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一百一十章:魂断白帝城

大明,

东宫,

身穿赤色衮龙袍,头戴黑色翼善冠的朱标正批复着奏折。

身旁的朱棣看着奏折上那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再看了一眼下笔如风的朱标,咂咂嘴。

“大哥,你这辈子就要这么活着了吗?可真惨啊。”

一旁的朱标瞪了他一眼,随后将手里批复好的折子放到一旁。

“老四,你有事没事?没事就去玩,大哥现在忙着呢。”

朱棣百无聊赖的走到一旁的座椅上,往后一倒。

“没意思,大哥,你说刘备为什么非要打这一仗?”

“连我都看的出这仗必败。”

朱标正拿起新的奏折批复,闻言一怔,随后放下朱笔,看向朱棣。

“刘晔在三国志里的一句话已经说明了。”

朱棣斜歪在椅子上搭话道:

“哪句啊?”

朱标看着那悬于天际的光幕,静静道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朱棣一愣。

朱标继续道:

“刘备与关羽年少相识相知,同生共死,并肩奋斗近四十年。”

“若关羽被杀,他还能无动于衷,那他就不是那个值得让关羽放弃曹操,誓死追随一生所敬重的刘备。”

“四弟。”

朱标看向对面的朱棣,认真道:

“古人也是人,他们在做某些决定时,并不总是把得失算得清清楚楚,然后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他们也会意气用事,尤其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更加如此。”

朱棣挠挠头,有点懂,又不懂。

朱标笑了笑,拿起朱笔继续批复奏折。

“人活一口气,有些人有时候做事就图个快意恩仇。”

“就如项羽屠咸阳城、焚烧咸阳宫,曹操屠杀徐州,都是图一个爽快,出一口恶气,不但对大事没有帮助,反而都是大大的败笔。”

朱棣插一句话道:

“就像爹对那些官员一样?”

和对大哥与我们不同一样。

朱标抬头看了朱棣一眼,轻笑一声:

“这就是人啊,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对有错,这是真实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最宝贵的东西。”

“当最宝贵的东西被人抢夺之后,丧失理智、冲昏头脑是非常常见的。”

“刘备与两汉的大多数皇帝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时时刻刻算计得失、分析利弊的做法。”

顿了顿,朱标补上一句。

“最起码,那时的刘备没有。”

朱棣有点难以理解。

“就为了一时意气?”

朱标在奏折上批复上一个阅字,淡淡回道:

“不尽然,也有一举功成拿下荆州的心思。”

“不过,只四万大军,马匹两三千,就想拿下兵力雄厚的荆州,有点痴人说梦了。”

朱棣翻了个白眼。

“闹半天,还是意气之争!”

“哼,咱可不会学他!以后咱要当一个冷酷无情!百战百胜的大将军!”

朱标看着叉着腰,昂首挺胸的朱棣,摇摇头失笑道:

“好,大哥到时亲自给伱助威。”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白帝城,

如同凭空苍老十岁的刘备,气若游丝的躺着床榻上。

将一份诏书递交给身边的诸葛亮。

“此乃朕亲笔诏书,烦丞相交于太子刘禅。”

“叫他莫以此为常言。”

“凡事更望丞相加以教导。”

诸葛亮双手接过诏书,双膝跪地叩首。

“朕本想与卿同讨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

刘备眼神开始涣散,有气无力道

“丞相,卿之才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

“若太子刘禅可以辅佐,则辅之。”

“若太子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跪倒在地,用力叩首流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感觉眼前发黑,但依然对身边二子道:

“尔等切记…朕言,朕亡之后…尔等…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说完这句话,刘备顿觉一阵恍惚,嘴里念叨着:

“子龙,早晚要多看顾我儿。”

此时,外界的声音突然在他耳边消失。

刘备看到了一颗大树,那棵树长的又高又大,枝繁叶茂,如一顶华盖。

一个少年站在树下,脱口而出: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一转眼,少年坐在涿县街头摆卖草鞋。

因不甘寂寞,开始拜师读书,结交兄弟。

黄巾起义,投身乱世。

少年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

少年跌倒了爬起,爬起了跌倒。

起起伏伏几十年,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成就一方帝业。

“大哥!”

“大哥!”

“主公!”

“陛下!”

一阵阵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落寞的刘备突然回首,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笑意重新浮现在脸上。

“云长!”

“翼德!”

“士元!”

“孝直!”

刘备开怀大笑的向那来迎接他的众人跑去。

……

此时,天幕一晃。

一位面目憨厚,头戴长冠的青年打开一份诏书。

随之,一份老人的谆谆教导声响起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书也展露于天际。”

青年看完这份并不长的遗诏,悲戚哀嚎:

“阿父!阿父!”

……

【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崩于永安宫,年六十三。】

【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回到成都。】

【葬身之地未明,设衣冠冢于成都之南。】

……

大汉,

刘邦怔怔的看着天幕,喃喃道:

“类己,类己。”

一旁的吕雉没有打击他,她知道说的类己是类的什么。

她看向天幕,轻声说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亲手创建的帝业,只完成了一半,一统江山的抱负,也无法在实现。”

“但他却没有太多的遗憾,没有太多的悲愤,十分平静、波澜不惊。”

刘邦点点头,同样轻声道:

“诏书通篇只字未提让刘禅继承遗志、一统江山。”

“只是一个父亲在临终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教他怎样做人。”

夫妻俩对视一眼。

“终其一生,庶几无愧!”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天幕,第一次称赞道:

“刘备只是在教导儿子,而不是教育承嗣帝业者。”

“他这一生的确对己无愧。”

而一旁的刘启则是一脸别扭。

“他让诸葛亮自取?难道让一个汉篡去攻打另一个汉篡?这不是笑话吗?”

刘恒看着刘启,叹口气。

刘启郁闷道:

“阿父,有事您就直说吧,总叹气干嘛。”

刘恒十分无奈。

“说你笨吧,你还知道不能以一个篡逆对付另一个篡逆。”

“说你聪明吧,朕还亏心。”

“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王。”

“他们的行为就是‘自取’。”

刘恒看向天幕,淡淡道:

“刘备的诏书里很明显的表明太子刘禅不是个聪慧之人。”

“又已善小恶小之别嘱咐之。”

“这表明,他生怕太子会走了歪路。”

“所以,这句话是给了诸葛亮莫大的法理。”

“如果太子刘禅真的不学好、不成器,诸葛亮可以以此来放逐或废黜太子。”

“他真的很信任诸葛亮啊。”

“就不知,诸葛亮担不担得起这份信任。”

……

曹魏,

司马昭突然开口道:

“父亲,武帝文帝明帝也都托孤给你,你怎么……”

司马懿瞥了一眼他。

“刘备,仁义君子。”

“诸葛亮,忠贞之人。”

“但曹家三帝,哪个也不与仁义忠贞这四个字沾边。”

“那我为何要与这四字沾边?”

“再者说……你怎么知道我没仁义忠贞过?”

司马昭默默转过头。

刘备开的书单,这不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