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 第957章 【通货膨胀扩张与中庸殖民】

朕 第957章 【通货膨胀扩张与中庸殖民】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07:27 来源:小说旗

“全欧洲都能看到西班牙的白银。”——英国国王查理二世。

这句话,是在讲美洲走私猖獗。

17世纪的前二十年,美洲白银输入西班牙的数量,每年都能达到20万公斤以上。

到了30年代,锐减到平均每年只有14万公斤;

到了50年代,每年流入西班牙的美洲白银只剩4万公斤。

美洲白银“减产”,最初是因为墨西哥发洪水,连绵阴雨导致银矿积水和塌方。而且白银用汞来提炼,汞资源消耗过多,导致银矿挖出来无法炼银。

这种情况,其实慢慢恢复了。

为何美洲白银持续减产呢?当然是殖民地官员,故意造成的结果!

大量白银开采提炼出来,根本不上报给国王。而是私下交易,流入欧洲各国,所以才有了查理二世,阴阳怪气的那句话:全欧洲都能看到西班牙的白银。

西班牙国王搞不清楚状况,加强限制大帆船贸易,避免白银过多流入中国。再加上日本幕府,也禁止大名开采银矿,还真在明末造成了银荒。

紫禁城,御花园。

已经退休的宋应星,拿出《经济小识》的第一版稿件,品着茶茗说:“今年沿海城市,物价涨得厉害。追根朔源,是美洲和日本白银的加大流入。”

赵瀚随手翻阅稿件,听宋应星继续讲下去。

宋应星说道:“李铨带着船队去美洲贸易,让美洲西海岸的西班牙官员,彻底敞开了走私。不仅是跟李铨走私贸易,西班牙官员和海军,自己也无视国王禁令,将船舱装满了货物和白银。而日本幕府大权旁落,禁采的银矿纷纷复工。这些白银,都在流向天朝沿海省份。”

“银子多了也是烦心事。”赵瀚莞尔笑道。

宋应星又说:“臣认真查阅了历年的《物价疏》,以江苏、两湖、四川来举例。江苏的物价上涨,大概两到三年会波及两湖,大概五到六年会波及四川。西北、西南地区,则影响更迟缓。”

赵瀚说道:“只能硬扛过去了。”

真的毫无办法,此时的中国商品,占全球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属于白银净流入国。大同新朝,海贸愈发兴盛,这种状况变得更加明显,物价持续上涨是无法阻止的。

苦的是农民!

商人拥有滚滚利润,工商业者和市民可以涨工资,只有粮食收入的农民受影响最严重(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远远跟不上物价的涨幅)。

当然,中国体量足够大,完全可以缓冲这种影响。

欧洲国家体量小,遇到这种情况才叫吓人,直接诞生一个专有名词——物价革命。

由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而生产出的商品还是那么多。西班牙在16世纪的前50年,物价近乎翻倍,后50年物价又增涨60%左右,一直到白银减产才止住势头。

法国最先受到波及,意大利地区紧随其后。老百姓都已经傻了,收入不见增涨,买东西却越来越贵。

查理二世非常幸运,他回国夺位的时间,正好跟英国物价增涨率的巅峰重合。这货不但要面对财政窘境,还要面对飞涨的物价,谁让英国的“物价革命”来得如此慢?人家西班牙和法国都已经革完了。

宋应星继续说道:“如今,朝廷又发行了金圆,官方压低金银比价,商贾还跑去印度贸易。我听说,那些印度商贾,喜用金银币支付,而且金币占比很大。以后不但白银大量流入,黄金也会流入进来。”

“宋卿有何对策?”赵瀚问道。

宋应星说:“征收田赋的时候,须格外谨慎,更加关注地方粮价,避免给农民造成太重的负担。”

《仙木奇缘》

自张居正改革之后,中国田赋征收就改为货币了。而谷物折价,各个地方不同,官员的操作空间很大,一直都是乱象丛生的。

大同新朝按田亩数量和等级计税,税率也跟着当地的粮价走。

现在粮价持续上涨,而农民卖粮却往往被压价。且大部分省份,已经不收实物税,农民只能用钱纳税。随着官票、军票面额,从粮食单位改为货币单位,大同银行也陆续减少收粮,把粮食交易更多的转为民间行为。如此种种,稍不注意就会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

研究另一个时空的清朝,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等运动,除了天灾、战争等因素外,历次大起义的爆发时间,跟银价剧烈波动高度重合。原因就是农业税的收取,相对物价变化严重滞后,农民活不下去就只能造反。

赵瀚点头说:“得让内阁跟财部、户部、商部沟通,定下更细致的制度,尽量减轻物价对田赋的影响。”

只能减轻,无法杜绝,就算到了现代社会也是一样,农民总是最倒霉的那一批。

赵瀚对经济学一窍不通,宋应星的《经济小识》,他虽然都能看懂,但无法给予更多的提示。这门学问,只能慢慢摸索,由更多的学者来补充和发展。

赵瀚说道:“此书印刷五千册,一半发给各衙门官员,一半交给民间书商发行。无论官员还是平民,都可以写信补充见解,交到阁部来进行研究讨论。今后朝会,每两个月讨论一次经济学问。”

赵瀚闭眼思考,又说:“让沿海各省的大同银行加息,吸纳商贾和百姓更多的存款,让市面上的白银减少。再拿着这些钱,采购海外粮食,运去河北那边储存,作为征讨漠北的军粮!”

宋应星愣了愣,随即拍手:“妙啊,这得写进《经济小识》当中!”

古代的钱庄,真不是存钱还收保管费。

至少从明代中期开始,随着商品经济兴盛,钱庄吸纳存款就要给利息。还曾闹出过纠纷,民间会社的首领,把集体资金存进钱庄,被质疑私吞存款利息。

以赵瀚有限的经济学常识,也只能想到通货膨胀时加息了。

不说南洋,随着台湾和海南岛的开发,这两个地方的粮食产出绰绰有余,每年都大量贩运到大陆省份。大同银行加息,吸纳更多存款,然后借贷给朝廷,朝廷拿去海外买粮,作为征讨漠北的物资,等于一下子解决好多个问题。

满朝文武,谁都没有料到,赵瀚决定发兵漠北,直接诱因居然是通货膨胀。

相比穷兵黩武的莫卧儿和孟加拉皇帝,同样是对外扩张,赵瀚这番操作,能把那兄弟俩甩出八条街。

当然,朝廷买粮用出去的白银,肯定还会回流到沿海地区,但至少拉长了缓冲时间。而另外一些白银,作为军费撒到河北、漠南,就地购买一些物资,也是在缓解那边的白银不足,并且刺激那边的经济发展。

或许,今后收复新疆也能这么搞,顺便还能把朝廷的制式银元,更加强力的推广到西域。

不打仗也行,加息吸纳的白银,用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带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这么做,肯定会增加朝廷负债,国库恐怕一直充盈不起来。

这等于转变了朝廷财政思路,朝着另一个方向在发展。跟传统的国库一直存钱,做事的时候拿出来用,国库不够用就征税完全迥异。

真正让赵瀚头疼的,是全世界没有商业竞争对手(晚清甚至都能贸易顺差)。接下来几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白银都只会净流入,稍不注意就要物价飞涨。如何让物价平稳上涨才是关键,这只能留给后人去解决。

宋应星坐着马车,被宫廷侍卫护送回家。

赵瀚则去应民殿办公,看完巨港总督邝鸿的述职报告,又对照吕宋、椰城、三宝垄、马六甲、北大年等海外领地的报告。

反复思忖好几天,赵瀚理清了今后的殖民思路。

本身熟地较多,汉人数量较多,且地形不复杂的地方。比如三宝垄、巨港和椰城,可以快速的暴力殖民,像张献忠那样一杀到底,但遇到山区和丛林就得放缓速度。

而像西伯利亚、吕宋岛等地方,地形、气候极为复杂,同时汉人数量相对较少。这种情况,军事扩张成本过高,就算打下来地盘,也没有足够的汉人去占领,那么就得一边武力威慑,一边将土着转化为汉民。

吕宋就沿海一圈好搞,中间全是山地和丛林,张献忠那套是玩不开的,还得像郑国忠那样恩威并施。

西伯利亚冷得够呛,物资运输困难,移民难度巨大,把土着变成国人方为根本。

还有像朝鲜的咸镜道和平安道,文明程度很高,知识分子还会汉字,地形又不适合暴力统治。那就优抚为主,以教化为先,把他们都变成汉人即可。

赵瀚的思路愈发清晰,提笔编写《总督要领》,今后的外派官员都得好好参悟此书。

具体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儒家讲究中庸,中庸并非和稀泥随大流,那属于无知者望文生义。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讲求天地人的协调。

狭义的中庸,讲人性修养,讲怎么做君子。

广义的中庸,讲该怎么做事。说白了,自己要坚持原则,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底线是什么。然后根据环境和人际关系,做出最恰当的抉择,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赵瀚的殖民政策就是中庸,核心为开拓,剩下的视情况而决定该怎么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