,是魏国之地。翟让等联名上书,遂推李密为魏公。

选定了良辰吉日,这一天,李密设坛即位。由即日起,不再用隋年号,称今年为魏元年,大赦天下。其文书行下,称行军元帅府。魏公府置三司、六卫,元帅府置长史以下官属。

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亦置长史以下官,减元帅府之半。

拜翟宽为柱国、荥阳公。

孟让等名气大、部曲较多的别部义军首领,就像高曦说的,出於收揽人心之目的,李密也毫不吝啬,分别给他们做了封拜,孟让被拜为齐郡公、郝孝德被拜为平原公,等等。

王伯当等李密的爪牙,当然也得到了封拜,王伯当被拜为了琅琊公。——却翟让等所得之公号,多是他们家乡所在之郡的郡名,王伯当不是琅琊人,怎被拜为了琅琊公?系两个原因,王伯当家乡在魏郡,李密是魏公了,总不能再拜王伯当魏郡公,此其一;琅琊王氏,海内一等一的高姓贵族,将琅琊公的封号给王伯当,算是抬高了王伯当家的门楣,此其二。

李密的魏公,是魏国公的简称,是国公,东郡公等这些公爵,是郡公,低了一等。

贾雄等也得到了封拜,则或被拜为更低一等的县公、或被拜为侯等。

又拜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绩为右武候大将军,各领所部。

又任房彦藻为元帅左长史,翟让的心腹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

又及其他的翟让、李密两营称得上字号的诸将,也封拜各有差。

李善道得被拜为了右武候将军。

自上而下,在李密即魏公位的当日,不但李密是俱有重赏赐与,且在第二天,李密下达元帅令,将其本营近日所得的新投部曲,不分亲疏、厚薄,不论是李密本营的各部,抑是翟让本营的各部,一概平均分与,李善道部由是得了不少新兵,计拣部曲,其部已至七八千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