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五百八十四章:朱厚熜:看好了历代先帝,我只演示一遍!

【《大礼疏》一出,群臣激愤。】

【礼部尚书毛澄,给事中朱鸣阳、史于光和御史王溱、卢琼等人纷纷上疏弹劾张璁,要求皇帝对其施以惩戒。】

【朱厚熜不予理睬,事态发展也随之进入僵持状态。】

……

大隋。

“君臣之间,新君与老臣之间,还没有进入一个磨合的过程,就开始了一次漫长的角力。”

杨坚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大明了。

“大明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皇帝能处理的了。”

“没有三代之上的弥合,君臣割裂只会越来越大。”

“朝廷上君臣不合,地方上又怎么能有所治理?”

独孤伽罗看着年少且面容坚毅的皇帝,一时母爱泛滥。

“少年天子对年老重臣,孤家寡人对众臣群僚,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抗衡。”

“他不需要欠杨廷和和张太后的情,更不需要活在孝宗、武宗的阴影之下。”

“他有自己的路要走,也有自己的父母要相认。”

独孤伽罗带着几分心疼道:

“他只是想全了自己的孝道,他又什么错!”

杨坚听得频频侧目。

你关注点是不是不太对啊?

……

【朱厚熜虽做出妥协和让步,但由于他态度鲜明地支持张璁,部分朝中大臣的立场也发生了动摇,逐步分化为两派。】

【一派支持为兴献王加尊号,是为议礼派。】

【另一派则反对为兴献王加封号,是为护礼派。】

【在这场君臣博弈中,有很多识时务的大臣也跟着张璁倒向嘉靖皇帝朱厚熜,议礼派队伍不断扩大,两派之间的争斗也由此进入到白热化状态。】

【就在双方陷入僵局之时,皇帝的生母、兴献王妃蒋氏从安陆州抵达通州,准备进宫。】

……

大汉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看着天幕,突然对身边二子说道:

“按照宗法制的过继原则,大宗是不可以绝后的。”

“如果遇到大宗无嗣的情况,就要由小宗过继给大宗,来延续帝系,奉祀宗庙。”

“拿这一时期的皇权谱系来说,宪宗、孝宗、武宗是大宗,是帝系之所在。”

“而朱厚熜则是旁支,属于小宗。”

“以旁支入继大统,自然要继大宗之后。”

“若是你俩身处此时此刻,会怎么做?”

李建成沉默了。

阿耶,你要不是我亲父,我非得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我手中的马槊也未尝不利!

李世民咧了咧嘴角,直接道:

“于宗法来说是合理,但文武群臣联名上奏要求他遵循祖制,将帝系归入大宗。”

“客观上讲,这是一个违背常理、割裂亲情的做法。”

“而观大明的情况来看,一旦低头,他也会成了一个肉粽子,任由他们摆布。”

“既然已经步入进退两难之地,那就一以贯之好了。”

“用大礼仪来告诉天下臣民,他这个皇帝并不是通过非正式渠道得来的。”

“是皇帝与百官,请来的!”

“毕竟,景泰之事犹未久矣吗。”

“并且此举还可以淡化小宗入大宗的影响。”

李渊瞥了一眼李世民。

淡化小宗入大宗的影响?你居然还考虑这种事?

李世民捻着胡须总结道:

“这小子刚刚继位,不懂皇权运作,但他懂人心。”

“文官虽然势大,但不可能真的铁板一块。”

“总会有人想进步的。”

“而这张璁就是那副马骨!”

“朱厚熜表明了态度,那想进步的人当然会偏向皇帝。”

“毕竟,你杨廷和再厉害也只是个臣子啊。”

“而皇帝此时势孤力单,正是需要援手的时候,如此雪中送炭的大好时机,只能不叫人眼馋呢?”

“这与汉和帝求萧、曹近亲是差不多的道理。”

“你铁板一块,你厉害。”

“但你总不能拦着人进步吧?”

“只要皇帝的态度鲜明,那这铁板就一定会自己裂开。”

“到时候,一切就都好说了。”

李渊看不得这小子翘尾巴的样子,暗戳戳道:

“还一切都好说,内外勾结给你来一棒子就老实了。”

李世民顿了一下。

就大明这种完全没有国家精神的执政团体……

老头子这话不是没有可能啊!

……

【八月,兴献王妃蒋氏抵达通州。】

【礼部先是建议由东安门入宫,后改为长安左门入宫,均被朱厚熜驳回。】

【随即下令王妃由中门入宫,谒见太庙,以太后驾仪入宫。】

【朝议哗然,认为没有妇女拜谒太庙的先例,而且反对王妃使用太后仪仗。】

【同时,王妃得知大礼议一事,极为愤怒!

“安得以我子为人之子?尔曹已极宠荣,献王尊称胡犹未定?”

她坚决拒绝在蒙受这种羞辱的状况下进入京师,从而滞留通州。】

【朱厚熜痛哭不止,启奏太后张氏,愿意让位以便侍奉母妃回乡。】

……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有其父必有其子?我看这有其母也必有其子吗!}

{支持,该争的就去争,打什么太极拳,强势才不会被欺负!}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大礼议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可是在帝制的明朝,这就不是小事。}

{事情并不复杂,无非就是皇帝要给亲生父亲加个封号,大臣们不同意,结果双方闹翻,但是就通过这件小事,小皇帝才立了威,沙瑞金刚到汉东的时候看的那个常务会也不过这样。}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突然开口嘱咐道:

“以退为进,可以在对方无法接受的结果中试探,这样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

“但是谨记,这种用法是在拿住对方命脉时才能用的。”

“这也是明摆的事实,一旦朱厚熜真的走了,杨廷和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他一定会退后一步。”

刘启了然。

“他退一步,皇帝就可以进一步。”

……

【十月,张璁再上《大礼》《或问》,仔细辨析统嗣区别并详细说明尊崇墓庙的礼制。】

【十二月,改任南京刑部主事。】

【张璁上疏后,已经致仕的杨一清盛赞不已,并予以支持。】

【杨廷和势不得已,以张太后的名义,同意尊兴献王为兴献帝,生母为兴献后,祖母邵氏为皇太后,兴献后以后礼,自中门入宫,只拜奉先、奉慈二殿。】

【随后,兵部主事霍韬等人纷纷提出应当尊崇明世宗生父母。】

【杨廷和、吏部尚书乔宇、工部尚书林俊等人坚决反对朱厚熜加尊生父母为兴献“皇”帝、兴献“皇”太后,并将张璁外放。】

【他们认为这是“是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弃大义”。】

【随即,杨廷和率领群臣,请求罢官辞归,以此要挟朱厚熜。】

【在杨廷和等中央文官的步步紧逼之下,朱厚熜只好在嘉靖元年(1522)正月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摸着胡须,叹了口气。

“看上去为父母挣到了名分,实际上还是吃了年轻的暗亏。”

“因为明孝宗被尊为皇考,意味着皇帝变相承认了过继的身份。”

“而就此当时朝廷上的舆情,再坚持一下很有可能就会大获全胜。”

王皇后看着重新认识了一遍的皇帝,复杂道:

“你叫我来就是为了说这些?”

李治也是没办法了。

媚娘别说上位,试探一说要放出宫廷,朝中反对的声浪就如崩塌的河水一般涌没而来。

而王皇后……他也没得选了。

……

大明·仁宗时期

“大明帝位的继位规则早就决定了朱厚熜即位的合法性。”

朱高炽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对朱瞻基道:

“归根结底就八个字: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那朱厚照的遗诏也明确引用了这一原则。”

“所以,朱厚熜本身的血缘已经确立了其第一继承的顺序。”

“他以朱祐杬世子身份继位,天经地义,无须过继。”

“随着统嗣之争时间越来越久,就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支持者也会越来越多。”

“他这一步退的属实没有必要。”

“但也能理解。”

朱高炽缓了缓气,继续道:

“一群大臣以辞退逼宫,这事应了,皇帝在士林中的名声也就臭了。”

“退可以,但不能是这个时间点上。”

“毕竟时间越久,杨廷和就越弱势。”

“他的强势无非是首辅地位的崇高,但首辅权势和去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支持。”

“时间越久,皇帝和他的分歧就会越明显,就会有更多的大臣开始公开支持皇帝。”

“但那时,大局已定。”

……

【九月,十一月,朱厚熜的祖母,寿安皇太后邵氏去世。】

【十二月,上谥号为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

【杨廷和定礼制为哭临一日,服丧十三日,只通知两京,不诏告天下。】

【按礼,皇帝的祖母去世,朝廷应该披麻戴孝三个月,可杨廷和让礼部下达命令,披麻戴孝十三天。朱厚熜的肺都快要气炸了,他私下指使被杨廷和驱赶到南京的张璁联合各种力量反击。】

【1523年,嘉靖二年正月,张璁、南京司法部主事桂萼、席书、方献夫、黄绾联合上书请求朱厚熜坚持立场。】

【朱厚熜以迅雷之势召集朝中官员要他们议论这份上书,同时发布命令,调张璁、桂萼进京任职,其他三人也被重用。】

【二月,礼部尚书毛澄致仕。】

……

大明。

老朱板着脸一言不发。

脸上不显,但心里的诧异是真的属实不小。

他发现这个小王八蛋的手腕比他想象的还要强!

就目前的大明历代皇帝里,他还没发现手腕比他灵活的。

才十五岁,他就已经在向着完全掌控朝堂势力的目标前进了。

虽然还很年轻,但却本能地将权力理解为。如何运用个人资源,凌驾于那些比他年长且阅历丰富的男人之上并为所欲为。

老朱的嘴角有点难压,但他还是努力的给压下去了!

马皇后眼睛轻瞥,轻声道:

“想笑就笑吧。”

“这有什么好忍的。”

老朱依然板着脸,一言不发。

奶奶的……

前面叫的太欢,现在不能太展露情绪!

咱也是要面子的!

……

【十一月,围绕安陆兴献帝陵寝祭祀礼仪,双方再起争执。】

【杨廷和等人认为太庙用八佾,兴献帝祭礼应该减少,“正统本生,义宜有间”,但这一提议被朱厚熜拒绝。】

【因此,虽然兴献帝尚未被称为皇帝,但在祭祀规格上,已经与历代诸帝一致。】

【随后,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与张璁趁机进言大礼,并进献席书、方献夫所作的《议草》】

【上书皇帝,表示现有称谓并不适宜,应该重新议礼。】

【其中,桂萼全面批判了杨廷和的主张,从孝道出发,指出孝宗有子,不应过继他人之子,故而朱厚熜不应继孝宗之嗣。】

【武宗遗诏传位于皇帝,不应隔开武宗而直接追溯孝宗,故而皇帝应继武宗之统。】

【因此,皇帝应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在宫中为兴献帝立庙祭祀。】

【朱厚熜接到这封奏疏之后,命群臣再次廷议。】

……

大汉·宣帝时期

“这是反应过来了?”

刘病已饶有趣味的看着天幕。

前面的“本生”一词就是一个圈套。

这个词就是暗示了并非“本生”的继父的存在。

既然在父亲的尊号上输了一筹,那能否在皇宫内为父亲建庙则上升为争论的首要问题。

只因表象为家庭小宗与皇室大宗的礼仪之争。

实质上,是皇帝上位后君权与内阁之权的第二次试探与颉颃。

“可惜了。”

许平君看着皇帝,好奇问道:

“可惜什么?”

刘病已摇头道:

“一群最顶尖的人,在这种私事还是公事的问题上牵扯着精力。”

“明明天下万民才是最重要的。”

……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正月。】

【杨廷和向朱厚熜提出辞职,同时命令他的党羽们上书朱厚熜挽留他。】

【杨廷和当初赢了一局,所以这把他故伎重施,再提辞职。】

【但朱厚熜早有准备,反应极为凌厉。】

【杨廷和的辞职信才上,朱厚熜看都不看立即批准!】

【当那些大臣们挽留杨廷和的信件送来时,批准杨廷和辞职的诏书已公布于众。】

【杨廷和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辞职”了。】

【而杨廷和的离去,也使大礼议之争重新掀起波澜。】

【但这时候的朱厚熜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大批拥趸。】

【虽然这些人都是一些中下级官员,在官场的地位无法与杨廷和等人相抗衡,但他们手中握着一张最大的牌。】

【那就是朱厚熜。】

……

大明·成化时期

朱见深眼睛一亮!

他有点起别的心思了。

这个朱厚熜又何尝不是一个“好圣孙”呢?

但他又有点舍不得朱厚照……

但朱佑樘又实在是扶不起来。

“难办啊……”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熜无事后面那几句话。

自顾自的微笑呢喃着:

“历代先帝啊……”

“皇帝是这么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