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一百七十一章:天监之治

天幕上,

天蒙蒙亮。

建康宫,

已经烧尽的烛台上浮起屡屡青烟。

而正在批复奏章的身影却完全不知外面晞光已现。

勤奋的身影每天都是五更时分秉烛起身。

然后坐在宫殿内批复公文。

酷暑严冬,四季流转。

不变的是那身影。

哪怕手上冻得裂出一道道血口也毫不在乎,依然批复着公文奏章。

……

【梁武帝称帝之后,政绩非常显著。】

【公元502年,先是下令“减损浮费”,“御府中署,量宜罢省”,又命公开焚毁东昏侯的“淫奢异服六十二种”】

【又吸取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奏疏,在冬天因为不舍得烧炭把手冻裂了也不耽误他勤政。】

【而生活节俭的程度,在古代帝王中也极为少见,“一冠三载,一被二年”】

【衣服也不是华美的丝绸,而是百姓穿的普通麻布。】

【皇宫内一切用具全部从简,没有豪华宫室,嫔妃也个个穿着朴素,为了节省布料,都不穿曳地长裙。】

【每天只吃一顿饭,所吃的食物简单清淡,都是蔬菜,没有鱼肉。】

……

汉光武帝

看着天幕里勤奋节俭的身影,一句话突然浮现于刘秀脑海中。

“俭过汉文,勤如王莽。”

……

炎汉·顺帝时期

刘肇略有有几分羞愧之意。

本还自豪于自己夜半勤政,但不成想这梁武帝居然还如此节俭。

一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盖两年,穿的衣服也是寒酸破旧。

刘肇不由看了看自己的衣服,都是顶级的绫罗绸缎裁制而成,而且穿两次就会脱下来丢掉。

“不行,从今日起,宫中上下要以节俭为主!”

“至于每天一顿饭就算了吧。”

“奇怪,每天一顿饭未免也太伤身体了。”

“他还如此勤政,怎么天幕还说他活得许久?”

刘肇有些想不明白。

自己可是早亡了!

……

东魏,

玉璧城下,

骑在战马上的高欢看了眼天幕,感叹一句:

“江东吴翁,专事衣冠礼乐。”

“不愧是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此时一道令兵跑来,单膝跪地,拱手禀告:

“丞相!已到玉璧城二十里外!”

高欢回过神,询问道:

“守城者为何人?”

“旗号王,乃侍中王思政。”

沉思片刻,随即高声道:

“取笔墨来!”

……

【公元503年,以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参议断定,修成《梁律》】

【分遣使者,巡视各郡,监视地方官吏,对于清廉的官员,予以提拔。】

【公元504年,下令“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尽地利,若欲附农而良种有乏,亦加贷恤”。】

【对于流亡他乡的农民,允许他们回乡,恢复原有的田宅。】

【在赋税方面,也多次减免租调或“三调”。】

【公元505年,为了选拔人才和保证公平加,梁武帝抛弃了魏晋以来存在的中正制,在全国各地设置州望、郡宗、乡豪,专门负责发掘搜罗贤能人才,并及时推荐给朝廷。】

【同时设置五经博士,设立招收寒门弟子的五经馆,“修饰国学,增广生员”。】

【并且下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官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重新制定文武百官等级,将官员等级定为九品,后又改为十八班,增设官职,用来吸纳安排士族和寒门中的各类人才。】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摸着胡子若有所思。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五经博士,而在于他已经彻底抛弃了门第。

看着那道诏书,刘彻瞬间抓重内容核心。

不问出身,只要通晓一种儒家经典并学而不倦者,经策实后就可录用为官。

即使是牛倌羊贩、寒门贱民,都可以根据才干大小试用为吏。

只要有才,不分贵贱!

这个制度可以啊。

眼中精光一闪!

好制度,拿来吧!

……

东晋·明帝时期

正在记录种种制度的司马绍突然一愣。

中正制这就被废了?

就这么容易?

那些门阀会同意?

司马绍看着天幕,发现盲点。

“通经入仕?”

……

大明·永乐时期

“官员升迁提拔以及人才的选拔问题历来关乎朝政稳定。”

大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朱棣端着金边玉盏吹了吹茶杯中的热气,抿了一口对朱瞻基淡淡道:

“知道九品中正制为什么会出现吗?”

一旁站立的朱瞻基恭敬道:

“爷爷,孙儿知道。”

“九品中正制得以实行的最大原因,在于汉末察举制的失灵。”

“魏武帝拥有称霸天下的雄心,更是求贤若渴,但已经腐败的察举制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在这种条件下,魏武帝颁布“求贤令”,寻找能替他安定天下的人才。”

“但当时士族的影响力极大,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无疑损害了士族的利益,于是兼顾门第与才能的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朱棣放下玉盏,看了一眼朱瞻基。

“行,文史学的不错。”

“曹魏以及西晋前期,九品中正制的定品都以行状为主,家世为辅,更注重士人的才华。”

“且通过中正官的设置,可以将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的选官权收归朝廷,加强皇权。”

“可以说在当时是一种很符合实际,也很不错的制度。”

“但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在于中正,而中正的选择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控。”

“到了东晋,就形成一种不问才能,只看门第的定品取向。”

朱棣看着天幕,神色莫名地悠悠道:

“官吏的后代永远当官吏,农民的子孙永远做农民,工匠的儿子继续世代当工匠。”

“你再有才,顶多也就是个有才的种田能手,有才的雕刻匠人,有才的织布能手。”

“即使你苦苦奋斗十年,也没机会跟膏腴门第的孩子坐在一起喝酒品茶。”

朱瞻基静静听着。

朱棣抽离了自己的情绪,转而赞叹道:

“但这种现象在梁武帝朝发生了急剧变化。”

“随着梁武帝重才华轻门第的制度普及推广,再加上后期侯景之乱的发生,南方士族受到了重大摧残。”

“而到隋朝再度大一统时,寒门、高族,两种势力彼消此长,逐渐融合,渐趋平等,再没有天堑之别。”

“当然了,不少高门大姓直到唐初时仍然坚持自己的高傲,但此时的形势已是连强弩之末都算不上了。”

“而唐朝以后,什么士族啊、寒门呀、大姓,门阀,这些词汇统统成为过眼云烟。”

“梁武帝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他的思维和眼光早已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

“虽然依然斗不过那些世家,但也可称是一代明主。”

朱棣捋了捋白须:

“就是跟唐玄宗一个毛病。”

“活得太久。”

……

【因梁武帝即位之初在天监年间,励精图治,国势蒸蒸日上,所以史称‘天监之治’。】

一天一顿饭又不注重食物的均衡营养,却健健康康活到了耄耋之年。

萧衍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