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一百六十六章:开启通往隋唐的路

【公元492年正月,颁五品诏,规定:宗室远属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孙和异姓封任的都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子、男不变。】

【命令群臣议五行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

……

东晋·明帝时期

司马绍嗤笑一声。

“空口白话,张嘴就来。”

“禅位给你了吗?”

……

刘宋·文帝时期

“你放屁!”

刘义隆狠狠道:

“我大宋才是水德!”

……

【四月,颁布新律,废除北魏的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

【把夷五族、夷三族等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

天幕上继续播放,

平城

一位身穿裘袍戴着毡帽的大臣正对拓跋宏苦口婆心的劝说着:

“卦象虚实不可尽信,用兵之道不可尽随天意,齐国此时众志成城,不可讨伐。”

一身宽袍大袖头戴笼冠的的拓跋宏坐在倚子上,淡淡道:

“朕没想南伐。”

正在劝说的大臣闻言一愣。

拓跋宏继续道:

“国家自兴于北方,一直以平城为都城,虽然富有四海,但尚未统一。”

站起身,走到殿门处,拓跋宏背负双手遥望远处,叹声道:

“平城是用武之地,却不是能推行文化,施行文教治理之地。”

“崤山、函谷关、黄河洛阳,那才是古代帝王之所。”

拓跋宏回头看向大臣,沉声道:

“朕要大举迁入中原,以图一统天下,光耀国家。”

画面透过拓跋宏的眼睛,俯视着中原大地。

一身劲装的鲜卑天子亲率三十多万的步、骑,与文武大臣从平城出发,一路大举南下。

途经肆州、并州等地,拓跋宏下马亲自去拜见当地老人,询问疾苦。

路上遇到跛脚或目盲的人,他停下车问寒问暖,赏赐衣食。

画面缓缓飘进一片乌云之内。

电闪雷鸣间,风雨交加。

“驾!驾!”

拉着辎重的马车车轮陷在泥潭内,冒着大雨的鲜卑将士抽打着马匹。

车辆后面,众将士喊着口号推着辎车。

“陛下,秋雨已下一月有余,道路泥泞,大军难以前行,还是暂时休息一下吧。”

大雨下,披盔戴甲的拓跋宏与众大臣战在简陋的蓬帐内。

大臣们劝说着天子停止前进。

拓跋宏望着大臣们一脸怒容。

“如今举全国之师南下,已为天下人所共知,岂有无功而返的道理?”

“兵贵神速,下令,继续行军!”

一大臣闻言苦着脸拱手道:

“陛下,一月的冒雨前行,众将士们已经撑不住了,望陛下体谅将士,歇息一下吧。”

拓跋宏闻言收敛怒色,沉思片刻道:

“前面三十里就是洛阳,那就迁到那里吧。”

大臣闻言欢喜之色溢于言表,却完全没在意那个迁字。只是高呼着:

“陛下英明!”

……

【公元493年五月,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但他知道鲜卑贵族中会有很多人反对他南迁。】

【因此,他以南伐的名义带领大军与百官南行,且故意让人感觉这趟路程充满艰险。】

【八月,北魏贵族和将士近百年来在平城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耗尽了一个马背民族的剽悍和豪气,他们已经无法忍受艰苦的日子。】

【于是大臣开始劝诫孝文帝不要继续往南走了。】

【孝文帝假装勉为其难的暂停下来,停在哪里?就停在洛阳。】

【九月,大军抵达洛阳。】

【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不想继续南伐,故只得相从,遂定迁都大计。】

……

大汉,

刘邦摸着胡须,悟到了点什么。

如果一开始就说迁都,那些贵族肯定不干。

但让他们体会了一路上的艰辛后,他们自己就找地方去了。

嗯……

如果直接让萧何等人干活他们肯定不满,但如果朕学学秦二世的样子……

刘邦眼睛里闪着诡异的光芒。

一旁的吕雉感觉到一阵恶寒!

有贼人!

……

大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瞪着眼睛,指着天幕惊讶道:

“迁都?上百年的京都这就不要了?”

“而且这过程也太过儿戏了吧!”

刘彻往后一仰,靠着软榻,脸色晦明。

“迁都这样的大事,自然不可能这么简单一定有是多方考虑。”

霍去病愣了一下,恕他眼拙,没看出来。

“迁都和均田令这两个举措,让北魏对农耕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是一处关键。”

刘彻看着不明所以的霍去病,给他讲述着这里的因素。

还指望你当大将军呢,一点内政都不懂那可不行。

“而另一个考虑,就是军事上的因素。”

用酒水在案桌上简画了几笔,刘彻指着案桌道:

“柔然在北方草原崛起,势必对平城的安全形成威胁。”

“毕竟平城相对于柔然的地理位置而言,显然太过偏北了。”

看着对此事一目了然的霍去病,刘彻也就不多说,继续道:

“迁都还有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因素。”

“经济。”

刘彻倚着软枕,

“拓跋氏定都平城,很多人都会以各种不同的理由来到平城,定居在平城和平城周围。”

“而已平城附近的土地环境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极速的膨胀。”

“都城人口增加,供给平城使用的粮食也会不够。”

“对于鲜卑来说,刚从草原进入中原时,平城对拓跋氏来说,是个好地方。”

“然而,他们的势力再越来越往南扩张,相较于南方的景色和南方所能提供的条件,平城及其周围的环境,就会越来越显得荒凉。”

“这时,中原之地的广袤农田就显得更重要了。”

霍去病听完思考一阵,开口道:

“那为何不迁都到邺城去?”

“邺城的位置比洛阳更靠北,而且经过曹操的治理邺城周围的农田状况也比洛阳好。”

“毕竟从灵帝开始,洛阳就反复经历战乱破坏,经济很难恢复。”

“从军事和经济角度看,都是邺城的建都条件比洛阳更好?”

刘彻冷笑一声:

“但邺城没有帝王气,非帝王居。”

“这拓跋宏已经不在认为自己是鲜卑拓跋氏的族长了。”

“而是中国皇帝,他有了皇帝的自我认知,也有了要统治整个天下的野心。”

“不过…过犹不及。”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刘彻完全不看好拓跋宏的改革后续。

伱想改就改,鲜卑那些贵族可不一定想改。

就算一时推广开,你儿孙能不能坚持住还难说呢!

……

东魏,

坐在下首的高欢看着天幕,对坐在上首的元修说道:

“孝文帝在文明太后去世后很快地作出义无反顾的决断,可见文明太后去世三年以来尚能制约政局。”

“孝文帝如此迫不及待做出迁都决定,恐怕也想摆脱文明太后的影响吧,是吧,陛下。”

元修挤出一个笑脸,勉强道:

“丞相所言,未免有点偏颇了。”

高欢盯着元修一言不发,直到元修用袖口擦着冷汗才笑道:

“孝文帝为了表示孝敬,曾在方山顶上太后陵园侧后预筑寿宫。”

“但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似乎已将此事忘却,在洛阳为自己重新营建陵园,将寿宫改成了万年堂。”

“随后将自己葬于长陵,而那里埋葬着孝文昭皇后。”

“两冢相依,一高一矮。”

“与永固陵和万年堂形制正好相反。”

高欢死死的盯着元修,微笑道:

“可见孝文帝生不能继续忍受太后阴影笼罩,死不愿葬入文明太后陵侧的陪陵。”

“这岂不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个人情绪,最有力的说明吗?”

被案几挡住的双手紧握成拳,元修笑着点头道:

“丞相高见,朕长见识了。”

……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

【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

【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无一椽之室居住,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

【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北魏政权的巩固。】

【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开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

从迁都洛阳开始,通往隋唐的强盛之路才被孝文帝开启。

话说,唐朝的审美观应该就是延续的北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