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南宋之霹雳风云 > 第一百九十二章 江源生变

南宋之霹雳风云 第一百九十二章 江源生变

作者:寂静的银松森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8: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崇庆府下辖的四县之中,永康县是山区平原兼有,府城附廓的晋原县则有无根山区,新津县也有少量的丘陵,只有江源县境内是一马平川,极利于农业生产。故江源县虽然面积不如永康和晋原,但粮食产量却是崇庆府首位,霹雳军也在其境内设置了几个大的屯垦点。虽然江源县与蒙军占领区隔金马河相望,但由于霹雳军控制了河道,加之此段河宽水急难以渡河,故霹雳军只在江源境内驻扎了一个水军连以防蒙军渡河。江源城及各个屯垦点则由守备旅的二线部队——基干民兵负责。

霹雳军参谋部在江源的布防安排有其合理性。1242年以来蒙军数次攻略蜀地,对崇庆府的剽掠都是从三渡水和灌口寨附近的渡口而来。霹雳军在平原地区立足之后,蒙古游骑到霹雳军辖区骚扰,也多是从以上位置或蒲江偷渡过河,并未从近在呎尺的江源渡河。原因无它,只是因为该段河道并无浅滩,即便冬日水枯时节也无法涉水而过。蒙军在此的小船极为有限,要让一个小队的二十匹战马过河都难,更遑论大规模偷偷过河。何况一旦被霹雳军发现,便只有被击沉下河喂王八的下场,蒙军根本不敢冒这个险。

但在夏收期间,蒙军偏偏从江源城方向渡河了。他们用来渡河的船只是霹雳军的运粮船。由于江源粮食产量大,加之缺乏仓库设施不足,李爽提前便调来了运粮船停靠在离城下游五里地的石鱼屯垦点,准备待粮食收获后便运往邛州、大邑及永康县等地。这些地方虽然也盛产粮食,但由于工矿业都集中这几地,产业工人数量极其庞大,自然需要海量的粮食。由于在金马河上蒙古人并没有水军,自然无法武力夺取船只。实际上这些船只是一个叫常元的霹雳军军官献给蒙军的,他是守卫江源城基干连的副连长。

江源常家一直名人辈出,出了不少高官也有不少名士,在蜀地也颇有声望,尤以常璩最为有名。常璩为东晋人,其著有《华阳国志》,号称地方志始祖。在1242年阔端入蜀之前,常家仍然十分兴盛,有数千良田奴仆百人。由于财力雄厚又有不少家族子弟在临安朝中和各地做官,本地官员也对其极其敬畏,甚至江源知县和崇庆府知府上任,也要亲自上门拜谒,一时间在崇庆府风头无俩。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蒙古人的入侵让常家的荣华富贵变成了过往云烟。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大族一样坐船逃往外地,而是自持在蜀地势力盘根错节,以为即便蒙古人占了蜀地,也得依靠文脉维持统治,而耕读传家正是常家最擅长的。哪料到蒙古人根本就没有以文治国的概念,他们坚信武力才是真理,烧杀劫掠才是人生的乐事。常元祖父的固残守缺让其家族人口损失殆尽,昔日门庭若市的大宅被付之一炬,奴仆也要么死要么逃散,就连祖坟也被摸金校尉盗掘一空,自己也被活活气死。

阔端退兵后,常元父亲试图重振家业。只是小有成就之时,蒙军接下来对蜀地几次入侵和利州汪德臣部的剽掠,又将其辛苦积聚的家财掠夺而去。在刘黑马重占川西之前,常家变得与普通人家无异,唯独手中还握有数千亩良田的地契。只是乱世之下人口十只余一,大片良田摞荒,根本就没有人佃种其耕地。常家既没有人口耕种那些土地,也无力阻止流民在上面生活,只能任由那些土地或被人耕种,或长满杂草。只是常家风光惯了,根本不能接受家道中落的事实。疾忧之下,常元父亲一病不起,他临终前交代常元,一定要恢复家族的荣光,以告慰先祖之灵。

蒙古人盘踞江源之时,常元与一群流民躲在了金马河边的一片沼泽中。由于常元读书识字明白不少道理,久而久之便成了这群流民的首领。霹雳军来到后先是委任了他为民兵连的排长,后因其表现突出升其为负责江源城守卫的基干连副连长。由于常家在江源根深蒂固,常元又擅拉关系,久而久之他在基干连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大老粗连长,获得了不少人的拥护。面临生存威胁之时,父亲临终遗言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偶尔在心中泛起。随着生活的安定以及官位的上升,其父的遗言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心中恢复家族荣光的愿望越发强烈。

常元之所以要投靠有血海深仇的蒙古人,是因为利益,更准确的是因为对霹雳军的田亩政策不满。土地不仅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同样是工业社会的根本。霹雳军的财税体系并不依赖田,而是靠工矿业和商业为主,但仍然极度看重耕地。收复了这三州(府、军)之地后,霹雳军实行的是“耕地有其田”的政策,对无主荒野只要耕种一定年限便可承认其所有权,且不收田赋。对于有主的荒地,虽不公开否认地契的效力,但要求地契主人不得将耕地荒芜,且必须自己耕种。这项政策让常元等前地主手中的地契,变得一文不值,这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这些人中有声言要向朝廷告状的,也有选择激烈对抗的。对此欧阳轩态度极为强硬,压下了管理层不同的声音。他绝不允许霹雳军治下出现土地兼并,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无法容忍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

川西有句话叫“叫唤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唤”。对霹雳军乃至欧阳轩,常元虽然恨得牙痒痒,但并没有表露出来,相反他待百姓更加和气,待同僚更加殷勤,以致并没有人知道他的愤恨。实际上他利用霹雳军施政上的缺失和疏漏,暗暗煽动不满情绪,久而久之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对霹雳军心怀不满者,这些人中有利欲熏心者,也有漏网的水匪盗贼,更多的是游走好闲的市井无赖。就在夏收前,常元便悄悄和对岸蒙军谈好了价钱,准备将江源县作为降蒙的投名状,而蒙古人也许诺由他做江源县令,他底下那批蝇营狗盗之辈也各有封赏。

在常元的心中,恢复家族荣光是最紧要的事,至于这官是蒙古人的还是宋庭的,有那么重要吗?他心中早在盘算,做了江源县令,第一件事便是将那几千亩土地收回来,物归原主。地契上那些土地已被重新开垦出来,又成了一等一的良田。有了土地,自然还需要大量的奴仆,那些忤逆自己的人便是极好的奴隶来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