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嘉靖承明 > 第四百三十三章 嘉靖严厉果杀,扩大国营经济规模!

朱厚熜在这么说后,大臣们皆拱手称是,然后没再多言。

只是在散朝后,张璁才开口对桂萼说:“陛下确实越发比之前更会行权了,原则上不退让,但同时也不真薄情!严厉果杀之余也有温度,以此表明自己并非昏聩之君。”

“是啊!”

桂萼双手握着象笏,而叠放在腹前,回了一句,又道:

“昨日,陛下在御前对杨安宁说,这不是温良恭俭让,明显是有救天下的大决心!今日又言不畏浮言,更是极有主见之举!”

“这样的严明圣君,对于道貌岸然之辈而言,只怕比遇到一位暴君还要失望!”

……

……

“元辅如今失望吗?”

夏言这里也在散朝后问起杨一清来。

杨一清淡淡一笑:“你为何会觉得老夫会失望?”

夏言也跟着笑了笑说:“晚辈就知道元辅不会失望,想必还会高兴见到天子如此有信心地对有名望的大臣采取严厉处置的同时,同时又给与其应有的尊重。”

“陛下持正治国,虽严苛而不偏执,确实是让人心里好过些,不至于太为胡公不值。”

“而陛下这份坚持持正治国,严而不偏的决心,想来只会跟陛下如今海外取利甚丰有关,石见银山的发现,加上火器外售,这些皆让陛下有信心做到刻薄而不寡恩。”

杨一清若有所思地说了起来,且随后又皱眉看向前方朱檐云翳说:“但我还是那句话,得谨防张、桂等辈,趁陛下威福日重,又敢作敢为时,而挑唆陛下真的整饬内政过度,而纷扰天下!”

“元辅说的是!”

“革新除弊果然有必要,但也不能过分!”

“如今国泰民安,虽有叛乱,然也不过是疥癣之疾,所以,以后该行清和之政为妥,陛下也该立太子,定国本了。”

夏言说道。

杨一清诧异地看了夏言一眼:“没想到,你夏掌院会虑的如此深远!”

“内政是该清和无为了,其实,我本以为,这次胡世宁以死争恩于梁材,陛下还是会有所动容,故哪怕陛下准了胡世宁之请,我还是在事后劝了一下陛下。”

“但没想到,陛下救天下的决心不是只励精图治前十年,而是有再励精图治十年的意思,所以,当时,我看见张孚敬都因此泪眼朦胧起来。”

“只是不知道陛下是不是虚张声势,但无论如何,太子这事是该考虑了!”

夏言笑了笑:“元辅谬赞!”

“你没有说错!军改结束后,大明武德重振,对外进取就足以富国安邦,再折腾反而不利于长远。”

“而太子的培养反而是关键之事!”

“本朝鲜有享二十年以上国祚的天子,此时不定国本,让皇长子理解天子独治之必要,军改之必要,将来真要是突遇山陵崩之时,岂不是就要因嗣君不明底细,而被腐儒蛊惑,又走老路?”

杨一清很赞同的夏言的言论。

夏言问道:“那下僚找言官说说此事?”

“不可急躁!”

杨一清则立即回了一句。

接着,杨一清就道:“待老夫试探一下后再说,冒然让言官奏这事,就有百官胁迫天子的嫌疑,再有投机者望风而跟,反而弄巧成拙。”

夏言拱手:“是!”

杨一清则又对夏言笑了笑说:“公谨啊,我知道你在翰林院掌院这个位置上待的不舒服,但翰林院这个清贵衙门,你得为陛下看着呀!”

“现在,我们除了要防备张、桂等人挑唆陛下进一步整饬内政而纷扰天下,还得防备着清流中有人牛脾气不改,还要执意追求君臣共治那一套!”

“他们固然不怕死,但无疑,天子做的狠辣事多了,就更难宽和了!就真的需要用清丈天下田亩、整顿税权、均平徭役这种足以载入史册的宏大德政来正名,以免将来落个刻薄残暴而无恩无德之名了!”

夏言被杨一清戳穿了他想做太子老师的心思,不由得红了脸,然后就拱手称是。

“比如这次顺天府乡试的事,要盯紧,告诉从翰林院推选出去的这些主考官,不要生事!”

“要配合好陛下欲扩录贤士、而彰显文治功绩的圣意,要接受皇明不是两宋的现实,也不要再幻想着回到孝庙之时,孝庙不是本朝国政的常例,反而是特例!”

“除非他们真不在乎宗庙社稷,宁肯君王虚伪自私,也不愿君王志向远大!”

杨一清继续嘱咐道。

他理解皇帝现在的心思是不想内斗加剧,所以,他作为首辅,只要有机会便劝底下的官员尽量维持清和的局面。

……

……

“朕想了想,民智未开,别说忠君,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的良商也少得可怜,所以,倚靠商贾稳粮价还是行不通!”

“自然,也就指望不上这些在边镇卖粮卖盐的商贾真愿意配合朝廷,控制住边镇粮价;他们只会追涨杀跌!也只想通吃!不管将来社稷苍生如何,朝廷拨再多银元去边镇购粮,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供应边镇军民之需。”

“这次蓟辽的事就是个例子。”

朱厚熜在回到御书房后,就对杨一清等御书房大臣,说起了他打算扩大国营经济规模的打算。

杨一清这里便先跟着道:“陛下说的是,世风未正,商人依旧多重利轻义,改银开中后,边镇粮价飞涨是导致九边粮饷日益增高的罪魁祸首,使得朝廷每年增加的九边粮饷,实际上大部分没有落到边民手里,而是落到了奢豪大户手里,边镇军民实际上还是只能得到国初规定的那点粮食,很多时候,还不如国初。”

“臣附议,九边粮饷所费之数,远超国初,但边备反而不及国初。”

“根本上原因就在于过于依赖边商良知。”

“当然,历朝历代执政者也不是不知道商贾不可靠,只是这些商贾背后多有达官显宦撑腰,自然也不好得罪他们。”

“可朝廷现在增加的只是银元,不是可以直接吃的粮食,真要加强边备,就真的只能想办法把朝廷直接收到的粮食,直接发到边镇军民手里,如此才能稳住粮价。”

“臣认为当把在京师推广的供销铺开到九边去,让官办粮铺直接卖粮。”

张璁回道。

朱厚熜笑了笑:“朕也正是这个打算!”

“但朕的意思,供销铺去边镇直接卖粮不妥,只负责批发出售给各级商贩即可!”

“朝廷官商而不能直接负责卖粮给军民,因为九边不比京师,山高皇帝远,所以得既防着供销铺的人仗着自己有官府背景就强卖,也得防着有达官显宦仗着供销铺的官员可能畏惧自己的权势或者说是自己的门生故旧而强买!”

“而只批发出售给各级商贩,就可避免这种情况!”

“具体来说,就是户部的供销铺只卖粮给都司和布政司的供销铺,都司和布政司的供销铺只卖给府里的供销铺,府里的供销铺再卖给县里的供销铺,县里的供销铺再卖给各乡镇的普通商贩。”

“因为这些居于本地的普通商贩,势力不大,又都力量分散,自然不好强逼百姓,且当地官府也好管制;而批发价,则因为朝廷权力来自于上,自然可以规定各级供销铺只能定多少批发价。”

“另外,首先户部这边要定个利润很微薄的极低价,再层层提升上去,到了普通商贩手里,要想百姓买得起,也只能把价钱控制到一个正常市价,官府也会为了稳定人心,要求其把粮价控制在一个正常市价。”

“如此……”

“虽然各级都赚不了多少,但又从上到下都能喝一口汤!”

“普通商贩虽不至于因此大富,但养家糊口没问题,会经营的最多也就小富殷实,而各级官府也能借此有点收入,而也就更有动力为朝廷稳住粮价。”

“朝廷户部这边,也能因为卖粮有些收入,而可以拿这额外的卖粮收入去经营农场、改进农艺、培育高产新作物以及助农之事!以促农桑生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