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二百五十六章:世界警察·大唐

天幕上。

天山。

数十名胡人猛士吆喝着纵马前驱。

身后是一片望不到头的胡人大军。

胡骑面前,一身白袍的将军面带不屑之色,眼冒睥睨之光。

拈弓在手,搭上一箭。

“飕!”

一声劲响!

利箭正中对面来骑第一人,胡将撞倒马下毙命。

……

【公元661年十二月,铁勒侵犯唐朝边境。唐高宗李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讨伐铁勒。】

【公元662年三月,铁勒九姓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丹等部率众抵达天山后,铁勒九姓联合十余万兵卒抗拒。】

【敌军选出几十名勇猛将士先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的人便一起下马投降。】

【不过唐军并没有接受铁勒的投降,郑仁泰纵兵击敌,掳掠铁勒家口以为军士奖赏。】

【薛仁贵亦坑杀前来投降的敌军,铁勒见势不对急忙远遁。】

【在追赶铁勒过程中,郑仁泰的副将杨志便为敌军所败。】

【郑仁泰得到情报,知道敌人行军粮草器械等的位置,领军袭击。】

【于是率领一万四千人,轻骑前进,但一直至仙萼河,均没有敌人踪影,自身却开始缺粮。】

【士卒饥饿,又遇大雪,只好丢下兵器,先杀马充饥,马吃完后开始人相食,大军回到唐境时,只剩下八百人。】

【而薛仁贵则带兵追击其余的铁勒部众,一直追到碛北,俘虏了叶护三人。】

【当时世间流传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而九姓自此不复更为边患。】

【公元663年二月,李治将燕然都护府迁到回纥之地,改名为瀚海都护府,迁故瀚海都护府于云中古堡,改名为云中都护府。】

【两都护府以碛为界,碛北州府划归瀚海都护府,以南的州府属云中都护府。】

……

{当初看《唐会要》记载薛仁贵、郑仁泰杀降“九十余万”,也不知道是多写了一个九还是断句九、十。}

{作者是懂断章取义的,后面的事情你是一字不提啊。}

{啥事啊?}

{那边郑仁泰出兵,薛仁贵这边趁机纳了一个异域女子为妾,还往腰包里塞了不少钱,财色兼得,导致行军延误。}

{艹,说了一堆,人家不还是凯旋?}

……

大唐。

“陛下!”

看见天上神射而正见猎心喜的李世民,闻言脸一垮,又转瞬微笑道:

“魏卿何事?”

小老头举着笏板高声道:

“自古,杀降不祥。”

李世民微笑着点头,殿内的其余武臣则翻着白眼。

又来,又是这老一套。

“但这种军中陋习非一日之寒,臣也就不多废口舌了。”

嗯?

天子、皇后、太子、大臣、宫人护卫,俱都面露惊色。

魏征毫不在意,继续朗声道:

“然,陛下。”

“非杀降之事不足提,实拒降之因令人心寒。”

“纵兵击敌,掳掠为赏。”

“乃肆凶残,恣行杀戮。”

“故杀降人,饥杀兵士。”

“远征不捷,贪残有素。”

“陛下!这可是我大唐将士?”

“这可是天可汗所应之事?!”

殿内众人看着目光炯炯的魏征,顿时脸色瞬变。

魏征看着面沉如水的李世民,锐利的视线一扫瑟抖的李治,言辞犀利道:

“为奖赏士卒而抢掠人口,大军追击而并交财赂。”

“这两者是纯为一种自私的行为,亦或另有原由!”

群臣心中一片哗然。

你母婢的魏征,你就差直说是皇帝暗指了!

“臣以为,应该改革军制。”

武臣们坐不住了。

乡巴佬!伱要干什么!

无视那些择人而噬的目光,魏征脸色肃穆道:

“府兵原本就是兵农合一,财物兵器都是国家应许。”

“然,将军居然要以掠夺为奖而鼓励士卒,以拥兵而交赂。”

“陛下为天策上将,应比臣更明白此事为何?”

李世民缓缓闭上双眼,手握成拳。

魏征环顾一周,双目过处无一对视。

大殿内只留余一铿锵有力之声回荡着。

“这说明,兵募的素质下降了。”

“为何下降?因为百姓厌战了!”

“可见,就算国家仍以利诱人参军,但长久的征战必会导致国家的承诺实现会愈来愈慢。”

“臻于极盛的疆域不是凭白得来的。”

“百姓得不到利益,百姓不愿意打仗。”

“可仗还是要打。”

“如此,不以重利许之,还能如何去做呢?”

“诸位……”

魏征再次巡视一眼,一字一句道:

“可有何教我!”

……

大宋·英宗时期

一身白衣,腰系红革。

赵曙背负双手看着天幕道:

“欧阳参政,将军三箭定天山的歌谣就这两句吗?”

一旁穿着官服的欧阳修拱手行礼道:

“陛下,这首歌谣并未见于薛仁贵碑,应是薛家后人所增。”

“其出处应是出自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曾担任过抵御北方胡人的节镇幕僚,而他的《从军北征》中有“天山雪后海风寒”句,他到过天山,也听过薛仁贵的事迹。”

“《出塞曲》闻世后,薛家人以诗句改之。”

……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咧嘴笑道:

“这唐军看来也不是什么王者之师啊?也不怎么讲仁义。”

朱棣嗤笑一声。

“仁义,仁义有什么用呢?”

“唐高宗时期府兵打仗没有收益,土地也不够分了。”

“不放纵府兵抢劫等于亏本帮国家打仗,这是那些大将对现实的妥协。”

“除了抢掠财物,唐军还贩卖人口。”

“西域和朝鲜半岛的婢女大量输入长安,那些大诗人都能去买几个。”

“在吐蕃抓走了数万人当做奴隶,仅仅八个月后就死的只剩下几千人。”

“吐蕃人的历史传说里,唐就是吃人的妖怪,他们还有抵御唐朝侵略的英雄人物志呢。”

“唐还曾一战抓走数万突厥奴隶,直接全卖到西域去,打完了甚至进账不少钱。”

“哼,仁义。”

一旁的朱高炽看着目瞪口呆的朱瞻基开口道:

“唐朝不是汉、晋、宋那样的中原儒家王朝。”“是继承胡人政权的军事贵族共治国。”

“唐朝的军队不是从京师发兵,而是世代驻军。”

“本意是发生叛乱也能就地镇压,后来变成派军队劫掠附属部落,逼他们造反然后平叛。”

“这也是后面安史之乱的部分原因。”

“这满地大大小小的军阀啊,不是那么容易治住的。”

“所以仁政的道理就在这。”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光是保留自己的力量,也是为了防止拥兵自重的可能。”

朱瞻基不由得双手抱头。

我还是个孩子!你让我理解这么复杂的事情!

……

换个角度看,大唐在那些国家眼里也是当时的世界警察啊。

果然,历史很有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