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八十八章:平定三藩

大汉·武帝时期

“无非是千金买马骨罢了。”

刘彻才不信什么心软之类的鬼话。

但话又说回来。

“面对逼迫,又一朝翻盘而大权在握。”

“如此之下还能遏制情绪不为所控。”

“这小子的心性确实硬得。”

虽然依然是看着这小麻子,从而心里不舒服。

但刘彻得承认这小子的手段与城府确实不是同龄人可比的。

“能放不是本事,能放还能收才是能耐。”

卫子夫轻飘飘道:

“谁知是不是前明后暗呢。”

刘彻一甩袍袖。

“那也是明过,总比一直暗要好一些。”

其他不说,按律,鳌拜合该被诛族,但康熙只杀了他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子。

对于他本人,以战功免死。

此案元凶,鳌拜无疑该杀。

然观康熙处置,像处置犯案的宗室成员一样将其幽禁。

此举传递出康熙对鳌拜擅权的危害性还是有所把握的。

……

{康熙不杀鳌拜,是因为鳌拜虽然专擅滥杀,但主要是针对原属多尔衮、打压两黄旗的正白旗官员,而且史书上也未载明他有篡弑之迹。}

{至于后来各种各样的影视剧,如《康熙王朝》《鹿鼎记》,大肆渲染康熙突然驾临鳌府,窥破鳌拜穿黄袍、欲篡位,那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

{鳌拜真有篡弑行为,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必然会成为他罪证中最大的亮点。}

{史料所记的鳌拜罪行,不免有康熙的大量注水,但康熙断然不会忽视篡弑的罪名,仅此一条就可以把鳌拜一案弄成铁案。}

{鳌拜案主要是执政权力之争,康熙要真正亲政,而鳌拜不情愿还政。}

{也正是因此,康熙在案发后才让鳌拜老死幽所。}

{而四十四年后,康熙又特地追封鳌拜为一等男,并以其侄孙和亲孙袭爵。}

{之所以要为鳌拜平反,将自己钦定的铁案翻过去,是因为鳌拜自始至终只有“柄政独专”的意图,继续操控辅政的绝对权力,但并无获取皇权、篡夺皇位、废立皇帝的行为。}

……

大唐。

李世民从康熙的动作里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文帝?”

还是自己?

“一人上限全在其气量如何。”

“如陶罐装水必不如海纳百川。”

“观其心胸,不可限量啊。”

李承乾则有几分其他考虑。

“阿耶,这样不会让旁人心生异志吗?”

李世民捻须长叹:

“因为他不怕。”

“他有自信可以制住一切异心。”

“不杀鳌拜便是如此。”

“除鳌拜,是因为他目无君父,染指皇权,罪同谋逆。”

“不杀鳌拜,则是告诉满朝文武。”

“有过罚,有功赏。”

“只对其事,不对其人。”

……

大清·康熙时期

胤礽看了眼天幕,又看了眼康熙,然后又看了眼天幕。

“有话说就是了。”

康熙看着眼睛飘来飘去的儿子无奈道:

“朕还会瞒你什么吗。”

胤礽摸了摸眉毛,开口道:

“既然鳌拜主犯都能赦免,为什么汗阿玛要将班尔善等从犯俱都处决呢?”

康熙一听便知,这傻小子还是没看透其中奥秘。

他也不想绕什么弯子了,直言道:

“索尼死后,朕让班尔善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两职一肩挑,不比辅政大臣权力小。”

“然而,集两种机要大权于一身的班布尔善,却与鳌拜结党营私,凡事私下定议,然后施行。”

康熙望着天幕,平静道:

“班布尔善是真正有野心的。”

“他是皇族,是开国太祖的直系孙辈。”

“他与鳌拜走得近,也是利用鳌拜为前驱,自己在后盘算如何篡位弑君。”

所谓窗户纱一层纸。

捅破了才发现这么显而易见。

胤礽此时反过味儿来。

难怪班布尔善被大臣们劾奏二十一条大罪,以绞刑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

若非查有实据,皇帝再有生杀大权,也不能对皇室王公一家进行如此严厉的惩罚!

皇家近支,只有因为血腥的谋逆,才会被永远开除出宗室队伍。

康熙背负双手,悠悠道:

“鳌拜罪大,但罪不至死。”

“班布尔善恶极,需彻底灭之。”

……

天幕上。

身形单薄,面容削瘦的少年皇帝看着大清疆域。

一双黑黑的大眼睛紧盯着南方之地。

……

【康熙十二年(1673)镇守南方的三大藩王的奏请——平南王尚可喜的请老归养,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疏请撤藩,都被康熙帝同意。】

【尚可喜请老在前,他同时请求准其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结果被康熙帝拒绝。】

【年轻的康熙,认为三藩势力尾大不掉,对国家统治不利,决意撤藩。】

【这事却不是康熙突发奇想。】

【清军入关时,有一些明朝的将领向清朝投降,虽然向清朝投降了,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他们的势力在当时也不可小觑,所以形成了三藩割据的局面。】

【而三藩所指:便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他的儿子尚之信。】

【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和他的父亲耿仲明,以及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

【三藩虽然表面上属于清朝,其实却是“独立王国”。】

【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每年要拨给三藩行政和养兵的开支,其中由平西王吴三桂的实力最为强大,朝廷拨给他的银子也最多。】

【顺治十七年为例,国家赋税收入是八百七十五万两银子,而云南却要支出九百多万两,因此,形成了竭全国财力,尚不能满足一藩需求的情况。】

【到康熙亲政之后,国家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国家的大部分款项还是被三藩消耗。】

……

大明。

马皇后吃着坚果,忍不住吐槽着:

“这最起码还算个理由。”

“毕竟单凭这一条,小皇帝就有足够的理由撤藩。”

“可不像那朱允炆。”

一身铠甲脏乱,头发潦草,灰头土脸的朱元璋正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

疯狂刨饭!

“呼噜噜!唏律律!哈!”

朱元璋吃完最后一口,打了个饱嗝。

马皇后这时才按耐不住好奇心问道:

“有那位帝君在,你怎么还混成这般模样?”

朱元璋闻言一下子就沉默了,过了好半天,长叹道:

“咱差点就折在东瀛了。”

“那些蛮夷大炮……确实是战场利器。”

马皇后奇怪了。

“就凭朱厚熜的身手还护不住你?”

朱元璋尴尬了一下。

“那个……这个……”

“咱一开始不是怕他放不开手脚吗,就在远处旁观……”

“谁知道那小破地方有那么多门大炮!还打那么远!”

“他娘的!跟天幕里显示的完全不一样!”

说着说着,老朱恼羞成怒了。

“不行!那玩意咱们也得造!”

马皇后一边吃着榛子一边道:

“那你得好好想想,怎么处理祖制这玩意儿了。”

提起祖制,朱元璋一个头两个大!

祖制跟制度挂钩,制度是为了安民制官,制官是因为这帮人太他妈不靠谱了!

“……这都是什么事啊……”

朱元璋按着太阳穴,一脸愁容。

……

【除此之外,三藩还私自设立税卡,私自铸造钱币,甚至圈占土地、掠卖人口。】

【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成为“西选”,俨然一副皇帝的样子。】

【所以三藩成了康熙亲政后最需要立刻处理的事情。】

【否则,这些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的三藩早晚会威胁到大清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地位。】

【但撤三藩,并不能说撤就撤,因为三藩毕竟掌握着一定的军队。】

【康熙十二年。三藩上书撤藩。】

【而面对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上书,朝中大部分官员对撤藩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三藩只要不谋反,还是应该留着,只有少数大臣支持撤藩的想法。】

【康熙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吴三桂等蓄谋已久,如果不尽早除掉,将来必成祸患,

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发制人。”】

【于是,下旨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之外。】

【又下诏削夺吴三桂的官爵,并公布他的罪状。不久,又将留在京城的吴三桂之子吴应雄逮捕、处死。】

……

{其实这个时候大臣们不同意撤藩不是因为害怕,清廷虽然定鼎燕京、入主中原,但长期的征战已严重破坏了国民生产。}

{三藩坐拥重兵,不断坐大,擅自进行人事任免,严控财赋,并向北扩展,成了好不容易打下明朝疆域之后的清朝的最大毒瘤。}

{早在索尼领衔的四辅臣时期,朝廷就已经对割据云南的吴三桂动了手。康熙二年,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将他的地方官员铨选任免之权收归到吏部。}

{康熙六年,吴三桂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擅权的鳌拜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又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命令平西王辖区逃亡事件,都必须归有司审理,王府属官不得干预。}

{鳌拜被扳倒后,吴三桂见康熙年幼就频繁试探想要世袭云南,也被大臣们联手怼回去了。}

{可以说撤藩在本质上是清廷的一致目标,但实在是当时并不是撤藩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时急于撤藩会加速吴三桂等人的谋反速度。}

{而且,当时在京城里有杨起隆在举事,察哈尔有阿尔尼叛乱。}

{除了战争,京城还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大地震,太和殿也发生了火灾。}

{康熙的爱后赫舍里氏也去世了。朝里朝外使皇帝大臣头痛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京城官员都不想打仗,所以都不同意康熙撤藩决定。}

……

大秦。

嬴政不动声色,眼中却闪过一丝不屑。

说的好听。

恐怕那些大臣早把家眷送出京师了吧。

但也因如此,嬴政更是看出了康熙的气魄。

“撤也反,不撤也反。”

“那就先发制人,逼反他!”

所以康熙绝对不会将撤藩的决定收回,反而一定会坚定撤藩的决心。

毕竟前有崇祯为例,最忌讳举棋不定。

况且,这也是一个机会……

殿内四人看着眼睛一闪一闪的皇帝,一起聚堆坐着。

没了刘邦在场,他们突然觉得好没安全感啊。

这位大佬不知道又在想什么鬼东西啊!

……

大汉。

“这是个机会。”

刘邦擦着手里的油污,赞叹道:

“是捍卫皇权,同时给自己在天下立威的机遇。”

“所以他要集中搞臭吴三桂,让他这个前明罪人,成为新朝的反贼。”

“其对策是就打击三藩最强者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

“然后对其他的叛变者大开招抚之门,以此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吕雉听得耳熟,低头思考一瞬,抬头挑眉道:

“秦灭六国?”

刘邦点点头,目带欣赏又夹杂几分遗憾。

“然也。”

……

【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吃饭,他很震惊,于是,吴三桂穿了明朝的衣冠,还率领自己的将士来到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坟前大哭了一场。】

【然后,杀掉清朝派到云南的巡抚朱国治,拘禁康熙派来的钦差折尔肯和傅达礼,以光复明朝为由发布了“兴明讨虏”的檄文。】

【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并于次年派大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

【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地方大员纷纷反清。】

【耿精忠将福建总督范承谟囚禁,诱降巡抚刘秉政,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亦蓄发、易衣冠,分兵出击。】

【短短数月,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廷危在旦夕。】

【陕西提督王辅臣,寻机以鸟枪射杀前来经略川陕的新任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尚书事莫洛,响应吴三桂。】

【广东尚之信一边收吴三桂的辅德亲王印,一边袭封清朝的平南亲王爵,跟康熙帝玩灯下黑,将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一时间,大半个中国都成了三藩造反的范围。】

……

大明·永乐时期

“会赢吗?”

“保输的。”

朱棣完全看不到吴三桂等人赢的希望。

“三藩只是清军入关前后对前明降将妥协利用,借力合剿反抗势力所推行的特殊的合作性产物。”

“这种封异姓王的制度,很明显不符合清朝政治统治的终极需求。”

“他们不会不留反制手段。”

“而观康熙的手段,有谋定后动之意。”

朱棣把双手往袖口里一揣,叹气道:

“故而,对以弱胜强除去鳌拜的康熙来说,裁撤三藩定是庙算很大。”

“俗话说得好,出头的橼子先烂。”

况且,吴三桂想的是自己如何问鼎天下。

耿精忠、尚之信等也未必不想改王为帝。

……

【康熙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

【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进军岳州。】

【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

【此外,康熙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

【与此同时,抚远大将军图海进军陕西,奉命大将军杰书奔赴浙江,定西大将军洞鄂挺进四川。】

【最后,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而告平定。】

【吴三桂仓皇做了五个月的皇帝,也病逝了。】

【耿精忠、尚之信等被迫降后,皆死于非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