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八十三章:清章帝·爱新觉罗·福临

{辣个女人会出现吗?}

{孝庄是太后又不是皇帝,出不出现很重要吗?}

{萧绰不也讲了吗。}

{那能一样吗,翻历史也没第二个像萧绰那么能打的太后啊。}

{妇好?}

{那他妈是王后!}

{她儿子继位她不就是太后了。}

{不好意思,继位的祖庚跟妇好没半毛钱关系。}

{武丁与妇好的儿子是祖吉,也就是打造后母戊鼎的孝己。}

{史书《帝王世纪》记载他因继母陷害而被流放至死,但1991年10月,考古队在殷墟发掘出1583版甲骨和兽骨,其中689版甲骨上记载了2250多条占卜内容。这些甲骨文揭示了祖吉的生活。}

{而按照甲骨文上的记录,孝己要学习骑马射箭、舞蹈音乐等贵族必修课程,还要主持祭祀、关心农业生产、率军出征。他对父亲武丁非常孝顺,不仅会为父亲规划出行路线,还会在父亲做噩梦时表示担忧。武丁也很关心儿子的成长,经常去学校看他表演。}

{在位时,他不仅掌握着重要权力,还经常陪伴父母,处理国事,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太子。他曾一次用105头牛举行祭祀,这样的规模足以证明他的地位之高。同时期的二十多位“子“都要听命于他,可见其权力之大。}

{但这位王子身患重病,多条占卜记录显示他曾多次询问病情,最终英年早逝,年龄不超过三十岁。}

{这个发现也推翻了他被继母陷害致死的说法,为历史增添了一份真实。}

{……不是说孝庄吗?这干哪去了?}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打了个哈欠。

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嘟囔着。

“什么乱七八糟的。”

卫子夫则看了几眼,小声道:

“这太子倒是挺受宠,就是命不好。”

刘彻顿了顿,偏过头道:

“是啊,跟那朱标一样。”

“别说,武丁跟朱元璋的某些经历还挺像。”

“夫妻恩爱,父慈子孝。”

“然后丧妻、丧子……”

说着说着,刘彻不说了。

未央宫陷入尴尬的沉默中。

太常寺。

一位状若疯魔的宽袍大袖之士正奋笔疾书。

“别!别停!”

他看到天幕中的一言,一边大声呼叫一边加快动作。

竹简上的墨痕越发缭乱,完全不成字体。

一旁的稚嫩小童咬着手指好奇的看着。

直到天幕里的一言翻过,男人还在埋头苦干,凭着记忆写完记载。

“阿父?”

稚嫩的幼童看着父亲。

男人看着只有自己能辨认出字迹的竹简,对身边的幼童道:

“迁儿,你要记住,我家乃先周室之太史也,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不绝于后世。”

男人看向天幕,眼中透出一丝兴奋。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我等太史公每到冠礼之后必壮游天下!”

“一是探寻,二是证实,三是碰撞。”

“借由对历史的记录和探索,了解理想的政治之道、人间秩序。”

“我们知道要用什么方式把错误彰显出来,把是非的标准定下来,并且懂得如何彰显一个人做的事情是对的、好的,另一个人做的事情是错的、坏的!”

“我们要在所有人中看出人才,知道给人才什么样的地位,让他发挥!”

“反之,我们也要看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无能的人,如何把他从不对的位置上排除!”

“孔子曰: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马谈看向小司马迁,笑道:

“历史是实际的、具体的,其中有事情所产生的各种头尾,有人所作为的各种动机,这些都能更好地教给我们人间智慧。”

“这就是太史公的意义。”

司马谈抬头望天,感慨万千。

“天幕,不是独属皇帝的历史。”

“也是我等太史的理想验证。”

“未来的封禅大典,真是期待啊!”

……

天幕上。

头戴朝冠的小皇帝坐在龙椅上。

面前,一群看不清面容的大臣们束手而立。

……

【就在多尔衮死后半个多月,顺治皇帝传谕议政大臣等说:“国家政务,悉以奏朕,朕年尚幼,未能周知人之贤否。”】

【“遇紧要重大事情,可即奏朕,其诸细务令理政三王理之。”】

【大臣奏曰:“议推大臣,恐不免稍迟。”】

【帝曰:“迟而得当,何伤。但速而不得其人,是所忧也。”】

【顺治认为吏刑户三部事务重大,于是依照诸位大臣商议的结果,各设尚书二员。规定这三部遇以下事务必须上奏:官员升转迁除,官员过犯及大辟等罪,钱粮库物出入,此外的事务要酌情启奏。而他则得以依事之轻重缓急,统领全局。】

……

大汉·灵帝时期

刘宏看着寥寥几语又从容不迫的少年皇帝,赞叹一声:

“虽为幼君胡主,这心智却不弱啊。”

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对政事措置有度,从容不迫,确实非常难得。

“上一个这么有条理能拿事的,还是嘉靖呢。”

众臣也同样认可这小皇帝的能力。

其他不说。

那多尔衮猝死,皇帝提前亲政,这一突发事件却并未引起大的动荡。

也虽有斗争,并未影响整个天下的稳定。

换言之,权力的转接基本上顺利实现了。

刘宏则更看透皇帝权力交接下的那重要的一点。

制度的完整和严密,对皇帝形成的保护。

“朱元璋啊……”

……

【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在他亲政期间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她告谕顺治皇帝说:“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要顺治皇帝唯才是举,亲贤臣,远小人,赏罚分明、公正,提倡节俭,戒骄戒躁,努力学习,不耻下问。】

……

大唐。

“这就是有好父母的重要性了。”

李世民背负双手,感叹不已。

“人之为人,父母所教。”

“没有教养之人,成不了大事。”

“哪怕逞一时之威,终不得善终。”

“这孝庄太后能一语中的,指出得失关键,可见其才能。”

李承乾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哪中的了。

“阿耶?哪中的了?”

李世民颇有几分无言。

他指着天幕里的唯才是举几句话,难以置信道:

“这么明晃晃教导如何用人的话,没看出来?”

李承乾挠了挠头,不好意思道:

“未免老生常谈了些。”

李世民怒搓其头!

“确实老生常谈,但这就是用人之道!”

“大道奇简,哪那么复杂。”

“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做到罢了。”

……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二十二日。】

【顺治皇帝列举多尔衮罪状十四条,成八百多字的诏书,昭示全国。】

【十四条诏书总结一句话就是“谋篡之事果真。”】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罢除多尔衮的母亲和妻子的封号,并把她们的灵位撤出庙享,对多尔衮掘墓鞭尸。】

……

{如果把诏书与八年前多尔衮加封“叔父摄政王”时所颁的册文,两相比较,那功与罪,判若天壤。}

{册文颂多尔衮硕德丰功,“高于周公”,甚至有些是“周公所未有,而叔父过之”。}

{颂功与伐罪,均夸大其辞。元勋与罪魁,变在旦夕,这就是权力斗争中常见的现象。}

{多尔衮再一次身体力行了,孤儿寡母不可信!}

……

大明·万历时期

张居正眼角抽搐了一下。

什么玩意?

这一幕幕怎么这么眼熟呢!

一边的小皇帝则叹气道:

“前捧后杀,未及两月,冷血如此,足见齿恨之切。”

“然无多尔衮,岂有清朝?顺治报复太过。”

张居正现在嘴角都开始抽搐了。

这话从你嘴里说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滑稽感!

滑天下之大稽!

“权利争夺,和功劳无关,只和权利大小有关。”

张居正感觉还是把话说透了比较话。

毕竟这小东西心思太重了,摸不准脉,还是有什么说什么算了。

“多尔衮党羽众多,不彻底贬低多尔衮,展示自己的权利,那就会冒出来李尔衮,王尔衮。”

“在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权利斗争中没有这样的能力是不行的,毕竟那个位置上只能有一个人,任何靠近或者威胁者都是敌人,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和权利的诱惑力。”

“但纳之如新衣,弃之如敝履。”

“这不是治国正道。”

小皇帝正色道:

“那什么是正道?”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叹气道:

“夏日烈,冬日温。”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贵静,则为清虚。”

“清虚,则能容万物。”

小皇帝脑子转了转,惊讶的看向张居正。

“先生是想开海出使万国?!”

张居正这回又沉默了。

“陛下,考成法能治一时不能治一世。”

“大明不能总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用老办法解决问题。”

“因为那些老办法已经没用了。”

“大明的土地,作物,没法再提升了。”

“大明也高高在上太久了。”

“站得高,才摔得狠。”

“与其摔倒、摔死,不如走下去。”

“去看看别的地方。”

“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

小皇帝下意识的点点头。

“可是朝中大臣……”

提到那些玩意,张居正那不屑之色又按捺不住展现出来。

“庸碌之辈,不值一提!”

“只要陛下想,臣全权处理!”

“跟一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治好大明!”

……

【顺治亲政后,把多尔衮的一系列罪状公之于众,清除了多尔衮的亲信,起用了被多尔衮罢免的大臣,平反并追复了遭多尔衮迫害的亲王、郡王的爵位。】

【下令坚决废弃多尔衮当年执行的扰民政策和奢华工程,并酌情进行了适度改革。】

【以身作则,努力学习儒学,重视任用汉官,倡导汉化,倡导以文教德化治理国家。】

【接着,解除了济尔哈朗辅政大臣一职,以避免权臣专政,并在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三十日谕内三院:

“以后一应奏章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

【随后,为了表示抚慰,又赐金册金宝加封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

……

大汉·宣帝时期

“可谓大获全胜啊。”

刘病已看着小皇帝快刀斩乱麻的一系列操作,感叹道:

“如果一切史料属实,那这顺治的政治才能和从容不迫的气度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虽然当时他年龄很小,却并不乏独断朝纲的智慧和勇气。”

许平君倚在他怀里叹气道:

“只希望,这皇帝能对百姓好点。”

刘病已一时间无言以对。

……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南明的延平郡王郑成功率军穿过台湾海峡,从东南沿海登陆,一路上势如破竹,大败清军,接连攻克瓜洲、镇江,大军围困江宁。一时南方各省人心晃动,纷纷有密谋起义的举动,整个江南各省陷入了紧急状态,清廷上下大感震动。】

【顺治颇欲作逃回满洲之思想。】

【孝庄太后对他加以斥责,说他怎么可以把祖先们得来的江山,这么卑怯放弃?】

【顺治闻言急怒,拔出他的宝剑,发誓亲征,或胜或死,决不更改自己的意志。然后用剑把御座劈开。】

【孝庄太后都麻了,这人怎么总走极端呢,又劝告不要亲征,明英宗之事不远矣。】

【但顺治下定决心,谁说也不听,同时各城门已贴出布告,晓谕人民,皇上要亲自出征。全城惊慌。】

【王公大臣到汤若望这里请求援助。】

【汤若望至顺治面前呈上奏疏,顺治转变态度,晓谕百姓,出征作罢。】

……

{汤若望是一个天主教徒兼科学家,没什么私人立场。他在天启二年的时候来到广东,认识了徐光启,后来徐光启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帮助崇祯修订大明历法。}

{在大明朝廷内,汤若望发挥专长,修订历法,帮助明朝研制西洋大炮,崇祯皇帝还经常赏给他牌匾。}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汤若望升任北京天主教教区区长,并被允许在宫中举行弥撒。}

{多尔衮进京后,为了防止满汉混居,大搞拆迁,本来汤若望的教堂也要从城北迁到城南。汤若望很不希望教堂被强拆,于是给多尔衮写上访信,请求不要强拆。没想到多尔衮居然给他面子,准许他留在原地。}

{没过多久,汤若望就向清廷毛遂自荐,为他们制作测量星体的仪器。}

{这就是做科学家当医生的好处,不怕改朝换代,技术性人才在谁手下做事都吃得香。}

……

大隋。

“嗬。”

杨坚摇头道:

“这脾气还挺暴躁的,瞬间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独孤伽罗则好奇。

“看来这皇帝和这个叫汤若望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文武百官包括皇太后的话都不听,但就听得进去一个异族人的话。”

杨坚寻思了一下,不确定道:

“可能是因为他是外人,没有根基,是个纯臣吧。”

独孤伽罗想了想,也认同道:

“说的也是,长得就跟常人不同,只能是皇党人物。”

“所有人都可能害皇帝,唯他不会。”

杨坚点了点,又突然开口道:

“你说开个太学招一些工匠怎么样?”

独孤伽罗瞬间明白杨坚的意思。

“阻力不是一般大啊,那些人可都认为是奇淫技巧的。”

杨坚不置可否道:

“朕是开国之君。”

“朕有开皇之治。”

“文的,武的,朕都不怕。”

“想想吧伽罗,世民加大炮!”

杨坚眼中闪过异色。

“那会是何等场景!”

独孤伽罗觉得他在做梦。

“但可以一试!”

不嫌事大的两夫妻一拍即合。

反正有保底,那就搞呗!

一旁的杨·保底·世民还在一无所知的吐着泡泡

……

【作为皇帝,顺治也有痴情的一面。】

【董鄂妃是他最宠爱的妃子】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董鄂妃在陪伴了顺治皇帝四年之后就离开了人世,顺治因此万分悲痛。】

【此后,他的情绪日渐消沉,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

【王熙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的意思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遗诏》到初七日傍晚撰写与修改完毕。】

【当夜,顺治驾崩。】

【倚顺治临终前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

【四月十七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寿皇殿为顺治遗体秉炬火化。】

【终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葬于清孝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