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四百五十三章:崖山之战·宋史合页

{小的时候读此诗没有什么触感,只想着赶紧背完。}

{现在回过头来结合历史再去读一遍这首诗,此刻的感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初中的时候学到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起初不懂。}

{后来看过了更多的人,走过了更多的路}

{才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蕴含的力量。}

{先生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拚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大送有那么多人才,皇帝觉得难度不大想挑战自己。}

{将相都不缺,唯独帝皇位配置显卡610}

……

大秦。

嬴政大体明白,因为他知道这种忠臣良将的存在。

但又不是很明白。

因为他没有真正的见过。

“好男儿……”

他欣赏这种人,但不想看到这样的人出现。

因为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国将亡矣。

巧了……

大秦亡了……

亡的众心所向!

没一人怀念……

嬴政闭上双目。

居然连宋朝都不如……

……

大汉。

“好诗……”

刘邦感叹着诗词中的以死明志

又惋惜此人的一片丹心向沟渠。

……

【当时为了给小朝廷寻找一块安身的陆地,张世杰几次率军想夺回雷州,都没有成功。】

【而在今天广东省新会市南边有一个岛屿,叫作崖山。】

【崖山岛上东西两边突出两座小山,分别是崖山与汤瓶山。】

【两山对峙如门,称为崖门,宽仅一里左右,形成一个天然港口,可以藏舟。】

【“每大风南起,水从海外排闼而入,怒涛奔突,浪涌如山”,而“崖山东西对峙,其北水浅”】

【这种地理特征使每天早晨和中午涨潮、落潮时分,岛内战船既可“乘潮而战”,又可“顺潮而出”。】

【张世杰与陆秀夫于是决定将流亡政权迁往崖山。】

【不曾料想,南宋王朝会在这座小岛上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

……

天幕上。

海面上突然日暮风雨,昏雾四塞。

大海苍茫,敌酋压境。

轰隆作响的石炮击碎海船,将宋军的水军撕开一道口子。

船舷交接。

蒙军似蚁附般攀上“浮岛”

而他们的目标,就是中间最大最好的御舟。

御舟之上。

几名宫女一边哭泣一边给年幼的皇帝换上龙袍。

小皇帝略微有几分懵懂,又有几分明悟。

看着皇帝换好衣服。

其身前的大臣跪地叩首,声音沙哑道:

“陛下,事到如今,陛下当为国捐躯。”

“先帝受辱于蒙古,陛下不可再受辱。”

小皇帝看向舷窗外。

烽火缭绕,蒙军似嗜血猛兽,屠杀着船上的军民。

“陆相,朕明白。”

“不能再现徽钦二帝之事。”

大臣默默叩首。

随后抱起小皇帝。

向船尾走去。

……

【公元1279年正月,经过侦察得知南宋下落,元军水、陆两道直奔崖山。】

【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率领宋军将士、家属等共计二十余万人在崖山海面,不断整军备战,还得到周边州县和海上疍民的支持。】

【二月初六,元军发起总攻,陆上蒙古骑兵和海上汉人水军,合力夹击南宋残军。】

【南宋军队大败,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二十余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溺亡。】

【张世杰突围后,原拟去交趾,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

【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飓风忽大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

【张世杰登上船楼,对天自言自语道:“我为赵氏,也算尽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岂料又亡。我苟活未死,只是想敌兵退后,别立赵氏以存社稷。今风涛若此,岂天意耶?”】

【在狂风骤雨中,将士们看到他坠入海中,或者被台风卷入海,更可能的是他自己投海结束生命。】

【小皇帝赵昺、陆秀夫、张世杰都死了。】

【崖山海战给宋王朝彻底画上了句号。】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幽幽长叹。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宋终于在波涛汹涌寒风瑟瑟中结束了它风雨飘摇的命运。”

“三百多年……”

“竟是大汉以后,寿命最长的朝代。”

……

刘宋。

刘裕身披白袍立于庭院。

“开国时欲气吞万里,结束时亦悲壮苍凉。”

“外族虎视眈眈蚕食中原,廷内党派相争奸臣弄权。”

“既如此,也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人慨叹。”

“宋朝啊……”

……

大唐。

李世民悲壮于君臣同赴死。

又气愤于李隆基将大唐优势尽送!

三百年,比唐朝还久!

……

大唐·玄宗时期

“行了!别看了!”

李隆基感受到身周暗戳戳的视线,没好气道。

“都准备准备吧!”

“但是!不许备兵器!”

“不然不让你们见太宗皇帝!”

一众护卫同寺人宫女,俱都兴奋大声应答道:

“喏!”

……

大宋。

赵匡胤长抒一口气,随即呆呆的坐在石墩上。

终于结束了。

他如此想着。

大宋三百年。

政治上有非常多的弊病,不堪之事极多。

但又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思想。

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苟活三百年。”

“呵,也算比唐朝强了……”

……

天幕上。

金碧辉煌的大殿内。

忽必烈看着气宇轩昂、昂首挺胸的文天祥。

他深吸一口气,双手扶着龙椅两侧的龙头,沉声道:

“你能以对宋朝的忠心效力元朝,我就让你做元朝的宰相。”

文天祥的一双眼睛清明且干净。

气息带动嘴边的胡须。

他迎着忽必烈的双目,目不斜视道:

“我是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当活!”

忽必烈沉默了一瞬。

缓缓开口:

“好男儿……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淡然道:

“愿赐之一死,足矣。”

……

【崖山之战后,忽必烈下诏命张弘范优礼相待,将文天祥押解大都。】

【十月,押抵大都,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上至宋恭帝下至元臣、宋臣,劝降者络绎不绝。】

【文天祥俱都一一反驳回去。】

【十一月,文天祥被关入土牢,饱受各种磨难。】

【他又突然收到长女柳娘的来信,才知妻子女儿都在大都宫中为奴。】

【他知道这是元朝在暗示:只要投降,就可团聚。】

【然而为了大义,他强忍痛苦不给女儿去信,却心如刀绞地给妹妹去信说:】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随后便在狱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正气歌》】

……

元朝以前的一众皇帝俱都震惊的看着那首千古名篇。

一时惊讶的无以复加,且不知言语何物。

……

【公元1282年,中山府发生了数千人的反元起义,起事者自称南宋幼主,准备劫狱燕京救出文丞相。】

【忽必烈明白,文天祥是降是死,必须有一个了断。】

【十二月初八,忽必烈在大殿上召见文天祥,最后劝降一次,未果。】

【十二月初九,文天祥从容不迫的迈向设在柴市的刑场。】

【面对万余百姓,向故国所在的南方拜了两拜,慷慨就义。】

【死后,在他的衣带里发现了绝笔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办完文天祥的丧事后,其妻欧阳氏也选择了跟随文天祥,自尽殉亡。】

【王朝的最后一位忠臣义士,最终选择了一条殉国之路。】

【至此,宋史真正的合上了无尽叹息的最后一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