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三百零三章:王守澄:皇帝?玩物而已!

大唐·敬宗时期

大明宫。

李涵面无表情坐在龙座上。

下首的王守澄正对着殿内大臣们高声道:

“刘克明伪造圣旨,绛王李悟意图谋反,现今二人皆已俯首!”

“江王李涵!谦逊有礼,当承膺天命,继承大统!”

大臣们俱都眼观鼻鼻观心,他们倒是想反对。

奈何周身的禁卫军正持刀在手虎视眈眈。

天幕来得晚了些……其实来得早一些也无可奈何。

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王守澄谋害宪宗在朝中不是什么秘密。

可是穆宗当时就定死了陈弘志一人,这事明显就不了了之了。

现如今,宫外兵马藩镇掌控,宫内禁军宦官在握。

除非太宗天降……还得带着玄甲军一起来。

不然……无可奈何啊。

王守澄看着殿内不说话的群臣们,脸上浮出一抹冷笑。

这帮子窝囊废在想什么他心中肚明。

别说太宗来得可能性不大,一个如此明显无能的君主有什么好看的?连骂他一句都是浪费时间。

就算来了!

皇帝废立只在我一念之间!

太宗又能奈我何?!

……

天幕上。

唐敬宗的评绩并未出现,转而出现了一位眉眼间带着愁思的皇帝。

『唐文宗·李昂』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看着这个“文”字摸着下巴思考着。

文宗?文?

看了大唐自李隆基之后的发展,他总觉得此“文”非彼“文”

要问为什么……

“这大唐怎么是个皇帝就能上庙号啊?”

刘彻摸不清这后世朝代的庙号规律,不满的吐槽着。

一旁的霍去病则接话道:

“但这样好记啊,到现在我也不记得这几个皇帝的谥号。”

“我就记得李世民谥号是文皇帝,李治谥号是天皇大帝,李隆基……”

霍去病挠了挠头。

“自李隆基开始就记不住了。”

刘彻听得脑袋发晕,手不由自主的扶上额头。

“怎么什么破事都追溯到李隆基身上?!”

……

【公元826年十二月初九,刘克明矫诏,欲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

【同时以新君的名义向宦官们发号施令,欲更换枢密使、神策中尉的人选。】

【此时,不管朝臣与内廷都是哗然一片。】

【唐敬宗虽然荒唐,但精力旺盛身体健康,怎么会一夜暴毙?】

【时,枢密使王守澄与另一位枢密使杨承和、左右神策中尉魏从简、梁守谦聚集在一起,商议得出结论。】

【天子暴崩,凶手一定是刘克明这一伙人,他们为了攫取更多权力,悍然弑君。】

【随即决定引卫兵入宫诛杀叛逆,同时拥立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

天幕上。

一张简单的人物导图出现也天野上。

『宦官』在左,『朝臣』在右

在宦官之下又延伸出『南衙』

在朝臣之下则延伸出『北司』

……

【当时京畿的防御分为南衙和北司。】

【南衙在宰相主掌的中书门下,掌管十六卫军,但基本名存实亡,只有金吾卫仍在维持京城治安。】

【北司就是皇帝的内廷,由宦官掌握皇室直属的羽林、射生、飞龙等军,以及当时最强的武装,神策军。】

【可以这么说,唐敬宗突然驾崩,朝中内外疑惧之时,王守澄、杨承和、魏从简、梁守谦这四位实际掌握着长安城最强武装的宦官,已经有了左右朝局的能力。】

【四人商议定之后,王守澄等人还不敢独自行动,到翰林院请来了翰林学士韦处厚一起坐镇。】

【并且设法征求南衙宰相裴度的意见,得到了裴度的首肯。】

【南衙与北司,此时无比团结。】

【当天夜里,在王守澄等人的调度下,驻扎在禁苑中的左右神策军、飞龙军进入了大明宫。】

【刘克明等人守在金銮殿里没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便被一举剿灭。】

【刘克明投井而死,绛王李悟也在乱军之中出了“意外”,“不慎”亡故。】

【十二月十日,众人选定穆宗李恒次子,敬宗李湛的弟弟江王李涵继位。】

【十三日,李涵改名为李昂,在大明宫宣政殿即位,是为唐文宗。】

……

{好家伙,宦官和朝臣通力合作,刘克明等人死的不冤啊。}

{这皇帝,想立就立,想杀就杀。}

{宪宗以后的皇帝都挺难的,没机会接触基层将领,想培植自己的势力都没有头绪,只能挑动高官互相争斗以此制衡,可是斗出来的赢家又往往一家独大拿捏皇帝。}

{为什么皇帝自己不掌管神策军啊?}

{因为皇帝不能亲自领兵打仗。让官去,赢了他自己当节度使。让太监去,就成了历史那样,站在皇帝头上尿尿。}

{问题来了:权利如何才能回到大唐皇帝手中?}

……

大唐。

李世民瞥了一眼天上的光幕。

再回到皇帝手中?

禁军指挥权已经被宦官垄断,要拿回兵权得同时杀死所有位于高位上的宦官。

除掉一個宦官容易,杀死一个团体很难。

何进怎么死的?就是这么死的。

而下首,魏征等人继续叙说和完善自己的想法,打算从根源上解决后面大唐遇到的问题。

“基于此,陛下,募兵制还是要实行的。”

“毕竟田地的数量有限是事实,但绝不能以藩镇来治理地方。”

“秘阁建立有保于帝王在军事上的下限。”

“并且不会让大权流失于宦官之手。”

魏征举着笏板洋洋洒洒说了一通,房杜等人也皆深以为然。

房玄龄上前一步道:

“陛下,魏侍中所言不无道理,但有一点需要注意。”

“对于勤政的皇帝来言,秘阁无疑是好的。”

“军事直达秘阁由皇帝执掌,不会致使兵权旁落。”

“上传下达,也不必经过臣子的讨论而依靠皇帝自己决策。”

“对于庸碌无为的皇帝,除了事必躬亲会很辛苦以外,也不会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参谋较少,而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

“哪怕是如穆、敬这般不劳国事者,也不会因此失去战机,凭白浪费大好机会。”

杜如晦白着一张脸,有气无力道:

“陛下,一国的发展与希望,终究是寄托在制度上,而不是依赖于人。”

“人总是可变的,哪怕是圣人也会有缺点,而良好的制度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人性的不足。”

李世民皱眉思考着。

众臣所说的种种其实不算过于稀奇,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将军权收纳于皇帝手中,用而不放。

说简单点就是效仿始皇帝那般唯吾独尊说一不二。

但问题也在这里。

若是碰到秦二世那种皇帝怎么办?

无比集权的制度碰上了胡亥那种肆意妄为的人。

天下无人一能劝阻、能制衡。

虽然自汉高祖以来这种无比集权的皇帝只出现过一个汉武帝。

但秦皇汉武……

李世民眉头越皱越紧……

还需要一个后手……需要一个能制衡似胡亥那般帝王的制度。

“众卿所言朕已尽知。”

扫视大殿一眼,李世民正色道:

“然兹事体大,不能一蹴而就。”

“先观天幕,数历代之精融会贯通。”

“在做计较。”

房玄龄几人对视一眼,陛下所言也对。

“唯。”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