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南宋之霹雳风云 > 第九十三章 横原筑堡

南宋之霹雳风云 第九十三章 横原筑堡

作者:寂静的银松森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8: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霹雳军高层原本以为,在二十日时间内开荒耕种二万亩的难度很大,不料日子结束时盘点结果,却让人惊喜——三万亩!按总揽政务的李爽在屯田表彰大会所讲,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之所以能开垦这么多耕地,除了此次开荒的土地在十数年前原本就为良田外,还得益于优质铁制农具和有效的组织,更得益于霹雳军治下的兵民吃苦耐劳和高涨的士气。欧阳轩亲自宣布了表彰决定,并为获表彰人员颁发了奖励。获奖的不仅有生产农具的铁匠、也有农技员和管理人员,更多的还是控犁翻土的农民,代表人物便是发明“杨三耕种法”的杨三——现在已被任命为花果山屯垦点的农技负责人。

山外的屯田一结束,霹雳军便将精力投入到横原堡的修筑上来。因为鸡冠山区的春日比山外要迟半月左右,现在正值耕种时日。由于山中新开了六万亩耕地,除了各寨的劳动力外,尚需从工厂和矿山抽调人员帮助耕种,故横原堡的修筑并未抽调太多民工参与。但饶是如此,参与横原堡工程的人员仍达到了三千人。除却建筑公司的五百名工人和抽调的一千五百名民工外,还抽调了一千名霹雳军士兵——只要没有军事任务在身均要求参与筑堡。这三千人仅是修筑的人员,如果加上水泥、石料、木材等物料的生产和运输,人员则更为庞大。

投入如此巨量的人力物力修筑横原堡,是因为欧阳轩知道宋蒙四川战场即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错过下山发展的窗口期,霹雳军将被锁死在深山中。潘统制派来的使者之所以敢威胁欧阳轩,是因为蒲择之攻打成都形势大好,自信用不了多日便可击败西川的蒙军,甚至将蒙古人逐出四川。可熟悉这段历史的欧阳轩知道,刘黑马占领成都之后,蒙古大汗蒙哥又派了阿答胡戍守成都。阿答胡仗势蒙哥的宠信,根本不把刘黑马放在眼里,以致西川蒙军内部不和。宋军在成都巷战中杀了阿答胡不假,甚至短暂将蒙军赶出了成都城也不假,这却是四川官军的回光返照。狂妄自大阿答胡死后,反而让蒙军没有内耗,再加上驻屯川北蒙军汪世显部和征战川东蒙军纽璘部的回援夹击,蒲择之的数万官军被打得大败,不得不退守川东川南沿江一线,而川西的州府尽陷蒙古人之手。霹雳军当务之急是要将横原堡打造成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这样才能逐步控制川西,让天府之国这一膏肥之地成为抗蒙事业的基地。

横原镇连山通江的地理位置极其利于商贸活动,遥想当年是何等繁华。其建寨之初的选址便是首重交通,寨子方圆几里内均是一马平川。横原堡并没有选在老寨子位置,而是选择在更靠近前大山的位置。重新选址除了因为老寨损毁严重外,更因为新址靠近大山,更加易守难攻。新建的横原堡地处文井江西岸的高台,这里北靠巍巍大山,距入山口只有几十米,西边紧邻滔滔江水。敌人只有从东面和南面攻打城墙,为此霹雳军不仅将东面和南面城墙设计的更宽更厚,且在重点部位用钢筋进行了加固。

按照设计方案横原堡也分为内城和外城,但并不是传统的四方形,而是结合棱堡的优点进行了改进,设计成了六边形。外城墙每边长二百米总长一千二百米,墙体高九米,平均厚度为下宽六米上宽四米;内城墙每边六十米,也是下宽六米上宽四米,但墙体比外城墙高三米达到了十二米,这内外城墙的高差可以让火炮形成梯次火力。内外城墙的地基都深挖数米后再回填石头并夯实,上面再铺以条石,城墙则由水泥混凝土浇筑成一米厚的框架,再用夯土填充内部。其实如果城墙体全部浇筑成水泥混凝土肯定更坚固,但霹雳军的水泥产能根本无法满足那么大的工程量。即便按现在设计方案,工业公司前期几个月的水泥库存加上这段时间的全力生产,也只是勉强够用。不光是水泥和石料消耗巨大,钢铁需求也十分惊人,光是城门需要的钢铁便达数千斤。外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内城则只有北门和南门两个城门,这些城门均由铁板将厚木全部包裹,每扇门都在千斤以上,尤其是东南两道大门光是铁板重量便有一千余斤,需要十人以上用绞盘才能拉开。

横原堡也没有传统的箭塔、马面、瓮城等城防设施,只是设置了吊桥用以通过护城河。其实这护城河只是筑堡夯填城墙和其他挖沙取土工程的副产品,不料因越挖越大,索性便扩建成了二十米宽五米深的护城河。说是护城河倒不如说是护城壕,因为设计横原堡时考虑防洪因素特意选址在高台地上,故根本无法引水入壕内。横原堡区别于传统城池最重要的地方则是城墙上额外加了屋顶,这是霹雳军使用布置琉璃坝和万家堡墙头火炮的重要经验。霹雳军发现,火炮作为最重要的守城武器,不仅容易遭遇敌方的优先攻击,更害怕雨天等恶劣天气,故在设计方案中内外城墙上均修建了正面的胸墙和水泥的框架顶盖,用于遮挡雨水也用于防备敌人箭支和攻城器械的打击。

守城战中外援通道至关重要,横原堡设计了两路补给通道。一路是水路补给通道,出了堡垒西门走下河堤十余米便是码头,文井江出山在此处形成了一个河湾,河面宽阔且水流平缓,不仅适合运输船只甚至连水军战舰也有回旋空间,故在筑堡的同时也修建了一个码头。只是码头上游的山中河段,水流湍急又多乱石,根本不能行船,船只只能从下游溯水而来。另一路补给通道则是通往万家坪的山路,由于离山口只有几十米,城墙上的火炮可以轻易消灭试图封锁山口的敌人,故被切断的可能性极低。但为确保万无一失,仍设计了一条从堡内通往山口内的隐秘地道,以便从背后袭击试图封锁山口的敌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