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九十三章:二废二立·四子继位

【康熙第三次亲征时,太子留守京城处理日常政务,成为深获父亲信任的得力助手。】

【但是,太子长于深宫,几十年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逐渐显露了心性骄奢、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个性。】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重病,太子到行宫探望,看到自己的父亲面色憔悴,却一点忧虑的表情都没有。】

【一向最重视孝道,且终其一生身体力行的康熙皇帝见此情景非常不高兴,立即打发他回京,这是父子俩产生裂痕的开始。】

……

{这个真没法说……}

{康熙确实很重孝道。}

{孝庄那就不用说了,孝庄病危时,康熙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

{为了给祖母祈福,不顾上十二月的天寒地冻,带领王公大臣从紫禁城步行到天坛,向上天祷告。}

{读祈祷文的时候痛哭流涕,说他自己“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为孝庄的丧事还打破了多项祖制和惯例,包括为孝庄剪发辫等。}

{甚至因为曾经五十次为天下祈雨,都很管用,但是自从孝庄去世后,就再也不去天坛祈雨了,改在宫中祈雨。}

{因为他在天坛为祖母祈祷延寿,没有效果,上天没有理他,孝庄还是死了。}

{可惜,康熙实在没法对太子下手,而他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对太子的溺爱中。}

{毕竟能干出通过打压老师来提高太子“天赋”,可见康熙对太子的溺爱。胤礽的骄纵可是一天天养出来的。}

……

大隋。

“惯子如杀子啊。”

杨坚又想起了那个孽畜!

“朕就是因为不能预知到那出生的罪恶,才让大隋不得善终的!”

“看到生病的父亲却丝毫没有忧虑之色。”

“这种人一定会做出不忠不孝的事情!”

独孤伽罗默默的翻了个白眼。

这人一碰到儿女事就成了长舌模样。

“有那念叨的功夫,你不如去把尿布洗了。”

杨坚一愣,指着自己鼻子难以置信道:

“我?”

独孤伽罗面无表情的看着他。

杨坚咬了咬牙。

“洗就洗!”

……

大清·康熙时期

心寒,不是大吵大闹……

康熙难以置信的望着“裂痕”二字。

他以为这事过去了。

亲征噶尔丹时,自己思念胤礽,还让他给自己送来旧衣服,这样自己想念他时还可以穿上他的旧衣服。

那时自己生气,但后来也明白这孩子是因为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缺少母爱所以导致性格缺陷。

他对待自己冷漠也是事出有因。

但是……

“你心里有怨。”

康熙明白了。

“你在怨朕?”

他不明白为什么。

他给了保成所有最好的!

他为什么会怨自己?

胤礽低下头,沉默片刻,抬头直视康熙,静静道:

“阿玛真的不知道吗?”

康熙捂着胸口,坐在龙椅上,颤唇道:

“朕要知道什么?朕该知道什么?”

胤礽看着康熙有些苍白的脸,低声道:

“阿玛,您想让每个儿子都是人中之龙,然而真龙永远也只能有一个。”

“您没体验过过太子的窘境,最多是被权臣压制几年。”

“您跟自己几个兄弟关系都很好,劲往一处使。”

“但他们不是我们。”

胤礽低下头,闭上双目,捏紧拳头。

“君父压制,兄弟嫉恨,群臣挑唆。”

“阿玛可曾体会过?”

康熙看着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儿子。

第一次发现,自己好像从未了解过他。

……

【此外,太子还经常辱骂殴打王公大臣,勒索地方官员,南巡至江宁,差点因招待不周处死知府陈鹏年,这些在以宽仁对待臣下的康熙皇帝眼里,都是难以容忍的行为。】

【而太子之所以如此,也有康熙皇帝本人娇惯的因素。】

【太子的母亲因难产而死,激起了夫妻感情深厚、自幼丧失双亲的康熙皇帝的怜爱,给了他与自己几乎一样的礼仪待遇,太子的日常起居用度比自己还要奢侈。】

【为了方便太子花钱,甚至任命其奶妈的丈夫凌普为内务府总管。】

【太子身边逐渐形成了以康熙朝前期重臣、太子的舅公索额图为首的势力集团——太子党。】

【他们与另一重臣大学士明珠为首的皇长子(胤禔)党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这场斗争最终以明珠被罢职告一段落。】

【但太子党因此越发嚣张,斗争的矛头直指皇帝本人。】

……

大秦。

嬴政想到扶苏年幼时的样子。

他是朕的第一个儿子。

朕对他抱有厚望……

嬴政望着天幕,面上不显,心中却郁郁不欢。

扶苏宽厚仁爱,得臣民爱戴。

但自己一直沉迷于寻求长生的幻想难以自拔。

“寡人只信自己。”

可从未想过,一旦自己求不死仙药的计划失败,究竟让谁来接替自己统治这个帝国。

“父与子,君与臣……”

其余几人看着失神自语的皇帝,只感觉毛骨悚然。

他们不想牵扯到这些破事里啊!

刘邦你快回来!你快……等等!

几位旧臣对视一眼。

难道……这也在你计算之内吗?刘邦?!

萧何面无表情。

不,他只是自己独自逃跑罢了。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以己心代他心,一时明白了康熙的纠结。

不可否认的是,一开始皇帝是想要太子坐得稳的。

而想要太子坐得稳,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外戚力量在宫中担任要职为太子做后盾。

就像子胥和卫青能为据儿撑腰,那据儿的太子之位就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到。

除了一个人。

“皇帝老了,太子壮年。”

“朕今日始知,留侯功成身退是何等魄力。”

一旁的卫子夫默念着功成身退四字。

心中波澜不惊。

所以留侯只有一个。

……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将太子党领袖索额图逮捕,认为他在背后心怀怨恨,妄议国事,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将他拘禁于宗人府。】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康熙与众多皇子、大臣出巡塞外返京途中,突然在行宫召集诸王、大臣,命令太子胤礽跪在面前,垂涕宣布废除太子。】

【罪名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任意凌虐诸王、大臣,侵扰民众,“恣行乖戾,无所不至”。】

【他的弟弟皇十八子病重,他却“毫无友爱之意”,康熙责备他,他反而“愤然发怒”。】

【又言,太子“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以至让康熙皇帝极度恐慌,“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太子生活奢侈无度,“恣取国帑,干预政事”,“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

【康熙皇帝说罢,当众痛哭倒地,太子随即被拘禁。】

……

{其实说脾气不好几乎都是后期,前期是满朝文武 各国使节都认可的温文尔雅的完美储君。}

{后面真就是各种在康熙的压制下维护自己的威信……多别扭啊。}

{像我这种单身狗反正是搞不懂康熙的亲子观。}

{把孩子能力都培养的刚刚的,立了个太子然后又自己霸着位置不下,虽然讲道理是个人都不太想下,但不下又吊着……}

{所以康熙的亲子养育结果,不就把人性的某些弱点测了一遍,然后又怪自己的小孩本性不好……拿着答案看试卷,总觉得每道题都是小case。}

{要是真喜欢儿子,就是朱元璋对朱标那样了。}

{如果父母长远考虑,也不一定要孩子成龙成凤,只希望孩子能够平安快乐。}

{只能说康熙本人割舍不下权利,却希望事情都朝他掌控的方向发展。}

{照现在人的价值观,当时的皇帝当然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父亲,因为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和自己独立的平等的个体,现在这种认识都不能普遍普及,在那时候就不可能。}

{皇家的亲情本来就不是纯粹的,康熙对他儿子们更有利用和戒备在里头,一旦威胁到他的地位就不再是儿子,而是政治对手……只能被帝王心术泡透了,当不成正常人了。}

……

大明。

头仰得高高的,老朱用鼻子发出一声重哼来表达他的不屑。

马皇后用木如意一边敲着肩膀酸肉,一边感慨道:

“说皇家如何。”

“普通人家不也有这种情况。”

“老人家里孩子多,快分家产了,但老人又怕孩子最后都不孝顺一直不敢立遗嘱。”

“这种看似考验般的亲情,拖到最后是子女之间有了矛盾还,与老人产生了隔阂。”

“普通人家都可能为了点家产争破头,更不用说皇权之争了。”

朱元璋依然仰着头,傲气道:

“哼,咱可没经历过!”

“所以依咱看,这康熙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不如咱,远甚!”

……

【康熙苦心孤诣栽培太子已经三十余年,如今却落得一场空,自己年事已高,继承人是头等大事,为此他一连六天不能安睡,伤心涕泣不已。】

【胤礽被废后,其余诸皇子开始觊觎太子之位。】

【皇长子胤禔建议处死废太子,被康熙痛斥,后因企图谋害废太子被圈禁。】

【随后皇八子胤禩势力开始崛起。】

【其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得众多大臣依附,获得以康熙岳父兼舅舅、朝廷重臣佟国维为首的满洲亲贵鼎力支持。】

【康熙早就宣布“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

【随即以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妄博虚名”,邀买人心,其母出身低贱,自己不可能立他为太子。】

【因胤禩被众臣推举为太子人选,康熙认为这是因为胤禩“庸劣无有知识”,众臣出于私心才拥护一个弱主,便于日后操纵。】

【随后以梦见祖母与皇后赫舍里氏为由,又认为胤礽是因为“魇魅”而丧失本性,于是在废立半年后复立胤礽为太子。】

【但父子双方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互信。】

……

{一般情况下,在某一姓氏王朝内部,最高权力基于私有性质的传递,通常是由父传子的,当然会有例外情况,如兄弟或叔侄相传。}

……

大宋·太宗时期

“又说传位的事!”

赵匡义表示你要说清朝就好好说!

再者说,我那是可不是特例!

我是效仿古人。

“殊不知商朝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吗?”

“商朝的余泽宋国,也有兄终弟及的传统。”

“我大宋只是效仿古国罢了!”

赵恒看着自家老爹,明白了为什么他能上位。

“爹,您是这个!”

赵匡义冷冷瞥了一眼。

“你再不收回去,我掰断你手指。”

赵恒悻悻收回大拇指。

……

{因此,中国人所特有的敬祖认宗传统,从源头上说,就含有权力正当性传承的性质。}

{这种以血缘为外在标志和媒介的权力关系,往往被赋予了一种感恩色彩,因为很显然,没有父辈的给予传承,就没有后代君王的享有天下。}

{但这种看似最自然而然的顺位进入关系,却隐含了不易为人察觉的诡异与惊险,并不总是如其外表所示的详和自然、庄重肃穆,或感激涕零。}

{与此同时,还会伴有种种阴暗与对立、不安和角逐,甚至是剑拔弩张的生死对决。}

{中国历史大概是地球上上演此类剧目最多的舞台。}

{事例繁多,不遑枚举,若要举例,则汉武帝与太子据的“巫蛊之祸”,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废杀太子,以及康熙与太子的故事,都要算是最有名的。}

{李世民一身兼逼父退位和废除太子,是最为典型。}

……

大唐。

尴尬……

李世民黑着脸又无法反驳。

其中缘由虽不足与外人道也,但事实确实如此。

“何必呢……”

他无奈的呢喃着。

这种事情,或默默无闻或有目共睹者,遍布各类史籍。

有历史癖好者一头扎进史书里去做田野考察。

一辈子都考察不完。

别再揪着朕不放了。

……

【太子此时已经四十多岁,或者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说出了“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这种在帝制时期大逆不道的话。】

【此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群臣开始依附于未来的皇帝,这让他非常不安,担心太子结党篡权,自己不得善终。】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在巡视塞外回到京师的当天,下令再次废除太子。】

【理由是太子“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断非能改”。】

更担心太子党会铤而走险,谋权篡位。

【并警告以后有谁再敢给皇太子求情的,立马诛杀。】

【而自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皇帝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众大臣为此也非常焦急,担心他突然去世,因此不断催促他早立太子。】

【但经过两次废太子的挫折,一向乾纲独断的康熙既不愿意恢复满洲的传统,将立储大事交给王公贵族决定,也不可能再次仿效汉制立太子,因此他选择择秘密立储,】

【即在自己去世前才会宣布继承人选。】

……

大汉。

“他害怕了。”

刘邦懒懒散散的躺在榻上,一手拍着肚皮,一手摸着大腿。

“帝国的权力不仅向中央朝廷集中,而且更进一步在向皇帝一人集中。”

“而更大的权力会带来更大的不安全感,这也使他越发无法和他人分享权力,从而造成了他和周围人之间的、越来越大的隔阂。”

吕雉面无表情的拍开在自己腿上乱窜的贼手,冷声道:

“所以作为一个皇帝,一定是越来越孤独的。”

刘邦毫不在意的继续摸着,同时感叹着:

“权力,最高权力的传递,乃是授人以柄。”

“权柄,柄端有刃。”

“此为太阿倒持啊。”

吕雉则任由刘邦的手作怪,脑中却想到了刘邦之后的几位汉帝。

权力传承之际,往往如身临悬崖峭壁,身处锋刃之端。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首先必然是对旧势力的排除和清理,才可能有新权力因子的植入。

这样,原先那些体量巨大、占位关键、影响广泛的人物,就成了需要率先逾越、克服的障碍,除非他们能同样顺利进到新系统中,融入新权力谱系,成为有机和谐的一分子。

然而对于这一点的判断取舍,完全取决于刚刚登基的新君。

如果他已有足够的权势。

假如新君的判断是否定性的,那么,他所要做的,就是掩埋掉先王的遗迹,让那个碍眼堵心的家伙彻底消失。

“雷同的剧目,源源不断啊。”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刚从塞外回到京城的康熙皇帝又赴南苑行围打猎,十几天后感到身体不适,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并让四皇子胤禛代行冬至南郊大祀。】

【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情恶化,于凌晨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

【宣布“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随即于当晚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