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三百一十七章:最后的余晖·归义军!

天幕上。

莫高窟。

巨大而华丽的洞窟中,墙面上画着团花与千佛。

高大的拱券下,左右两壁设有佛坛。

上面供奉着七尊巨大的禅定佛像。

佛像下,一名老僧结跏趺坐。

……

【公元843年,唐武宗会昌三年,吐蕃赞普朗达玛(后人贬称,有极大侮辱性)支持本土宗教(后来称为苯教),采取残酷灭佛手段。】

【这激起了吐蕃佛教势力的不满,朗达玛被政敌暗杀,吐蕃陷入宗教战争。】

【张义潮知晓吐蕃内乱,立刻准备起兵。】

【当时吐蕃信佛,在全国各地设立释门都教授。】

【而在沙洲的都教授则是吴洪辩。】

【他是沙州最有声望的僧人,多年来佛海泛舟,潜心修炼,晨钟暮鼓。】

【三学并进,五乘俱晓,八藏贯通,为一代名僧。】

【在几乎全民信佛的沙州敦煌,吴洪辩是真正的一方法主。】

【张义潮想要起兵绕不开此人。】

【而张义潮之所以来找他,也是因为此人还有另一层身份。】

【他是大唐上柱国吴绪芝的后人。】

……

天幕上。

一位与老僧长相有几分相似的老将军扶刀而立。

斑驳的盔甲上满身白痕。

而最显眼的,则是在腰间悬挂的紫金鱼袋。

……

【吴绪芝在唐朝先后任唐王府司马、千夫长、建康军使并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其长期领兵戍守西陲边土,精忠报国,战功显赫。】

【“安史之乱”,由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军勤王,致使河西势力空虚。】

【吐蕃趁机剑指河西,一路势如破竹。】

【吴绪芝率部殊死抵抗,终不敌蕃兵,只得随主帅退守沙洲敦煌坚守孤城二十年。】

【唐德宗贞元年间,河西、陇右尽数被吐蕃攻陷,困守沙州的唐军被迫投降。】

【吐蕃占领敦煌后,吴绪芝仍然一心向唐,无意仕宦,遂退隐敦煌乡间。】

【吴洪辩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同样心向大唐,因此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依靠他管理的僧团组织,建立起了足可以撼动沙州城的力量。】

……

{这老和尚才牛逼呢,当时沙洲总人口只有十几万,僧人却有数千名。做为都教授,这些僧人和僧兵都听他的。}

{最关键的是,这和尚藏了一堆兵刃盔甲!}

……

大唐·高祖时期

从被窝里露着一只眼睛的李渊盯着天幕。

一阵沉闷的声音从其中传出。

“西北有孤忠……”

“李隆基这小子是真该死啊!”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席地而坐,看着天幕里不停出现的安史之乱唉声叹气。

“朕的错。”

“朕有罪。”

“这些忠臣良将都是在给朕收拾烂摊子……”

“唉……”

环抱膝盖,李隆基突然对自己的破坏力有了明确的实感。

一场安史之乱竟祸延了近百年……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

天幕上。

张义潮借着灯火擦拭着长刀。

一遍又一遍。

刀刃映着烛火,闪过一丝赤芒。

……

【两人虽然有共同的志向,但沙洲沦落六十多年,新一代的河西百姓已经开始逐步接受了吐蕃的文化、吐蕃的习俗,对大唐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的眷恋之情了。】

【他们需要等待时机。】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唐武宗开始了收复河湟的计划,派遣刘蒙为巡边使,在唐蕃边境训练士卒,修整军械,储备粮草钱帛,筹备收复之事。】

【同时,派人潜入吐蕃后方,向河湟地区的汉人势力寻求联系。】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十二月,尚婢婢在河西之地各地发出檄文,号召这一地区的落蕃唐人后裔揭竿而起。】

【此时河西吐蕃不再是铁板一块,外有尚婢婢与论恐热在吐蕃内战。】

【内有张议潮和兄弟们四处联络,结纳汉人与回鹘部落。】

【同时有吴洪辩统领沙州乃至整个河西的僧团,起义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待大唐天子一声令下,王师西征收复河湟,沙州等地便可以群起响应,赶走吐蕃,迎接王师的到来。】

【可是这东风一等,就等了三年。】

……

大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看着天幕,心中千思百转。

那是怎样的一群人?

凭着一腔热血与一股信念,不求苟安,唯念家国。

“大唐的天命还没有终结。”

……

大隋。

杨坚抱着小世民,心中坚定了信念。

这些忠臣义士以后就和你唐朝没关系了。

以后,他们都是我大隋的忠臣良将!

……

大明·永乐时期

“西北张氏历史悠久,源自汉代。”

朱棣合拢双手躺在摇椅上,幽幽道:

“五胡乱华时期为天子代守凉州,不受胡化。”

“即便前凉被符坚灭了,张氏依旧心向东晋。”

“唐末又有张议潮的归义军收复河西旧地。”

“只可惜安史之乱后,没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与影响,西北汉人作为地方上的少数人口注定被人口占多数的胡人同化。”

面带惋惜之色,朱棣感慨着世事变迁。

“归义军最终被回纥同化,被西夏融合。”

“一心归汉的祖先,无奈胡化的后人。”

“世事无常啊。”

……

【沙州与大唐道路不通,只有穿越吐蕃驻守的防区绕到河套、朔方一带,才能与大唐取得联系。】

【张议潮接连派出使者,却始终石沉大海。】

【后来张议潮才知道,原本雄心勃勃计划着收复河湟的唐武宗已经驾崩了。】

【新即位的天子是武宗皇帝的叔叔光王,改元大中,今年不是会昌八年,而是大中二年。】

【而新任天子并没有收复河湟的意思,连武宗皇帝为筹备出征军资而特别设立的“备边库”都取消了,指日可待的西征成了遥遥无期。】

……

{这宣宗太拉了!你内政那些跟武宗对着干也就算了!怎么对外收复失地你也跟着对着干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吗。}

{NND!早就想说了!这宣宗的小太宗名号啷个传出滴?}

{司马光:嗨嗨嗨!正式在下!}

{宣总这个小太宗就是吹出来的,他的施政方针就是凡是武总搞的我通通反着来,典型为了反对而反对。}

{武宗灭佛,他重新耗费大量财富崇佛,武宗打击藩镇他重新和藩镇妥协苟且,典型的政变上台,得国不正所以对前任各种亲算,不顾国势安危。}

{他死那一年浙东起义,唐朝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唐朝实际在他手上就已经走向亡国之路了!}

{这话有点偏颇了,历史上有哪位皇帝在这种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地方割据,边境大患地情况下做到真真正正地力挽狂澜了呢?}

{伱有没有想过如果他不是全面反武宗,宦官集团为什么要扶持他呢,他如果不是这么做,皇帝位子坐的稳吗?}

{他已经做出了当时宦官能力大到足以立皇帝时的最佳选择了。}

{只是简单认为他在反武宗就把他想的太简单了,武宗一朝打击了宦官势力所以武宗就吃丹药死了,如果宣宗也打击你觉得他能活到中风吗?}

{讲道理,他那纯粹自己作的,还有……你们跑题了吧!}

……

大唐·宣宗时期

李忱双眼微眯。

中风?

什么意思?

不管什么意思这都不是什么好意思。

是不是那帮家奴下的暗手?

爆发大规模起义?

这又是因何?

……

大宋。

赵匡胤嗤笑一声。

“唐宣宗看似是在学习唐太宗,实际上徒有其表,精髓根本就没有学到。”

“无论能力还是气度,亦或者是忍耐,没一个能够比得上唐太宗的。”

“唐太宗在用人上可以摒弃个人喜好,这点唐宣宗就远远不如。”

赵匡义看着有点化身李吹的兄长略有几分不适。

“法无偏颇,志尚勤俭。惜赏慎官,好贤纳谏。我思大中,亦汔小康啊。”

赵匡胤看了一眼他,撇了撇嘴道:

“不跟你拽文!”

“继续看天幕!”

“这张义潮我还真不了解。”

“希望后世大宋也能有这等忠臣吧。”

……

【虽然新天子对于河湟之地不在乎,但举义之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张义潮望着东方下了决心。】

【既然大唐王师不出,那他们便自己干!】

……

天幕上。

画面又回到最开始的沙洲城。

绣着日月星辰的红色旗帜迎风猎猎。

时隔六十年,大唐的日月旗终于重新在河西上空飘扬。

……

【公元848年,张义潮与吴洪辩发动起义,沙洲城内的汉人纷纷响应,吐蕃守将弃城而逃,沙州就此光复。】

【为了让唐廷知晓沙州的消息,同时向唐廷争取更多的支持,一个僧俗部众组成的代表团在攻占沙州不久后成立了。】

【由吴洪辩的弟子悟真、张议潮的心腹武将高进达等人组成联合使团,前往大唐的国都长安投诚。】

【这趟从沙州到长安的旅程,一走就走了三年。】

【公元851年正月,悟真和尚终于抵达长安城。出发时他们有十队人马,抵达时只剩下了七人。】

【唐宣宗敕授悟真和尚在京城临坛大德,赐下紫色僧衣。】

【同时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镇守瓜沙二州。】

……

天幕上。

从玉门关到青海湖,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州尽数被张议潮收入囊中。

除了凉州、渭州外。

沙州通往长安的路已经被打通。

画面一转。

麟德殿。

李忱志得意满的看着眼前跪地献图的老人,朗声道:

“宪宗常有收复河、湟的心志,只因中原用兵,结果心愿未成而崩殂。”

“如今朕完成先人的志愿,将替顺宗、宪宗二庙加谥号,以永昭丰功伟业。”

……

【公元851年十月,张义潮平定十州,彻底打通沙洲与大唐的联系。】

【其兄张议潭带队,向唐宣宗敬献了瓜、沙等十一州的图籍,并代表张议潮将河西十一州归入大唐版图。】

……

天幕上。

沙洲。

戴着黑幞头着圆领红袍的张义潮神情严肃的双膝跪地。

其身前,同身穿红色大袍的朝廷使者正在宣读诏书。

而无数的百姓僧侣,也同样跟张义潮在毬场跪听天使宣读诏令。

“……于沙州置归义军。”

“命沙洲防御使张议潮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充归义节度。”

“并沙、瓜、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管内观察使,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许于京中置邸舍……”

诏书宣读完毕,无数人紧紧盯着那交接仪式。

天使取开套在旌节外的袋囊,寰场鸦雀无声。

当看到天使亲手将旌节交到张义潮手中后,随即欢声雷动!

百姓们疯了似的跳着蹦着、喊着叫着。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人打着口哨、有人相拥而泣、有人合十祈祷……

……

【公元851年十一月,唐宣宗下令,将归顺的河西十一州设置一个新的节镇,取名为“归义军”。】

【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统摄十一州军政。】

【封吴洪辩为河西都僧统,摄沙州法律僧政三学教主。】

【时隔近百年,河西走廊这一战略要地再度归入大唐。】

……

归义军的史料不多,所以没把所有重点都放张义潮身上。

毕竟西北有孤忠说得也不只是张义潮一人。

还有那些想念大唐的先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